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在确定参加2022第六届济南中酒展的展商多吗
目前,茅台集团、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卡思黛乐、嘉露、西凤、金沙酒业、全兴酒业、贵州醇、云门酒业、酒王家族、庞泉酒庄、贵和酒业、金酱酒业、夜郎古酒业、黔酒股份在内的数百家参展商都已经确认参加2022第六届济南中酒展,后面应该还会有更多企业参展。
2,大家觉得金沙酒业的酒质量好不好喝过的答
?10月10日,以“真实年份 臻享品质”为主题的金沙酒业真实年份酒发布会暨品鉴晚宴在济南举行。在发布会上,金沙酒业推出了三款真实年份产品:摘要酒真实年份15年、金沙回沙酒真实年份8年、金沙回沙酒真实年份6年。中国酒业协会白酒年份酒联盟已于早前授予金沙酒业三款真实年份酒唯一产品编码。当大曲酱香“金沙回沙”与“真实年份”相互交融,作为贵州第二大酱酒生产企业的金沙,作为大曲酱香的典范代表,“金沙回沙酒真实年份8年”这款产品会给你带来怎样的特别体验?今天让我们一探究竟。真年份、真酒体、真酿造“金沙回沙酒真实年份8年”映入眼帘的那一刻,第一眼看到的是那大气又沉稳的墨色主色调。在包装上有两点最为引人注目,其一就是“金沙回沙酒”品牌名称。金沙回沙酒是金沙酒业核心品牌,荣获历届贵州八大名酒称号。在2018年,金沙酒业对金沙回沙酒品牌进行了重新定位,确立了“国香典范·醇柔酱香·醉美金沙”的品牌战略。在包装上,另一点最为吸引人眼球的是无处不透露着的“真实”。外盒、瓶身、瓶盖等处,都将真实年份进行醒目标注。在真实年份标志处,还伴随着一个指向8点的时钟造型,这揭示了这款产品的真实年份是8年。看到这里,可能有的酱酒爱好者会有这样的疑问?如何才能保障标注的真实年份8年就是真实的呢?在《中国白酒年份酒团体标准》中,对于企业、产品的生产准入体系、生产监督体系、产品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体系都有严苛的限制与规范。除了真年份而外,“金沙回沙酒真实年份8年”还有着真酒体、真酿造两大特点。在年份酒标准中,要求年份酒的主体基酒总量应不小于基酒总用量的80%,标注年份取加权平均酒龄的整数。在产品外盒上,“金沙回沙酒真实年份8年”严格按照年份酒团体标准,对产品的主题原酒、原酒酒龄、原酒占比等数据进行了详细标注,保证消费者看得明白、喝得明白。不是所有生产多企业和产品都能通过真实年份认证,因为这涉及到真酿造。也只有真酿造,才能保证产品的真酒体、真年份。据了解,金沙酒业是贵州第二大酱香型白酒生产企业,年产基酒达1.9万吨,基酒储备达4万吨,按照规划,2020年起金沙酒业的产能数量将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扩建,再增1万吨,这从量上确保了金沙酒业能够在不影响现有产品体系运营的同时,深耕真年份酒。另一方面,金沙酒业从1951年成立至今生产从未间断,各年份基酒储量充足、合理,为产品的品质及稳定性提供了充足的保障。真年份赋予大曲酱香别样美通过“金沙回沙酒真实年份8年”的包装,能够从视觉上感受到的确是真实年份,那真实年份酒能给予其他感官别样的美感吗?当瓶盖微启,尚未完全打开,就能闻到一股细腻的酱香在升腾。仔细感受,这是一种突出、纯正的酱香味,优雅悠然,不会有一种爆香的突兀,给人的感觉是很舒适,很舒服的酱香味,可以说是恰到好处。等到完全打开瓶盖,酒液倒入杯中,首先看到的是饱满细密的酒花。等酒花散去,杯中酒体清澈透亮、毫无杂质,同时色泽微黄,在倒出时略带粘稠感。从色泽、粘稠度,都透露出真实年份8年的卓越品质。等到鼻腔、眼睛都已经鉴赏过产品之后,口腔隆重登场。酒刚一入口,浓郁的酒香立刻充满口腔。待酒液在口腔稍稍停留,慢慢下咽,你会发现在吞咽时酒体圆润不挂喉,顺滑舒爽。待到酒液下喉入胃,口腔内仍有持久悠长的回味。整体来看,“金沙回沙酒真实年份8年”具有“酱香突出、优雅细腻、味醇丰满、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的独特风味。于细节处体现传统酱香的完美口感,带来无法抵挡的神秘酱香诱惑。为什么“金沙回沙酒真实年份8年”能够有这么突出的口感?除了真年份、真酒体、真酿造而外,还有一点就是金沙酒业生产的金沙回沙酒系列产品甄选优质高粱为原料,以小麦制曲,采用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秉承端午制曲、重阳下沙传统工艺酿造而成,是真正的大曲酱香美酒。据了解,作为最早一批通过年份酒认证的酱酒生产企业,在过去几年金沙酒业以极为惊艳的业绩和增长速度,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强烈关注。如今,随着金沙酒业“金沙回沙酒真实年份8年”等三款真实年份产品的面世,“真实年份”将为金沙酒业冲刺百亿目标注入强劲的新动能。
3,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全册人教版
高三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第一章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2、制度:夏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 3、区域: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相传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 4、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桀暴虐无道,商汤起兵打败夏桀。 二、商朝兴衰 1、建立: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以亳(今河南郑州)为都城。 2、迁都:商朝中期,商王盘庚迁都殷,故商朝又称殷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3、奴隶制:实行残酷的“人殉”和“人祭”。 4、衰亡:暴君商纣残酷统治,社会矛盾尖锐,周武王灭纣,商亡。 三、西周 1、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打败商纣,商亡。周朝建立,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2、制度 (1)井田制: ①是奴隶社会的国有土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规定: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将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贡赋。 ③奴隶在井田上集体劳动。 (2)分封制: ①内容:周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建立诸侯国;诸侯要服从周王,向周王贡献财物,随从作战。 ②诸侯国:重要的诸侯国有齐、鲁、燕、卫、晋、宋等。 ③它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3、灭亡: (1)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反抗周厉王的残酷剥削。 (2)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第三节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一、农业和畜牧业 1、农作物:品种多,“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 2、耕作技术:集体耕作;农具主要是木、石和骨器,少量使用青铜工具;已懂施肥。 3、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家畜多,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祭祀。 二、手工业 1、 青铜器: ①主要手工部门,称为“青铜时代”,商周达到繁盛。 ②目前已知最早的夏朝青铜器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 ③商朝青铜器生产规模大,产品供国王、贵族使用。 ④西周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增多。 2、玉器:商代玉器雕刻精美,数量多,安阳妇好墓最为典型。 3、纺织业:西周的丝织品已出现斜纹提花,还出现刺绣。 4、陶瓷业:商和西周遗址里出现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5、漆器:我国是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国家。河姆渡遗址出土了红漆碗;商周漆器制造已达到较高水平;周朝用漆工艺来装饰车。 第四节 商业交通和城市 ①夏朝:交通工具种类多,有车、船、橇等。 ②商朝:重视商业和交通。商民善经商,后世称经商之人为“商人”;以贝为货币;商朝都城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 ③西周:交通更发达,有几条宽广的由都城通向全国的大道;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④城市: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有城门和整齐的街道。二里头夏都遗址已具有一定规模。 第五节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一、基本特征 ① 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② 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民族不断融合。 ③ 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二、诸侯纷争 1、春秋争霸 (1)战争原因:周王室东迁后,势力衰弱,诸侯不再服从天子。为争夺土地、 人口和霸权,各诸侯之间进行兼并战争。 (2)齐桓公称霸 ① 任用管仲为相改革,成为东方强国。 ② 打着“尊王攘夷”口号,联合黄河中游诸侯,北御夷狄南制楚蛮,成为强大霸主。 ③ 葵丘会盟,确立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3)晋楚争霸 ① 公元前7世纪后期,城濮大战晋国大败楚国,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② 公元前6世纪初,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称霸中原。 (4)吴越争霸 ① 吴王阖闾先攻入楚都,成为长江中下游的霸主。 ② 越王勾践尝胆雪耻,灭吴,成为春秋时最后一个霸主。 2、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格局形成。 (1)“三家分晋”:韩、赵、魏三家卿大夫取代晋国国君。 (2)“田氏代齐”:田氏取代姜氏为齐国诸侯。 (3)齐魏交战:公元前4世纪中期,中原形成齐、魏两强交战的新局面。 (4)桂陵之战(又称“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后,魏国削弱。 (5)长平之战:公元前260年,强秦与赵军在长平交战,秦军大胜。这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中规模最大、死伤最多的战役。 三、民族融合 1、民族:除中原华夏族外,四周还有匈奴、东胡、戎、越族等。 2、方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3、影响: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莫定了基础。 第六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一、社会经济 1、表现 (1)农业 铁农具:铁器使用开始于西周;春秋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使用范围扩大。 牛耕:牛耕逐渐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水利:中原地区普遍用桔槔来灌溉;春秋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战国秦国李冰的都江堰、秦国的郑国渠是著名的水利工程。 (2)手工业 冶铸业: ①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 ②金银错新技术和雕铸艺术,使青铜器更精美。莲鹤方壶是珍品。 漆工艺:出现采用夹芝技术的精巧漆器。 纺织业: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麻布残片,纤维细密。 煮盐业、酿酒业: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和四川井盐;已能用曲造酒,是古代酿造技术的发明。 《考工记》:手工业工艺的专著,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3)商业城市 商业发达: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买到。 商业城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 2、由公田到私田 (1)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私田被开垦。 (2)过程: ①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品,不向国君缴纳,并改变对耕田者 土地的剥削方式。 ②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耕种的人转变为封 建农民,向地主缴纳地租,产生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二、社会改革 1、春秋时期 (1)“相地而衰征”:齐国管仲实行的赋税制度,根据土地多少、好坏征收赋税, 实质上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2)鲁国“初税亩”:将公田交给耕者,按亩收税,承认耕者对所耕土地的所有权。 2、战国变法 (1) 背景: ①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②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2)概况: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3)影响:变法百多年后,新的封建制度确立起来。 (4)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内容: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功受爵;“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井田制。 影响: ①废除奴隶主的特权,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 ②秦国逐步强盛,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③他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第七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一、特点:文化异常繁荣;思想流派纷呈;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技成就世界领先。 二、思想 1、老子 ①道家的创始人,学说深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②相传著有《道德经》,认为世界万物本源为“道”。 ③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2、孔子 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②思想:“仁”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维护“礼”,主张贵贱有“序”;以德治民;逐步改良等。 ③教育:“有教无类”思想,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 ④文化:编订和整理了《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即后来的儒家“五经”。 ⑤影响:他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 3、百家争鸣 (1)形成:战国时期,各学派对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的不同,形成“百家争鸣” (2)局面。各家中以儒墨两派最有实力,道家其次。 (3)代表:墨家:鲁国人墨翟创立。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代表了 平民的利益,反映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的愿望。 儒家: ①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宽刑薄税。他被统治者尊为“亚圣”。 ②荀子: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具有唯物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庄子发展了老子的学说,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法家:韩非子是代表人物。认为今胜于古,人们应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三、文化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最精华的部分。 2、屈原:创造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体,《离骚》最著名。 3、诸子散文:孟子的文章以刚柔相济的辩论见长;庄子的散文文字优美,想象丰富, 《秋水》《逍遥游》是古代文学名篇。 四、艺术绘画: 1、《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 2、青铜器的装饰发展为完整的画面;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表现出精湛的艺术技巧。 3、音乐:湖北出土的青铜编钟和其他乐器,说明那时音乐的发展。 五、科技 1、 天文: ①公元前613年作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②春秋历法基本上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西方早160年。 ③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2、物理学:《墨子》中的《墨经》记录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声学和光学。 3、名医扁鹊:战国时代名医,后代奉他为“脉学之宗”。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 第二章 第一节 秦朝的统治 一、秦的统一(前221) 1、条件: ①经过春秋战国长期战乱,统一成为人民的共同愿望——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较彻底的变法使秦国富兵强,实力最雄厚——物质基础。 ③战国时经济继续发展,民族、地域同联系加强——社会基础。 ④秦王赢政雄才大略,重用人才,制定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主观因素。 2、重大事件: ①灭东方六国(前230一前221年),统一中原。 ②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③南攻百越,统一越族地区。 3、秦朝建立:前221年,赢政定都咸阳,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4、秦朝的疆域:东临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 中国历史上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人口约2000多万。 5、历史意义: 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恢复发展。 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④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进步。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2、内容 (1)政治方面: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中央:三公诸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③颁布秦律。 (2)经济方面: ①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 ②统一度量衡。 ③统一货币。 ④统一车轨、驰道。 (3)文化方面 ①书同文(统一文字)。 ②焚书坑儒。 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禁私学。 3、作用: ①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③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和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重要作用。 三、秦末农民战争 1、根本原因:秦施暴政,激化阶级矛盾 ①徭役、兵役繁重。 ②刑罚严酷。 ③赋税十分沉重。 ④土地兼并严重。 2、领袖:陈胜、吴广(前208年) 刘邦、项羽 3、主要经过: ①大泽乡起义(前209年)。 ②张楚政权建立。 ③刘邦率军攻至成阳,秦朝灭亡(前207年)。 4、历史意义: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②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迫使汉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③革命首创精神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第二节 西汉的兴衰 一、楚汉之争 ①时间:前206年一前202年。 ②性质:刘邦、项羽为争夺封建帝位所进行的战争。 ③结果:刘邦战胜项羽(垓下之战)一原因:收揽民心;重用人才;以富饶的关中为根据地。 西汉建立:前202年,刘邦建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第三节 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一、刺史制度 1、目的:进一步强化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职能:监察。 3、内容: ①始于汉武帝时期。时将全国分为13州,州作为一个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刺史巡察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②东汉时,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逐渐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州变成具有郡以上一级地方政权性质的地方行政区域。 4、影响:表明两汉监察机构的加强,有利于皇帝进一步控制地方官僚,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二、郡国并行制 1、含义: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 2、王国问题产生:刘邦分封同姓王。诸侯国权力大,势力强,形同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 3、解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三、察举制 1、目的:满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 2、职能:选拔官吏。 3、内容:察举: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征辟: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4、影响: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利于社会历史的发展。 四、编户制度 1、目的:加强对百姓的统治,控制剥削平民。 2、内容:把民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土地、财产等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 3、职能:封建国家征收人头税、土地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 4、编户齐民含义:那些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 5、负担:①田租,即土地税;②人口税,分算赋和口赋;③徭役;④兵役。 第五节 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晨和民族关系 一、匈奴的兴衰 ①匈奴的强大和建立政权(秦汉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励精图治,统一蒙古草原, 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 ②西汉初年,匈奴不断南下。西汉与匈奴“和亲”。 ③汉武帝时的兵戎相见 背景:西汉具备反击匈奴的条件。 概况:三次大战(前127一前119年)。 结果: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西汉北部边郡得到安定。 ④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双方贸易、文化交流增多,和睦相处。 ⑤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北:威胁着中原、西域等地。南: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 ⑥东汉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⑦北匈奴政权瓦解,其威胁最后解除。 二、张骞通西域 ① 西域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汉朝时,我国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叫做西域。西汉时,西域有乌孙、车师、鄯善等36国。生活着许多民族。 ② 目的: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张骞两次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 ③ 概况: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获得大量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凿空”)。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 ④ 意义:汉与西域通好,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 ⑤ 西域都护的设置(前60年),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⑥ 东汉班超经营西域,进一步密切了西域同内地的联系。 三、西南夷和百越 1、西南夷: ①含义:汉朝时,我国西南地区分布着数十个语言不同,风俗各异的少数民族,主要的如夜郎、滇等,统称“西南夷”。 ②西汉在西南夷地区建立郡县,进行统治。 2、百越: ①含义:汉朝时,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部族众多,总称“百越”。 ②汉朝对百越的管辖,促进了越族地区的开发和越人社会的进步。 第六节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一、与朝鲜的关系 ①三韩多次派人来汉,晋见汉武帝和光武帝。 ②文化交流不断,辰韩的语言、称呼、习俗等与秦朝相似,又称“秦韩”。 ③贸易往来频繁,朝鲜特产檀弓、文豹、矮种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传到朝鲜。 二、同日本、越南的交往 1、 ①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 ②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与汉朝来往。 ③东汉初,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赐给“汉委奴国王”金印。后来倭国多次“遣使奉献”。 ④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到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 2、中越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越南的象牙、犀牛、玳瑁、珍珠等不断输往中国,中国的铁农具、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使越南的社会经济生活有了明显提高。 三、丝绸之路 1、含义: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一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中国大量 的丝绸锦绣,就循着这条道路源源不断地输往中亚、西亚及非洲、欧洲的国家,后人称这条中西交通陆上要道为“丝绸之路”。 2、路线:从长安城出发,经河西走廊,到敦煌,出玉门关或阳关,分南北两道。北经楼兰,南过鄯善、于阗,两道至疏勒会合。自疏勒越葱岭,往北可达大宛、康居,往西南先后可到达大月氏、安息、大秦。或由大月氏南人身毒。 3、意义: ①成为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②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技术、凿井技术、造纸术等先后西传,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开始影响世界,世界优秀 的文明成就也逐渐融人中国固有的文化,如佛教开始传人中国。 四、海上丝绸之路 ①含义:汉武帝以后,汉朝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贸易活动,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②路线: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度支那半岛南下, 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 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4,唐朝的28大将
赵公长孙无忌 第一名贵戚豪族英冠人杰——长孙无忌(?-659年),字机辅,河南洛阳人。先 长孙无忌 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非常好学,“该博文史”。隋朝义宁元年(617年),李渊起兵太原。无忌进见,渊爱其才略,授任渭北行军典签。自此辅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权,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武德九年(626年),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历任尚书仆射、司空。为人谨慎,改任司徒。贞观十一年(637年)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 。贞观十七年,图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居第一。唐高宗即位,册封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二年(651年)奉命与律学士对唐律逐条解释,撰成《律疏》(宋以后称《唐律疏议》)30卷。