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核心技艺:纯粮固态发酵白酒的勾兑
勾兑并非狭义的“用香精勾兑酒精”,所有纯粮固态发酵白酒也都需要有精心勾兑的工艺环节。 每一种酒都有它自己的特点,特别是各种名酒,在色、香、味、体方面都独具一格。从作用和原理上讲,白酒中占主要成分的是醇类物质,以及酸、酯、醛、酮、酚等微量成分。而正是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决定着产品的风格和质量。
如果酒中微量成分失调,则明显影响酒的特色。但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即使用同样的原料,同样的工艺,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质量上的差异和波动还是很大的。必须在出厂前,通过勾兑来平衡它,以保证出厂的产品具有一致性。各种名酒因其风格特点不同,勾兑方法也各有一套。一般来说,要先确定标准酒样,根据名酒的独特风格定好标准样,然后以标准样为基准来勾兑,使每一批出厂的酒都尽量接近标准样。
勾兑白酒要调兑好基础酒
基础酒的要求是香气大体一致,味道纯正干净,色、香、味基本合乎要求,但还存在某种缺欠,如香味短,回味不长,味淡或微带燥辣等。把坛与坛之间香和味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酒掺和在一起,就是基础酒。当然这种初步“掺和”出的酒的香气成分和味的成分还不可能达到良好的平衡,因此还要调兑调味酒使其进一步达到接近。
“白酒酿制工艺复杂、配粮讲究,而且周期较长,相对成本较高,如果一个酒厂要在短时间提高产量的话,那是很难的,比如国内的一些知名品牌酒,有的虽然经过百年发展,其产量不过年3万吨左右。
白酒固态发酵和液态发酵
1、酒的生产工艺、过程以及品质的差异
新工艺白酒中的香味物质很少,其量比关系也很简单,致使新工艺白酒的香气、滋味、口感和风格,远远无法达到传统纯粮固态发酵产品的水平。虽然没有对身体没有很大的危害性,可是据一些经常饮酒的朋友说,酒精勾兑的酒喝完了头很疼,而纯粮发酵酒就没有这样的现象。
加上这项工艺简单、成本低,进入门槛很低,所以一些白酒企业扩大新工艺白酒产量,通过豪华包装、夸大宣传,假冒纯粮固态发酵白酒的名义,高价推向市场,牟取暴利。
2、生产成本差异
‘新工艺白酒’不是不,也不是不好,但它仅适用于低、中档白酒的生产,对满足广大低收入群体的白酒消费需求具有积极作用。然而,一些企业通过包装、宣传把新工艺白酒冒充纯粮固态发酵白酒,价格甚至比名优厂家生产的纯粮固态酒还高,新工艺白酒的优势在于“成本优势”和“缩短储存时间”上。
对于勾兑酒而言,一吨优质的酒精不过5000元~6000元,如果稀释成40度左右的白酒,一吨酒精就成为2吨白酒,等于4000瓶,每瓶成本不过1.5元,加上勾兑费用、灌装费用也不过1.8元左右,另外加包装、瓶子也不过7元-8元。
而纯粮固态发酵白酒的成本,贵的无法估量,即使是较普通的,也是液态法白酒的几十倍。
白酒老熟会经历哪些变化
1、醇类的变化
对于不同香型的酒,其变化趋势不一。浓香型白酒在贮存过程中醇含量呈上升趋势。而对于清香型白酒则是先升后降。醇的增加主要是酯类的水解产生的,而其含量的减少,则是因酒中的分子氧被,醇的氧化作用突出,进而使醇含量下降。另外,醇含量的降低还与在贮存过程中其较高的挥发性有关。
2、酸类的变化
白酒在贮存过程中,总酸呈上升趋势,尤其是乙酸、丁酸、已酸、乳酸。有机酸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醇、醛的氧化作用;二是酯的水解作用。醇先氧化为醛,进而再氧化为相应的羧酸。醇在没有氧化剂存在下氧化反应缓慢;而醛很容易氧化为相应的酸。白酒中存在的分子氧很难将醇氧化,必须将氧的物质,否则依靠氧分子要将醇氧化为酸往往较慢或较困难。
酯类的水解作用是酸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白酒在降度时水的比例增大,促进了顺酯的水解作用。而羧酸中的碳是氧化态,一般条件下很难被还原为醛或醇,加之其挥发系数小,贮存过程中不易挥发,一旦形成很难再减少。
3、醛类的变化
乙缩醛是重要的香气成分,在贮存过程中,可由乙醛和乙醇缩合生成乙缩醛。因而乙缩醛含量上升,乙醛的含量会相应地减少,但这并不表明酒中乙醛的总量就一定减少,因为醇的氧化作用还会生产相应的醛类。
当然白酒的存放除了要看酒本身的质量,还要看密封状态以及存放环境等多种因素。虽然白酒一般是没有保质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酒存放的时间越长越好。
普通香型的白酒到5年以后,口味变淡,香味会减弱。低度白酒,尤其是32度以下的白酒,摆放时间越长越容易引起性能改变,失去白酒本来固有的特性,国家为了严格规定,要求乙醇含量10%以下的饮料酒等,必须标注保质期。
4、酯类的变化
白酒在贮存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酯都减少。这充分显示了白酒在贮存过程中主要酯类的水解作用是主要的。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要提高酯的量,酸和醇必须足够多,平衡才能向产生酯的方向移动;相反,酯和水含量高则出现水解现象,产生酸和醇。低度酒由于含水量大,发生水解的机会大些。
根据对白酒老熟研究的现有结果,可以说清香型、浓香型、酱香型白酒在贮存过程中,含量多的低级脂肪酸乙酯及乳酸乙酯发生水解作用生成相应的酸和酒精,而不是以往推测的酸和酒精酯化生成酯。但是也不能完全排斥有的微量成分可能存在酯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