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被誉为什么
天才的乡村歌手
{0}
2,迪亚曼帝是哪个国家的足球运动员
迪亚曼帝(全名亚历山德罗·迪亚曼蒂)是意大利的足球运动员。亚历山德罗·迪亚曼蒂:1983年5月2日出生,意大利足球运动员,身高180厘米,体重73公斤。是一位锐利而技巧华丽的进攻型球员,左脚技术出众,打进过很多精彩的任意球和远射。代表意大利国家队出战了2012欧洲杯以及2013年联合会杯。迪亚曼蒂现效力于意甲的巴勒莫足球俱乐部,曾效力于利沃诺足球俱乐部,西汉姆联足球俱乐部,布雷西亚足球俱乐部,博洛尼亚足球俱乐部,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佛罗伦萨足球俱乐部,沃特福德足球俱乐部和亚特兰大足球俱乐部。
{1}
3,alexandro brandy de jerez是什么酒
亚历山德罗雪莉白兰地酒。任务占坑
{2}
4,发明家名人故事亚历山德罗伏特
亚历山德罗·伏特,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1745年2月18日出生于意大利科摩,伏特发明电池时已经50多岁了,他绝没有想到持续电流对以后的影响会有那么大,因此也没有再作进一步研究,一直在帕维亚大学任教。1819年,伏特退休回到故乡,于1827年3月5日逝世。 伏特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八个兄弟姐妹大都就了神职,只有他例外。伏特四岁才会说话,家里人认为他智力迟钝。但到了七岁,他赶上了其他孩子,接着就开始超过他们。他十四岁时便决心当一个物理学家。当时伏特对占据了当代科学舞台的电现象非常有兴趣,而这种兴趣是由普利斯特利的电学著作引起的。为此他甚至还写了一首关于电学的拉丁文长诗。 1774年,伏特被任命为科莫中学的物理教师。第二年他发明了起电盘。在给普利斯特利的信中,他首次描述了这个发明。这个装置由一块覆有硬橡胶的金属电极板和一块带绝缘手柄的金属电极板组成。摩擦硬橡胶板,使之带上负电荷。如将带柄极板置于其上,正电荷便被吸引到下表面,负电荷被排斥到上表面。上面的负电荷可通过接地排除,这个过程不断继续,直到带柄极板带上很多电荷为止。这种电荷蓄贮器取代了莱顿瓶,成为电容器的前身,今天仍然使用着。 起电盘发明后,伏特的名声因此传开。1779年,他接受了帕维亚大学的教授职位,并继续从事电学研究。他发明了与静电有关的其他设备。1794年,他获得了英国皇家学会的科普利奖章,被选为该会会员。 当选会员后的一天,伏特像往常一样,来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突然,一本德国科学家的实验报告汇编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本书记载了一个叫斯罗扎的科学家在1750年做的一个实验。斯罗扎在实验报告中说:把两个不同的金属分别夹在舌头的.上下,然后用一根金属导线连接两块金属块,此时,舌头上会有一种麻的感觉;如果用两块相同的金属片夹在舌头上下,就没有这种感觉。伏特看完这个实验报告,欣喜若狂。回到实验室,伏特马上找到一块薄锡片和一枚新银币,并用一根导线将它们连接起来。果然,他的舌头出现了麻木的感觉。“这是触电的感觉。”伏特对助手说,“导线中肯定有电在流动。”伏特发现,单独使用锡片或银币在口腔做实验时,没有这种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伏特推测,可能是口腔含有稀酸的缘故。根据这一推测,伏特改用稀酸做实验,果然,发现有麻木的感觉。稀酸实验的成功,给了伏特极大的信心。他决定生产一种能产生和储存电能的装置。 