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为许敬宗诬构,削爵流黔州(今贵州),自缢死。有诗三首。在李世民晚期,原本储君乃长子李承干,后李承干因荒淫无道,被削去储君之位,当时,李世民举棋不定,较喜爱另一子李泰,但长孙无忌推荐九子李治(即后来唐高宗),协助他成为储君。唐高宗时期,长孙无忌由于反对武则天擅权,与武氏结怨。后遭武氏以谋反罪名诬陷,全宗族或杀或流放,长孙无忌本人遭流放至黔州,不久被迫自杀。 河间王李孝恭 第二名宗室名王,独称军功——河间王李孝恭 李孝恭(591年—640年)唐初大将,高祖从侄,父亲是李蔚,就是李虎的第七个儿 李孝恭 子(李世民的祖父李昺是李虎第三子)李渊自太原起兵,负责经略巴蜀。武德四年(621年)任夔州总管,大造战舰,练习水军,得李靖之助,灭萧铣,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任行军元帅,率李靖等诸将,镇压辅公祜,破广陵、丹阳,平定江南。拜扬州大都督。籍没妻、子。其后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贞观初任礼部尚书,改封河间郡王。玄武门之变后,逐渐退出权力核心,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 莱公杜如晦 第三名贤辅谋深遭逢明主——莱公杜如晦 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杜陵(今中国陕西长安县)人,唐朝初期大臣。他是李世民夺取政权、开创贞观之治中的主要谋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书,其父杜咤为隋朝昌州长史。杜如晦自少聪悟,好谈文史,是个典型的彬彬书生。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时,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对杜如晦非常忌晦,他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可惮之人,惟杜如晦与房玄龄耳。”被外调出秦王府。玄武门之变后,被拜为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贞观四年病重而死,年仅四十六。赠司空,徒封莱国公,谥曰成。 郑公魏征 第四名智者尽言青史美臣——郑公魏征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唐巨鹿曲城(今河北晋州市,又说 魏征 河北馆 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少时贫困,隋朝末投奔瓦岗军,兵败,归唐。后为窦建德俘获,念才而收之。建德兵败,复归唐。官至太子洗马,乃李建成近臣。玄武门之变后建成死,唐太宗以其耿直,升谏议大夫,后迁秘书监、侍中等职。犯颜直谏太宗二百余次。卒时,太宗悲恸之极,谓侍臣:“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资治通鉴》卷一九六)。著有《隋书》序论, 《梁书》 、 《陈书》 、 《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魏徵死后,唐太宗亲自赋诗一首,追忆故人。 梁公房玄龄 第五名命世之才善建嘉谋——梁公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济南) 人。唐朝初年 房玄龄 名相。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秦王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是秦王得力的谋士之一。唐武德九年(626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十一年(656年)封梁国公;十六年(642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逝。因房玄龄善谋但有些优柔寡断,而杜如晦处事果断不善谋略,因此人称“房谋杜断”。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申公高土廉 第六名才高望重社稷之臣——申公高土廉 高土廉 高士廉(575年-647年),山西太原仗义村人。唐代开国功臣。长孙皇后的舅父,官至尚书右仆射。唐太宗称他“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乏者骨鲠规谏”,贞观十二年(627年)与黄门侍郎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葇、中书侍郎岑文本撰编《士族志》一百三十卷。有一子高真行。 鄂公尉迟敬德 第七名夺槊陷阵智勇双全——鄂公尉迟敬德 尉迟恭(隋开皇五年585年—唐显庆三年658年),隋末唐初名将,名恭,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城区) 尉迟敬德 人。唐朝大将, 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础。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晚年闭门不出,最终得享天年。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传说其面如黑炭。尉迟恭与秦琼为两位传统门神。 卫公李靖 第八名南平吴会北定沙漠——卫公李靖 李靖(571—649),字药师,京兆府三原(今属陕西)人,唐朝伟大的军事家、 李靖 军事理论家、统帅。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李崇义曾任殷州刺史,封永康公;父李诠仕隋,官至赵郡太守。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他的舅父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每次与他谈论兵事,无不拍手称绝,并抚摩着他说:“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其兄李端,字药王,隋将(按照李氏族谱,李端为唐代中期名将李晟、李诉之祖)。其舅韩擒虎为隋朝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著有数种兵书,惟多亡佚。 宋公萧瑀 第九名骨鲠大儒直言不隐——宋公萧瑀 萧瑀,字时文,其祖父是后梁宣帝萧察。与唐朝争地的萧铣还属他的子侄辈亲族。隋炀帝的皇后萧氏的弟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自幼以孝行闻名天下,且善学能书,骨鲠正直,并深精佛理。