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张裕个人简介及张裕葡萄酒的发家史
举杯回首望云烟,一八九二到今天”,正如这首名为《葡萄美酒不夜天》的张裕之歌歌词所言,烟台张裕集团作为中国葡萄酒行业的先驱和中国食品行业为数不多的百年老店之一,缔造了令人回味无穷的百年传奇。 昔日先驱,今朝龙头 张裕集团的前身是 “张裕酿酒公司”,1892年,由著名爱国华侨实业家张弼士投资300万两白银创办,是中国第一个工业化生产葡萄酒的厂家。1994年,组建成立了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1997年和2000年张裕B股和A股先后成功发行并上市,成为国内同行业中唯一同时发行A、B两种股票的上市公司。 经过110多年的发展,张裕集团公司已经成长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葡萄酒生产经营企业,至2004年末,张裕集团的总资产为23.7亿元,净资产为16.6亿元。张裕集团的主要产品为葡萄酒、白兰地、香槟酒、保健酒四大系列数百个品种。其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综合占有率为20%以上,连年保持行业第一。 近几年来,张裕集团发展速度加快,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增长,2004年,主要产品的产量为7万余吨,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利税6亿元,利润3亿元,三项指标均居国内同行业首位,在行业总额中所占比例也都在30%以上。在2004年的中国酒业百强评选中,张裕集团以6亿元的利税总额进入酿酒行业十强,位列第七,这也是进入十强的唯一一家葡萄酒企业。 潜心酝酿,“品重醴泉” 孙中山先生曾为张裕题词“品重醴泉”,盛赞张裕产品质量极佳。自百余年前张裕公司创立以来,质量始终是其坚定不移的信仰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葡萄酒素有“七分原料、三分工艺之说”,张裕的产品质量首先就是从葡萄原料这个源头抓起。据介绍,张裕公司已在烟台建立了8万亩优质葡萄基地,其中以“蛇龙珠”等为代表的高档葡萄品种的种植面积占其中的90%以上。为了保持高端产品的持续竞争力,张裕从2005年到2008年将分阶段投入3000万元资金,打造中国最大的“蛇龙珠”种植基地,确保生产解百纳、酒庄酒以及高档白兰地所需葡萄原料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酿造出高质量的葡萄酒,张裕在引进先进的酿造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开发新技术上亦不惜重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张裕投入3亿多元,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使公司单班灌装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还对国外葡萄酿造设备进行引进、吸收和消化,使张裕的技术装备保持与发达国家葡萄酒的生产设备同步。近几年,又每年投入上亿元,不断进行自动化、信息化的升级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目前张裕的技术和工艺水平均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 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业内第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在张裕的设立则使张裕拥有一大批包括博士、高级工程师在内的科研队伍。依托雄厚的科研实力,张裕集团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顺应市场变化,推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大大增强了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营销兴企”,网络致胜 在全球迈入整合营销时代的背景下,张裕确立了“营销兴企”的发展战略,在同行业中率先构筑起了一个全国性、多品牌共享的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张裕始终坚持“终端致胜”的营销理念,不断扩大和完善营销网络体系,提升了营销网络竞争优势。 