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飞天在那个石窟
- 2,飞天是哪个石窟的代表作
- 3,敦煌旅游正常看几个窟
- 4,飞天是哪个石窟的代表作
- 5,你知道飞天取材于哪个石窟的艺术作品吗
- 6,茅台仙女飞天图有什么特殊意义
- 7,莫高窟的飞天
- 8,那么飞天来自于下列哪个艺术宝库中的壁画
- 9,关于敦煌莫高窟
- 10,敦煌莫高窟飞天有哪些
- 11,敦煌壁画的标志和特点
- 12,敦煌莫高窟
1,飞天在那个石窟
敦煌莫篙窟
2,飞天是哪个石窟的代表作
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
3,敦煌旅游正常看几个窟
敦煌本来有很多窟就没有开发的,如果你是自由行,那么最好一个都不要放过,如果时间比较赶,那么像飞天、大佛、卧佛、还有几个大窟必须看。
4,飞天是哪个石窟的代表作
敦煌莫高窟所藏艺术珍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瑰宝.窟内众多的泥塑造像与壁画,生动地展现出敦煌艺术的奇特神韵和无穷魅力,特别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案,被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 故选B.
5,你知道飞天取材于哪个石窟的艺术作品吗
敦煌莫高窟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敦煌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到处都画着佛像、飞天、伎乐、仙女等。有佛经故事画、经变画和佛教史迹画,也有神怪画和供养人画像,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等。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这里有高达33米的坐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菩萨,绝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数量众多,堪称是一座大型雕塑馆。
取材敦煌石窟
6,茅台仙女飞天图有什么特殊意义
寓意为茅台酒是外交友谊的使者。飞天图案是敦煌壁画的标志性形象之一,也是世界美术史上的瑰宝,在西方社会接受程度很高,飞天仙女有外交使者的寓意,也和茅台外销的愿景不谋而合。为适应国际市场需求,1958年茅台决定租用贵州省粮油进出口公司的“飞天献酒”商标,将茅台酒外销商标更改为“飞天牌”。茅台酒的飞天图案既代表了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又在世界上具有深远的影响。飞天商标一经推出,便迅速帮助茅台酒在国际上打开了市场。飞天仙女茅台酒的“飞天仙女”图形选自于中国古代敦煌石窟中的壁画仙女飞天,是佛教中的人物造型。商标中的两个仙女,取自印度神话的“天歌神”乾闼婆和“天乐神”紧那罗,其职能分别为“散花传香”、“奏乐起舞”。仙女飞绕在天空,有的脚踏祥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万霄;有的手托花掇,横空飘游。我们看到这样的图形,都会不禁地想到敦煌莫高窟中,古人用信念给我们带来的莫大的艺术震撼。
7,莫高窟的飞天
飞天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据常书鸿先生在《敦煌飞天。大型艺术画册序言中说,“总计4500余身”。其数量之多,可以说是全世界和中国佛教石窟寺庙中,保存飞天最多的石窟,现将敦煌飞天的名称由来和时代特点概述如下: 一、敦煌飞天的名称由来 佛教中把化生到净土天界的神庆人物称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善才天”、“三十三天”等。唐藏〈金光明经疏〉中云:“外国呼神亦为天。”佛教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飞天多画在佛教石窟壁画中,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神话人物称为“仙”,如“领先仙”、“天仙”、“赤脚大仙”等,把能在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仙。