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贞观二十一年,萧瑀病死,年七十四。宫廷太常上谥曰"肃",太宗认为萧瑀性多猜贰,刚忌太过,最后谥曰"贞褊公",册赠司空,陪葬昭陵。由此,可见一个人再忠厚梗直,毕竟逆触龙鳞,使人耿耿于怀。 褒公段志玄 第十名临危不惧真正将军——褒公段志玄 段志玄(?~642)唐初齐州人(现山东临淄),唐代开国功臣。其父段偃师,隋末为太 段志玄 原郡司法书佐,从李渊起兵,官至郢州刺史。志玄随父在太原时,甚为李渊次子李世民所重。李渊起兵时,志玄募兵得千余人,被授右领大都督府军头。平霍邑(今山西霍邑)、绛郡(今山西新绛),攻永丰仓(在今陕西大荔县境),皆为先锋,并历迁左光禄大夫。又从刘文静与隋将屈突通相持于潼关。刘文静为屈突通之将桑显和所袭,军营溃散。志玄率20余骑赴击,连杀数十人,被流矢所中,忍而不言,仍往来杀敌,唐军于是复振,大败隋军。后又与诸将迫擒屈突通,以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嗣后从秦王李世民于东都(今河南洛阳)征讨王世充。冲击敌阵时,马倒被擒。敌方两骑将夹持志玄渡洛水时,志玄突然腾身向上,两骑将随之坠落马下。志玄迅速夺取一马,急驰而归,数百骑尾追其后,但无人敢靠前。破王世充、窦建德后,以功迁秦王府右二护军。贞观十一年(637年),被改封为褒国公,贞观十二年(638年),拜右卫大将军,贞观十四年(640年),加镇军大将军。贞观十六年(642年)病卒,赠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谥号“庄肃”。 夔公刘弘基 第十一名开国猛将入京首功——夔公刘弘基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刘弘基(582年—650年),雍州池阳人。父刘升是隋代河州刺史,弘基少年时落拓不羁,与一些轻浮子弟和任侠交往,不谋家产,依赖父亲的名声当了一名右勋侍。大业末年,从炀帝征辽东,后私宰耕牛,故意犯罪,被县令关进监狱来躲兵役。自太原起事便追随李渊父子,与李世民友善,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玄武门之变拥立有功。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是将他贬官。太宗征伐高丽,刘弘基又为前军大总管,力战有功。高宗永微元年(650年)病死,年六十九,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襄,陪葬昭陵。刘弘基临死前,遗命只留给诸子每人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顷。认为子孙“若贤,固不藉多财;不贤,守此可以免饥冻。” 蒋公屈突通 第十二名隋室贵臣唐朝义夫——蒋公屈突通 屈突通 屈突通(557年—628年),复姓屈突,先世为库莫奚种人,依附鲜卑慕容氏,父亲屈突长卿,北周时任邛州刺史。雍州长安人。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屈突通“性刚毅,志尚忠悫,检身清正,好武略,善骑射。”因此民间顺口流传:“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旧唐书·屈突通列传》)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畏心理。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后被委派镇守洛阳,于贞观元年病故。 勋公殷开山 第十三名参预谋略秦府能臣——勋公殷开山 殷开山,名峤,以字行,京兆鄂(今陕西鄂县)人。为隋太谷长。唐高祖召补大将军掾,历迁吏部尚书。涉书,工为尺牍。 《唐书本传》其父殷僧首为隋朝秘书丞。殷开山年青时以学行知名,尤善尽牍写作。李唐起兵后,秦王李世民召之为长史,常常四处招慰关中流民、群盗,并与刘弘基一起首入京城,赐爵陈郡公。后来又跟随太宗评讨薛仁果和王世充,以军功进爵勋国公。在征伐刘黑闼的路上,殷开山病死,李世民临丧痛哭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谥曰节。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贞观四年,诏以佐命之功配飨唐高祖庙庭。 谯公柴绍 第十四名驸马英雄临危不惧——谯公柴绍 柴绍 柴绍(?—638年)字嗣昌,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人,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曾是北周骠骑大将军历任遂、梁二州刺史,封冠军县公;父亲柴慎,为隋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柴绍出身于将门,自幼便“趫捷有勇力”( 《旧唐书·柴绍列传》 ),以以抑强扶弱而闻名于少年时便当了隋朝元德太子(隋炀帝长子)的千牛备身(陪伴)。唐国公李渊也将三女儿(即后来的平阳公主)嫁给了柴绍。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贞观十二年病故。 邳公长孙顺德 第十五名太原从龙晚节不终——邳公长孙顺德 长孙顺德 长孙顺德,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的本家叔父(亦太宗李世民的叔岳父):父亲长孙恺,隋朝时任开府。顺德在隋朝时任右勋卫。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此后功劳不显。武德九年(626年),在玄武门之变中,顺德与秦叔宝等人共同打击李建成的馀党。太宗即位后,封食邑一千二百户,又特赐宫女。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贬官而已,病故。 勋公张亮 第十六名出身寒贱外恭内诡——勋公张亮 张亮,郑州荥阳人。出身寒贱,务农为业。史载,张亮“倜傥有大节,外敦厚而内怀诡诈。”隋炀帝大业年间,投李密瓦岗军,因告密而获得信任。后来属李世绩,在李世绩投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李世绩、房玄龄荐张亮给李世民,为秦王府车骑将军,逐渐大受宠任。李世民与太子、齐王争位时,派张亮到洛阳一带,广结当地豪杰以待时变。齐王李元吉向李渊告发张亮图谋不轨,因此他被唐廷逮捕,严刑拷打下倒一直没把李世民招供出来。太宗践位,封长平郡公,授怀州总管。 陈公侯君集 第十七名摧凶克敌恃宠矜功——陈公侯君集侯君集(?—643.4.29),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人,唐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张公瑾 之一,唐初大将。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北)人。