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茅台酒的历史
- 2,茅台常用唐蒙献酒武帝甘美之历史典故请问出自哪里
- 3,茅台是谁发明的
- 4,茅台酒有哪些历史典故
- 5,想了解一下茅台酒的历史哪里可以知道
- 6,茅台常用唐蒙献酒武帝甘美之历史典故请问出自哪里 问一问
- 7,陶瓷酒瓶批发 哪里有
- 8,茅台酒历史上有什么故事吗
- 9,茅台是什么意思
- 10,茅台的由来
- 11,茅台酒的奠基人是谁
- 12,厨房里的十八般兵器都有什么
1,茅台酒的历史
枸酱酒之始也。早在 2000 多年前,今茅台镇一带盛产枸酱酒就受到了汉武帝 “ 甘美之 ” 的赞誉,此后,一直作为朝廷贡品享盛名于世。茅台酒历史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35年,汉武帝令唐蒙出使南越,唐蒙饮到南越国(今茅台镇所在的仁怀县一带)所产的构酱酒后,将此酒带回长安,受到汉武帝的称赞,并留了“唐蒙饮构酱而使夜郎”的传说。据清代《旧遵义府志》所载,道光年间,“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1843年,清代诗人郑珍咏赞茅台“酒冠黔人国”。1949年前,茅台酒生产凋敝,仅有三家酒坊,即:华姓出资开办的“成义酒坊”、称之“华茅”;王姓出资建立的“荣和酒房”,称之“王茅”;赖姓出资办的“恒兴酒坊”,称“赖茅”。“赖茅”就是现在的茅台酒的前身。
2,茅台常用唐蒙献酒武帝甘美之历史典故请问出自哪里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说的是汉武帝派使者唐蒙出使南越国,他品尝到了一种美酒,献给汉武帝后得到了称赞。
3,茅台是谁发明的
老百姓发明的
贵州茅台酒独产于中国的贵州省遵义县仁怀镇,是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的三大蒸馏名酒之一,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35年,汉武帝令唐蒙出使南越,唐蒙饮到南越国(今茅台镇所在的仁怀县一带)所产的构酱酒后,将此酒带回长安,受到汉武帝的称赞,并留了“唐蒙饮构酱而使夜郎”的传说。据清代《旧遵义府志》所载,道光年间,“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1843年,清代诗人郑珍咏赞茅台“酒冠黔人国”。1949年前,茅台酒生产凋敝,仅有三家酒坊,即:华姓出资开办的“成义酒坊”、称之“华茅”;王姓出资建立的“荣和酒房”,称之“王茅”;赖姓出资办的“恒兴酒坊”,称“赖茅”。“华茅”就是现在的茅台酒的前身。
酒和饮料
4,茅台酒有哪些历史典故
茅台酒的前身或雏形在《史记》中就有记载。《史记》载:汉使唐蒙在南越(今广东)吃到枸酱,回到长安问蜀贾人,蜀贾人说“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后经历史学家反复考证,这种酒应出在夜郎境内或蜀国的西南角(今遵义地区),商人为了逃避政府倍赋而“窃市”夜郎其它地区牟利。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汉武帝派唐蒙前往南方给夜郎王和滇王授印,那肯定是直入夜郎王府了,这个回长安还问枸酱的汉吏,当然就一定大吃特吃茅台酒的雏型——枸酱了。为此《中国茅台酒传说》中的《唐蒙与枸酱酒》进行了艺术的创造性描述,唐蒙本是奉旨入蜀开拓夷道,他特意改道,从川江南沿赤水河专门经过茅台村,受村民击铜鼓热烈欢迎,并天天喝老“茅台”,就连他的小老婆病死征途,也要埋在茅台村后山上,可以酒家为邻,以寄托唐蒙对枸酱酒的深情。故事虽系民间创作,但事件却与历史吻合。证明茅台酒前身,因其美不胜言而令汉室官吏垂涎,进入了司马迁的《史记》,早已扬名天下,并为后来国酒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酿制技术基础。
5,想了解一下茅台酒的历史哪里可以知道
据传远古大禹时代,赤水河的土著居民——濮人,已善酿酒。汉代,今茅台镇一带有了“枸酱酒”。《遵义府志》载:枸酱,酒之始也。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建元六年(前135年),汉武帝令唐蒙出使南越,唐蒙饮到南越国(今茅台镇所在的仁怀县一带)所产的构酱酒后,将此酒带回长安,敬献武帝,武帝饮而“甘美之”,并留了“唐蒙饮构酱而使夜郎”的传说。这成为茅台酒走出深山的开始,此后,一直作为朝廷贡品享盛名于世。唐宋以后,茅台酒逐渐成为历代王朝贡酒,通过南丝绸之路,传播到海外。到了清代,茅台镇酒业兴旺,“茅台春”、“茅台烧春”、“同沙茅台”等名酒声名鹊起。“华茅”就是茅台酒的前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偈盛烧房”将其产酒正式定名为茅台酒。清《旧遵义府志》所载,道光年间,“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清代诗人郑珍咏赞茅台“酒冠黔人国
6,茅台常用唐蒙献酒武帝甘美之历史典故请问出自哪里 问一问
摘要
“唐蒙献酒,武帝甘美之”的历史典故: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也就是汉武帝刘彻登基的第六年。罢黜百家、张骞出塞等一系列政治措施都彰显着西汉帝国的国力强盛、汉武大帝的文治武功。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1-27
茅台常用“唐蒙献酒,武帝甘美之”历史典故,请问出自哪里?