宋〈太平御览〉卷622引〈天仙品〉中云:“飞行云中,神化轻举,以为天仙,亦云飞仙。”飞仙多画在墓室壁画中,象征着墓室主人的灵魂能羽化升天。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道教交流融合。在佛教初传不久的魏晋南北朝时,曾经把壁画中的飞天亦称为飞仙,是飞天、飞仙不分。后业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佛教的飞天、道教的飞仙虽然在艺术形象上互相融合,但在名称上,只把佛教石窟壁画中的空中飞神乐为飞天。敦煌飞天就是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 ,后来成为敦煌壁画艺术的一个专用名词。
8,那么飞天来自于下列哪个艺术宝库中的壁画
来自于敦煌莫高窟壁画。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原始得飞天,其实是马头人身的狰狞面目……敦煌飞天的名称由来 从起源和职能上说,飞天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乾闼婆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由于他周身散发香气,又叫香音神。紧那罗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乐神。乾闼婆和紧那罗原来是印度古神话与婆罗门教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他们一个善歌,一个善舞,形影不离,融洽和谐,是恩爱夫妻,后来被佛教吸收,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神。唐代慧琳《音义》解释说:“真陀罗,古作紧那罗,音乐天,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与乾闼婆为妻也。”乾闼婆与紧那罗被佛教列入天龙八部神后,随着佛教理论、艺术审美以及艺术创作的发展需要,由原来的马头人身的狰狞面目,逐渐演化为眉目清秀、体态优美的天人飞仙了。 乾闼婆和紧那罗最初在佛教天龙八部众神中的职能是有区别的。乾闼婆—香音神的任务是在佛教净土世界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作礼赞,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云霄;紧那罗—天乐神的任务是在佛国净土世界里,为佛陀、菩萨、众神、天人奏乐歌舞,居住在天宫,不能飞翔于云霄。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的职能混为一体:乾闼婆亦演奏乐器,载歌载舞;紧那罗亦冲出天宫,飞翔云霄。乾闼婆和紧那罗男女不分,合为一体,化为后世佛教艺术中的飞天。西魏时,莫高窟已出现了持乐器歌舞的乾闼婆。隋代以后,乾闼婆和紧那罗混为一体,已无法分辨了。只是音乐界、舞蹈界写文章时,为了把他们和乐伎加以区别,把早期天宫奏乐的紧那罗定名为天宫伎乐,把后来合为一体、持乐歌舞的飞天定名为飞天伎乐。 从艺术形象上说,敦煌飞天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融合为一的结果,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它不长翅膀,不生羽毛,没有头光,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之一,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9,关于敦煌莫高窟
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等,共有石窟600余个,敦煌艺术是佛教题材的艺术。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彩塑近三千身,内容非常丰富。敦煌石窟艺术是产生和积存在敦煌的多门类的艺术综合体,它包括了敦煌建筑、敦煌壁画和敦煌彩塑。以莫高窟为中心的敦煌石窟,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我国的民族艺术瑰宝,它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稀世之珍,为我国的民族艺术珍宝和人类文化遗产的明珠。
