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发售超过250000瓶不同的葡萄酒,要成功地分辨出如此之多的葡萄酒,我们可以将葡萄酒所采用的葡萄品质、产地,以及葡萄酒的基本特征相结合,建立一个完整的葡萄酒识别记忆库,让我们的品酒实践进行得更轻松,更有效,甚至可以让我们想要实现卓越品酒师的梦想指日可待,那作为什么是葡萄酒你了解吗?相关介绍如下!
什么是葡萄酒
葡萄酒是一种有生命的躯体,它具有最为丰富、平衡的精神,飞翔而沉着,连接着天地,与所有其它植物相比,葡萄酒更好地与大地的灵性结合在一起,而使葡萄酒具有恰如其分的分量。从本质上讲,葡萄从月亮、太阳、星星那里获得了一点点硫,而使自己能立点燃并延续所有的生命之火。”因此,真正的葡萄酒凝聚着天地之精华。
中西葡萄酒文化的比较
所谓葡萄酒文化,就是与葡萄酒相关的法典,制度,传说,风俗习惯,礼仪礼节,语言文学,典章故事,以及其所带来的心理反射和联想的总和,它不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等精神层面,还包括所有相关的物质对象。
中西葡萄酒文化的比较,是一件有趣但费力的事。"比较文化"这门学科在文化交流的激荡期会成为一门显学,比如辜鸿铭,钱钟书,都是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成就其学问。因此,作为"比较文化"下的子学科,"比较葡萄酒文化"当然也大有可为。吉尔特。霍夫斯塔德(GeertHofstede)发现,文化差异体现在四个维度上: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和集体主义(collectivism);权力距离(powerdistance);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avoidance);男性主义(sexism)和女性主义(feminism)。在此我们不妨以这四个维度来比较一下中西葡萄酒文化的差异。
中国的葡萄酒文化显然是集体主义的,讲究的是呼朋引伴,开怀畅饮。而西方的葡萄酒文化更为侧重个人主义,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既有群聚而饮,也颇多浅尝酌;二是产品多样化,个性化,突出酿酒师的作用。中国葡萄酒文化的权力距离大,表现在饮酒礼仪上,就是尊卑、长幼、主客、亲疏分明,一旦破坏距离,就会天下大乱。而西方葡萄酒文化的权力距离较小,更为率意随心。中国葡萄酒文化是低度不确定性规避,表现在葡萄酒的法制法规不健全,消费者对市场的乱象不以为然,即便对"山野葡萄酒"这种假酒也处之泰然,产品忠诚度低。西方葡萄酒文化是高度的不确定性规避,法制健全,产品忠诚度高,一旦碰到"疯牛病"那样的事,反应很大。
中国葡萄酒文化是偏男性主义的,"醇酒美人"都不过是男人舒怀、消愁的玩物。而西方葡萄酒文化更多加入了女性主义的因素,偏于中性。
葡萄美酒加阳光让女人更健康
西班牙的一份报告中称,巴塞罗那大学的研究者针对35个平均年龄在38岁且不抽烟的西班牙妇女进行了调查评估,研究适量饮用葡萄酒,一天6.8盎司或两杯酒对她们有什么影响。
跟其他受控的医学试验一样,此项研究要求每个妇女饮用所荐用量的白葡萄酒或红葡萄酒,四个星期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之间有四个星期的无酒日。
《美国临床营养期刊》(11月刊)的报告说:“数据结果表明,跟基线期相比,饮用白葡萄酒或红葡萄酒会使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常称为好胆固醇)增加,据称有保护心脏的功效。同样,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浓缩(两者都标志着有慢性炎症)会饮酒期后大大降低。”
进口葡萄酒的特征
拿起高脚杯,轻呷一口进口葡萄酒,高贵而优雅的感觉总会随着清香与杯的剔透流向全身,尊贵的感觉油然而生。一直以来,葡萄酒都是身份的象征,早被西方国家渲染为贵族的象征,这是文化,一种酒的文化,与市场有关,也与国情有关。
进口葡萄酒的文化表现在一种协调美,它既具有酒性阳刚之美,又具有果香的阴柔之美,上乘的葡萄酒是这两种美的最佳结合,既反应了天地间万物相互结合与依赖的一致性,又反应了人间种种事物相对等的矛盾性,因此传统中赋予鲜活的生命力所酿成的葡萄酒,已不再是纯粹的葡萄酒,而是具有自然平衡的杰作,是人类理性与感性的结晶。
在中国,对于我们不熟悉的东西,如泊来品,我们在过分渲染下就自然会产生膜拜的心理。由于历史的原因,进口葡萄酒就只能披着贵族的外衣缓慢地进入中国社会。这是好事,也是坏事,正如所有事情皆有正反两面。自从中国有自己酿造的葡萄酒后,葡萄酒就不再是外国人的事情了,国人也可以尝到价格较能接受的葡萄酒。葡萄酒从此就不再是贵族的专利了。
进口葡萄酒那份酸涩的甜蜜,暗香浮动的缠绵,如同丝绸般地滑过你舌头的柔情,十分接近爱情的感觉。据说上好的葡萄酒应有500种香味,包括鲜花类、植物类、水果类、焙烤类;比如玫瑰的香、蔷薇的香、咖啡的香、巧克力的香……这似乎注定一杯葡萄酒就是一段风花雪月的故事。
葡萄酒,仿佛就像一个生命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每一分钟都有自己的变化,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细胞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