1799年,伏特按照自己的设计,把几个盛稀酸的杯子排在一起,然后在每个杯子中装一块锌片和铜片,并将前一个杯子中的铜片和后一个杯子中的锌片用导线连接。最后,两端用导线接出。伏特用手指捏住两端的导线,他不仅感到手指麻木,而且身上也有这种感觉,这说明这种电源装置产生了相当大的电压。“把这‘宝贝’叫做‘伏特电池’吧!”伏特的助手建议。 1800年,伏特制成能产生很大电流的装置。这就是历史上第一组电池。伏特使用小圆铜极板和小圆锌极板以及浸透了盐溶液的硬纸板圆片,从底部开始,往上依次为铜、锌、硬纸板;铜、锌、硬纸板……如将金属线接到这个“伏特电堆”的顶端和底部,电路闭合时就会有电流通过。 不久,尼科尔森将伏特电池付诸实际使用。电池的发明使伏特的名声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1801年,伏特被拿破仑宣召到法国奉命表演他的实验。他获得一连串的奖章和勋章,其中包括荣誉勋位团勋章,还被封为伯爵,1810年,他当上了伦巴第公国的参议员。伏特和拉普拉斯一样,有不受政治变迁影响、保持自己地位的权利。无论是拿破仑倒台还是奥地利再次统治意大利,伏特仍然地位显赫,春风得意。然而,伏特所获得的最高荣誉却并非出自于统治者,而是来自他同辈的科学家。电动势的单位现被称为“伏特”,就是为了纪念他而命名的。由现代核粒子加速器产生的运动带电粒子的能量,以电子伏为单位量度。 在伏特之前,人们只能应用摩擦发电机,运用旋转以发电,再将电存放在莱顿瓶中,以供使用,这种方式相当麻烦,所得的电量也受限制。伏特发明的电池改进了这些缺点,使得电的取得变得非常方便。 伏特电池的发明,使得科学家可以用比较大的持续电流来进行各种电学研究,促使电学研究有一个巨大的进展。伏特电池是一个重要的起步,它带动后续电气相关研究的蓬勃发展,后来利用电磁感应原理的电动机和发电机的研发成功也得归功于它,而发电机之后电气文明的开始,导致第二次产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结构。
5,亚历桑德罗德尔皮耶罗和亚历桑德罗尼沃拉
不是他哦,是两个人,的确长的有点像。名字也有相似点。 见上图,这一个网站做的,这是恶搞,把他们的名字对换了。 我们也时常讨论这个问题~
6,有名的物理学家
(1)近代著名物理学家威廉·吉尔伯特—英格兰(1540年—1605年)伽利略—意大利(1564年—1642年)威理博·斯涅尔—荷兰(1580年—1626年)笛卡儿—法国(1596年—1650年)埃万杰利斯塔·托里拆利—意大利(1608年—1647年)布莱兹·帕斯卡—法国(1623年—1662年)罗伯特·波义耳—英格兰(1627年—1691年)克里斯蒂安·惠更斯—(1629年—1695年)罗伯特·胡克—英格兰(1635年—1703年)伊萨克·牛顿—英格兰(1642年—1727年)(2)18世纪著名物理学家加布里埃尔·华伦海特—德国(1686年—1736年)皮埃尔·莫佩尔蒂—法国(1698年—1759年)丹尼尔·伯努利—瑞士(1700年—1782年)本杰明·弗兰克林—美国(1706年—1790年)莱奥哈尔德·欧拉—瑞士(1707年—1783年)鲁杰罗·朱塞佩·博斯科维奇(Roger Joseph Boscovich)—杜布罗夫尼克(1711年—1787年)达朗贝尔—法国(1717年—1783年)亨利·卡文迪什—英国(1731年—1810年)夏尔·库仑—法国(1736年—1806年)约瑟夫·拉格朗日—法国(1736年—1813年)詹姆斯·瓦特—苏格兰(1736年—1819年)(3)19世纪著名物理学家亚历山德罗·伏打—意大利(1745年—1827年)恩斯特·克拉德尼(Ernst Chladni)—德国(1756年—1827年)约翰·道尔顿—英格兰(1766年—1844年)约瑟夫·傅里叶—法国(1768年—1830年)托马斯·杨—英格兰(1773年—1829年)让-巴蒂斯特·毕奥—法国(1774年—
