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喝什么白酒,百威啤酒在县城能做代理商吗

本文目录一览

1,百威啤酒在县城能做代理商吗

啤酒一般没有代理商,通常分为总经销跟分销!是按打货的金额来衡量的!

百威啤酒在县城能做代理商吗

2,宁远血鸭的来历

与大家都在争“赤壁”、争“花果山”一样,血鸭也在被争抢。我们愿意叫它“宁远血鸭”,而湖南的菜馆更多叫它“永州血鸭”;江西叫“莲花血鸭”,而广西叫“全州血鸭”;据说法国巴黎也是有血鸭的。中国血鸭的做法,虽然各地名称不同,做法基本是一致的:选活仔鸭一只,杀时将血滴入配酒碗内搅匀,以防鸭血凝结,然后在锅中放入适量的油、盐、豆豉,再将切好的鸭肉放入锅中,同时,放些水,快要熟时,放入辣椒、八角、生姜、霍香等用以搅拌调味。待煮干水分炒熟后,再将鸭血淋在块上,急炒片刻而成。顺便提一提法国血鸭的做法,据说法国血鸭(Canard Au Sang)从19世纪起就是法国贵族最爱的菜式。法国血鸭的手工繁复,而且看起来有点儿笨:厨师先煮好鸭身,把刚熟的鸭脾和鸭胸上碟,然后在食客面前现场表演,用专用的铜制餐具,把整个鸭壳压榨,流出鸭血和骨髓,煮成浓郁的鸭汁,淋在鸭胸和鸭脾上。没有吃过,所以不敢多评,看起来是100%的西餐架势,跟鹅肝的吃法差不多。不过从此看来,鸭血的美味是中国、法国两个伟大的国家的人民的共同发现。为什么江西、湖南、广西都有血鸭?谁更早?先来看看江西人的说法。公元1276年,南宋丞相文天祥集师勤王,抗击元军,各路英雄豪杰聚会莲花,共商兴国大业,准备开帅旗饮血酒,因当时缺鸡,遂以鸭血代之,话说火头军里有一厨师出身的刘德林,因为是为文丞相摆酒接风,非同小可,心里紧张,烧鸭子时由于慌乱将没喝完的血酒当成辣酱倒了进去,但炒出的鸭子具香辣味,味道鲜美,文丞相赞口不绝,从此,血鸭美名远扬。另一个版本差不多,稍微复杂一点。同样是本来想用鸭血做血酒,负责杀鸭的厨子是莲花县人,他把血酒做好后,就自己喝酒去了,结果大醉。在做菜炒鸭子的时候,稀里糊涂又把血酒当成水掺到菜里,掺完才发现错了,急中生智,赶紧给这炒鸭取了一个菜名,叫做“血鸭”。大家吃饭时对这菜赞不绝口,文天祥也很满意,虽然没有血酒了,但既然吃过血鸭,那么喝血酒的意思也就到了。文天祥要求大家以后努力杀敌,力抗元军,共保大宋江山,于是就赦免了那个莲花厨子。到现在江西吉安市莲花县的“莲花血鸭”仍然是当地的一大特色菜。在宁远,人们把炒血鸭和焖狗肉、酿豆腐作为三大传统名菜;人们过年要准备“鸡鸭鱼肚”,是必不可少的,而其中的鸭又绝大多数采用炒血鸭的做法。在广西全州,有“全州炒血鸭,风味甲天下”的说法,传说八仙之一的何仙姑巡游天下时,路经全州,偶得品尝,大为赞赏。此后一段时期,一餐一只炒血鸭,令她流连忘返。故俗语道:“吃了炒血鸭,仙姑不还家。”看来关于血鸭的来历,只有江西有说法,而湖南和广西只是在夸耀自己的血鸭有多好吃。而这可能是中国移民历史上“江西填湖广”的一个表现形式,也就是说,血鸭的烹饪方法起源于江西,后来随着江西人移民到湖广地区被带到现在的湖南和广西。这个“湖广”,在清朝指的是湖南、湖北,但在此之前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和广南西路的合称,这样湖南永州和广西全州出现血鸭就不奇怪了。查有关宁远的姓氏来源,可以发现有不少正是来源于江西。例如刘姓的一支的始祖刘忠正,是宋时为避战乱,自江西迁入宁远大陂洞(今云潭)的,其子孙居禾亭拱桥刘家、仁和刘安仲等地;黄姓的一支来源于零陵县,而这一支的始祖黄山谷,原籍江西洪州分宁县,明洪武年间迁零陵县,其中一支迁居宁远柏家桥、石家洞一带;陈姓始祖之一为陈至德,原籍江西,元时兵乱,卜筑今宁远水市石马村居住;之二为陈胜,原籍江西泰和县鹅颈塘,明代因选妃之事,携眷迁桂阳泗洲寨,再迁宁远神仙洞、杨塘等地,其后裔分居上龙盘、晓睦塘、桐木漯;张姓始祖张玄贵,原籍江西泰和,元末兵变,携三子避难于永州,长子万一居零陵接履桥,次子万二居宁远大阳洞,三子万三居宁远云潭(这正是本人母亲老家老张家村的源由);王姓始祖原籍江西吉安,元末徙居宁远秀峰山、石门山、大奇山、鲁观、九疑等地;而宁远最大的复姓欧阳,原籍也是江西庐陵(今吉安),北宋时其祖任职桂阳,其后裔迁居宁远,初居神下之西早禾田,后人分居中和、新开、慕投、下坠、保安等地。本人之萧姓也是来源于江西,而再往前溯源可达兰陵郡萧氏。这些事实大致可以映证前面的假设。 那么追溯江西吉安祖先的来源,则可能大部分来自中原,属于广义上的客家人,这从“血鸭来历”中对元军的敌视态度可见一斑。在饮食上还可以映证这一假设的是酿豆腐,且容改日再议。