“唐蒙献酒,武帝甘美之”的历史典故: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也就是汉武帝刘彻登基的第六年。罢黜百家、张骞出塞等一系列政治措施都彰显着西汉帝国的国力强盛、汉武大帝的文治武功。
“唐蒙献酒,武帝甘美之”的历史典故: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也就是汉武帝刘彻登基的第六年。罢黜百家、张骞出塞等一系列政治措施都彰显着西汉帝国的国力强盛、汉武大帝的文治武功。
这当中有一个叫唐蒙的人,唐蒙出使南越(今广州)的时候,在南越王的宴席上,尝到了“枸酱酒”,一时惊为天人之感。
唐蒙不敢自己独享,他决定带回去献给汉武帝。为取悦汉武帝,唐蒙绕道鳛部,即现在的仁怀一带,取枸酱酒献给武帝,武帝饮后,觉得甘美异常,赞其“甘之美哉!”。
在《史记》和《资治通鉴》这两本书都写了关于汉武帝派遣唐蒙出使南越国的典故,同时也记载了关于枸酱酒的来源。
7,陶瓷酒瓶批发 哪里有
陶瓷酒瓶批发 茅台酒是世界三大著名蒸馏酒之一,誉称国酒,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产于中国贵州茅台镇,以本地优质糯高梁、小麦、水为原料,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采用科学独特的传统工艺精心酿制而成,未添加任何香气、香味物质,从生产、贮存到出厂历经五年以上。 大家都有注意到很多名酒都是用陶瓷酒瓶装的,其中茅台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陶瓷酒瓶可以留住酒的香气,保证就的质量,是酒装的上家之选。具有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怀留香持久的特点.茅台酒质晶亮透明,微有黄色,酱香突出,令人陶醉,敞杯不饮,香气扑鼻,开怀畅饮,满口生香,饮后空杯,留香更大,持久不散。口味幽雅细腻,酒体丰满醇厚,回味悠长,茅香不绝。茅台酒液纯净透明、醇馥幽郁的特点,是由酱香、窖底香、醇甜三大特殊风味融合而成,现已知香气组成成分多达300余种。 茅台酒是世界三大名酒之一,是中国大曲酱香型酒的鼻祖,是酿造者以神奇的智慧,提高粱之精,取小麦之魂,采天地之灵气,捕捉特殊环境里不可替代的微生物发酵、揉合、升华而耸起的酒文化丰碑。茅台酒源远流长,据史载,早在公元前135年,古属地茅台镇就酿出了使汉武帝“甘美之”的枸酱酒,盛名于世。文章来自http://www.jdhengfa.com/c238.html
8,茅台酒历史上有什么故事吗
茅台酒起源及发展历史如下。1、汉代,今茅台镇一带有了枸酱酒。《遵义府志》载:枸酱,酒之始也。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建元六年(前135年),汉武帝令唐蒙出使南越,唐蒙饮到南越国(今茅台镇所在的仁怀县一带)所产的构酱酒后。2、将此酒带回长安,敬献武帝,武帝饮而甘美之,并留了唐蒙饮构酱而使夜郎的传说。这成为茅台酒走出深山的开始,此后,一直作为朝廷贡品享盛名于世。3、唐宋以后,茅台酒逐渐成为历代王朝贡酒,通过南丝绸之路,传播到海外。4、到了清代,茅台镇酒业兴旺,茅台春、茅台烧春、同沙茅台等名酒声名鹊起。华茅就是茅台酒的前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偈盛烧房将其产酒正式定名为茅台酒。5、清《旧遵义府志》所载,道光年间,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清代诗人郑珍咏赞茅台酒冠黔人国。6、1949年前,茅台酒生产凋敝,仅有三家酒坊,即:华姓出资开办的成义酒坊、称之华茅;王姓出资建立的荣和酒房,称之王茅;赖姓出资办的恒兴酒坊,称赖茅。一九五一年,政府通过赎买、没收、接管的方式将成义(华茅)、荣和(王茅)、恒兴(赖茅)三家私营酿酒作坊合并,实施三茅合一政策-国营茅台酒厂成立。7、1996年,茅台酒工艺被确定为国家机密加以保护。2001年,茅台酒传统工艺列入国家级首批物质文化遗产。