1862年)安德烈-玛丽·安培—法国(1775年—1836年)阿莫迪欧·阿伏伽德罗—意大利(1776年—1856年)卡尔·高斯—德国(1777年—1855年)汉斯·奥斯特—丹麦(1777年—1851年)约瑟夫·路易·盖-吕萨克—法国(1778年—1850年)大卫·布儒斯特—苏格兰(1781年—1868年)威廉·普洛特—英格兰(1785年—1850年)约瑟夫·夫琅禾费—德国(1787年—1826年)奥古斯丁·菲涅耳—法国(1788年—1827年)格奥尔格·欧姆—德国(1789年—1854年)迈克尔·法拉第—英国(1791年—1867年)菲利克斯·萨伐尔—法国(1791年—1841年)尼古拉·卡诺—法国(1796年—1832年)约瑟·亨利—美国(1797年—1878年)克里斯蒂安·多普勒—奥地利(1803年—1853年)威廉·韦伯(1804年—1891年)威廉·哈密顿—爱尔兰(1805年—1865年)安德斯·埃格斯特朗—瑞典(1814年—1874年)詹姆斯·焦耳—英国(1818年—1889年)阿曼德·斐索—法国(1819年—1896年)莱昂·傅科—法国(1819年—1868年)乔治·斯托克斯—英国(1819年—1903年)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德国(1821年—1894年)鲁道夫·克劳修斯—德国(1822年—1888年)古斯塔夫·基尔霍夫—(1824年—1887年)约翰·巴耳末—瑞士(1825年—1898年)威廉·汤姆孙—(开尔文勋爵)英格兰(1824年—1907年)约瑟夫·斯万(1828年—1914年)詹姆斯·麦克斯韦—英国(1831年—1879年)约瑟夫·斯特藩—奥匈帝国,斯洛文尼亚(1835年—1893年)恩斯特·马赫—奥地利(1838年—1916年)约西亚·吉布斯—美国(1839年—1903年)恩斯特·阿贝—德国(1840年—1905年)玛立·克尔弩(1841年—1902年)詹姆斯·杜瓦—英国(1842年—1923年)奥斯鲍恩·雷诺—英国(1842年—1912年)路德维希·玻尔兹曼—奥地利(1844年—1906年)罗兰·厄特沃什—匈牙利(1848年—1919年)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1845年—1923年)奥利弗·亥维赛—英国(1850年—1925年)乔治·费兹杰罗—爱尔兰(1851年—1901年)约翰·亨利·坡印亭—英国(1852年—1914年)昂利·庞加莱—(1854年—1912年)约翰尼斯·里德堡—瑞典(1854年—1919年)埃德温·霍尔—美国(1855年—1938年)约瑟夫·汤姆孙(1856年—1940年)海因里希·赫兹—德国(1857年—1894年)查尔斯·威耳逊—美国(1869—1959)(4)20世纪著名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法国(1872年-1946年)欧内斯特·卢瑟福—新西兰,英格兰(1871年—1937年)马克斯·普朗克—德国(1858年—1947年)威廉·伦琴(1845年—1923年)亨利·贝克勒—法国(1852年—1908年)玛丽·居里—波兰(1867年—1934年)卡末林·昂内斯—荷兰(1853年—1926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瑞士,美国(1879年—1955年)威廉·劳伦斯·布拉格—澳大利亚,英国(1890年-1971年)卡尔·史瓦西—德国,英国(1873年-1916年)威廉·德西特—荷兰(1872年-1934年)乔治·勒梅特—比利时(1894年-1966年)爱德文·哈勃—美国(1889年-1953年)赫尔曼·魏尔—德国(1885