宁远,氏族名.宁远血鸭的来历自己就能想明白了,  宁远血鸭,也叫血糊鸭子。它色泽红润,鸭肉焦脆爽口,香辣酸咸兼备,佐酒咽饭均宜,是颇具特色的地方菜肴。这种菜的大致制法是:杀鸭 时将血滴入盛有少许黄酒或醋的碗里,并搅动一分钟,使之不凝结。鸭肉要切成带皮肉片,入锅先煸炒收干水分,再放茶油炒至八成熟,加放佐料盖煮,出锅时糊上鸭血,淋以少量芝麻油。  一、主配料:   主料:水鸭一只(通指鸭子,但数农家自己喂养时间在半年内,重量1-1.5Kg为最佳)。   配料:食盐、生姜、蒜米、八角、沙姜、干辣椒、啤酒、鸭血、嫩豆、生葱。   二、做前准备:   1、取活鸭子一只,将其杀死,并用准备好的碗装好流出的鸭血,装鸭血同时取筷子迅速搅拌一至二分中,以免让其凝固;   2、用烧开的水烫后去毛、洗净;   3、剖开鸭肚,取出内脏洗净(鸭剖开后,最好不要放进水里再洗);   4、剁好鸭肉用碗装好,注意别剁得太大。   三、正式开工:   1、将锅洗净,烧干里面的水,不用放油,直接将剁好的鸭肉倒进锅里,猛火翻炒,一会后里面的鸭肉炒得开始出油,这时放进生姜、八角、沙姜、干辣椒;   2、继续翻炒,如果里面的油太多的话可先将其舀出来用碗先装着,直到开始沾锅,鸭肉开始发焦,这里放入适量的食盐拌均匀;   3、倒入啤酒和刚才舀出的油菜,倒入嫩豆,盖上锅盖,期间须进行两到三次翻转;   4、将适量的味精放入鸭血中,并进行搅拌,待锅中汤已不多的时候,将鸭血倒入锅中,快速翻转至鸭血全部沾在鸭肉上,且锅内无汤时方可用碗舀出;   5、将切好的生葱花撒一些到鸭肉上;   6、完成
宁远血鸭是永州血鸭的另一叫法,关于来历: 传太平天国起义初期,太平军首领洪秀全率众将士攻打永州城,特命厨师长在天黑前把饭菜做好,好让众将士们吃饱喝足后英勇杀敌。厨师长在煮鸭时发现:由于时间紧迫鸭毛没有拔干净,这样肯定会影响大家的胃口,弄不好误了军机大事有砍头的危险。为了顾大局,也为了保小命,厨师长急中生智,就把杀鸭时的鸭血全倒进了锅里。到了开宴时间,一碗碗拌有鸭血的鸭肴全部端上了桌。结果大家胃口大开,个个吃得肚如战鼓,自然拂晓就大获全胜。庆功宴,有人问厨师长昨晚做的什么菜,老厨子结结巴巴答不上来。最后还是洪秀全之妹洪宣娇说了句:就叫它“永州血鸭”吧。于是“永州血鸭”便由此而得名,并一直流传至今。经过历代永州厨界精英潜心钻研、精心烹制,“永州血鸭”以其独特的口味闻名于世。
“永州血鸭”是湖南永州的一款传统名菜。在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此菜。有关“永州血鸭”的来历,民间还流传着这么一段动听的故事。? 相传太平天国起义初期,太平军首领洪秀全率众将士攻下了永州城,当地老百姓为慰劳起义军,也前往军中与厨子一起下厨。可是在杀鸭拔毛时,鸭身上的细毛却怎么也拔不干净。这时临近开宴了,一位老厨子急中生智,先是把鸭肉砍成块,下锅炒好后再将生鸭血倒进鸭肉里,继续炒拌成糊状,这样一来,鸭块上的细毛自然看不见了。到了开宴时间,一碗碗拌有鸭血的鸭肴全部端上了桌。这时有人问老厨子这叫什么菜,老厨子结结巴巴答不上来。最后还是洪秀全之妹洪宣娇说了句:就叫它“永州血鸭”吧。于是“永州血鸭”便由此而得名,并一直流传至今。经过历代永州厨界精英潜心钻研、精心烹制,“永州血鸭”以其独特的口味闻名于世。  舜峰之野乡村菜馆是一家经营永州特色美食的餐馆,其原料、配料及调料都是选用来自永州之野的山间美味,可以说是无污染的纯绿色食品。既然是永州特色餐馆,“永州血鸭”当然是不可少的了。来自永州的大厨师傅,做得一手地道的永州菜,保证让你在这里吃到的是原汁原味的永州特色。