张裕采用三级营销体系,即销售公司总部——各销售分公司——经销处。其中,销售公司作为决策中心,分公司作为指挥中心,经销处作为执行中心,各自行使自己的职能。目前,张裕已在全国建立了39个省级分公司、500多个城市经销处。 2003年以来,张裕开始实施“一个布局,四个调整”的营销思想。“一个布局”即在全国所有发达的县级以上市场,都要有张裕的市场业务人员和一级经销商;“四个调整”即向高档产品、向酒店终端、向多酒种发展、向整合投入调整。经过一年多的实施,目前张裕已拥有1000余人的市场人员队伍和2700余家代理商队伍,形成了一个基本上覆盖全国所有发达县级以上市场的营销网络。在产品结构上,稳步向高档方向发展,酒庄酒、解百纳等高档产品的销量均以50%以上的高速度增长,成为国内高端消费群体的首选品牌之一。 文化传播,培育市场 虽然我国的葡萄酒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生活习惯和消费水平的影响,目前中国的葡萄酒消费群体较小,人们对葡萄酒知识和文化的了解甚少,更谈不上对葡萄酒的鉴赏。因此张裕认为,对于葡萄酒市场这个有待培育的市场来说,传播文化就等于开拓市场。 而在文化传播方面,张裕有着独有的优势。张裕公司是中国最早的葡萄酒生产企业,在110多年的发展史中不仅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品牌文化,也为中国葡萄酒文化写下了灿烂的一笔。在此基础之上,张裕近几年来加大了对积淀下来的丰厚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传播力度。 始建于1992年、重建于2000年的张裕酒文化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专业酒文化博物馆。博物馆通过历史实物、珍贵照片、翔实资料等,真实的展示了张裕公司100余年的传奇故事,向消费者展示了中国葡萄酒文化的无穷魅力,每年都吸引了大量中外游人前来参观。 2002年,张裕又与法国葡萄酒业巨擘卡斯特集团合资兴建了张裕·卡斯特酒庄,这是中国第一座严格遵循国际酒庄3S(阳光sun,大海sea,沙滩sand)原则兴建的世界级葡萄酒庄,集高档葡萄酒生产、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通过高档葡萄酒的整个生产过程的展示,宣传葡萄酒文化、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葡萄酒,理性消费葡萄酒,成为国内首家酒庄文化的传播阵地。 2004年张裕还设立旅游公司,深度开发文化旅游资源,以更广泛地传播葡萄酒文化和张裕品牌文化。目前张裕形成了以酒文化博物馆为中心,串联酒庄、葡萄基地、葡萄发酵中心、现代化生产线的旅游线路,以独具特色的内容和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张裕在全国各地设立的“张裕名品专卖店”都是统一规格,里面古色古香的欧式酒架,张裕百年来的重要历史图片、流光溢彩的张裕主流产品,成为展示张裕历史文化、品牌文化和普及葡萄酒文化的窗口。 2005年3月,张裕又在广州成立了中国首个酒庄俱乐部——张裕·卡斯特酒庄VIP俱乐部,积极倡导和引领葡萄酒文化高端消费。该俱乐部还出版了一本会员刊物《葡萄酒鉴赏》,专门提供葡萄酒鉴赏的指导。 多种渠道和形式的文化传播,不仅使更多的人了解了葡萄酒知识和文化,培养了大量的葡萄酒潜在消费者,还扩大了张裕品牌的影响,带动了张裕产品的销售。{0}
2,张裕的公司往事