8、2006年,国务院又批准将茅台酒传统酿造工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9、2003年2月1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茅台酒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2013年3月2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调整“茅台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称和保护范围。10、2019年6月12日,茅台集团董事长李保芳宣布6月30日前停用国酒茅台商标。2019年6月29日起正式更名为贵州茅台。
9,茅台是什么意思
贵州茅台酒独产于中国的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是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的三大蒸馏酒之一,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它与电器行业的海尔、化妆品行业的贝雅诗顿、乳制品行业的蒙牛、网络行业的阿里巴巴都是中国最成功的本土企业!是中国悠久历史创造的伟大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然而国酒茅台面对2010年百年大旱,可能遭遇无水造酒的尴尬。茅台酒出产于贵州仁怀市赤水河畔茅台镇,群山环峙,形势险要,是川黔水陆交通的咽喉要地。赤水河水质纯洁清甜,含有少量矿物质,正好酿酒。 茅台酒因产于黔北赤水河畔的茅台镇而得名。
中国一种名酒的品牌,产于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
茅台有着神秘悠远的历史。建国以来,无数次重要大活动,茅台酒都被当作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自古而今,向往茅台、赞美茅台的文人墨客不计其数。毫不夸张地说,茅台酒的每一个细小的“侧面”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故事,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人文价值。犹如中国发 [茅台酒标志]茅台酒标志给世界的一张飘香的名片,具象的茅台酒和抽象的“人文”,在以醉人的芳香让世界了解自己的同时,也将中华酒文化的魅力和韵味淋漓尽致地展示给了世界,让其了解了中国、中国文化。 茅台所产的酒质量特别好,从古至今早有定论。 汉高祖刘邦饮过枸酱酒后赞不绝口。汉武帝刘彻饮之盛赞“甘美之”。曾写下“杨柳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佳词名句的北宋大诗人黄庭坚,饮之则叹曰“殊可饮”。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七经仁怀,畅饮茅台酒之后更是写下“万顷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赤虺托起擎天柱,饮尽长江水倒流”的千古名句。翼王虽然兵败大渡河,但他诗中隐喻赤虺托起的“擎天柱”,是否使人隐隐感悟到赤水河畔的茅台百年之后将会成为中国的“国酒”? 茅台酒是世界三大名酒之一,是我国大曲酱香型酒的鼻祖,是酿造者以神奇的智慧,提高粱之精,取小麦之魂,采天地之灵气,捕捉特殊环境里不可替代的微生物发酵、揉合、升华而耸起的酒文化丰碑。茅台酒源远流长,据史载,早在公元前135年,古属地茅台镇就酿出了使汉武帝“甘美之”的枸酱酒,盛名于世。
茅台镇地处贵州仁怀市,古时濮僚部落居住地,曾因马桑树满山遍野,得名马桑湾,后来濮人发现一股泉水,砌井方便行人饮水,深得人心,后用四方井代替了马桑湾。后来濮人后代祭祀祖先的土台上长满茅草,他们在茅草台上祭祀祖先以示对祖先开荒破草表示崇敬,惯称茅台,元朝之后才正式定名茅台村。