敦煌莫高窟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 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 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敦煌石窟的建筑尤以莫高窟保存的五座唐宋木构窟檐为稀世之珍和一些宋元土木古塔;壁画中也出现不少代表时代的古建筑图样,可说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不可缺的第一手资料,具有研究历史和艺术的价值。莫高窟的石窟建筑,由于时代不同,石窟形制呈现不同的特色,主要有5种:1.禅窟(即僧房)。2.塔庙窟(即中心窟)。3.殿堂窟。4.佛坛窟。5.大佛窟(及涅盘窟)。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与莫高窟隔河相望。主体建筑为二层平顶楼房,该建筑约一半隐蔽在丘陵中,外部只露出上层窗户及宽阔的屋檐。与莫高窟的环境相协调。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五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分为佛像画、经变画、民族传统神话题材、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画、故事画和山水画。
敦煌飞天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
10,敦煌莫高窟飞天有哪些
敦煌的飞天已经成为了一个民族标志。记得我小时候就知道飞天,第一次看到飞天应该是出现在茅台、洋河酒的商标上。后来我知道飞天也来自敦煌,一个遥远的地方。再后来我听说南京的栖霞山石刻造像中也有飞天,只是石窟漫漶,我没有能寻觅到。直到五年前我开始喜欢建筑,接着读了梁思成的《中国雕塑史》,才知道飞天起源于印度,而中国的飞天不仅仅在敦煌,凡是唐代及以前的洞窟中多有之。除了敦煌四窟(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东千佛洞)之外,在天水的麦积山、大同的云冈、洛阳的龙门,甚至是河南巩义的石窟寺、河南义马的鸿庆寺、河北的南北响堂山、陕西彬县大佛寺、重庆大足宝顶山等处都能见到飞天的形象。 在梁思成的《中国雕塑史》中,详细阐述了飞天形象自印度传来后,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变化,从北朝时的衣饰简单、形象笨拙,到唐代的衣带翩翩、婀娜多姿。最近看了一些资料,有的是从印度飞天与中国飞天对比的角度、有的详细论述飞天的来源与传说、有的论述了飞天的发展。但是这些资料大多只有文字而没有图片。我想我应该汇集一下这些资料,再配上图片,结合我现在的认识做一个简单的论述。 飞天之形象或许来自诸天中的乾闼婆与紧那罗,所以在印度的雕塑中飞天大多数是成双成对的。因为乾闼婆为帝释天中的乐神,而凡绘有飞天场面的多也有乐伎的形象,所以这个推测大概是不错的。只是在印度的一些神话中,乾闼婆并不是一个神,而是一个神族。而紧那罗或许又成为了人头鸟身的形象。广义上说的飞天,又是可以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诸天神灵。 飞天最先出现在敦煌莫高窟第272窟(北凉)中,在第257窟(北魏)中出现了典型的对称双飞天。飞天最早出现在佛龛上部的两侧,或者在天花和藻井之上,体现出一派祥和的佛国气氛。最初的飞天受到印度的影响,比较朴实笨拙,衣服也比较简单,甚至露出了脚丫子,这个时期的飞天通常是用一根飘起的丝带和身体的姿态表明其飞天的身份。而且在早期的飞天中,几乎看不到性别的差异。 到了西魏诸窟,飞天和乐伎的形象开始融合,第285窟(西魏)的乐伎飞天有弹奏箜篌和弹奏琵琶的飞天乐伎展现出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特别是中国的水彩绘画技法,让飞天的形象更加绚丽多彩。 到了隋代诸窟,飞天的形象更加丰富,正面、侧面等造型变化和各种飞天组合丰富多彩,大部分飞天姿态优美,体现出女性化特征。而到了唐代飞天的姿态更加婀娜多姿,衣饰与丝带也愈发灵动舒展,服饰艳丽、色彩绚烂,其身边多为云彩、花卉等装饰,而飞天之美女形象也愈发明显。 巧合的是,在一些印度传说中,也有一种天女(阿卜莎罗)与乾闼婆的传说,天女也是具有美女的形象,一些印度雕塑中也有女性飞天的形象,只是我不知道古代印度以及贵霜王朝(Kushan Empire)(公元45年至250年)的相关概念,不知道是谁影响了谁,或者是各自的变化与发展。