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苏东坡酒业,四川眉山东坡酒业苏轼酒多少钱

本文目录一览

1,苏东坡有财酒大约多少钱一瓶多少

有财酒,苏东坡三苏酒业,是传承酒,价格在280左右一瓶,不同地区价格有悬殊,但是不大。

苏东坡有财酒大约多少钱一瓶多少

2,四川眉山东坡酒业苏轼酒多少钱

1088

四川眉山东坡酒业苏轼酒多少钱

3,苏酒的历史背景

双沟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3°12′;东经118°10′,位于淮河水系苏皖两省的交界点。中国古籍文献有丰富的淮河流域人文、地理、物产以及人类活动的记载,由此而产生了淮河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国宋代,双沟地区就酒业兴盛。《宋史》记载:“泗州水,城且坏,焘悉力营护,诏宠其劳。入为户部副使。京师赋曲于酒,人有常籍,毋问售不售,或蹶产以偿。焘请罢岁额,严禁令,随所用曲多寡以售,自是课增溢。”宋·熙宁年间(1068-1085),泗州酒课达“十万贯以上。”酒课成为当时地方政府税收的主要支柱。成书于宋代的《天工开物》中说:“凡燕、齐黄酒曲药,多从淮郡造成,载于舟车北市。”足以可见宋代酒业的兴盛。”淮郡,即淮平。今天的泗洪县双沟镇一带。又据宋代《酒名记》载,有“泗州酥酒”之名,当时所产“酥酒”名声远播。苏东坡有诗曰:“使君半夜分酥酒,惊起妻孥一笑哗。”南宋词人程垓在《祝英台》词曲中有:“小小红泥院宇,深深翠色屏帏。簇定熏炉酥酒软,门外东风寒不知。”同时代无名氏《鹧鸪天·上元词》词曲中也有:“登复道,听鸣鞘。再颁酥酒赐臣僚”等歌赋 。《康熙字典》中释注:“苏”音“酥”。公元十二世纪苏东坡编著的《物类相感志·饮食部》也有记载:“煮芋,以灰煮之则苏。”“苏”用同“酥”。清《泗虹合志》、《泗州志》记载:“ ”。民国《泗县志略》记载:“酒业城乡大曲坊十二家,小酒坊七十余家,每年可酿酒约百万斤,售价约十五万余元。双沟大曲,据善饮者言,应推为全国之冠。”又据现代《泗洪县志》记载,“清雍正十年(1732年),有山西太谷县孟高村人贺氏,看双沟有好水和盛产高梁,就开办了全德糟坊,酿造双沟大曲。”1910年,双沟大曲在清代末年首次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被评为国际名酒第一。 孙中山先生特为双沟酒题词“双沟醴泉”。双沟一时名声大噪。酥酒自宋代以来,一直在中国名酒之列。全德糟坊创办之后,酿酒工艺日趋成熟,贺氏老五甑之法一直延续至今,酒师们传有:“双沟糯红粱,筛选入酒坊;石磨碾碎谷,细簸去稗糠;掺拌熟糟醅,锅甑把火旺;边蒸边煮出,看酒取佳酿”的工艺诗。在发酵后的糟醅中还有口诀式的三字经:“先三成,又三分;甄上蒸,看出酒;再降温,需加曲;后加水,入辅料;进池酵,回缸酵。”在制曲坯工艺上更有:新麦草二百,润淮水多半,铺层湿芦席,封一场门窗;三日放潮,一次翻曲,二日一翻,至曲火期。上霉、潮火、大火,后火、出房5个阶段,中温养曲30日,高温养曲45日,成曲入库养6个月后,供酿造之专用。今天,清代双沟古窖址仍然保存完好,窖池面积约1800平方米,连续使用近三百年的古窖池仍然在酿造“苏酒”。她由宋代“泗州酥酒”和清代“双沟大曲”所保留的一系列传统工艺而综合,其典型风格为浓香型代表,具有“窖香浓郁、绵甜甘冽、香味协调、尾净余长”之特色。