10,茅台的由来
茅台酒是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的三大蒸馏名酒之一,它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也是中国的国酒,拥有悠久的历史。关于它的来历,据说,与一位仙女有关。一、茅台酒传说千年前,赤水河畔的茅台村,才十几户人家,人们的酿酒的技术很平常。有一年腊月,下了很大一场雪。这时一个衣衫褴褛的姑娘走到了村里,一对老夫妇看她可怜,就好心收留了她,看她冷的厉害,就把自己酿的酒拿出来给姑娘喝,姑娘喝后就在他家留宿。半夜里,老爷爷做了个梦,他梦见自己恍恍惚惚看见一个仙女,手捧盛满美酒的杯子,把酒往赤水河里一泼,又对老爷爷说:“好心人请记住,每年九月九日,赤水河边酿美酒。”话说完人也不见了。第二天早上老爷爷起床后发现,那位姑娘已经走了。从此以后,每年九月九日,河水格外纯净,所以到现在茅台酒是“重阳下沙”。根据这个传说,茅台酒厂用了“飞仙”的图案做商标。二、茅台酒记载根据历史记载,它在最初被称为“枸酱酒”。早在 2000 多年前,今茅台镇一带盛产枸酱酒就受到了汉武帝 “甘美之” 的赞誉,此后,一直作为朝廷贡品享盛名于世。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35年,汉武帝令唐蒙出使南越,唐蒙饮到南越国(今茅台镇所在的仁怀县一带)所产的构酱酒后,将此酒带回长安,受到汉武帝的称赞,并留了“唐蒙饮构酱而使夜郎”的传说。据清代《旧遵义府志》所载,道光年间,“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1843年,清代诗人郑珍咏赞茅台“酒冠黔人国”。1949年前,茅台酒生产凋敝,仅有三家酒坊,即:华姓出资开办的“成义酒坊”、称之“华茅”;王姓出资建立的“荣和酒房”,称之“王茅”;赖姓出资办的“恒兴酒坊”,称“赖茅”。“赖茅”就是现在的茅台酒的前身。茅台酒具有色清透明、醇香馥郁、入口柔绵、清冽甘爽、回香持久的特点,人们把茅台酒独有的香味称为“茅香”,是我国酱香型风格最完美的典型。1915 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中国参展代表掷茅台酒酒瓶震国威,一举夺得金奖,从此跻身世界三大名酒行列,成为中华民族工商业率先走向世界的杰出代表。
11,茅台酒的奠基人是谁
茅台酒之所以被誉为“国酒”,是由其悠久的酿造历史、独特的酿造工艺、上乘的内在质量、深厚的酿造文化,以及历史上在中国政治、外交、经济生活中发挥的无可比拟的作用、在中国酒业中的传统特殊地位等综合因素决定的,是三代伟人的厚爱和长期市场风雨考验、培育的结果。亦得到人民群众在实际的生活品味和体验中的赞誉之声,因而当之无愧。史载:枸酱酒之始也。早在 2000 多年前,今茅台镇一带盛产枸酱酒就受到了汉武帝“ 甘美之 ” 的赞誉,此后,一直作为朝廷贡品享盛名于世。茅台酒历史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35年,汉武帝令唐蒙出使南越,唐蒙饮到南越国(今茅台镇所在的仁怀县一带)所产的构酱酒后,将此酒带回长安,受到汉武帝的称赞,并留了“唐蒙饮构酱而使夜郎”的传说。据清代《旧遵义府志》所载,道光年间,“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1843年,清代诗人郑珍咏赞茅台“酒冠黔人国”。1949年前,茅台酒生产凋敝,仅有三家酒坊,即:华姓出资开办的“成义酒坊”、称之“华茅”;王姓出资建立的“荣和酒房”,称之“王茅”;赖姓出资办的“恒兴酒坊”,称“赖茅”。一九五一年,政府通过赎买、没收、接管的方式将成义(华茅)、荣和(王茅)、恒兴(赖茅)三家私营酿酒作坊合并,实施三茅合一政策——国营茅台酒厂成立。茅台酒,被尊称为“国酒”。它具有色清透明、醇香馥郁、入口柔绵、清冽甘爽、回香持久的特点,人们把茅台酒独有的香味称为“茅香”,是中国酱香型风格最完美的典型。据传远古大禹时代,赤水河的土著居民——濮人,已善酿酒。