1987年,“国际葡萄酒和白兰地感官品评讨论会”按事先部署选定在中国烟台举行。这次品评讨论会将要对张裕历年所产10余种名优酒作出世界级的品评检验。国际品酒大师依次品评张裕所产雷司令干白葡萄酒、解百纳干红葡萄酒、李将军半甜白葡萄酒和桃红葡萄酒。大师们的评语几乎一致:诸种产品有典型葡萄酒的纯香和果香,尤其是有中国烟台产地的特点。专家对烟台独有的气候和土壤特点情有独钟,认为张裕葡萄酒的品味得利于烟台的地理环境。善于挑剔的国际品酒大师对张裕VSOP级金奖白兰地的评价却是如此圆满:非常美,有优美的橡木桶香,酒体细腻柔和,非常协调。作为“压轴戏”的张裕X0级陈年金奖白兰地将这次世界级评酒会推向高潮。评酒开始后不久,一位国际高级品酒大师悄然离去。张裕高品味的金奖白兰地使他产生错觉,他要取一瓶同样高品质的法国白兰地作“对比酒”,结果这位资历颇深的国际评酒专家仍感困惑:法国酒与中国张裕酒竟然难分高下。几乎所有的国际品酒大师都交口称赞:中国张裕所产白兰地典型性很强,香气沁人,口味柔顺、圆润,酒的质量是非凡的。有的评酒专家私下说:“简直难以置信。” 李鸿章,国人不知者不多。在近代,他有时被画成白脸,有时被描成红脸。不过,若非李中堂大人亲手所批,也就不会有张裕的昨天与今日。要知道,1894年大清国首家葡萄酒公司开办的准照上,李鸿章的名字赫然在目。这位李中堂大人对张弼士的兴趣亦并非停留于此。自从他力主张君为清廷驻槟榔屿首任领事和驻新加坡总领事以来,1897年他又荐张君参与筹办大清银行(中国银行前身),任该行总董。以后的事情可真有些戏剧性,三十年代,因张裕借中行款无力偿付,而被中国银行接管,这真是一家人不知一家人。1898年,接中堂电召,张弼士得清廷召见,亦参与朝中议事。后得粤汉铁路和广东佛山铁路总办职。看样子,作为北洋大臣的李中堂决意要拉张君入围了。故而,中堂将张裕视为“北洋新政”的一面标新立异的旗帜而倍加关照。有例为证,由中堂亲批的张裕准照中称,“准予专利十五年,凡奉天、直隶、山东三省地方,无论华、洋商民不准在十五年限内,另有他人仿造,以免篡夺。”洋务派那种不可一世的垄断意味是蛮浓的。也别说,这张裕也没给中堂大人丢脸。且不说那酒品质甚优,销路广开,单说有一次,公司首任总经理张成卿(弼士侄儿)奉弼士命往天津卫谒见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中堂命于花厅传见,只见成卿青衣小帽,疾步厅前,谈吐不卑不亢,举止不惶不火,让在座的二、三品北洋大员为之侧目。强将之下无弱兵,张成卿如此威风,可见张裕当时之显赫 事情的开端还要从1956年初毛主席在一次轻工业汇报会的明确指示说起。这年3月2日,轻工部部长向中央及毛主席做例行汇报,主席对这次汇报很关心,当即指示:“为了更好地了解部、局(指轻工部及糖酒工业管理局)及所属各企业的生产工作情况,望部、局及各企业分别直接向我写一次生产工作报告。”轻工部部长会后即刻做出布置,糖酒局代局长曹鲁则于3月7日发文向全国各所属包括张裕在内的20余家糖酒企业,下达“向主席报告一次工作”的指示令。3月底,张裕报告人向毛主席写了“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生产情况报告”。报告涉及张裕的历史沿革、基本情况、存在问题、本年的工作规划、今后发展诸方面内容。张裕报告的文本摆放于主席桌上时,引起了主席对葡萄酒业更深地思索,藉一次糖酒食品工业的汇报会,向张裕也向中国葡萄酒业表明态度:“要大力发展葡萄和葡萄酒生产,让人民多喝一点葡萄酒(原文载1984年12月17日《经济日报》)。”1956年之后建置的食品工业部制酒工业管理局领导下属企业张裕等,按主席指示进行实际操作,先以张裕为龙头启动中国整个葡萄酒业。几年间,北京东郊、山西清徐、河北沙城、江苏宿迁以及黄河故道区域的民权、郑州、兰考等地的葡萄酒行业如雨后春笋,相继建起。张裕派出能工巧匠赴各地助建厂舍、教做酒桶等,为各兄弟葡萄酒厂代培技术工人,手把手传授传统酿造工艺。1958年成立的张裕酿酒大学,为中国葡萄酒业造就出40余名“拔尖人才”,撒向全国后,遂成为中国葡萄酒业的脊梁。 张弼士在南洋的30余年里,获得惊人的成功。鼎盛时期,资本达八千万荷兰盾,号称亿万富翁。这时他“实业兴邦”包括创办中国第一家葡萄酒公司的念头与日俱增。可横在他面前的障碍是,只有资本,而没有清廷官家身份,欲投资国内却难奏效。机遇终于来临:清光绪十六年(1890),清驻英钦使龚照瑗奉命考察欧美富国之道,回经摈城时,特意拜访了南洋首富张弼士。张弼士对龚照瑗说:西洋人善于发挥人的特长,并以法律规范行为;对于农工及商业的关系,洋人也摆正了位置,张弼士归纳为“商业不兴,则三宝绝”。总之,南洋的繁荣依赖于西洋人制定的“兴商获利”的方略。龚氏兴奋之余,接着又问:“张君致富又采取何种方略呢?”张弼士笑答道:“我于荷属领地,效法李克,开发地土资源;我于英属领地,效法白圭,乐观事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能发能收,选择人和天时。同时效法伊吕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效法他们善于权变的智慧,当机立断的勇气,以及仁义宽容,能屈能伸的境界。