君集少年时以武勇称,隋末战乱中,被秦王李世民引入幕府,从征讨有功,累迁左虞候、车骑将军。武德九年(626)的玄武门之变,君集之策居多。太宗即位,君集任左卫将军,封潞国公,迁右卫大将军。贞观四年(630),任兵部尚书,检校吏部尚书,参议朝政(即宰相)。九年,为积石道行军总管,随李靖平吐谷浑,策划军事,分兵深入,君集有大功。十一年,改封陈国公。十二年,迁吏部尚书,仍参朝政。君集出自行伍,素无学术,及被任用,方始读书。他出为将领,入参朝政,获得当时称誉。十二年,吐蕃围松州(今四川松潘),唐授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以击之。十三年冬,因高昌王曲文泰遏绝西域商贾与唐交往,唐又以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率兵击之。十四年八月,进围高昌,这时文泰已卒,子智盛降,得二十二城,八千零四十六户,一万七千七百口,君集刻石记功而还。太宗以其地置西州。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李世民诸子争当太子的斗争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事泻被杀。 公张公瑾 第十八名助定奇策英年早逝——郯公张公瑾 张公瑾,字弘慎,魏州繁水人。开始在王世充手下为官。高祖李渊建唐,张公瑾归国,后为尉迟敬德等人 张公瑾荐于李世民,引入幕府。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让占卜的人烧龟甲卜吉凶,张公瑾恰巧从外而入,拿起龟甲扔在地上,进言道:“凡行卜签,是以决嫌疑,定犹豫,现在举事不疑,用得着卜卦吗?如果卜不吉,势已不可停阻,希望大王仔细想想。”李世民深然其言。其年六月四日,张公瑾与长孙无忌等九人埋伏于玄武门之外,成为李世民日后登基的关键人物之一。李建成、李元吉被杀后,其党羽进攻玄武门,张公瑾有勇力,“独闭门以拒之”。贞观元年,拜代州都督。后助李靖伐突厥,擒颉利,屡有战功,封邹国公。不久,在襄州都督任上,张公瑾病死,时年仅三十九。太宗不避辰日而哭之(古礼及当时风俗,辰日不能哭泣),谥曰襄。贞观十三年,改封郯国公 卢公程知节程咬金 第十九名骁勇虎臣义气将军——卢公程知节程咬金 程咬金 程咬金(593-665),济州东阿(今山东东阿西南)人,原名咬金,后更名程知节,字义贞,生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卒于唐麟德二年(665)二月七日,享年七十七岁。隋末,程知节入瓦岗军,投王世充,后降唐,成为秦王李世民之骨干成员。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命将开国功臣肖像,图画于皇宫凌烟阁,程知节即其中之一。程知节乃世家大族之后,其曾祖名程兴,是北齐兖州司马,其祖名程哲,是北齐晋州司马,其父名程娄,是北齐济州大中正,唐赠使持节瀛州诸军事、瀛州刺史。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时出征贺鲁,屠杀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永兴公虞世南 第二十名德行淳备良谏纯臣——永兴公虞世南 虞世南,隋朝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字,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贞观十二年病故。 邢公刘政会 第二十一名高祖旧臣举义殊功——邢公刘政会 刘政会,滑州胙城人也,祖环隽,北齐中书侍郎,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曾担任刑部尚书。贞观九年病故。 莒公唐俭 第二十二名忠纯不贰心存唐朝——莒公唐俭 北齐大臣,其父唐鉴与唐高祖李渊为世交。参与李渊太原起兵。武德元年,升为中书侍郎。唐初之时,唐俭与永安王李孝基等人被刘武周俘获,狱中从元君实口中得知独孤怀恩要造反。时独孤怀恩驻守蒲州,唐俭遣人揭发独孤怀恩谋反。李世民击破刘武周后,唐俭拜礼部尚书,授天策府长史,封莒国公,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一面派唐俭为使说降匈奴,一面派李靖进军。李靖奇袭突厥,生擒颉利可汗,唐俭竟于乱军之中逃生,授民部尚书。因怠于政事贬官。高宗显庆元年(656年)病故,谥曰襄,陪葬昭陵。 英公李绩 第二十三名国家长城义名天下——英公李绩 李绩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死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纯臣”。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达,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佑。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丽,终于将高丽灭亡。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灭高丽后次年病势。 胡公秦叔宝 第二十四名马槊英雄勇武绝伦——胡公秦叔宝 秦叔宝 秦琼(?—638年),字叔宝,中国唐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唐朝开国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尉迟恭为传统门神。济南五龙潭有其故居。历史上的秦琼以勇猛彪悍著称。最初是隋将来护儿部将,后随张须陀讨伐李密。兵败,张须陀战死,秦叔宝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得到重用,被任用为帐内骠骑。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于619年(唐高宗武德二年)同程知节等人一起投唐,被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帐下。参加了李世民的历次征战,每战必先,常于万军 之中取敌将首级。626年(武德九年),参与玄武门之变,事后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秦琼晚年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常对人说:“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贞观十二年(638年),在任徐州都督时去世,陪葬昭陵。贞观十三年(639年),秦琼被追封为胡国公。贞观十七年(643年),秦琼与长孙无忌等人被图形凌烟阁,封为唐开国二十四功臣之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