汉代,今茅台镇一带有了“枸酱酒”。《遵义府志》载:枸酱,酒之始也。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公元前135年,唐蒙出使南越,曾专程绕道取此酒归长安献与武帝饮而“甘美之”,成为茅台酒走出深山的开始。唐宋以后,更逐渐成为历代王朝贡酒,通过南丝绸之路,传播到海外。到了清代,茅台镇酒业兴旺,“茅台春”、“茅台烧春”、“同沙茅台”等名酒声名鹊起。“华茅”就是现在的茅台酒的前身。1704年,“偈盛烧房”将其产酒正式定名为茅台酒。建国以来,无数次重大活动,茅台酒都被当作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自古而今,向往茅台、赞美茅台的文人墨客不计其数。毫不夸张地说,茅台酒的每一个细小的“侧面”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故事,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人文价值。犹如中国发给世界的一张飘香的名片,具象的茅台酒和抽象的“人文”,在以醉人的芳香让世界了解自己的同时,也将中华酒文化的魅力和韵味淋漓尽致地展示给了世界,让其了解了中国、中国文化。
茅台酒创始人为赖永初。据1939年编的《贵州经济》记载:“满清咸丰以前,有山西盐商来茅台地方,仿照汾酒制法,用小麦为曲药,以高粱为原料,酿造一种烧酒。后经陕西盐商宋某、毛某先后改良制法,以茅台为名,特称茅台酒”。
12,厨房里的十八般兵器都有什么
厨房十八般兵器 把菜做好,不仅要有合适的材料,厨艺,做菜的心情,工具和调料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下 随便写写,不分先后。 1。一个合适的炒(煎)锅。 合适的手柄,拿起来螺丝不松动。如果松动,就有可能烫着你。 是平底还是不是平底倒不是特别重要,当然如果有条件最好是有两个,没条件就一个平底锅也成。不过一定要不粘锅。 没有锅盖也成,有当然是最好。 2。合适的砧板。 可以是木头的,也可以是塑料的。还可以是那种卷起来的薄塑料的。 有钢化玻璃的砧板。受不了,我还是不敢在上头切东西,怕怕。 但是一定是要平的,而不能在上头切东西的时候,因为木头的变形而打转的。 据说木头的砧板有自洁功能。塑料的比较便宜。还有竹子做的。没用过。 最好是有两块,一切生的,二切熟的。如果实在只有一块,熟的就在盘子里切,或者切熟的时候,一定要很仔细地清洗砧板。 3。锅。 至少有一个有盖的、在一升以上的锅。不要铝锅,容易得老年痴呆症:) 锅可以用来煮东西,煮面条,煮饺子,煮汤,煮粥,等等。 个人认为,至少有两个锅。因为锅煮过有腥味的食物后,如果再拿来煮粥的话,会串味的。 4。滤水的容器 必不可少。因为肯定需要洗菜的,那么洗完之后可以放在滤器内滤掉多余的水。 至少要有一个,容量最好在一升以上。 塑料的、金属的,都可以。 塑料的比较便宜,金属的比较贵。 金属的不小心一失手掉地上会发出可怕的声音来,塑料的不会。 但是塑料的要当心,在做菜的时候,往锅里放东西的时候,之后要将塑料的滤器远离炉灶的火,否则容易不小心被火弄坏。所有的厨房器具在使用燃气灶的时候都要当心。 5。刀。 最好买成套的。带木头的刀架。我家买的时候是99元,现在很多超市里这种成套的刀才59元。 可以买一套送老妈,她会很开心的:) 成套的刀包括: 一把薄切刀(比如切黄瓜啊肉片什么的), 一把斩骨刀(比如要把一只鸭子剁成小块的), 一把水果刀(用来削苹果什么的呀),一把带锯齿的小刀(可以轻松地在盘子里切香肠、肉什么的), 一把大的带锯齿的刀(用来切面包,不过我家很少用), 一个简单的磨刀棒(这个太有用了,因为刀时常会变钝,所以需要打磨) 如果没有成套的,那至少要有一把手柄握起来还舒服的刀,如果没有磨刀的工具,记得:大多数的盘子的底部,就是可以拿来磨刀的,刮几下,刀就变锋利了,方便切东西。不过小心手,因为刀忽然很锋利了。但是这种锋利只能维持今天做菜,明儿个又要拿起盘子来了。 太昂贵的盘子别在下面磨。那些廉价的,往往是最好的磨刀器。 6。铲子。 我对铲子的要求最低了。