日前,一则青岛啤酒厂新投产100万千升精酿啤酒生产基地的消息引发业界关注,据悉,这项总投资50亿元、落地于崂山的项目,不仅包含高端啤酒、更包括威士忌生产业务。消息显示,该项目建成投产后除了精酿啤酒外还可年产2500吨威士忌。
在青岛啤酒试水威士忌的背后,是其他包括啤酒、白酒企业纷纷涉足威士忌的热潮,那么,威士忌在国内市场前景到底如何?
1、继预调鸡尾酒后的新热潮?
青岛啤酒刚刚落地推进的这个包含威士忌生产的项目,在今年4月7日就举行了签约仪式。往前回溯,早在2020年,青岛啤酒就发布公告称拟将威士忌、蒸馏酒等产品增添入经营范围,并将其作为未来规划。
国内另一家大型啤酒生产企业燕京股份,同样将目光瞄准了威士忌。
今年5月8日,燕京股份股东大会通过相关议案,拟增加其他蒸馏酒、威士忌生产、威士忌销售、白酒销售、厂房出租等经营范围。
国内威士忌的生产早已有之,据称国内最早的威士忌酒厂,是始创于2014年的福建大芹陆宜威士忌酒厂。
白酒企业试水威士忌,也早早开始。2016年,天佑德酒就启动了年产1000吨青稞威士忌项目。
3年后,涉足威士忌领域的企业更多。
2019年,江小白和高瓴资本收购苏格兰威士忌品牌罗曼湖,据称收购以来的4年间,罗曼湖在中国市场业绩已实现5倍的增长。也是在同一年,洋河与帝亚吉欧合作,推出“中仕忌”并组建中仕忌独立品牌运营团队。
2020年,劲酒发布了劲牌威士忌风味本草烈酒“劲仕”。同一年,百润股份定增募投、用于“烈酒(威士忌)陈酿熟成项目”,据称项目建设完成后,将实现约3.4万吨威士忌原酒(酒精度为70%)的储藏能力。相关信息披露,百润股份以威士忌为主的“其他业务”2022年营收增长58.84%。
郎酒在2022年度开始筹备威士忌生产事宜,到今年上半年,峨眉山高桥威士忌酒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四川郎酒股份有限公司持股85%。
威士忌生产的框架已经搭建,但根据郎酒方面的说法,第一批威士忌至少还要等到2027年。
同一年7月,泸州老窖与英国麒麟烈酒集团签署中国威士忌项目合作协议,双方称在中国威士忌领域进行深入合作。
今年6月,古井贡酒股东大会上,古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梁金辉表示,公司未来在聚焦白酒主业的同时,在威士忌产业方面也会有所布局。公司目前威士忌产品工艺已经完成,产品小样已在实验期。
2、瞄准160亿的市场容量
不同口径的统计数据都显示,无论是国内市场威士忌的整体消费量、还是进口威士忌的体量,都已呈高速上升态势。
华经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7年-2021年,中国威士忌市场规模从17.80亿元成长至49.51亿元,4年增长了178.15%。
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表明,威士忌进口量已经从2015年的1.58万千升,上升到2021年的3.03万千升;威士忌进口额已经从2015年的1.19亿美元,上升到2021年的4.64亿美元。
中国食品土畜产进出口商会酒类进出口商分会的数据则显示,2022年威士忌的进口量为3.28万千升,增长了8.4%,进口额5.6亿美元,增长20.31%。
近年来,威士忌增速迅猛,与国内的相关政策有关——2017年12月,我国对于国际蒸馏酒的关税降低,这无疑促进了进口威士忌的发展。
进口威士忌的猛增,无疑又促进了国内市场威士忌整体增速,也刺激了国际巨头、国内企业在本土生产威士忌的雄心。
华经产业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威士忌酒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亚太地区是全球威士忌市场增长最快的地区,50%的增长来自亚太地区。其中,中国以1.67亿英镑成为全球第四大单一麦芽威士忌市场。
相关研报预计,2025年左右中国威士忌市场将超过22.5亿美元,按照目前汇率来算,也就是彼时国内威士忌市场规模会达到约160亿元以上。
不仅从市场规模上表现出成长性,实际上从受众层面来看,威士忌也更得未来主要消费群体的“欢心”。
来自天猫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威士忌主要消费群体的年龄段,多在40岁以下,其中18-29岁的年轻消费者占比达到37%。
《百瓶威士忌2022年度行业报告》显示,国内威士忌消费者以年轻高净值人群为多数。90后乃至00后用户占比已超过一半。其中,00后用户占据了Z世代的42%。
这意味着,未来势必会成长为酒类消费者主体的90后、00后,是威士忌的消费主力,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口味偏好,就代表着未来的市场走向。
3、生产易得,市场易得吗?
国内白酒企业、啤酒企业纷纷涉足威士忌,与酒类生产在转换上的便利性有一定关联。
以白酒而论,其与威士忌同属蒸馏烈酒,都需经过发酵、蒸馏的基本生产阶段,在这一点上有共通性。
啤酒与威士忌的生产相比,则都是采用大麦类的谷物为主料,只不过生产啤酒需要在大麦糖化并煮沸后加入啤酒花,两者在前半程的生产工艺类似,后半程有所不同。
对啤酒生产企业而言,若要转型生产威士忌,需要购置发酵装置与陈储装置,即橡木桶。白酒生产企业同样需要橡木桶才能进行威士忌的生产。
工艺上的大同小异,让啤酒企业、白酒企业进行威士忌生产转型有一定便利性。但与此同时,在诸多企业看好威士忌并大举涉足的同时,市场也不乏担忧之声。
从生产标准、硬件要求上来看,国内酒企发展威士忌也需要跨过一些门槛。
国内不同香型的白酒,其生产周期都有所不同。快则数月、慢则数年,可上市销售。而威士忌方面,以最负盛名的苏格兰威士忌来说,其在经过前期的发酵、蒸馏后,酒体最少需在橡木桶中陈贮6年方可上市。
6年的陈贮期,对国内酒企来说无疑大大增加了运营成本。
从硬件来看,合乎要求的橡木桶也较为缺乏,人才同样缺乏——《2022-2023中国威士忌产业调研报告》显示,国内专门从事威士忌生产的技术人员仅100人左右,专业酿酒师约70人。
“国内威士忌市场的总量还是偏小,能容下多少企业投入其中?”酒业专家、九度咨询董事长马斐认为,目前国内威士忌的消费总量不过区区40、50亿元,其总体额度还不及一个二线白酒企业的年销售额。
即便按照相关机构的预期,在2025年达到160亿元以上,也同样远远不及白酒业的体量,因而目前一些企业对威士忌的布局,更多属于试水性质。
来源:华夏酒报,首席记者:杨孟涵;好文贵在分享,若涉及版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