宁远血鸭的来历

3,水族的风俗习惯怎么样

水族自称“睢(suǐ)”,因发祥于睢水流域而得名,故民间有“饮睢水族姑娘水,成睢人”之说。水族的族名以“水”代“睢”,与唐代设置的抚水州有关。开元年间(713—741),唐朝在今黔桂交界的环江一带设置以安抚水族先民为主体对象的羁縻抚水州,这是中央王朝对自称“睢”族群的确认,族名从此以“水”代“睢”。此后,水族的族名在一些私人的著述及史籍中出现,明末邝露《赤雅》有“ 亦僚类”之说。在清代及民国的史籍中,出现水家苗、水家夷、水家等称谓。过去的一些史籍中,把少数民族视为未开化的族群。195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三都水族自治县,族称定为水族 [1] 。历史对于水族的来源,民间和学术界出现殷人后裔说、百越(两广)源流说、江西迁来说、江南迁来说等说法,实际是针对水族发展史上某一时段或某一分支而论,都有一定的历史性与合理性。据《百越源流史》载,大约在殷商之后,水家先民从中原往南迁徙,逐步融入百越族群之中,逐步形成了以中原文化、百越文化为主流的,南北民族融合的二元结构形式。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古代居住着许多部落,史学界统称为“百越”。水族先民南迁之后可能融入百越的“骆越”支系中,然后逐步发展成为单一民族。因此,水族社会保留着殷商文化圈和百越族群的浓郁文化遗存。水族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次举族大迁徙。殷商亡国之后,部分殷人南迁融入百越族群。这是水族先民的第一次迁徙。公元前2世纪,秦王朝统一中国之后发兵征剿岭南。水族先民举族第二次大迁徙,从百越母体中分离出来,由南方溯流进入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生息,大致形成后世分布的格局,并逐步向单一民族迈进。水族先民水族经历了八九百年相对比较稳定的发展,到了唐代逐步发展成为单一民族。水族的族名以“水”代“睢”,与唐代设置的抚水州有关。开元年间(713—741),唐朝在今黔桂交界的环江一带设置以安抚水族先民为主体对象的羁縻抚水州。据《唐书·地理志》、《唐书·南蛮传》载:“贞观三年,东谢蛮首领谢元深入朝……以其地为应州,拜元深为刺史,领黔州都督府。”“贞观三年,以东谢首领谢元深地置县五:都尚、婆览、应江、陀隆、罗恭。” “开元中,置莪、劳、抚水等羁縻州。”据考证,应州及属下都尚县的治地为今三都水族自治县上江镇;婆览县治地为三都县恒丰乡,后世称为水婆;应江县治地为榕江县平永乡;陀隆县为台江;罗恭县为雷山县。宜州北面的抚水州在今广西北部之环江一带。隋唐时期,湘、黔、桂边境一带统称为“溪洞”之地,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处于部落、部族阶段,部分从事刀耕火种的农业。在《宋史》中关于抚水州(包括抚水、京水、多逢和古劳四个县,主要为今广西环江一带,及毗邻贵州省荔波县的部分地区)的记载,可以看到“夹龙江居”水族社会发展的轮廓。当时,这里的农业生产已有相当的发展,平地广种水稻,有“种稻似湖湘”之记载,酋长居住的地方有“楼屋战棚”,并有栅栏护卫。“其酋皆蒙姓……民则区、廖、潘、吴四姓。亦种水田,采鱼。”为了反抗封建王朝的高压统治,抚水州的水族上层还组织地方武装,多次“犯边作乱”,威胁到中央王朝的统治。同时,水族首领还私自铸造水书大钱。从蒙令、蒙汉诚、蒙虔玮、蒙填、蒙顶、蒙承贵到蒙赶称帝,抚水州都几乎没有停止过反抗压迫的活动。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抚水州蛮“数寇宜(山)融(水)州界,转运使俞献可招抚,群蛮抗命,侵略不已”,后命平州刺史曹克明领兵征讨追斩殆尽。“诏以抚水州为安化州,抚水县为归仁县,京水县为长官宁县”。为防止水族人民再与朝廷抗衡,宋王朝除改抚水州名外,还有意识地把水族人民迁移到汉族地方安置。