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心目中,如果一款酒跟勾兑扯上关系,那么这款酒往往就等于品质不好酒、以次充好、粗制滥造的假酒、垃圾酒了。总之,勾兑是一个负面的存在。然而,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一瓶白酒的诞生,一般要经过这样几个步骤:选料、制曲、发酵、蒸馏、陈酿、勾兑、灌装,所以其实每款酒都要经过勾兑的过程,这与我们所认为的“用酒精勾兑”完全是两个概念。
其实,“勾兑”这个词应该叫做“勾调”,也就是勾兑、调制两个状态。从有酿酒开始,就有了勾兑工艺。勾兑的目的,不是为了以次充好,恰恰相反,真正好的白酒,都是经过调酒师的精心调制,将不同的年份、批次的酒按一定的比例调制,并不断的品尝、调整,最后达成自己需要的风格。所以,勾调师在各个酒厂里那就是一个令人尊敬的职位,经过他们勾兑之后,才会有风味纯美且品质稳定的白酒。
白酒蒸馏酿造工艺下,直接的初级成品,我们叫做原酒,或者基酒,现在也叫作“原浆酒”。
从化学的角度来说,白酒的香味和口感,主要来自于各种酸、醇、脂、醛酮和芳香族化合物。
本质上讲,这些传统酿酒方法下容易产生的衍生物,只要极少的含量,就能极大地改变白酒的香味和口感。打个比方,很少一点的糖精、香料,就可以给一大缸水调出逼真的水果味,要香蕉味橘子味芒果味都没问题。
上世纪,老百姓一直有一个印象,喝白酒特别容易上头,就是因为当时白酒基本都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基酒或者原浆酒,只进行了简单的降度数处理,而没有经过陈化处理,里面杂醇和醛类这种有害化合物的占比过高,直接导致我们的神经系统受损,就出现了所谓的“上头”现象。加上,上世纪60年代以前,当时中国工艺落后,粮食紧缺,就用食用酒精加上一些增香剂(香精、糖精等)兑水来造酒,当时称为“三精一水”,这种所谓的酒完全称不上好喝,也几乎没有任何优质白酒等风味,所以这种酒精勾兑酒就把“勾兑”两个字拖下了水。其实,此勾兑非彼勾兑,完全不是一个意思。
顺便说一句,当时的五粮液、茅台和洋河能够脱颖而出,一是因为陈年一两年后的酒可以让有害的醛类物质尽可能多的挥发,二是他们的酿造工艺相对稳定,酒的品质也稳定,这样酒的杂质也少一些。酒友们逐渐得出结论:喝茅五洋不上头。所以才逐步奠定及巩固了三者的江湖地位。后来,随着勾兑工艺的崛起后,这些问题都被根本性解除了,整个白酒行业迎来了极大的发展期。现在,除非特别劣质的土法酿酒,大多数现代工业酿酒,都已经不会喝酒上头了。你就算去买十块钱的二锅头,因为那些杂醇和醛类物质已经被很好地去除了,高纯度的食用酒精,虽然不能谈什么口感,至少也不再上头了。
另外,勾兑还有以下好处:
第一:降低度数。
基酒动辄六七十度,辣口不说,对身体伤害很大。因此,需要通过加软化水来降度,最后形成38度、42度、48度、53度之类的成品酒。
第二:保证品质的一致性。
酿酒过程中,出来的基酒品质差异是很大的,由于酿造时间不一、粮食质量不一、取酒批次不一、酿酒师傅手艺不一,等等,造成品质差异过大,对于销售来说,这完全不可接受。你能想象,买一瓶五粮液,这瓶是五粮液的风味,那瓶是五粮醇的风味,再下一瓶是尖庄的风味么?酒厂还能混得下去么?所以,好的勾酒师,就是能够把不同批次不同口味的基酒,通过比例配合,调制出口感统一、品质统一的成品酒,这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第三:提高酒的质量。
很多人都知道新酒并不好喝,喝了会易醉,上头、辣口,所以刚蒸馏出来的新酒需要贮存,通过贮存白酒发生挥发、缔结、缩合、水解、氧化等物理化学变化,使得一些不利健康的成分减少,待酒体稳定后勾兑。但即使这样,每一年的基酒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通过勾兑,使得不同年份的基酒取长补短,最终得到一瓶质量更高的酒。
国外葡萄酒酿制过程中,相当大比例的酒庄会选取不同种类的葡萄进行混酿,以调配出最佳的风味,这点和白酒的勾兑工艺异曲同工。而像白兰地、威士忌、朗姆酒等蒸馏工艺制作的烈酒,也都会用到勾兑工艺,将不同年份的酒体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这样能在口感和气味上达到极致。在不同国家的这种勾兑技术也都是保密的,“勾兑”这个词完全不存在任何贬义。
看了这些,你还认为勾兑是不好的吗?其实勾兑可以说是酿酒技术的一大进步,它给我们带来了更加适口的滋味,可惜由于酒精勾兑酒的出现,让我们一直误解勾兑了。因此,学会辨识不同的“勾兑”,对于我们判断一款酒的好坏其实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