我时常存此信念,因此致富。”龚照瑗听完这番理论,喷喷称赞,向前执其手说:“君并非商界中人,而是天下奇才,现中国贫弱,归救祖国如何?”张弼士早存“实业兴邦”的宿愿,为此欣喜答道:“怀此志向已很久了!”龚氏回国后,甘当伯乐,将张弼士推荐给朝廷,张君遂得到清廷的加官晋爵,头衔是大清国驻马来槟城首任领事,后又升迁为驻新加坡总领事。自从成为红顶商人后,张弼士才得到投资国内、实业兴邦的通行证,开办葡萄酒公司的意念由此得以坐实 第一位酒师是英国的俄林,最终被张弼士相中。俄氏原来想从南洋到烟台大干一番,搞出点名堂。于是,他携来小型制酒机连同妻小,大有一去不返之慨。哪知他途经上海滩,未染大病,却因小小的拔牙感染而命丧黄泉。这应准了中国人的一句老话: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了命。第二位是荷兰酒师。张弼士经人介绍,认识了自称拥有国家考核凭照的雷德勿,只因志不在此,故将凭照留存国内,连荷兰银行大班亦为其证明,这不能不让张弼士信以为真。可酿酒技术却来不得半点虚假。1895年,雷德勿将所酿之酒样寄到新加坡,经英荷化验师分析后认为,其酒发酵有问题,且酿酒配方欠妥,总之是技艺不精所致。张弼士正在举棋未定时,雷德勿之叔来到新加坡,彻底拆穿了其侄的“西洋镜”。原来雷氏对酿酒门道并非精通,只是随兄经营酒类生意时,略得皮毛之术,并袭取了书中成说,实际操作时全无把握。张弼士这才看清滥竽充数之辈的居心。正在这时,奥匈帝国驻烟领事拔保毛遂自荐,愿意领此重任。而拔保在奥国显赫的家族地位也让张弼士深信不疑。原来他1862年出生于维也纳郊区的科劳斯·特莫哥伯地区,是奥匈帝国弗朗兹·约瑟夫家族的世袭男爵。其父则是一位葡萄酿造专家,曾发明过测定葡萄的糖度表,后人称“拔保糖度表”。拔保青年时期,随父学过酿制葡萄酒,并在该国葡萄酒业初露锋芒。1896年他来到张裕任酒师,当然还有奥匈政府的正式推荐书。拔保过人的气魄还表现在他仍兼任奥国驻烟副领事之职,而领事馆即设在张裕门内,故该公司门首经常悬挂奥国旗帜。由此,张裕更成为人们可望不可及的神秘之地。 1841年生于广东梅州大埔县,由于家乡受灾,18岁就只身闯荡南洋。从学徒工做起,先后从事过建筑、垦殖、矿物、船运、药材等产业,逐步发迹。其鼎盛时期资产居南洋侨商之首,达到八千万荷兰盾,被人们称为亿万富翁。发迹后张弼士先生提出实业兴邦的爱国理念,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提出了“招商引资,振兴农工路矿”的先进思想。张弼士先生先后投巨资在国内兴办工厂,参与筹办大清银行(中国银行之前身)并任总董,修建铁路等,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献。张弼士先生平生致力于教育和慈善事业,备受华侨拥戴。在南洋期间曾任清政府驻槟榔屿领事、新加坡总领事,并三次被清廷召见,得赏头品顶戴,任太仆寺正卿职。1892年创办张裕酿酒公司。民国期间历任广东商会总理、全国商会联合会长、约法会议议员、参议院参政、赴美报聘团团长等职。1912年孙中山先生亲临张裕公司视察并为公司亲笔题词“品重醴泉”。以示对张弼士先生崇高人品的赞赏和对张裕酒品的赞扬,这是中山先生唯一一次为企业题词。1916年病逝于印尼雅加达。张弼士在马来西亚的故居--光禄弟,现为马来西亚国家级博物馆。 张裕的领导人名录上有一个颇有分量的名字:朱梅。朱梅是中国第一代葡萄酿酒专家,20世纪30年代在法国巴斯德学院专攻酿酒,后来对中国葡萄酒和啤酒工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朱梅何以会到张裕主事,其中还有一段周折。1934年,因负债过多,张裕公司抵押给中国银行,由烟台支行经理徐望之出任总经理。徐望之对张裕技术大权一直由外国人执掌颇为不满。洋酒师很善于“留后手”,每到发酵、勾兑的机密处,必定把在场的中国人借故支走。你越是想偷看,他越防贼一样地警觉,经常把一些重要原料的商标及外包装统统撕掉,让你摸不着头脑。徐望之曾在《酿酒杂志》呼吁:杯酒之饮,何以不能自酿?生产之权,何以操诸人手?为了找到中国自己的酿酒英才,他时常悉心察访,四处打探。1936年,朱梅学成回国,上海《申报》和《新闻报》立时发布了消息。徐望之得知后心中大喜,马上赶赴上海,通过《新闻报》编辑严独鹤、《申报》记者黄寄萍辗转找到了朱梅。不速之客的来访使朱梅感到意外,加之他对张裕缺乏了解,一时面有难色。徐望之非但没有见怪,反而表现出极好的风度:“我们有啤酒厂和葡萄酒厂,可是技术人员都是外国人,我们希望您能与我们合作,请您去烟台工作。你可以先到张裕看看,能留下就留下,如果不愿意就回来,来回路费由我们负责。”{1}
