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酒市场上,散装白酒尤其受欢迎,由于科技的发展,酿酒工艺越来越高超,但酒也是层出不迭。那些所谓的酒有时候连大师都骗过去了,一旦买到假酒,花钱冤枉不说,甚至会对我们的健康有所威胁,因此,作为喜欢喝白酒的人来说,了解鉴别真假白酒的方式很关键,具体的介绍如下!
怎么鉴别真假白酒
1、外观
白酒的正常色泽应是无色透明,无悬浮物和沉淀物的液体。将白酒注入杯中,杯壁上不得出现环状不溶物。
将酒瓶倒置,在光线中观察酒体,不得有悬浮物、浑浊和沉淀。如白酒中有沉淀可用水浴加热到30~40℃,如沉淀消失为正常。
2、香气
在对白酒的香气进行感官鉴别时,好使用大肚小口的玻璃杯,将白酒注入杯中稍加摇晃,即刻用鼻子在杯口附近仔细嗅闻其香气。
或倒几滴酒在手掌上,稍搓几下,再嗅手掌,即可鉴别香气的浓淡程度与香型是否正常。
3、滋味
白酒的滋味应有浓厚、淡薄、绵软、辛辣、纯净和邪味之别,酒咽下后,又有回甜、苦辣之分。
白酒的滋味评价以醇厚无异味,无强烈刺激性为上品。感官鉴别白酒的滋味时,饮入口中的白酒,应于舌头及喉部细细品尝,以识别酒味的醇厚程度和滋味的优劣。
白酒文化“四韵”
“四韵”指的是“色韵、香韵、味韵、格韵”。“韵”是赏酒、评酒、品酒、鉴酒的一种感知状态,既是对酒性品质的表达,也是对“美味”欣赏层次的诗意表达。比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韵”的高境界是“合”,色香味格,融合而不同,美轮美奂,恰到好处。
白酒文化“五意”
“五意”,指的是“意向、意境、意情、意趣、意义”。“意”是喝酒、爱酒的一种感知状态,既是精神情怀的表达,也是人性修养的体现。比如“花看半开,酒饮微醉”,“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意”的高境界是“融”,将爱酒的状态真正的融于自身,匠心追梦。
中国白酒的起源
我国白酒起源于何时,众说不一,尚无定论。
一种说法,起源于诏代,在唐代文献中,烧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现。李肇(公元806年)写的《国史补》中的:“酒则有剑南之烧春”(唐代普遍称酒为“春”);雍陶(公元834年)诗云:“自到成都烧酒热,不思身更入长安。”可见在唐代,烧酒之名已广泛流传了。田锡写的《曲本草》中说:“暹罗酒以烧酒复烧二次,入珍贵异香,其坛每个以檀香十数斤的烟熏令如漆,然后入酒,腊封,埋土中二三年绝去烧气,取出用之。”赵希鹄写的《调燮类编》中说:“烧酒醉不醒者,急用绿豆粉粉荡皮切片将筋撬开口,用冷水送粉片下喉即安”;他又说:“生姜不可与烧酒同用。饮白酒生韭令人增病。饮白酒忌诸甜物”。
以上引文中所说的“烧酒”、“蒸酒”、“白酒”,是否就是今天的白酒?单从名字相同还不可定论。有人认为我国民间长期相沿,把蒸酒称为烧锅,烧锅生产的酒即为烧酒。但烧锅之名起源于何时,尚待考证。故白酒起源唐代,其论据尚欠充分。
另一种说法,元代时(1271—1368年)由国外传入。
元时中国与西亚和东南亚交通方便,往来频繁,在文化和技术等方面多有交流。有人认为“阿刺古”酒是蒸馏酒,远从印度传入。还有人说:“烧酒原名‘阿刺奇’,元时征西欧,曾途经阿刺伯,将酒法传入中国。”章穆写的《饮食辨》中说:“烧酒,又名火酒、‘阿刺古’。‘阿刺古’番语也。”现有人查明“阿刺古”、“阿刺吉”、“阿刺奇”皆为译音,是指用棕榈汗和稻米酿造的一种蒸馏酒,在元代曾一度传入中国。
再一种说法,是明代学家李明珍(1518—1593年)在《本草纲目》中所写:“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段话,除说明我国烧酒创始于元代之外,还简略记述了烧酒的酿造蒸馏方法,故人以为可信。
以上就是关于白酒选购方式的介绍,总之,经研究发现,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多为无计划消费看到产品实物临时购买,不一样的陈列可以提高产品的展示效果,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