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长河中,酒文化发展历史悠久。我国酒的历史,可以上到上古时期,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那么中国古代的酒是怎么酿造的呢?中国古代酒的度数有多高呢?本文小编带大家了解中国古代的酒。
古代没酒曲怎么酿酒?
没有酒曲卖的话,他们就会自制酒曲,做好之后再酿酒就行了。而古人用来制作酒曲的原材料也非常的简单,就是一些路边上的野草,采集起来就能够制作成酒曲了,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如何用野草制作酒曲。
酒曲的制作方法
食材:大米100斤,辣蓼草6斤,扁豆叶、竹叶、田边草、桔树叶、桂树叶各200克。
首先去野外采集各种野草,这些野草有桂树叶、扁豆叶、桔树叶、竹叶、田边草以及辣蓼草,在农村里面,很容易采集到这些野草,采集带回家之后先用清水洗干净,然后彻底晾干水分。
把所有的野草全部切碎,晒干之后再与大米混合在一起,把野草和大米用粉碎机粉碎,然后把粉末放进大盆里面备用。往粉末里面加入37~40度左右的温水,边加水边搅拌,一直到分泌能捏成团,又不滴水的时候就可以了。
把这些粉末捏成一个一个的小圆球,先把小球丸子放进装有酒曲粉的碗中滚一圈,让它均匀裹上一层即可,然后放进竹筐里面。这个酒曲粉就是以前的酒曲磨成的粉末。
这样把酒曲丸子和稻草这样一层一层间隔的铺上去,再把竹筐放进谷仓里面,或者阴凉通风的墙角底下,先铺上稻草再把框放上去,上面再盖上一层稻草,冬季的话就用薄膜包裹住,发酵上2~3天。
如果发现稻草或者薄膜上面有水珠的话,就要把它们掀开,以此降温通风,以免温度太高,把酒曲给烧坏了,等到酒曲自然冷却之后,就把它取出来晾晒,晒干之后就是我们要用的成品酒曲了。
古代酒的度数有多少?
这个话题,其实宋朝大词人范仲淹的一句词,就已经生动说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没错,哪怕贵为范仲淹这样的名臣,当时统兵在外时,喝到的也是这样的“浊酒”。
这样的“浊酒”,今天喜欢喝米酒的朋友们可以会很有同感。宋朝时的“浊酒”,其实也是这类:通常是以稻米为原料,酿出的酒大多为黄颜色。因为并非是现代人喝的蒸馏白酒,所以整个酒水颜色浑浊,还飘浮着渣滓,即古人所说的“浊酒”。很多古代小说里,常有主人公抱起酒坛子豪饮的场面,基本都是喝的这种酒。以度数来说,应该比现代超市里卖的米酒度数要低,通常是十度以下。
而除了这类“浊酒”外,同样是唐宋年间,也有一种看上去很清澈的“清酒”,正如李白诗里描绘的那样: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这种清酒往往是在冬夏酿熟,经过沉淀发酵,变成清澈的酒液,度数和浊酒类似,但口感更加香甜。基本是皇家贵族专享。
和现代生活一样,宋朝也有果酒,比如葡萄酒和黄柑酒。葡萄酒属于唐朝就有的,而黄柑酒却是标准的宋朝特色。这种酒的口感酸酸甜甜,色泽也非常鲜艳,用柑橘酿造而成。是宋代许多文人的最爱。典型大文豪苏东坡那句咏叹:拼沉醉,金荷须满。不过度数并不高。现代也有一些传承宋朝的果酒手艺,度数也是十度左右。
当然,比起老百姓常喝的浊酒来,宋朝的果酒,价格真心不便宜。听听大诗人陆游的诗歌就知道:如倾潋潋蒲葡酒,似拥重重貂鼠裘。一睡策勋殊可喜,千金论价恐难酬。也就是说这葡萄果酒,简直就和名贵的貂裘衣服等价。倘若有机会穿越到宋朝,行前带好几瓶葡萄酒,铁定从宋朝发一笔财回来。
那难道在古代,真的喝不到高度白酒?同样是宋朝,也有这么一款:桂林三花酒。这种白酒产于宋朝偏远的广西地区,是一种要经过三次蒸馏才可以喝的白酒,工艺已经接近于现代蒸馏酒。以宋元年间的许多文人笔记说,这种酒的度数,远远高于民间普通的浊酒,几乎就是一碗下来就会醉。但毕竟这种蒸馏技术,与烧酒技术还有所不同,所以度数不会超过20度。
而在宋朝以后,烧酒的技术陆续传入到中国。以《本草纲目》的记载说,从此后“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麴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也就出现了与我们今天类似的白酒。今天中国人津津乐道的各种白酒工艺,大多都是元朝起陆续演变来。在中国各类酒中,其实是非常年轻的一类。
为什么古代人叫喝酒为吃酒?
想当年,武松在山脚的小饭馆豪饮十八碗,这般一口饮尽的英雄气概,一直为后人称道不已。
关于喝酒一段,原话是这样的:
武松吃了道:“好酒!”又筛下一碗。恰好吃了三碗酒,再也不来筛。
注意了,这里说的是“吃酒”,而不是“喝酒”。
在很多古装剧和历史记载中,我们都能听到这样的说法。
《红楼梦》里,林黛玉评价贾宝玉,也说“是好吃酒看戏的”。
就算是今天,在江浙沪很多地方的口语里,吃喝的概念依旧通用,吃水、吃茶、吃酒⋯⋯
为什么“喝酒”叫“吃酒”?这跟咱们华夏民族的酿酒史可大有关联。
古代的时候,酿酒技术没有今天这么高,酒糟、酒底和酒是在一起的,很多地方的酒确实是吃的,而不是喝的,因为有干的部分。因为酒是粮食酿造的,所以古代人们会把酒底也吃掉。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古代很多场景说筛酒和温酒,而不是斟酒。因为要通过筛的程序去掉这些杂质。
明清以后,酿酒业比较发达,酒精度升高,酒糟被滤掉,但是吃酒和筛酒的说法还是沿用下来了。
从本文大家可以知道,古代的酒的度数并不高,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诗人和酒的缘分更是密不可分。如果没有这么多好酒,中国历史上会少好多诗人和诗人优秀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