3,张裕的问题
1892年,著名的爱国侨领张弼士先生为了实现“实业兴邦”的梦想,先后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中国葡萄酒工业化的序幕由此拉开。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张裕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葡萄酒生产经营企业。1997年和2000年张裕B股和A股先后成功发行并上市,2002年7月,张裕被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评为“最具国际竞争力向世界名牌进军的16家民族品牌之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权威机构联合进行的2004年度企业竞争力监测中,张裕综合竞争力指数居位列中国上市公司食品酿酒行业的第八名,成为进入前十强的唯一一家葡萄酒企业。 面对市场机遇和葡萄酒行业的激烈挑战,张裕确定了未来三年的发展战略目标:到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利税15亿元,进入世界葡萄酒酒业前20强,成为国际著名的葡萄酒企业集团。 全球饮料权威调研机构——英国佳纳地亚(Canadean)日前公布的《2008年饮料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张裕集团继2007年首次跻身全球葡萄酒企业十强之后,2008年又以8.9亿美元的销售额上升至第七位,并以持续的高成长业绩为全球十强榜单增添了唯一一抹亮色。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其前身为烟台 张裕酿酒公司,她是由我国近代爱国侨领张弼士先生创办的中国第一个工业化生产葡萄酒的厂家。 1892年,张弼士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创办张裕酿酒公司 。大清国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和清廷要员王文韶亲自签批了该公司营业准照,光绪皇帝的老师、时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翁同和亲笔为公司题写了厂名。 “张裕”二字,冠以张姓,取昌裕兴隆之意。张裕公司的创建,被北京中华世纪坛记载为中国1892年所发生的四件大事之一。至今,她已发展成为多元化并举的集团化企业,是目前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葡萄酒生产经营厂家 《张裕公司志》里有一句话:“尽管我国葡萄种植、酿酒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汉朝,但葡萄酒工业化生产实以张裕公司为开端。”在张裕之前,中国人餐桌上只有舶来的葡萄酒。恐怕谁也想不到,当年张弼士创办张裕的起因,源自法国领事的一段闲话。 金字招牌 1871年的一个夏夜,张弼士在印尼雅加达出席法国领事举办的酒会,当法国领事端着葡萄酒走近张弼士时,那位法国人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咸丰年间他曾随英法联军来到烟台,发现那里漫山遍野长满野葡萄,宿营期间士兵们采摘后私自酿成酒,口味竟然不错。苦于征战的法国兵甚至有过梦想,战后留在这里开办公司,专做葡萄酒生意。 此等闲话张弼士听后却多了一桩心事。此后,张弼士公务之余考察了烟台的葡萄园种植和土壤水文状况。1892年他斥资300万两白银,购下烟台东部和西南部两座荒山,雇佣两千劳工开辟了1200亩葡萄园,又在市区近海处购地61亩,建起一座两层生产工作楼。至此,中国第一座带有现代工业色彩的葡萄酿酒公司初现格局。 张弼士在国内外摸爬滚打多年,练就一双慧眼,他知道,要想成就一番大业,不借助朝廷之力只能是纸上烟云。于是,在有幸得到慈禧太后召见时,张弼士趁机献上30万两白银,此事在朝野上下引起不小震动。张弼士此后做事一帆风顺,不仅得到了封赏,而且在宫内得了人缘。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当时名满天下,人品学问高人一筹,书法又精到。