《宋史》载:“愿迁处汉地者七百余口,诏分置广西信荆湖州军,以田粮。”宋朝出台这一决策之目的,就是要分化瓦解水族社会实力,从根本上消除西南地区隐患。从此水族社会日趋衰微。宋末元初,水族已进入封建社会。蒙姓贵族在龙江上游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封建领主制度的形态,但仍保留着较浓厚的农村公社色彩。表现在领主对辖区内土地并无绝对的支配权,人身依附关系并不牢固,而且在社会基层组织的“洞”或“寨”内,成员还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权。“洞”、“寨”内有自己的领袖“都老”管理内部事务,遇有战事则敲击铜鼓或吹牛角,由“都老”召集成员参加战斗。成员可以自由使用洞、寨公有的山林、牧场,但经过开垦的土地则归垦者占有。对封建领主的贡赋亦以村寨作为负担单位。元朝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实行招抚政策,设置了一套从路到总管府、军民府的统治机构。1283年,四川行省参政曲立吉司用武力镇压了贵州南部“九溪十八洞”的少数民族,加封少数民族首领为世袭土官,通过他们来统治少数民族人民。不久,邻近的烂土、陈蒙等处的“洞长”也接受了元朝的封号,改陈蒙、合江两洞为州并增设了陈蒙、烂土军民安抚司。规定按期向封建王朝纳贡丹砂、雄黄以及马匹、雨毡、刀等物。明代,水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在农业生产方面 ,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在较平坦的地区新开了很多水田。在过去采用“刀耕火种”的山区,也已开辟为梯田,改变了过去“不以牛耕”的习惯,兴修水利,灌溉田亩,生产技术有所提高,粮食产量有了增长。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剩余产品。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开垦,出现了许多不向土司、土目交纳负担的“私田”,农民间分化出一部分新兴的地主阶级,领主经济逐渐向地主经济转化。依附于农业的家庭手工业也有了显著的发展,特别是手工业纺织产品不但可以自给,还有剩余拿到市场出售。定期赶集的初级市场也在不断形成,并出现了较大的集镇。驿站的普遍设置,在客观上便利商旅的往来,与外地经济往来联系更加密切了。随着江南汉族移民大量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水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互相学习,友好相处,对水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明代沿袭元代分封土官的办法,在水族地区设置土司。水族人民不仅要向封建王朝交纳赋税,同时还要给土司、土千总、土目服无偿劳役和各种杂派,如耕种“印田”、“塘田”、“夫田”、“鼓手田”、“筷子田”等,种某项田的农民就要负担差役或交纳某种实物,种“夫田”的要给土司抬轿。土司家庭的一切糜费、鸡鸭、柴草以至筷子,都要农民定期交纳。土司拥有官吏、军队、法庭和牢狱,对农民有生杀予夺之权。明代在加强土司制度的同时,在有条件直接统治的地方,则逐步实行“改土归流”。如明初,封建王朝以武力消灭了荔波的蒙、皮、雷三姓土司以后,分置方村、蒙村、穷来村三个巡检司。1506年又改司设县,委派流官统治。在明代封建统治阶级和土司的剥削压迫下,水族人民和邻近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此伏彼起,较大的就有十多次。今榕江县境内的八开土司、三都县境内的甲早白姓土司等,也与当地的水族发生过多次纠葛抗争。1432年水族人民在韦翁同的领导下,反抗烂土土司的斗争;1479年水族人民支持苗族人民反抗安宁土司的斗争;1489年水族人民围攻镇压人民的军事据点杨安堡等。