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香型的分类简单介绍

  白酒文化,是我国的民族文化之一,它体现出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着行业的发展潮流,适应发展中个性化的审美观,消费习俗和消费心理,如“舍得”文化中的人生哲理,水井坊倡导的“高尚生活元素”,通过低醉酒度的推广,正促进健康、科学、文明和谐的新型酒文化的传播。,那香型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Content qqjie tu 20210223212018

  白酒香型的分类

  1、芝麻香型白酒:芝麻香突出,幽雅细腻,甘爽协调,尾净具有芝麻香特有风格。如山东景芝白干酒。

  2、米香型白酒:口味柔和,蜜香清雅,入口绵甜,后味怡畅。以桂林三花酒为代表。

  3、清香型白酒:酒色清亮透明,口味特别净,清香纯正,后味很甜。以汾酒、黄鹤楼酒和宝丰酒为代表。

  4、特型白酒:酒色清亮,酒香芬芳,酒味纯正,酒体柔和,诸味协调,香味悠长。以江西四特酒为代表。

  5、凤香型白酒:无色透明,醇香秀雅,醇厚丰满,甘润挺爽,诸味协调,尾净悠长。如西凤酒。

  6、浓香型白酒:窖香浓郁,口味丰满,入口绵甜干净,纯正。如以泸州特曲、五粮液剑南春全兴大曲、沱牌曲酒为代表的四川派,以洋河双沟、古井、宋河粮液为代表的纯浓派。

  7、豉香型白酒:玉洁冰清,豉香独特,醇和甘滑,余味爽净。如广东玉冰烧酒。

  8、酱香型白酒:酒色微黄而透明,酱香、焦香、糊香配合谐调,口味细腻、优雅,空杯留香持久。以茅台酒、郎酒、武陵酒为代表。

  9、董香型白酒:清澈透明,药香舒适,香气典雅,酸度较高,后味较长。如贵州董酒

  10、兼香型白酒:目前国内有两种类型

  (1)酱中带浓型,表现为芳香,舒适,细腻丰满,酱浓协调,余味爽净悠长;如湖北白云边酒。

  (2)浓中带酱型,主要表现在浓香带酱香,诸味协调,口味细腻,余味爽净。如黑龙江的玉泉酒等。

Content qqjie tu 20210223210713

  构成白酒的味道有哪些

  1、酸味

  酸味是白酒的重要品味物质。白酒的酸类以乙酸含量多,其酸味有愉快感,是白酒酸味的主要成分。白酒中的各种有机酸还起调味解暴的作用,其中乳酸还能给酒以浓厚感。根据中医理论,酸主脾胃,保肝,能软化血管。西医也认为,食酸有利于健康。道教和佛教也很重视酸的养生功能。

  2、甜味

  甜味主要来源于醇类,特别是多元醇类等。多元醇的甜味随着羟基数目的增加而加强,如丁四醇的甜味比蔗糖大2倍,已六醇的甜味更强。此外,多元醇是黏稠体,均能给酒带来丰富、浓厚感,使品味绵长。

  3、苦味

  苦味主要是由过量的醇、琥珀酸,较多的酚类和糠醛引起的。这类物质均由发酵产生,其中正丙醇极苦,异丁醇、酪醇均有苦味。另外,原料中的单宁、甘薯酮等苦味物质,由于蒸馏时被拖带入酒中,也会使成品酒呈强烈苦味。而好的白酒,苦味是不应该露头的。

  4、辣味

  辣味是白酒的主要口味,不会饮酒的人初尝白酒,个感觉就是辣。白酒的辣味主要来源于乙醇,其次是醛类。极微量的乙醛即形成辣味,甘油醛、乙缩醛和过量的糠醛、醇也会产生辣味,醛类物质是发酵的中间产物,发酵完全可以降低醛含量。此外,缓汽蒸酒、掐头去尾、贮存老熟均能减少酒的辣味。

