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酒邦 / 古越龙山 / 黄酒的中和之美,平衡之妙,你若品出已非骚年

黄酒的中和之美,平衡之妙,你若品出已非骚年

    发表于 古越龙山
黄酒的中和之美,平衡之妙,你若品出已非骚年

将不同种类的黄酒含在口腔,用舌头轻触酒体,在大脑里搜索课本里“黄酒中主要的香气来源——酯类物质”是什么味道?还未尝出酯类物质到底什么味道,酒体就已轻轻划过喉咙……

作为一名酿酒专业的学生,大学开设的《酒类风味品评》课程让二十岁出头的我们有了理直气壮喝酒的理由。

太渴望可以按照老师的引导分辨出木屑香,花果香,坚果香,常常未果,埋怨自己的味蕾太不灵敏,只可笼统的感受到“香”而已。Content 482

再说回酸,95后的我们喝惯了啤酒,一罐子咕噜噜下肚,再一把抹掉嘴角活跃跳动的泡沫,麦芽带来的“酸”是类似青年人喜闻乐见的碳酸气饮料中的“酸”——带着空气在口腔中炸裂的爽。黄酒却不同,它是单刀直入的酸,没有其他的修饰。喝完会微微皱起眉头,心头一紧。

只能说那时的感官体验太直白,没有尝到明显的甜腻就觉得“不太甜”,苦苦的味道就是书中的“涩”,鲜具体是什么,醇和到底什么感觉,丰满指什么地方丰满,全靠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这时候黄酒的味道,就是照本宣科的“柔顺,浓郁,悠长”。

大学暑期开展的《选择任意水果酿造》实验,明明都是些稀奇古怪的无厘头,老师也会鼓励我们去试错。大家买了不同的水果雄心壮志要开始自己的创新“工程”,却在实验开始前,将水果偷吃掉一小半。总结课堂上,交换品尝并互相评价,装模做样的颔首点评:“嗯,细腻,柔和,清冽…….”其实心里暗暗嘀咕:以后还是不加工了,新鲜水果好吃得很!

毕业后入职国家黄酒技术中心,第一次接触严苛的缩小版黄酒酿造试验,从蒸饭开始,准确模拟发酵环境,测量相关数据,优化投料比例,检验菌种性能。一,三,四,七,十四,二十一天都要测量相关理化指标的,咪一口“半成品”,再对照测量数据,越来越清楚不同阶段数值上的不同带来的口感上的差异。糖太高,酸涩度不够,口感就会腻口,不清爽;酸度太高,醇醛不足,就会显得过于清冽,“太冲”;苦味过少,无法与其他几味中和,就达不到唇齿留香,醇厚悠长…….这时候,再来品尝黄酒,大概懂了黄酒的味道并不是一味而盖之,相互之间不可割裂开来,各种味道的中和之美,平衡之妙才是精髓。Content 483

参加第25届绍兴黄酒节暨中国(国际)黄酒博览会

入职两年,研读了企业文化手册,学习了酒道表演,见证了代代相传的酒药接种仪式,参加了备受业界瞩目的绍兴黄酒节,听过了大佬们分享的“黄酒人生”,收集了不同地区消费者褒贬不一的反馈,再回头看着陈列柜琳琅满目的黄酒,突然多了很多“人情味儿”。我们撇开鉴湖水质的优越,追寻绍兴母亲河的渊源;我们不说枯燥的酿造技术,却道传承的意义;我们不言诗人的对酒当歌,只静默着坐看曲水流觞云卷云舒;我们感谢历代领导人的关怀,在历史的长河中或逆流而上,或顺流而下,跌跌撞撞的驶向远方……

黄酒的味道,从古至今,因人而异。就算是同一个人,不同情绪不同场合,观感体验也不尽相同。“品古越龙山,尝百味人生”,我想,黄酒的味道,是人情,是人性,也是人生的味道吧。

当品味出黄酒的中和之美,平衡之妙时,你已非骚年!不必多言,先干了这一碗吧!

文章来源:吴祎/销售公司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积分+3)

请先登录后才能评论。 点此登录
评论已取消编辑器,仅支持纯文本评论。
© 2014-2019 美酒邦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