从清初到鸦片战争的200来年间,水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平坝地区,水稻亩产可达三百斤以上,已有少数从农业分离出来的独立手工业者,在烂土、三脚屯及荔波县城等城镇出现了小规模的手工业作坊。根据嘉庆年间的记载,当时手工纺织技术已达相当水平,烂土出产的斜纹布,称为“顺水班”,行销邻近各县。商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乾隆时,仅三脚屯州洞辖区内,农村初级市场即有14个之多,来往商旅络绎不绝。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水族人民的统治,在水族的土司辖区内增设流官。这时地主经济有了相当发展,农民的土地大量被地主霸占。至19世纪初期,水族地区已出现了拥有一千多亩田的大地主,通过地租、高利贷,对劳动人民进行剥削。英勇的水族人民与临近各族人民掀起了多次反抗清朝统治者及本民族剥削阶级的斗争。1803年,荔波知县胡苍睿等一批赃官在赴任途中被水岩的水族农民全部消灭。从此以后,清政府派到荔波的官吏,“莫不心怀畏缩,裹足不前”。 辛亥革命以后,民族资本有过微弱的发展,在今三都水族自治县内开办铁、汞、锑等矿厂,但终于为国民党官僚资本所垄断,买办资本家大肆掠夺水族地区盛产的油桐、五倍子等土特产,地主阶级大量兼并土地,地租剥削由“对半分”变为地主收六成甚至七成,加上高利贷和雇工等剥削,逼得许多农民倾家荡产。法国传教士在黔南设立了一些天主教堂,连三都县九阡镇板南村也建起教堂,教会与地主阶级相勾结,横行霸道,欺压人民。 近代水族人民进行过多次的革命战争,其中规模较大的是19世纪中叶的农民起义和20世纪初的反帝爱国运动。1855年,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下,水族人民在潘新简的领导下,团结周边布依、苗、侗、汉族人民,投入“咸同起义”,参加者达数万人之多,转战黔南桂北,坚持斗争达18年之久。起义军所到之处,打倒官僚、地主恶霸,废除苛捐杂税,得到各族人民的热烈支持,与太平军、捻军及回民起义军共同构成了当时全国人民反抗清朝统治者的大风暴。1906年三月,水族激于帝国主义传教士在水族地区的罪恶行径,与当地周边民族一起拿起武器坚持战斗年余,攻打都匀府,打开监狱,救出蒙难群众,捣毁教堂,先后参加斗争的群众达10万人以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水族人民进行了多次反对封建军阀的斗 争。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八军经过水族地区,组织群众,打土豪,分粮食,宣传党的政策,播下了革命火种。水族群众积极地给红军带路和运送粮草。1943~1944年间,水族人民为反抗征工、征粮、征兵,围攻三都县城。都匀套头地区围歼前来掳掠的国民党黄瑶部队,掀起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高潮。1944年11月下旬,日本侵略军侵入贵州,“黔南事变”爆发。日军在黔南横行的18天,践踏荔波、三都、独山、丹寨、都匀等县市,进退均经过水族地区。为保家卫国,英勇的水族人民奋起反击,打响了贵州民间抗日的第一枪和最后一枪。在这次反抗侵略斗争中,水族和周边各族人民自发组织起来战斗,共击毙日军百余名,缴获一大批军械,谱写了一曲壮美的卫家保国颂歌。1949年,水族进步的知识分子潘文兴,联络布依族知识分子覃杰等,秘密组织武装游击队攻克国民党盘踞的荔波县城,移交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文化信仰水族的信仰文化属于原始宗教信仰范畴。水族认为万物有灵而崇奉多神。自然崇拜,祖灵崇拜,神灵崇拜构成了水族信仰的核心。