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令古被谁杀
兰陵。令古是古装影视剧《千古玦尘》中的一位人物,在剧中,曲忍意外得知古雪的身世,于是他带着兰陵一起去找古雪的母亲令古,并设计阴谋让兰陵杀死令古,十分阴险狡诈。
2,请问一下为什么广电要下禁古令
广电之所以下禁古令,是因为有些古装剧剧情浮夸,不符合史实,有可能会误导观众。古装剧(英文:costumedrama)是指时代背景设定为古代的电视剧,亦包括架空历史但穿着古装并模仿古人习惯的电视剧。古装剧按题材类型大致可分为武侠剧、历史剧、神话剧、魔幻剧、宫斗剧、穿越剧、宫廷戏、传记题材等。更多关于为什么广电要下禁古令,进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c785d71615834492.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3,令在古代表示怎样的含义
“令”作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敬辞,比如敬称对方的父母为令尊、令堂,有的时候还会后面加上“大人”二字,比如令尊大人、令堂大人,闲的格外尊敬。除了令尊,令堂,在称呼对方兄弟姐妹,儿子姑娘都可以加上一个“令”字,比如敬称对方的兄长为令兄,敬称对方的弟弟为令弟,敬称对方的妹妹为令妹;对方的儿子为令郎,对方的女儿为令爱(“令嫒” ài)……这个“令”字到底啥意思呢、“令”从字面看乃命令之意,在甲骨文中,令下面是一个面朝左跪着的人,上面 A 形的字符表示木铎,在古代是个头儿很大的铃铛。据《周礼》记载,周代有“小宰”一职,职责之一是:“正岁,帅治官之属而观治象之法,徇以木铎,曰:‘不用法者,国有常刑。’”“正岁”指夏历的正月;古代天子和诸侯的宫门外有一对高大的建筑物,叫“象”,也“阙”或“观”,作用是将朝廷的教令悬挂于此,供百姓观看;“治象”。即悬挂于此的记载政教法令的文字。夏历正月的时候,小宰要率领属官前去观看朝廷颁布的政教法令,同时要手拿木铎巡行振鸣,以引起百姓的注意,告诫百姓国家有常规的法律,不要触犯。郑玄注解说:“古者将有新令,必奋木铎以警众,使命听也。木铎,木舌也。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因此《说文解字》解说道:“令,发号也。”不过,这个 A 形的字符表示的聚集之意。徐锴说:“号令者,集而为之。”罗振玉先生也持此说:“集众人而命令之。故古令与命为一字一谊。”也就是说“令”和“命”最初是同一个字,后来才分化为两个不同的字。‘令’是来自神的启示,因此,由遵从神意之义而衍生,此字有了良好、出色之义。综上所述,将“令”字的本义解释为振铎发令,有众多而清晰的文献支持,应当以此为准。“令”在古代与“良”古时声母相同,是为双声,因此得以假借。但是“令”训为“善”之义,更有可能是引申而来:天子的诏书、朝廷的教令是好的,令人向善的,故“令”训为美、善。比如《论语·学而》中出自孔子之口的成语“巧言令色”。“令”当作敬辞,即由美、善引申而来,用于赞美与对方有关的人。同时,“令”的下部那个跪着的人也向我们提示着尊敬的含义。跪而听命,理所当然地表示尊敬。以“令”敬称的称谓,比如“令郎”,犹如说“您美好而吉善的儿子”。“令爱”,犹如说“您美好而吉善的女儿”等等。这些称谓都很容易理解,只有“令堂”一词较为费解。那么,“令堂”为什么用来尊称对方的母亲呢?古代的建筑物面南背北,内部分为三个部分:堂,室,房。最前面是堂,主要功能是祭献神灵,祈求丰年,不能住人;堂的后面是室,是住人的地方;室的两侧是房,就是我们常说的东厢房、西厢房。“堂”高大轩敞,又是祭祀的重要之地,因此古人就把一家之主的父母尊称为“高堂”。“堂”后来引申用来泛指房屋的正厅,传统上一家的主妇也就是母亲要住在东房的北部,房、室相连而没有北边的墙壁,与“堂”相望,因此用“北堂”来指代母亲的住处,后来也就顺理成章地用来称呼母亲了。《仪礼·士昏礼》中规定:“妇洗在北堂。”“洗”是盥洗用的器皿,主妇盥洗都在北堂,故又称“北洗”。古人认为游子出门远行的时候,常常要在母亲居住的北堂的台阶下种上几株萱草,以免母亲惦念游子,同时让母亲忘记忧愁,就将母亲的居处称为“萱堂”。唐代诗人聂夷中有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这就是将对方的母亲尊称为“令堂”的来历。不过要记住“令堂”只能尊称对方的母亲,如果称自己的母亲为“令堂”,将自己的父亲称为“令尊”,那就会让人笑掉大牙!