因为我时常用筷子炒菜:) 当然,铲子还是蛮用得着的,翻个东西,把锅内的东西压一压什么的,加上铲子有柄,可以防止因为和锅内的东西离得太近,不管是溅出来的油,还是吹过来的热气,而烫伤了手。 如果用不粘锅,一定要记得用木头或者竹子,或者安全耐高温塑料制作的铲子,金属的铲子会刮坏不粘锅的特富龙表面涂层。 7。一把厨房专用剪刀。 记得,是厨房专用,不可与家中其他剪刀混杂。尤其不可以用剪脚指甲的剪刀混用。 厨房用的剪刀,就是厨房用的。 它可以在你离开砧板和菜刀的前提下,徒手在空中把葱或其他蔬菜剪成小段,或者可以把鱼过长的尾巴或鳍修剪一下,用剪刀把鱼肚子剪开,。。。。。。 专用的厨用剪刀,还具备其他功能,比如开瓶子器(不过我没用过,因为我有更专业的工具:) 8。蛋清分离器 呵呵,其实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塑料小玩意。买TUPPERWEAR的保鲜盒的时候送的,一套。还有挖水果的小东西,一把可以挂在杯子上的小勺,滤油的小漏斗,叉水果的小叉叉,不过自己觉得最有用的还是这个蛋清分离器。 以前没有这个的时候呢,就是打蛋的时候,不能打太猛,打破半个口,然后左右晃动,让蛋清流出来,蛋黄依旧留在鸡蛋壳里。 9。削皮器 以前一个很好用的丢了。现在的这个,好看是好看的,却少了一个挖坑坑的工具,就是一般的削皮器都是长的,前头有个尖尖的东西,比如可以挖掉土豆的坑坑。 如果没有削皮器呢,也可以用那种比较老式的竹筷子,就是后半部是方的,那么就可以用那筷子后面方的棱角来刮皮:) 削什么呢?萝卜皮,丝瓜皮,黄瓜皮,土豆皮。。。。呵呵:) 10。捣蒜器 这个东西真的好好用哎。夏天的很多凉拌菜,需要用蒜泥的菜,蒜泥黄瓜啊,蒜泥空心菜啊,蒜泥苋菜,。。。。它的优点是,挤出来的蒜泥不仅颗粒整齐,关键的是,蒜汁不会丢失。 以前呢,是用刀拍一下大蒜,然后“嘟嘟嘟”切碎。好象也不麻烦,但是总有很多蒜汁留在砧板上了:) 这个是在IKEA买的,28元。哎,实在太好用了。而且还可以用来捣其他东西:) 11。小水壶 当然了,拿个小碗也可以替代:) 不过我还是用这个小水壶:)做菜之前,盛一点清水在里头,放在调味罐旁边。因为炒菜的时候也常常需要添加一点点水:) 这个小水壶是在家乐福的促销花车上买的,只有一块钱:)当你不想盛水的时候,用来插野菊花也很好看的。 一动脑筋就晓得了。 12。搅拌碗 买了一套三个,大中小各一,IKEA,48元。 配相应的盖子,不用的时候互相可以垒起来,不占地方; 底部是防滑,外部是磨纱设计,以方便手握得住; 里面是很光滑的,便于清洗; 里面还有刻度,告诉你容量; 每个都有可以挂在墙上的小耳朵,也方便用手抓住它,另一边有尖尖的小嘴巴,方便倒。 觉得很好用。最大的经常拿来放洗好的蔬菜,刚好可以把那个滤勺放在那里,这样拿到锅边炒,水不会滴到地上,而且可以就那么放着,让它自己滤水。 中的经常会拿来搅拌肉馅,包饺子啊或者包馄饨啊。 小的经常拿来搅拌夏季的凉拌菜。 13。开瓶器 呵呵,这个是开啤酒的:)家里没人喝啤酒,一次也没用过。不过人头的设计,感觉很PP,所以买回来了。 如果你想开金属盖子的玻璃罐头,又没有合适的工具,可以在结实的桌子边缘,把瓶盖轻轻地敲一圈,一般敲个两三下,就可以很容易地把罐头打开。 不过我不晓得我是否表达清楚了。因为我以前经常这样开,开出感觉来了,你做么,恩,安全第一哦:) 如果你想开软木塞的葡萄酒瓶子,当然不是我下面图片中的那个工具。是另外有那种螺旋的工具。但是很多人家没有,那如何做呢? 也很容易。 找结实的墙壁。挑承重墙,柱子。毛巾,或者床单。垫厚厚的,但是要平整,然后水平方向把瓶子往墙上敲打,大概十几下,木塞子就可以冲出一点来,冲出一半的时候,要小心不要用力过猛。之后用手拔出塞子来。 不过还是那句话,这个么,我敲得多了。您要是第一次尝试,安全第一哦:) 14。定时器 最早的定时器买的是机械的,就是那种拧一下,再听着它滴答滴答地计时的那种。买了一个小白兔一个汉堡包的,汉堡包的被我侄子当玩具弄坏了。 不过机械的不太准,设定30分钟什么的还凑合,如果想设置三分钟五分钟的,它就不够精确。 所以后来去买来了电子的。很精确,图片中的还精确到秒。秒,是因为我家的微波炉买的时候贪便宜,买的是机械控制时间的,所以也一样不够精确。以此来弥补的。 