在水族社会中,不论是原始宗教信仰的崇拜对象,或是崇拜形式、信仰仪式,还是原始道德的内容及其形式与传承方式,都比较清晰地反映出信仰文化与民间知识二者相互杂糅、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特点 [1] 。饮食水族以大米为主食,喜食酸辣调味,有“无菜不酸,无辣不食”的习俗。待客以酒为重,主人敬酒时带头喊一声“秀”(即干杯的意思),众人也齐声喊“秀”,将酒饮尽 [2] 。服饰水族在服饰上禁忌红色和黄色,特别禁忌大红、大黄的热调色彩。 ,而喜欢蓝、白、青、三种冷调色彩。水族不喜欢色彩鲜艳的服装,而是喜欢色彩浅淡素雅,这表达了水族独特的服饰审美观,那就是朴素、大方、实用。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缝制,无领大襟半长衫或长衫,长衫过膝,一般不绣花边。而节日和婚嫁盛装与平时截然不同,通常肩部、袖口、裤子膝弯处皆镶有刺绣花带,包头巾上也有色彩缤纷的图案。头戴银冠,颈戴银项圈,腕戴银手镯,胸佩银雅领,耳垂银耳环,脚穿绣花鞋,素雅文静。水族男子穿大襟无领蓝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着长衫,头缠里布包头,脚裹绑腿 [3] 。建筑水族村寨大多是同血缘氏族聚居。起房造屋,通常要以主人的生辰八字择吉行事。水族传统的房屋结构,大多属于“人楼居,梯而上”的古越人茆榫“干栏”式建筑遗风,由“依树为巢而居”演化而来。 语言水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传统文字。 水族古文字,以及用这种古文字著编的信仰文化、民间知识杂糅的典籍,水语通称为“勒睢/泐睢”,汉译为“水书”。水族古文字体系保留着图画文字、象形文字、抽象文字兼容的特色,2500多个单字中,大部分为异体字。在日常生活中水族地区通用汉文。 礼节 待客礼节,水族重酒、重烟而轻茶。客人来到,要尽力招待,一般客人待以荤菜,重要的亲友杀鸡鸭招待,贵宾则杀小猪款待。入席之后,先用筷子蘸一滴酒点在桌子上,表示先敬奉祖宗与神灵,然后再享用。以鸡头、鸭头敬客,是水族重要的礼节。交杯酒、肝胆酒是待客敬酒难得的礼仪。水族待客以酒为贵,并有“客人不醉不罢休”的不成文规矩。水族喝交杯酒形式特殊,让席间所有饮者联臂举杯,右手端着自己酒杯向右侧的饮者伸去,而左手则接过左侧饮者递来的杯子,使席间形成一个封闭圆圈的互饮形式。通常由长者、尊者或客人先饮,其余的人则高呼三声“耶--”的祝贺声助兴。 外嫁的女子回娘家来省亲,当其返回郎家时,家族邻里或以彩色糯米饭、或以粽子赠与,往往还附上一只鸡鸭膀腿、或一块熟的猪肉、或几条炕鱼、几块煎炸豆腐。这些礼仪既表示亲近,又加深情感的联络。水族重糯食,一挑挑的摘糯谷穗(亦称米廉、谷廉)是婚丧起造的重要礼品 [1] 。历法水族有本民族自己的历法——水历。水历与夏历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水历以夏历八月为岁末,九月为岁首 [1] 。文学水族文学的主流是民间口头文学。这是水族人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及对生产生活的经验总结以及自娱自乐的成果。这些成果历史地、形象地反映了水族绚丽多彩的社会面貌,以及对人生美好的追求与向住。 乐器水族乐器有铜鼓、皮鼓、锣、芦笙、胡琴、唢呐等,其中铜鼓最具民族特点,历史上氏族、部落之间进行征战,以击铜鼓为报警信号,后改为吹牛角代替,铜鼓曾被视为权势和财富的象征。曲艺水族曲艺,由寓言式的双歌“旭早”演化而来,是文艺工作者从带有一定表演性质的水族传统大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水族曲艺由双方表演,以唱和为主。咏唱之前,在简单表演中说一段简短的说白,类似小序的故事,然后再唱和。较长的曲艺,咏唱之中还往往插入说白。这种说白、唱和及简单的表演,往往有机地融为一体,充满哲理、情趣与欢乐。其代表作有《龙女与鱼郎》、《老虎鱼虹龙》、《乌鸦与白鹤》等。歌谣水族歌谣种类,按内容可分为古歌、生产歌、风俗歌、礼仪歌、风物歌、酒歌、丧歌、苦歌、情歌、婚嫁歌等。