就从中国现有的飞天形象的发展和变化来看,以上我所认识的大体是可为一说的。 我也会放一些其他地方的飞天形象,并简要说明。前面列出的各个石窟,除了敦煌四窟之外我都亲临并拍照了。只不过那些洞窟中的飞天,不论是时间的跨度与发展的变化、造型的种类与特点的鲜明,都与敦煌的飞天相去甚远。也就是因为如此,敦煌的飞天才能成为一个标志吧。但是敦煌东、西千佛洞毁坏严重,榆林窟、莫高窟无法拍照且限制参观洞窟的数量(莫高窟只允许看10个洞窟),比起600多洞窟的6000个左右的飞天形象,我收集的东西还是太少太少。2010年5月20日记 第272窟(北凉)藻井,莫高窟中最早的飞天形象,典型的晕染法,飞天形象朴实第275窟(北凉)莫高窟中最早的飞天形象之一,衣饰简单、形体朴实,甚至露出脚丫子 第251窟(北魏)佛龛两侧成对的双飞天第254窟(北魏)佛龛(或佛像)两侧成对的双飞天第249窟(西魏)佛龛(或佛像)两侧成对的飞天 北魏、西魏时期的飞天,主要还是晕染法绘画,身体姿态逐渐丰富第285窟(西魏)时期的飞天和乐伎飞天,其中乐伎飞天姿态优美 伯希和助手拍摄的第285窟的飞天和飞天乐伎,最上面为弹琵琶和弹箜篌者,下面的佛龛两侧为飞天 第249窟(西魏)形象逐渐丰富的飞天形象 第428窟(北周)仍然是晕染法带有印度特点的乐伎飞天第397窟(隋)顶部飞天 第390窟(隋)乐伎飞天第407窟(隋)三兔飞天藻井中的飞天褪色的隋代飞天第320窟(初唐)说法图中的飞天第321窟(初唐)飞天与散花的天女第321窟(初唐)飞天形象与今人临摹 唐代莲花藻井中的飞天 说法图中的飞天 第329窟(初唐)的藻井飞天第329窟(初唐)飞天第329窟(初唐)佛本生故事乘象入胎中的飞天第329窟(初唐)佛本生故事夜半逾城中的飞天第39窟(盛唐)我认为最美的几个唐代飞天形象之一,最后一张为今人临摹复原的形象 第172窟(盛唐)我认为最美的几个唐代飞天形象之一第148窟(盛唐)飞天第158窟(中唐)带有吐蕃特色的飞天 唐代的飞天形象非常丰富 第327窟(宋代)献花飞天形象第97窟(西夏)具有西夏风格的飞天第3窟(元代)千手观音上部两端的飞天榆林窟的西夏风格的飞天榆林窟第15窟的飞天当代临摹或仿制的飞天形象 云冈石窟佛龛上的飞天形象龙门石窟中的相关飞天麦积山的飞天(西魏)河南巩义石窟寺飞天及石刻拓片(北魏)河南义马鸿庆寺石窟藻井飞天(北魏) 河北南响堂寺飞天(北齐) 河北南响堂寺藻井乐伎飞天弹箜篌者、吹竽者(北齐) 河北北响堂寺飞天雕刻(北齐)
11,敦煌壁画的标志和特点
敦煌壁画中有种灵形象(佛、菩萨等)和俗人形象(供作人和故事画中的人物之分.这两类形象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质。从造型上说.俗人形象富于生活气息,时代特点也表现得更鲜明;而神灵形象则变化较少,想象和夸张成分较多。从衣冠服饰上说,俗人多为中原汉装,神灵则多保持异国衣冠;晕染法也不一样,画俗人多采用中原晕染法,神灵则多为西域凹凸法。所有这些又都随着时代的不问而不断变化。 与造型密切相关的问题之一是变形。敦煌壁画继承了传统绘画的变形手法,巧妙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和植物形象。时代不同,审美观点不同,变形的程度和方法也不一样。早期变形程度较大,较多浪漫主义成分,形象的特征鲜明灾出;隋唐以后,变形较少,立体感较强,写实性日益浓厚。 变形的方法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夸张变形一以人物原形进行合乎规律的变化,即拉长成加灾。如北魏晚期或西魏时期的菩萨,大大增加了服、手指和颈项的长度,濒骨显露,用日之间的距离牧觅,嘴角上翘,形如花瓣;经过变形彻成为风流潇洒的“秀骨治像”。全刚力士则多在横向夸张,加粗肢体,缩短脖项,头圆肚大,棱眉鼓眼,强调体魄的健硕和超人们力量。这两种人物形象都是夸张的结果。
仙女飞天,墩煌色,线条流畅,这是我对墩煌壁画的印象
敦煌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敦煌飞天的风格特征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而是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姿百态,千变万化。这是在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来飞天艺术的成就,发展创作出来的敦煌飞天形象。
飞天和反弹琵琶是最经典的~包括本届奥运会的点火炬仪式,李宁就是飞天点的~