苏酒的历史背景

4,苏东坡在杭州的故事

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是16年后的公元1086年,那年,杭州先遭涝灾,又遇干旱;于是54岁的他对于十六年前疏浚西湖的愿望又一次被提了出来,当时的西湖情况十分糟糕,湖面因杂草淤塞而大面积缩小,面临湮废的边缘。杭州的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人民生活和整个城市的发展都受到了威胁。西湖一旦湮废,不但沿湖的千顷农田将失去灌溉水源,而且西湖本身的鱼虾菱藕等水生物也将完全丧失。当时,杭州是全国酿酒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西湖一废,酿酒业必定无以为继,朝廷也将失去巨额酒业税源。另外,杭州当时有茆山和盐桥两条运河,它们纵贯南北,都和江南运河相沟通,是杭州城市的交通命脉。在湖水充沛的时期,它们以西湖为水源,不仅河道通畅无淤,而且河水还可以为城市居民所取用。但随着湖水的枯竭,运河就不得不依靠钱塘江水,结果是咸潮倒灌,沿河斥卤,而且大量泥沙会随着咸潮淤入运河,使运河每隔三年五载就必须疏浚,其耗费十分巨大。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西湖的湮废,杭州城居民将陷于咸水和苦水之中,百姓生存都成问题。面对着这样严重的威胁,具有城市建设发展远见的苏东坡作出了全面整治西湖和兴修杭州水系的计划,一面上奏朝廷,一面筹措工程经费,开始对西湖进行大规模的疏浚。扩展资料:1.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2.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以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 好美食, 创造许多饮食精品, 好品茗, 亦雅好游山林。 3.进京应试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4.名动京师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四年后还朝,任判登闻鼓院。治平二年(1065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5.自请出京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1079年)四月调为湖州知州。他在地方任职时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6.筑建苏堤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二十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六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苏轼被贬颍州(今安徽阜阳)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年近六旬的苏轼,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热情的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人们欢庆不已。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轼