年-1955年)阿诺·索末菲—德国(1868年—1951年)保罗·埃伦费斯特—奥匈帝国,荷兰(1880年-1933年)尼尔斯·玻尔—丹麦(1885年—1962年)奥托·施特恩—德国(1888年-1969年)维尔纳·海森堡—德国(1901年—1976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1887年—1961年)沃尔夫冈·泡利—奥地利(1900年—1958年)保罗·狄拉克—英国(1902年—1984年)钱德拉塞卡拉·拉曼—印度(1888年-1970年)约翰·冯·诺伊曼—奥匈帝国,美国(1903年—1957年)费利克斯·布洛赫—瑞士(1905年—1983年)欧文·朗缪尔—美国(1851年—1957年)马克斯·玻恩—德国,英国(1882年—1970年)路易·德布罗意—法国(1892年—1987年)保罗·厄伦费斯特—奥地利(1880年—1933年)亚历山大·弗里德曼—苏联(1888年-1925年)汤川秀树—日本(1907年—1981年)萨特延德拉·玻色—印度(1894年—1974年)伊达·诺达克—德国(1896年-1978年)奥托·哈恩—德国(1879年-1968年)莉泽·迈特纳—德国(1878年-1968年)恩斯特·鲁斯卡—德国(1906年-1988年)西奥多·卡鲁扎—德国(1885年-1954年)奥斯卡·克莱因—瑞典(1894年-1977年)恩里科·费米—意大利(1901年—1954年)埃托雷·马约拉纳—意大利(1906年-?)汉斯·贝特—美国(1906年—2005年)弗里茨·兹威基—瑞士(1898年-1974年)罗伯特·奥本海默—美国(1904年—1967年)弗雷德·霍伊尔—英国(1915年-2001年)罗伯特·亨利·迪克—美国(1916年-1997年)西奥多·梅曼—美国(1927年-2007年)厄恩斯特·斯蒂克尔堡—瑞士(1905年-1984年)吉安·卡罗·威克—意大利(1909年-1992年)汉尼斯·阿尔文—瑞典(1908年—1995年)艾德温·坚斯—美国(1922年—1998年)理查德·费曼—美国(1918年—1988年)朱利安·施温格—美国(1918年-1994年)默里·盖尔曼—美国(1929年-2019年)弗里曼·戴森—英国,美国(1923年-2020年)史蒂文·阿德勒—美国(1939年-)尼古拉·博戈柳博夫—苏联(1909年-1992年)乔治·伽莫夫—美国(1904年-1968年)查尔斯·W·米斯纳—美国(1932年-)阿兰·古斯—美国(1947年-)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美国(1910年-1995年)尤金·维格纳—奥匈帝国,美国(1902年—1993年)丹尼斯·夏玛—英国(1926年—1999年)罗杰·彭罗斯—英国(1931年—)约翰·巴丁—美国(1908年-1991年)列夫·朗道—苏联(1908年—1968年)菲利普·安德森—美国(1923年-2020年)戴维·玻姆—英国,美国,巴西(1917年-1992年)约翰·贝尔—英国(1928年-1990年)约瑟琳·贝尔·伯奈尔—英国(1943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1932年-2007年)斯蒂芬·霍金—英格兰(1942年—2018年)雅可夫·泽尔多维奇—苏联(1914年-1987年)安东·蔡林格—奥地利(1945年-)阿瑟·阿什金—美国(1922年-2020年)亚瑟·怀特曼—英国(1922年—2013年)谢尔登·格拉肖—美国(1932年-)哈沃德·乔吉—美国(1947年-)杰弗里·戈德斯通—英国(1933年-)彼得·希格斯—英国(1929年-)杰拉德·特·胡夫特—荷兰(1946年-)阿卜杜勒·萨拉姆—巴基斯坦(1926年-1996年)史蒂文·温伯格—美国(1933年-2021