  5、涩味

  涩味主要是由醇、单宁、过量的乳酸乙酯等物质引起。另外,起疏松作用的配料谷糠,如使用过多,也会给酒带来涩味。白酒的涩味也不应显露。

  中国的四大名酒

  从白酒质量看,1952年全国届评酒会评选出全国八大名酒,其中白酒4种,称为中国四大名酒。随后连续举行至第五届全国评酒会,共评出名酒17种,优质酒55种;1979年全国第三届评酒会开始,将评比的酒样分为酱香、清香、浓香、米香和其他香五种,称为全国白酒五大香型,嗣后其他香发展为芝麻香、兼香、凤型、豉香和特型5种,共计称为全国白酒十大香型。

  从白酒产量看,1949年全国白酒产量仅为10.8万吨,至1996年发展到顶峰为801.3万吨,是建国初期的80倍,近几年来基本稳定在350万吨左右,全国注册企业达3.7万家,从业人员约几十万。从白酒税利看,每年为国家创税利约120亿以上,仅次于烟草行业,其经济效益历来是酒类产品的前茅。

  从白酒科技看,中央组织全国科技力量进行总结试点工作,如烟台酿酒操作法,四川糯高粱小曲法操作法、贵州茅台酿酒、泸州老窖、山西汾酒和新工艺白酒等总结试点,都取得了的成果。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总结试点就是科研,科研就是发展发生力。从白酒工艺看,它的生产可分小曲法、大曲法、麸曲法和液态法(新工艺白酒),以传统固态发酵生产名优白酒,新工艺法为普遍白酒,已占全国白酒总产量70%。

  从白酒发展看,全国酿酒行业的重点,在鼓励低度的黄酒和葡萄酒,控制白酒生产总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节粮和满足消费为目标,以认真贯彻“优质、低度、多品种、低消耗、少污染和益”为方向。

  白酒起源于何时

  一种说法,起源于诏代,在唐代文献中,烧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现。李肇(公元806年)写的《国史补》中的:“酒则有剑南之烧春”(唐代普遍称酒为“春”);雍陶(公元834年)诗云:“自到成都烧酒热,不思身更入长安。”可见在唐代,烧酒之名已广泛流传了。田锡写的《曲本草》中说:“暹罗酒以烧酒复烧二次,入珍贵异香,其坛每个以檀香十数斤的烟熏令如漆,然后入酒,腊封,埋土中二三年绝去烧气,取出用之。”赵希鹄写的《调燮类编》中说:“烧酒醉不醒者,急用绿豆粉粉荡皮切片将筋撬开口,用冷水送粉片下喉即安”(卷二);他又说:“生姜不可与烧酒同用。饮白酒生韭令人增病。饮白酒忌诸甜物”(卷三)。

  从商代甲骨文中已有“醴”字,淮南子说:“清醴之美,始于耒稆”。《尚书说命》记载:“若作酒醴,尔为麯糵”。早的文献记录是“鞠糵”,发霉的粮食称鞠,发芽的粮食称糵,从字形看都有米字。米者,粟实也。由此得知,早的鞠和糵,都是粟类发霉发芽而成的。《说文解字》说:“糵,芽米也”。“米,粟实也”。以后用麦芽替代了粟芽,糵与麯的生产方式分家以后,用糵生产甜酒(醴)。商、周一千多年到汉朝,糵酒还很盛行。北魏时用榖芽酿酒,所以在《齐民要术》内无糵麯的叙述。

  1636年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内说:“古来麯造酒,糵造醴,后世厌醴味薄,逐至失传”。据周朝文献记载,麯糵可作酒母解释,也可解释为“酒”。例如杜甫《归来》诗里有“恁谁给麯糵,细酌老江乾”;陈騊声有“深深麯糵日方长”的诗句,这里“麯糵”也是指“酒”。

  再一种说法,是明代学家李明珍(1518—1593年)在《本草纲目》中所写:“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败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段话,除说明我国烧酒创始于元代之外,还简略记述了烧酒的酿造蒸馏方法,故人以为可信。新中国成立以来,白酒行业迅速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白酒香型的相关介绍,总之,酸、甜、苦、辣、涩,构成了白酒的人生五味,一瓶白酒主要是由这五种不同味道协调而成的,这些不同的味道,有各自对应物质。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