机械的还有一个不好,就是到时间了忽然冒出来的声音实在很难听,如果你正聚精会神地在做什么,会吓着的。 而电子的声音柔和。电子的还具备冰箱贴的作用。 定时器真的很有用。比如要想炖个18分钟,38分钟,5分钟,还有方便面常常会让我们泡3分钟:)之类的。可以炉子上煮着什么,把定时器带到书房,于是一边上网,也不会耽误了炉子上的。因为到点了,它会温柔地提醒你:) 15。冰箱贴 好看的冰箱贴不仅给厨房增添色彩,最重要的是,当手边的备用酱油倒到壶中的时候,顺手在小纸片上写上:酱油*1。或者在做菜的时候忽然想起,需要买什么,就顺手在那小纸片上写下来。或是经过自己反复实践得出的某个菜的配方。 这样,随时就写好购物清单,而不必等到要买东西的时候,在超市里想,最终回来又发现拉了什么东西没买。及时做到家中的小仓库,家中必备物品齐全。而不用做到一半,关了火跑小店去买调料:) 16。一条PP的围裙 可以阻挡不经意从任何角度渐出来的水啊、果菜的汁水啊、宰骨头时候飞出来的血水啊、炒菜时候跳出来的油。如果你不怕弄脏你的PP衣服,当然你也可以不穿:) 围裙最好备两条,可以及时清洗着换啊。而且冬天的和夏天的也不同。冬天的可以肥大一些,因为那时候你穿得比较多,夏天的可以小一点点,还可以露一点点,而不象冬天的那样把整个身体、手臂都包围了起来,那样在夏天就太热了。 围裙的前面有一个口袋,可以放东西,收衣服的时候放夹子:) 17。植物。 在厨房放一盆花。让你在厨房忙碌的时候可以保持愉快的心情。 甚至可以放一些蔬菜的花,成为厨房特别的风景线:) 或者这盆:)大多的厨房是朝北的,植物又需要阳光,所以经常轮换着花草。插一把油菜花,或者是大葱,或者是白菜花,也很PP的。 18。调料。 18.1 盐。 现在有加碘的,不加碘的。哎,麻烦啊。而且发现,不同牌子的盐,带来的问题是:居然咸度不一样。 咱们中国人做菜,从来不精确多少克多少毫升的,大多时候是凭感觉的,盐少许,盐若干。。。。 盐真是一个好东西啊,煮馄饨饺子的时候,水里放一勺盐; 盐水洗水果,洗掉很多坏东西; 盐巴还可以撮掉鸡蛋壳上的脏东西,之后冲洗干净。。。。。。。 18.2 糖。 绵白糖、红塘、冰糖,还有蜂蜜可以选择:)不仅仅是白糖哦:) 要注意的是,蜂蜜不宜在高温下,在食物凉了的时候再将蜂蜜拌入。 糖可以让红烧的食物更上色。 小心蚂蚁哦。要盖严实了,阴凉的地方。去正规店里买,别去小摊哦。~~ 18.3 油 这是一个很大学问的东西。我到现在也没明白该用哪种。 但是精练油,已经是去掉很多有害物质了,接下去我们要注意的是, 第一要保持新鲜,保存在阴凉的地方,避免高温和日光的照射; 第二,油温一定要控制好,过高的温度会。。。。那个什么的,不饱和脂肪酸会变成饱和脂肪酸地,所以我一直是很注意控制火,小火着炒,少许油,等快好的时候,关了火再搁点:) 大豆色拉油,食用调和油,粟米油,葵花子油,花生油,一比一比一, 还有那个福临门新出的外包装看起来象极了机油桶的油。。。。。。 还有麻油。用麻油小火炸鳗鱼,有特别的功效哦:) 18.4 醋 非镇江香醋不用:)陈醋,免了~~ 香醋,或者姜汁醋:) 做糖醋的,或者是凉拌的,还有那个特别的饺子汤。。。。。。。~~ 18.5 酱油 以前比较偏好老蔡的,后来用淘大的,最近新买了一瓶,是镇江香醋的那个厂子出的,号称国宴专用,想必应该也还可以。 做红烧的菜,酱油是必不可少的。凉拌的时候略微少许一些。 红汤的时候也需要一些。 做蟹的调料的时候,也是醋占了大头,酱油很少许的。 18.6 葱 大葱、小葱、洋葱。。。 青的段,葱白,各有不同的口感和用途。 正月的葱,要多吃。是一道补品哦:)多吃正月的葱,可以提高消化机能,排除体内不干净的东西。 有高血压、驼背、容易发炎、流鼻血、扁桃腺炎等慢性疾病的人,除了正月之外,其他日子里呢,最好尽量少吃葱:) 18.7 姜 姜是老的辣,嫩姜可以做酱生姜,腌着放在密封的罐子里。 瓜姜里脊丝晓得么?就是要用嫩姜来做的。 姜芽,去年有一个地方就专门生产姜芽。这个也可以做很好吃的菜来。 姜的皮不要刮掉。否则效果就差了很多很多。