5,中国名酒历史文化

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仅酒的品种就有近千种,西凤酒便是酒中奇葩。西凤酒历史悠久,据初步考证,其始于周秦,盛于唐宋,据今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远在西周初期,雍水河中游一带,柳树成荫,田间平整,水波浮影,风景秀丽,遂将此地称为柳林。江唐时期,柳林西接秦陇,南通巴蜀,东连长安,为关中西部重要的交通要塞,设有驿站在客铺货栈,商贾云集,起名叫柳林铺,系古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道和古老集镇。自汉代起,始有酿酒作坊,到唐宋,酿酒业已初具规模,明清以来酿酒作坊发展很快,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仅柳林镇就有酿酒作坊27家,相当于凤翔县酿酒作坊总数的三分之一多。 “佳酿之地,必有名泉”。柳林镇的酿酒业之所以古今兴旺,长盛不衰,实赖本地优良的水质、土质等宜于酿酒。据《史记.秦本纪》载,位于秦都雍城以西18里处的柳林,有一神泉,水味甘美,泉水喷涌如注,故名“玉泉”。百姓每遇疾病,即求饮玉泉之水,病患便随之而解,用此泉水所酿造的柳林酒,醇香典雅,甘润挺爽,在当时已被称为绝高佳酿,与秦国俊马一同被称为“秦之国宝”。在柳林镇西侧的雍山,山有五泉,为雍水河之源头,其源流从雍山北麓转南经柳林镇向东南汇合于渭水,其流域呈扇形扩展开来,地下水源丰富,水质甘润醇美,清洌馥香,成酿、煮茗皆宜,有存放洗濯蔬菜连放七日不腐之奇效。经化验测定水质属重碳酸盐类钙细工型。用它作酿造之水,非常有利于曲酶糖化;加之本地土壤属黄棉土类中的[土娄]土,适宜于做发酵池,用来作敷涂窑池四壁的窖泥,能加速酿造过程中的生化反应,促使脂酸的形成。这些,都是酿造西凤酒必不可缺的天赋地理条件。 凤翔,古称雍州,为成周发祥之地、嬴秦创霸之区,是古代农业发展较早的地区,人类在这里从事农业活动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是黄河流域上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相传周文之时“凤凰集于歧山,飞鸣过雍”;春秋时代秦穆公之爱女弄玉喜欢吹笛,引来善于吹萧的华山隐士萧史,知音相遇,终成眷属,后乘凤凰飞翔而去。唐萧宗至德二年(757年)取此意将雍州改名为凤翔。先秦19位王公曾在此建都,历时294年,历史上曾是关中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秦建都以后的各个朝代,均为州、郡、府、路之治所,故又有“西府”之称。这里自古以来盛产美酒,尤以凤翔县城以西的柳林镇所酿造的酒为上乘。到了汉代,雍城的酿酒业发展更快。汉朝自高祖至文景帝之祭五[田寺]活动,曾19次到雍地举行,“百礼之会,非酒不行”,耗酒量甚巨,自宫廷而至达官贵人“日夜饮醇酒”;民间婚丧嫁娶,请客送礼,无不用酒。酒的产量和制酒工艺日见提高,民间制曲技术亦有长足进步,进而逐步改进酿酒设备,遂开始了用文梁作原料,用大麦、豌豆做曲的蒸馏酒的酿造,于是烧酒开始问世,此种白酒便是西凤酒的早期前身,当时凤翔所产的白酒已颇有名气。 唐初,凤翔城内酿酒作坊更多,柳林、陈村等集镇酒业尤为兴隆。唐高祖武德九年(618)凤翔城内的“昌顺振”作坊即已创建,成为陕西最早的民间私人酿酒作仿。唐贞观年间,柳林酒就有“开坛香十里,隔壁醉三家”的赞誉。多少世纪以来,以其精湛的酿造技艺和独特风格著称于世,以“甘泉佳酿”、“清洌琼香”的盛名被历代王室列为珍品,被称为中华民族历史名酒中的“瑰丽奇葩”。至近代方取名“西凤酒”。今天,民间仍流传着“东湖柳、西凤酒、妇女手(指民间许多手工艺品出自妇女之手)”的佳话。 西凤酒酿造于何时,追根溯源,说法不一。据《凤翔县.酒业志》记载:公元前20世纪,在雍州有田氏后裔甘氏开始酿造黄酒和白酒。医学名著《素问.汤醪醴液论》中载有皇帝与歧伯关于酿酒用于医疗的对话。周代移民自迁移到歧(山)雍(邑)之后,旧游牧转入农业生产,当时雍地的农业生产水平大大超过了东方以农业为主的诸侯国,生产的粮食自给有余,为酿酒业发展提供了优厚的物质基础,以酒业为主的其它手工业作坊迅速兴起,开始制照原始古老的酿造酒――鬯(chang4)、醴(li3)。凤翔县境内已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中,有大量的酒器酒具,如盛酒的尊、??(lei3)、[上禾下皿](he2),还有加热酒的爵以及饮酒用的觚、觯等,并有较精致的陶玉等酒具。大孟鼎铭文有“锡(赐)汝鬯一卤”的记载,并有“为酒为醴,蒸畀(bi4)租妣(bi3)”的周代诗文。1986年挖掘的凤翔“秦公一号”大墓中,也发现了春秋时代的不少酒器酒具。由以上史实可见,春秋时代,雍地的酿酒业已具雏形,秦人造酒、饮酒比较普遍,饮酒风俗也十分讲究。