张弼士动了请他题写厂名的念头,以翁同龢的洞明练达,当然知道张弼士非等闲之辈,乐得送个人情,当下大笔一挥,朴茂凝重、气韵天成的“张裕酿酒公司”招牌写就。 翁同龢的书法润格一向让人望而却步,这次特意破了格,每字仅收白银50两,意思意思罢了。6个大字镌刻贴金镶嵌在公司大门上方,透着不同凡俗的富贵大方气象,既抬高了张裕的身份,也使过往行人多了一份谈资。 “卖猪崽”与“等郎妹” 张弼士是客家人,出生贫寒,祖籍为广东大埔县。在他还在懵懂年纪时,父亲担心家穷,儿子以后娶不起媳妇,就给他领养了一个“等郎妹”(童养媳)。张弼士稍大的时候,在汕头应征做了劳工,当时人们称这些劳工为“卖猪崽”。做工期间,张弼士听说家乡人有在南洋致富的,就决意下南洋,那时他才18岁。 下南洋之前,在父母的操办下,张弼士与“等郎妹”陈氏结婚。婚后张弼士即登船远去,陈氏又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等郎妹”。陈氏聪慧贤淑,勤劳质朴,张弼士走后,她孝敬公婆,操持家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翘首盼望张弼士在大年除夕来家住上几日。每到张弼士回来,陈氏总要亲手做上两样食品给他吃。张弼士见时,不是山珍海味,而是酸芋头、酒糟粕,张 弼士明白陈氏的良苦用心,昔日苦中苦他不敢忘记,总是将这两样食品和着泪水吃下。 然而,就在张弼士于南洋发奋努力、大功告成之际,陈氏却因操劳过度染病不起,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但张氏后人在谨记张弼士的成功时,总是缅怀陈氏的默默奉献,他们认为这里有陈氏的一半功劳。 百年大酒窖 张裕公司的百年大酒窖素有亚洲奇观之美称。沿螺旋式的石级下行数米,便来到了地下大酒窖。该酒窖始建于1894年,沉入地下7米,低于海拔1米,整体方位北距海边不到100米,占地2666平方米。酒窖虽傍海所建,又低于海平面,但不渗漏,四季常温14摄氏度左右。酒窖用中国传统烧制的大青石砌成,纵横交错,共有8个幽深的拱洞。拱洞交错连环,有如迷宫,无人指点难以找到出口。据说夜深人静时,置身某一条甬道的尽头,往往会听到时隐时现的回声,有人听到当年施工时的嘈杂声响,有人分辨出当年首任总经理张成卿(张弼士的侄子)时断时续的广东口音…… 大酒窖前后建了3次,历时11年才告完成。当年破土动工,因土层为沙质,开工不久即因渗水而坍塌。后来张成卿以洋法再建,全部采用钢铁构件以期长久,岂知地下潮湿使构件锈蚀严重,连降几天暴雨后就有洪水涌入,终于不保。面对接连失败,张成卿集思广益,商定顶部运用石头发碹结构,墙壁用石块加水泥砌成,墙体内再以乱石填充,使窖体异常坚固,并科学设计了排水系统,保证了酒窖不再渗漏。 酒初酿成,口味生涩,也不协调,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贮藏陈酿,使其自然老熟,才能芬芳浓郁,口味醇厚。这就必须说说橡木桶。在大酒窖两旁,安放着一排排橡木桶,橡木桶有大有小,共有148种型号,其中有3只大桶,是用法国林茂山所产橡木制成,橡树树龄都在百年以上,锯开的桶材且都置放三载,经日晒雨淋,直到寄生出野生山蘑菇,并呈黑色,才被优选制桶。用橡木制成的桶,酒液不外渗,透气性又强,有利于酒液“呼吸”,还能散发出特殊的香气,每只桶贮酒15000公升。张裕最早的酒桶是从奥地利运来的,运来时是一堆加工好的木板,在地窖中一块块拼起来,加上铜器才算完成。这些木桶虽已百年,但保存完好,如今作为文物供人观赏。 “三星白兰地” 1914年张裕双麒麟牌葡萄酒和白兰地正式发售,尽管这批酒在地下酒窖中陈酿了整整18年,口味绝佳,可喝惯老白干的百姓并不怎么买账。为此,张裕人专门制作了一辆大型彩车,车里装满小瓶样酒沿街赠送,还随赠一个带张裕字样的小酒杯。这在当年别出一格,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那时张裕公司北边的海上停了不少外国军舰,张裕人自然不会放过这些“识货”的顾客,于是就摇着舢板送过酒去,士兵们很欢迎,酒的销量一下子就上去了。当年有个士兵贪喝白兰地,迷迷糊糊地掉进海里,同伴们连忙救人,一时间乱作一团。谁想这个士兵一会儿就扶着舢板爬了上来,还直冲大家做鬼脸。水兵们虚惊一场,就送给张裕白兰地一个绰号:“难醉易醒酒。” 张裕当年主打上海市场,它的广告1914年就出现在《申报》上,并在上海英大马路设分销处,门面十分讲究,工作人员穿着也十分体面,至今老上海人还津津乐道。