按形式可分为双歌、单歌、蔸歌、调歌、诘歌等,而以双歌、单歌居多。有的习惯把酒席上唱的歌称为酒歌或大歌,而把在其它场合唱的歌称为小歌。水歌多用比喻,尤其以隐喻最为普遍,其次是拟人、复沓、排比、反问、设问等手法。随着汉文化的深入传播,都匀市等一些地区多唱汉族的七言句民歌,但吊丧歌依旧用水语演唱 [1] 。 舞蹈水族的民间舞蹈艺术有铜鼓舞、角鼓舞、芦笙舞、斗角舞等,每逢节庆即舞蹈助兴。水族斗角舞由两个演员头戴牛头道具,在众人吹芦笙舞曲与女伴舞者围成圆形舞场,斗角表演者做各种斗角姿态,将生活中的斗牛表演的惟妙惟肖。水族芦笙舞由男人吹奏芦笙领舞,女人跟在后面随着芦笙曲调的变化,踏着节拍跟随着领舞者的舞姿去变化着同一的动作。水族角鼓舞是用两端植入一对水牛角大革鼓为主要道具而得名。舞蹈时,在角鼓、铜鼓鼓点的导引下、男生吹芦笙出场,女生尾随其后翩翩起舞。其间,还插入斗牛、收割、男女情爱的舞蹈内容 [1] 。工艺水族的手工艺品有剪纸、刺绣、印染、雕刻等。水族的石雕颇具盛名。水族马尾绣最具特色的刺绣工艺,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外,水族的刺绣还有平绣、空心绣、结线绣、螺线绣、绞绣、皱绣等 [1] 。习俗生产水族地区的农业生产,建立在小家庭的基础之上,生产工具主要有:犁、耙、钉耙、耥耙、秧耙、踏犁(步犁)、笃撬、薅锄、挖锄、铲锄、手锄、斧头、柴刀、镰刀、锯镰、摘刀、谷桶、木锤、铁锤、水碾、舂碓、扁担、扦担、凿子、推刨、锯子、梭镖、弓箭、铁夹、鸟枪、火炮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摘刀、踏犁(步犁)。摘刀,主要用于采摘糯稻、红稗及喂牛的芭茅草。采摘时,右手持刀,一次一穗或一刀一根把采摘的物品摘下,然后结束成把,以便于搬运或晾晒。踏犁,适合于山区深翻土地,既省力而又不踩板泥土,颇受农户欢迎。农活,一般入冬之前挖泡冬田、翻稻茬田,让冰雪扎松土壤及杀死虫害。入冬之后,抓紧割草积肥。快开春时,就准备修整水塘、水渠、水沟。在古代,山区梯田的开发,大多利用冬季农闲时节进行。水族种植水稻有悠久历史,形成众多十分浓厚的稻作相关习俗。水族历法以稻作物候为依据,水族的卯节与端节,就是因稻作种植与收割而形成的盛大年节。过去,人们认为在稻作生产关键阶段,博得稻神欢心才能获取稻作丰收,因此从浸种、撒秧、栽秧到吃新收割每个关键阶段,往往要依据水书择吉行事。开秧门之前,将两把稻秧带到家中以鱼肉酒饭供祭,请盛装的年轻媳妇主祭,喃喃祈求神灵保佑稻作丰产:水族崇拜鱼,鱼是大多数水族地区的图腾崇拜物。水塘养鱼、稻田养鱼是水族地区的重要技能与特色,人们运用田鱼产卵和用稻草团分卵繁殖的技能,掌握洪水及野兽对渔业危害的方法,使鱼稻获得双丰收。所以,饭稻羹鱼成为水族的传统习俗 [1] 。节日水族的岁时节日有20多个,如端节(借端、吃端)、卯节(借卯)、额节(借额)、苏宁喜(借宁喜)、敬霞节(敬霞、拜霞)、春节(借荐)、清明节(挂青、挂社)、端午节(借王)、铜鼓节、洗澡节(六月六)、黄饭节、花椒节、二月二祭白龙、三月祭龙节、六月祭土地、六月祭山神、七月半、七月接送老祖、中秋节、重阳节、十月舂牛粑、拜庙(拜菩萨、拜哥善、拜善)、宇魉(韵娘)、吃新节(借咬里、借熬利)等等。端节,是水族最隆重的节日,水族人把这个节日当成汉族的春节一样来过。端节,水语称“借端”,意为吃端,是新年开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聚会亲友的年节。2006年,“水族端节”、“水族卯节”,分别被列为国家级、贵州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节是水族过节范围最广、人数最多、历时最长、批次最多的节日,被誉为水族最盛大的年节,也属世界上历时最长、批次最多的年节。端节在水历年终12月及新年正月期间过节,对应阴历八九月,正是桂花飘香,稻谷成熟时候。古华夏称新年正月为端月,端月的第一天称端日,水族至今依旧如此称呼。