年)南部阳一郎—日本(1921年-2015年)热拉尔·穆鲁—法国(1944年-)格尔德·宾宁—德国(1947年-)戴维·格娄斯—美国(1941年-)安东尼·莱格特—英国(1938年-)肯尼斯·威耳逊—美国(1936年-2013年)马克西姆·孔采维奇—美国(1964年-)罗伊·克尔—新西兰(1934年-)乔治·茨威格—美国(1937年-)约翰·惠勒—美国(1911年-2008年)基普·索恩—美国(1940年-)阿贝·阿希提卡—印度(1949年-)爱德华·威滕—美国(1951年-)李奥纳特·萨斯坎德—美国(1940年-)胡安·马尔达西那—阿根廷(1968年-)李·斯莫林—美国(1955年-)吴健雄—中国,美国(1912年—1997年)李政道—中国,美国(1926年—)杨振宁—中国,美国(1922年—)林家翘—中国(1916年-2013年)丁肇中—台湾,美国(1936年—)朱经武—中国,美国(1941年—)徐一鸿—美国(1945年-
7,亚历山德罗 莫雷斯奇最后的阉人歌手谁有他的歌曲
他就是三百多年前意大利著名的阉伶歌手。据说,他演唱的歌曲难度极高,一些复杂技巧...(Alessandro Moreschi),即PEARL出品发行的《亚
8,亚历山德罗斯 莫格莱尼的 英文怎么写
亚历山德罗斯(alexandros)
莫格莱尼(Morgraine)亚历山德罗斯 莫格莱尼
alexandros Morgraine
9,听说意大利后现代主义设计之父亚历山德罗门迪尼要来中国是吗
门迪尼确实要来中国,7月28日~30日,先后在广东中山、重庆和四川成都与中国的新锐设计师面对面交流。想要参加活动可以直接在生活家官方网站上报名重庆活动时间:2013年7月29日(15:30-20:00)重庆活动地点:重庆(国际)时尚发布中心(江北嘴文化街东路重庆大剧院旁) 成都活动时间:2013年7月30日(15:30-20:00)成都活动地址:
香格里拉大酒店 (锦江区滨江东路9号)也许是的。
10,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
亚历山大·斯卡拉蒂 Alessandro Scarlatti (1660-1725)★ 意大利作曲家。1660年5月2日生于巴勒莫,1725年10月22日卒于那不勒斯。出身音乐世家。1672年来到罗马。1679年他的第一部歌剧《无知的过错》演出成功。当时住在罗马的瑞典女皇克里斯蒂娜因此成为他的保护人,并聘他担任女皇私人剧院的指挥。斯卡拉蒂为剧院写了歌剧《真诚的爱情》(1680)和《庞贝大将》(1683)。1684—1702年任那不勒斯总督卡皮奥的宫廷乐长,创作了40多部歌剧,最著名的是《皮罗和黛梅特廖》(1694)和《十人团的垮台》(1697)。1703—1708年在罗马圣玛丽亚大教堂任乐长,为威尼斯狂欢节创作了《自由的凯歌》(1707)等。1709—1718年返回那不勒斯任圣渥诺弗列奥音乐学院院长,此后不断往来于那不勒斯与罗马两地。这时期的重要作品有歌剧《蒂格拉内》(1715)和喜歌剧《光荣的胜利》(1718)。 斯卡拉蒂是那不勒斯乐派歌剧的创始人,共写了115部歌剧、约700首康塔塔,以及清唱剧、弥撒曲、经文歌等,总计不下千余首。斯卡拉蒂的歌剧大都取材于生活喜剧与历史传说。他强调歌剧是用音乐表现的戏剧,反对威尼斯歌剧中那种浮华肤浅,充分发挥了音乐的抒情作用,声乐占绝对优势。他发展并固定了歌剧序曲、反始咏叹调、配伴奏的朗诵调等形式。他对半音音阶、和声、旋律、节奏的处理,乐队的编制,声乐的花腔等因素的运用,使他的歌剧具有鲜明的巴罗克风格。 作有歌剧一百十五部,代表作有:《皮罗与德米特里奥》、《米特里达特.欧帕托尔》、《蒂格兰》等。清唱剧一百五十部,康塔塔六百余部,以及弥撒曲,经文歌、受难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