造型特色 [编辑本段] 敦煌壁画中有种灵形象(佛、菩萨等)和俗人形象(供作人和故事画中的人物之分.这两类形象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质。从造型上说.俗人形象富于生活气息,时代特点也表现得更鲜明;而神灵形象则变化较少,想象和夸张成分较多。从衣冠服饰上说,俗人多为中原汉装,神灵则多保持异国衣冠;晕染法也不一样,画俗人多采用中原晕染法,神灵则多为西域凹凸法。所有这些又都随着时代的不问而不断变化。 与造型密切相关的问题之一是变形。敦煌壁画继承了传统绘画的变形手法,巧妙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和植物形象。时代不同,审美观点不同,变形的程度和方法也不一样。早期变形程度较大,较多浪漫主义成分,形象的特征鲜明灾出;隋唐以后,变形较少,立体感较强,写实性日益浓厚。 变形的方法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夸张变形一以人物原形进行合乎规律的变化,即拉长成加灾。如北魏晚期或西魏时期的菩萨,大大增加了服、手指和颈项的长度,濒骨显露,用日之间的距离牧觅,嘴角上翘,形如花瓣;经过变形彻成为风流潇洒的“秀骨治像”。全刚力士则多在横向夸张,加粗肢体,缩短脖项,头圆肚大,棱眉鼓眼,强调体魄的健硕和超人们力量。这两种人物形象都是夸张的结果。 绘画风格 [编辑本段] 敦煌壁画各个窟的时代都是不同的,所以风格也不是很一致。 较早之十六国和北魏各窟壁画(如275、254、257等窟)感情强烈外露、动态明显夸张的人物造型,以劲细线条勾勒并注重晕染的表现方法,以及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的形式,都明显带有域外或新疆的绘画风格。 西魏(249窟、285窟等)在吸收传统形式并把更多的生活情节和形象融入佛教壁画创造中。通常这个时期的壁画为白粉铺底,以遒劲潇洒的线描和明快的赋色进行绘制。整体上,看来传统画风在敦煌佛教艺术中已得到进一步发展。 北周(290、428、299等窟)通常为大型本生及佛法故事连环画,皆以白壁为底,用流畅的线描勾勒,造型简赅生动,色彩清淡雅丽,虽有的肌肤略作立体晕染,尚存西域绘画遗风,但整体而言,从形象到艺术风格已是汉族传统绘画面貌了。 线条色彩 [编辑本段] 线条和色彩作为我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表现力,能够以简练的笔墨,塑造出个性鲜明和内心复杂的人物形象。敦煌壁画全面地继承了这个传统,并适应创造新形象的需要而有所发展。壁画的起稿线豪放自由,粗壮有力。寥寥数笔土红线,一只撒野奔驰的野牛脱壁而出;笔力爽快的接线表现了一群猎仔争先恐后奔跑觅食的活泼神态; “篙山神送柱”一图里的人物和建筑部是不用朽子(木炭条),随手勾描的画稿,显然逸笔草革,仍不失为一幅神采生动的白描。在不经意的落笔起稿中,往往另有一种自然流露于笔墨问的天趣。 敦煌壁画的定形线是比较严谨的,早期的铁线描,秀劲流畅,用于表现潇洒清秀的人物,如西魏的诸天神灵和飞天,线描与形象的结合,堪称关五无暇。唐代流行兰叶描,中锋探写,圆润、丰满、汗厚,外柔而内刚。
12,敦煌莫高窟
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等,共有石窟600余个,敦煌艺术是佛教题材的艺术。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彩塑近三千身,内容非常丰富。敦煌石窟艺术是产生和积存在敦煌的多门类的艺术综合体,它包括了敦煌建筑、敦煌壁画和敦煌彩塑。以莫高窟为中心的敦煌石窟,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我国的民族艺术瑰宝,它具有高度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稀世之珍,为我国的民族艺术珍宝和人类文化遗产的明珠。 敦煌莫高窟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 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 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敦煌石窟的建筑尤以莫高窟保存的五座唐宋木构窟檐为稀世之珍和一些宋元土木古塔;壁画中也出现不少代表时代的古建筑图样,可说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不可缺的第一手资料,具有研究历史和艺术的价值。