1918年的一期《小说月报》上刊有一幅张裕的广告,彩色精印一位持杯微笑的标致女郎。肯在纯文学刊物上花大价钱作广告,是看上了文艺圈这个消费层。这样的雅俗兼顾,如果没有点文化头脑是难以做出来的。 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一家报纸公开征集对联,出“五月黄梅天”为下联,上联得中者奖500大洋。重赏之下的笔战好不热闹,但人们没有料到,当选者竟是一种酒名——“三星白兰地”。意思虽然风马牛不相及,但对仗之工整却令人叫绝。有人怀疑此事为张裕居中“炒作”,因为查无实据,终成悬案。 品重醴泉 圭顿贻谋 1912年8月孙中山先生由上海水路北行,应袁世凯邀请赴京议事,途经烟台作短暂停留。21日他参观了张裕公司,并为张裕题写了“品重醴泉”四字。孙中山一生忙于政务,所题匾额并不多,流传到今天的,要数“天下为公”与“品重醴泉”最有名气了。“品”字既指酒品更重人品,好人品酿造好酒品,这样的深意用四个字就概括出来了,可见孙中山的学养与才情。在张裕的诸多名人题字中,能与“品重醴泉”相媲美的,当数张学良的“圭顿贻谋”。 孙中山先生赞扬他的广东老乡:“张(弼士)君以一人之力而能成此伟业,可谓中国制造业之进步。”张学良将军则用四个字诠释孙中山的一番话,真可谓切中肯綮。“圭顿贻谋”以春秋战国时期善于经营的大贾巨富白圭、猗顿作比,称赞张裕公司经营有方。 白圭被视为古代商界鼻祖,他说:“吾治生产,犹如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这是古代企业家的风采,豪气冲天,却能玄机暗藏,老谋深算。其实,白圭的最高明之处就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贸易致富理论,认为经商必须掌握时机,运用智谋,与人不同。 要说猗顿,必须先说说他的老师范蠡。越国大臣范蠡在与吴国争锋得胜后,舍弃了越国的高官厚禄,到齐、陶之地艰苦创业,勤勉地从事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商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范蠡经商目的不在于赚钱,而在于实现其自我价值,即向世人表明他不仅能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而且能亲自从事经济活动,发家致富。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范蠡不为金钱所累,去齐至陶时便“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居陶经商,“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更可贵的是,范蠡还不搞垄断,慷慨指导齐国国君在后苑治池养鱼,一年得钱二十万。范蠡商业上的最大成功在于成就猗顿为一代巨富。猗顿,原是春秋时代的鲁国贫寒书生,他在生计艰难时听到范蠡弃官经商很快致富的消息,于是“往而问术”。范蠡告诉他:“子欲速富,当畜五(母畜)。”猗顿按照指点千里迢迢来到西河(今晋南一带),大畜牛羊,后又兼营盐业,十年之间成为与范蠡齐名的巨富。司马迁在讲述这段故事时,深为范蠡的境界所折服,称其“富好行其德”。司马迁实在高明,他看重范蠡的“富”,更赞赏范蠡的“德”,这与孙中山的“品”字双关有异曲同工之深意。 1915年2月,“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召开,张裕四个产品同获金奖。回味这段辉煌,如果把孙中山与张学良的两个题词联系起来看,就不难找到答案。 翻开张裕的题词簿,往昔那些政要的题词比比皆是,黎元洪题“酝酿太和”,袁世凯题“瀛洲玉醴”,宋子文题“芳冽驰誉”等,都不失文雅。也有些武将不吝惜他们的笔墨附庸风雅题词赞誉,他们大都有高参,所以题词也都谐和有致,少有粗鲁。却也有例外,张宗昌就是一位。张宗昌在任直鲁联军总司令时到过张裕,酒席之后开始题词,墨水不多的他让秘书代笔,秘书文思较慢,张宗昌便不耐烦,他说:“咱们张家代出鲁人,张飞一生直鼓直棰,我张某也不兴文诌诌那一套,用不着咬文嚼字,就给我写个醉卧沙场吧!”由这样的武将写上一幅“醉卧沙场”,也真贴切到家了,只是将这样的题词与孙中山、张学良那样的题词放到一处,难免给人增加笑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