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酒精含量,酒分为高度和低度,行业内通常把41度及其以上的白酒,称为高度酒;41度以下的白酒,称为低度酒,但是熟知如何酿造酒的都知道蒸馏过的酒度数都非常高需要降低度数,那如何降度呢?
低度酒是怎么来的?
解放初期,白酒实行专卖管理,那会还没有低度酒概念。
我国传统生产的白酒,酒精含量一般在60度左右,个别高达65度以上。
1951年出版的《专卖事业教材》明确规定:“专卖机构批发酒度为62度,零售酒商售酒规定为60度,不得减低度数,违者私酒论”。
由此可见,往酒里掺水降度属于违法行为。
1952年,第一届评酒会:山西汾酒65度,贵州茅台酒55度,西凤酒65度,老窖大曲65度。
1963年,第二届评酒会:五粮液60度,古井贡酒65度,泸州老窖特曲60度,全兴大曲59度,茅台酒55度,西凤酒65度,汾酒65度,董酒60度。
前两界评酒会,中国名酒大多在55度以上。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白酒可以算是轻奢产品,一直供不应求。
五六十年代,各地开展多次代用原料酿酒试点,菝葜根、伊拉克蜜枣、甜菜、薯类都拿来做酿酒实验,主要就为节约粮食、扩大产量。
七十年代中期,国家提出发展低度酒,此举可谓一举多得:
1、节约粮食
2、与国际接轨,方便出口创汇
3、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4、有利于身体健康
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一条极大提高了酒企积极性。1975年,张弓酒厂38度张弓酒研制成功,拉开白酒低度化序幕。
1979年,第三届评酒会,39度双沟特液被评为国家优质酒,这是低度酒第一次获此殊荣。
1984年,第四届评酒会,获得国家优质酒的浓香型曲酒有6个,低度白酒占4个。
1985年,低度酒(包括啤酒、黄酒、葡萄酒)比重从五十年代的20%上升到60%,人们饮酒习惯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1987年“三部一委”在贵阳召开酿酒工作会议,“优质、低度、多品种、低消耗”成为白酒发展方针。
1988年,第五届评酒会开始,为响应部委号召,这届有个新规定,参赛酒样必须在55度以下,所有名优白酒都开始推出降度产品。
这一届低度白酒参评样品128个,14个被命名为国家名酒,26种被评为国家优质酒。
那一届茅台酒从55度变成53度,幸亏当年没有互联网,否则那些吹嘘53度是白酒最佳度数的人会更忙,因为还得去篡改历史。
1989年开始,各大名酒经典度数才陆续出现。
高度酒怎么降度
高度酒如何变成低度酒?专业词汇叫“加浆”,说白了就是“兑水”。听起来似乎很简单,实际上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活。
纯粮原酒加水(处理之后的纯净水),会导致溶于酒精不溶于水的高级脂肪乙酸等风味物质析出,因此酒水会变浑浊。
这时就需要使用冷冻、过滤等手段进行处理。
虽然过滤吸附剂有很多种,但除去析出物的同时,会降低酒中酸、酯含量。随着酒精含量的降低,酒体会显的淡薄,甚至有水味。
所以说,生产优质低度酒,必须用发酵周期更长(酸,酯含量高)的优质基酒。
在解决基酒质量、水的质量、除浊过滤之后,勾兑调味就成为重中之重。
如何去除水味?如何保持后味?如何让酒体低而不淡?这都是难题。
低度酒在降度前、澄清后、装瓶前都要细致调味,调味酒的用量比同样基础酒的高度酒要高很多。
总而言之,低度酒的生产工艺远比高度酒要复杂。
从工艺看,纯粮固态高度酒和低度酒,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口感上的差异;从健康角度看,低度酒还略胜一筹。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