十八般兵器”一词在古书中还找不到,明代谢肇 《五杂俎》,清代褚人获《坚 集》两书中都只有“十八般武艺”之说。显然,“十八般兵器”一词是后人所造。“十八般兵器”究竟指的是哪些兵器,,因为年代、地区和流派的不同,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也各异。汇总起来。古今有以下十多种不同的说法。 据《五杂俎》和《坚 集》两书所载,“十入般兵器”为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黄、锏、挝、殳(棍)、叉、耙头、锦绳套索、白打(拳术)。后人称其为“小十八般”。 今天,武术界普便对“十八般兵器的解说则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 最早是汉武于元封四年(公元前107),经过严格的挑选和整理,筛选出18种类型的兵器:矛、镗、刀、戈、槊、鞭、锏、剑、锤、抓、戟、弓、钺、斧、牌。棍、枪、叉。 到了三国时代,著名的兵器鉴别家吕虔,根据兵器的特点,对汉武帝钦定的“十八般兵器”重新排列为九长九短。九长:刀、矛、戟、槊、镗、钺、棍、枪、叉;九短:斧、戈、牌、箭、鞭、剑、锏、锤、抓。 从以上各说看,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大同小异,形式和内容却十分丰富。有长器械,短器械。软器械、双器械;有带钩的、带刺的、带尖的、带刀的、有明的、暗的;有攻的、防的;有打的、杀的击的、射的、挡的。 可见,十八般武艺所列兵器,是古代大师的兵器(约有四百多种)中,在实战时最常用的一部分。 图谱: 参考资料:http://www.rcliuzhong.com/liuzhonger/4jiaoyu/yanjiuxingxuexiwangzhan/wushu/wzh/wxwh/bqdd/18.htm 中国武术的一个传统术语,泛指多种武艺,其内容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 十八般武艺的名称,始见于元曲。 如《古今杂剧》所收《敬德不服老》中就有“他十八般武艺都学就,六韬书看的来滑熟”的唱词。 元末明初施耐庵在《水浒传》第 2回中描写九纹龙史进从王进教头习武时说:“哪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 鞭、锏、 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扒。”他指的都是兵器。 到明代后期万历年间,谢肇浙在《五杂俎》卷 5中说:“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所谓白打,据明朝朱国桢(万历天启间人)在《涌幢小品》卷12“兵器·武艺十八事”中说:“白打即手搏之戏,……俗谓之打拳,苏州人曰打手。”清初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说:“白打,即今之手搏,名短打者是也”,又说“武艺十八,终以白打,以白打为终,明乎其不持寸铁也”。十八般武艺原来全指兵器,至此又把白打包括进去。 明代抗倭名将唐顺之(1507~1560)在《武编》中说:“军器三十有六,而弓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明末,火器威力仍不高,作战时仍以弓、弩为远兵利器,故在军器三十六、武艺十八般之中,弓都列为第 1位。 自清代以来,十八般武艺又有4种说法: 第1种说法认为是“刀、 枪、剑、戟、 □、棍、叉、耙、鞭、锏、锤、斧、钩、镰、扒、拐、弓箭、藤牌”(图1叉)。 第2种说法与上述十八般的排列一样,但最后 3件改为:代、抉、弓矢。 第3种说法是“九长九短”。九长为枪、戟、棍、钺、叉、□、钩、槊、环;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九长九短中不列远射兵器的弓矢和防御武器的牌或藤牌,这是近代武师一般不习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 第4种说法,近代戏曲界有人认为是刀、枪、剑、戟、 斧、钺、钩、 叉、鞭、锏、锤、抓、□、棍、槊、棒、拐、流星锤等18种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