《酒谱》中有“秦穆公伐晋及河,将劳师而醪椎一钟。骞叔劝之曰:‘虽一米投之于河而酿也’。于是乃投之于河,三军皆醉”的记述,这就是历史上秦晋韩原大战获胜后秦穆公“投酒于河以劳师”故事的真实记载。据《史记.秦本纪》载:“秦穆公亡善马,歧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欲法之,公曰:‘君子不以畜害人,吾闻食马肉不饮酒,伤人’。皆赐酒而赦之三百人者。闻秦击晋,皆推锋争死以北报食马之德”。此即为春秋时代秦穆公赐酒为盗马“野人”解毒的历史典故。北周江人庾信曾在《秦穆公饮盗骏马赞》一文中也反映了此事:“骏马遇盗,秦之不嗔,先倾美酒,反畏伤人,邻兵向国,勇寇侵秦,于是大盗,还作功臣。”当时所用之酒,即为雍地出产的古老佳酿――醪,据考证与西凤酒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据《唐会要》载:唐仪凤三年(678),吏部侍郎裴行俭沿丝绸之路护送波斯之子俾路斯回国途中,行至今凤翔县城以西的亭子头附近,突然发现路旁蜂蝶坠地而卧,顿感奇怪,逐命驻地郡守查明缘由。当郡守沿途查询至柳林铺时,方知一家酿酒作坊刚从地下控出一坛窖藏陈酿,醇香无比,原是此酒味随风飘荡至柳林镇东南五里处的亭子头,使这一带蜂蝶闻之皆醉不舞,纷纷卧地不起。郡守即向裴公禀报了实情,并将陈酒送与裴公。侍郎官闻到醇香的酒味,顿觉倦意全无,精神焕发,即兴吟诗一首:“送官亭子头,蜂醉蝶不舞,三阳开国泰,美哉柳林酒”。裴公回朝时,命郡守将此酒运回长安,献给文宗皇帝,受到文宗皇帝的赞赏。自此以后,柳林酒以“甘泉佳酿,青洌醇馥”的盛名被列为贡品。酒品远销中原,沿丝绸之路销往西域诸郡。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曾在凤翔领略过此酒的的甘美风味,留下了“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的诗句。相传宋昭宗在凤翔宴请侍臣时,曾捕鱼为馔,取柳林酒畅饮,李茂贞等侍臣得到这醇香甘美的酿中珍品,竟以巨杯痛饮,留连往返,不能自己。 宋初,凤翔城内设置酿酒作坊多处,乡间里闾酿酒者极多,以所定岁课纳税,税利较大。所收之遗利,以助边费。宋仁宗时,实行官方卖曲,抑制了酒业的发展,官失其利,民亦不便。北宋嘉佑七年(1062),苏东坡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时,对凤翔酒业发展颇为关注,在《上韩魏公证场务书》中指出,凤翔为全国著名的郡地之一,为生产陕西名酒的地方,如果限制酒业发展,便失去了税源,实在是国家财政上的巨大损失。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允许民间制曲酿酒,由官方收税,于是凤翔的酒业得以兴旺发达。酒税也成为当时官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苏东坡任职凤翔期间,引凤翔泉水,移竹艺花,树柳植荷,增亭设榭,筑台添轩,修葺东湖,建成了著名的“喜雨亭”,落成之日,曾邀朋欢盏,举酒于亭上,饮用的是柳林美酒,并留下了惊世名篇《喜雨亭记》。苏东坡还在《壬寅重九,不预会,独游普门寺僧阁,有杯子由》一诗中用“花开酒美曷不醉,来看南上冷翠微”的佳句赞美了柳林酒,至今东湖还有墨迹尚存,伎之盛名日彰,被称为“凤翔橐泉”。 明代,凤翔境内“烧坊遍地,满城飘香”,酿酒业大振,仅柳林镇一带酿酒作坊已达48家。过境路人常“知味停车,闻香下马”,以品尝柳林美酒为乐事。 清咸丰、同治年间,凤翔县城与柳林镇等地酿酒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发展。 清宣统二年(1910)西凤酒曾代表名产参加了南洋劝业赛会,荣获银质奖。 民国四年(1915),西凤酒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巴拿马――太平洋大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声名大振。民国十八年(1929)兴盛德作坊所产的西凤酒在上海举行的中华国货展览会上又获得二等奖。之后,西凤酒逐名膺世界,为中外所称颂。 解放后的1952年,在全国首届评酒会上,西凤酒被称为全国四大名白酒(茅、泸、凤、汾)之一。之后,西凤酒又多次荣获世界及国内各项比赛大奖,名扬海内外。 西凤酒是我国古老的历史名酒之一,是西府劳动人民长期以来用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培育起来的一枝酒苑奇葩。在世代的生产实践和历史发展中,通过积累经验、总结完善,形成了一整套酿造工艺史、科技发展史和酒文化史,在中华美酒之林中占有重要位置,这是西府人对祖国文化的重大贡献,为中华民族的酒文化宝库增添了灿烂的篇章。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