端节祭祖要忌荤,以鱼为至珍祭品,鱼包韭菜是传统的供馔。祭祖除了丰厚食品之外,还将锄犁和镰刀等生产工具摆上,借以启迪后裔继往开来,靠劳动去开拓幸福。 额节,意为吃额,是荔波县永康、拉交地区水族的年节,除了没有跑马活动之外,过节的时段与内涵与端节相似。卯节,水语称“借卯”,义为吃卯,在夏收夏种结束之后的水历9~10月间(对应阴历5、6月)分四批过节,是预祝稻作丰收与人口增殖的重大年节之一。头三批分布在荔波县的水利、洞托、水浦等地。最盛大的第四批卯节是三都县九阡镇、荔波县永康等地关尾。节期在《水书》中被认为是“绿色生命最旺盛的时节”。卯节,以地支卯日为节期,并以辛卯日为上吉,以丁亥日为至凶,担心旱象严重影响收成。以祭祖、祭祀稻秧、祈雨、对歌为主要内容,是祈求稻作丰产和人口增殖的传统年节。三都县水各村的卯节、卯坡,已作为重要的旅游文化开发。苏宁喜节,水语音译,义为水历四月丑日节,水历四月对应阴历腊月,源于对生母娘娘祭祀的古节,被誉为水族的妇幼节,是贵州省三都县和勇村板孔、吉勇及相邻的独山县火寨等地的年节。节日期间,人们互相走访庆贺,而娃儿们却别有一番乐趣,他们提着特制的小提篼,结队挨家逐户去讨吉利的年饭。受到人们的热情地接待,给每人散发彩色糯饭、肉块、豆腐干及红鸡蛋等。铜鼓节,是居住在都匀市基场、阳和两乡的水族,于清明节后第一个卯日在陈蒙坡丫口寨欢度的节日。相传先祖迁来时,部落斗争频繁,虎豹成群,经过努力解除了灾害。各村寨聚会商定,从此于清明过后卯日这一天聚会陈蒙坡欢庆胜利,相因成节。此外,还有独山县羊场地区农历六月六日在温泉过的洗澡节,三都、荔波等地传存敬雨水神的古朴“霞节”等。云南富源县古敢乡水族的节日还有二月二祭白龙(中和节,或称祭小白龙)、三月祭龙节(地支巳日过节,是古代上巳节的遗风)、六月祭土地、六月祭山神等。祈求风调雨顺,年岁丰稔,村寨平安 [1] 。婚恋水族婚姻沿袭传统习俗,恪守同宗血缘不娶、异宗异姓氏族开亲的原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依旧是水族地区男女青年婚姻的主流。注意门当户对,讲究明媒正娶。即使当代,恋爱不十分自由,婚姻难以完全自主的现象较为普遍。水族很早就实行一夫一妻制,封建时代出现的纳妾现象也为数极少。水族古代议定婚姻范围十分严肃,由此产生《倒栽杉》、《倒栽枫》和《破姓开亲》的种种传说丧葬 水族的丧葬习俗主要特点是:禁忌繁多,厚葬、隆祭、久祀。水族丧葬集中体现了祖灵崇拜、神灵崇拜、自然崇拜的信仰文化内涵。同时,丧葬又成为水族传承孝道和祭祖礼仪、调整人际关系、提升血缘氏族凝聚力、交流社会知识的重要活动。水族的厚葬,并不体现在随葬、陪葬物品的贵重与多寡,而是反映在制作石棺坟墓、大型墓碑的建造方面。名人 水族人民的优秀儿子邓恩铭,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邓恩铭是水族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人。他有如此影响,其因有二,第一,是中共一大代表,凡是知道中共是怎样建立的人,都知道他;第二,2001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发行《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一)》纪念邮票一组,邓恩铭的形象在第三枚邮票上,凡是集邮的人或收到贴有这枚邮票的邮件的人,都会知道他。
水族的风俗习惯特色特点独到之处:信仰水族的信仰文化属于原始宗教信仰范畴。水族认为万物有灵而崇奉多神。自然崇拜,祖灵崇拜,神灵崇拜构成了水族信仰的核心。在水族社会中,不论是原始宗教信仰的崇拜对象,或是崇拜形式、信仰仪式,还是原始道德的内容及其形式与传承方式,都比较清晰地反映出信仰文化与民间知识二者相互杂糅、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特点

水族的风俗习惯怎么样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