莫高窟的石窟建筑,由于时代不同,石窟形制呈现不同的特色,主要有5种:1.禅窟(即僧房)。2.塔庙窟(即中心窟)。3.殿堂窟。4.佛坛窟。5.大佛窟(及涅盘窟)。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与莫高窟隔河相望。主体建筑为二层平顶楼房,该建筑约一半隐蔽在丘陵中,外部只露出上层窗户及宽阔的屋檐。与莫高窟的环境相协调。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五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分为佛像画、经变画、民族传统神话题材、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画、故事画和山水画。 敦煌飞天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
莫高窟的彩塑多属佛教人物及其修行涅盘事迹的造像。因为莫高窟的岩质疏松,无法进行雕刻,工匠们用的是泥塑。唐朝以前的泥塑在其它地方很少保存下来,因此莫高窟的大量彩塑更为珍贵难得。 另外还有民族传统神话题材及各种各样的装饰图案。从壁画中,可以看到各民族各阶层的各种社会活动,如帝王出行、农耕渔猎、冶铁酿酒、婚丧嫁娶、商旅往来、使者交会、弹琴奏乐、歌舞百戏……世间万象,林林总总。 莫高窟作为艺术的宝库,不同时代的艺术风尚在这里汇集成斑斓景观。敦煌唐代艺术代表了中国佛教艺术最璨烂的时代,外来的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水乳交融,敦煌唐代艺术空前丰富多彩。那雄伟浑厚高达十几米的巨大佛像;灵巧精致仅有十余厘米的小菩萨;场面宏大、人物繁密的巨幅经变;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的单幅人物画无都使人印象深刻。 飞天,是佛教中称为香音之神的能奏乐、善飞舞,满身异香而美丽的菩萨。唐代飞天更为丰富多彩,气韵生动,她既不像希腊插翅的天使,也不象古代印度腾云驾雾的天女,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轻捷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飞天是民族艺术的一个绚丽形象。提起敦煌,人们就会想到神奇的飞天。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公元366年。据记载,一位德行高超的和尚乐囫柱杖西游至此,见千佛闪耀,心有所悟,于是,凿下第一个石窟。从十六国到元朝,石窟的开凿一直沿续了十个朝代,1500年,至今,乐樽的那个石窟早已无法分辨得出,而莫高窟经过风沙侵蚀仍保存着十个朝代的750多个洞窟,窟内壁画四万五千平方米,彩塑三千余身和唐宋窟檐木构建筑五座。此外,还有藏经洞发现的四、五万件手写本文献及各种文物,其中有上千件绢画、版画、刺绣和大量书法作品。如果把所有艺术作品一件件阵列起来,便是一座超过二十五公里长的世界大画廊。莫高窟在明代一度荒废,至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以后,又受到人们的注意。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佛像精选(12张)据莫高窟的碑文记载,公元367年,有位叫乐尊的僧人云游到鸣沙山东麓脚下,此时,太阳西下,夕阳照射在对面的三危山上,他举目观看,忽然间他看见山顶上金光万道,仿佛有千万尊佛在金光中闪烁,又好像香音神在金光中飘舞,一心修行的乐尊被这夕阳映照的沙漠奇景感动了,他老人家不知道这是矿物质在太阳照射下的光学反应,认为这就是佛光显现,此地是佛祖的圣地。于是乐尊顶礼膜拜,决心在这里拜佛修行,便请来工匠,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以后人们陆续修建,历经东晋、前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明、清,经过十几个世纪的努力,先后开凿了一千多个洞窟。此后,佛门弟子、达宫贵人、商贾百姓,善男信女都来这里捐资开窟,从4世纪至14世纪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经久不衰。欢迎您来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