4,古人划拳五魁首啊八匹马都是什么意思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句话可不是只是说说而已。怎么说呢,在我国,就连吃饭喝酒都有很多讲究和文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酒桌文化。我们在很多影视作品中能看到,古人在喝酒的时候,总喜欢划拳,看起来很有江湖风范,他们在划拳的时候总是会喊着“五魁首”“六六顺”“八匹马”等听起来像是口号一样的词汇,这些口号到底是怎么意思?分别是用来代表什么的呢?由来已久的“酒令”从史料来看,我国最早的酒令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这种行为还不被叫做酒令,而是“即席作歌”的一种风土人情,人们在喝酒的时候吟诗作赋,有点类似后来的“曲水流觞”,这其实就是酒令的最初形态,没错,最初酒令还是很风雅的。早些时候酒令是酒令,划拳是划拳,这二者并不相同。酒令是文人雅士的风雅之事,而划拳这是坊间一种取乐的游戏,划拳这种行为最早出现在汉代,当时划拳也只是用来助兴的。到了西晋时期,划拳就不仅仅是简单的助兴了,从西晋时期开始,就有了“罚酒”一说,当年石崇在宴会上搜集诗文的时候,见到其中有一句“或不能者,罚酒三斗”,后来这句话不知道怎么就变成“罚酒三杯”了。很有意思的是,当年酒令的出现,并不是为了劝酒,而是为了监督人们不能多喝酒。在隋唐时期,曾经出现过“立之监”等官员,他们是酒桌上的执法者,倒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指责,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监督人们少喝酒。而且,当年酒令也不像今天这样,离远了看好像是一群市井流氓,在当年,酒令可是非常风雅的事情,当年很多酒令成为了后来的词牌名,比如说“四书令”“卜算子令”等等,可见,在早年间,酒令是很高雅的。酒令不止有“五魁首”在古时候,酒令一共分为四种形式。分别是古令、雅令、通令和筹令四大类。古令泛指所有早期的酒令,比如说我们前面曾经提到过的“即席作歌”,就是属于古令中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即席赋诗”“回文反复”等多种形式,在《笔谈》中有过一段记载,是苏东坡、秦少游等人在拜访佛印大师的时候曾有一段精彩的行令。雅令是酒令中最为文雅也是最为文艺的一种,所谓雅令,“须引经据典,分韵联吟,当筵构思”。比较著名的是,《红楼梦》中贾宝玉曾经以“悲愁喜乐”四个字,讲述“女儿”的故事,当时他饮了一杯酒的时间,说出了一个引经据典而且完美贴合主题的酒令。通令就较为低俗了,一般都是借助骰子等工具,有点类似今天的骰子游戏,在喝酒的时候会有一个令官,令官会摇出两个骰子,即席的人需要猜骰子的点数,如果猜错的话就要自罚一杯,猜对的话就要由令官喝酒。再或者,会在喝酒的时候玩一些指五官的游戏,如果出现错误的话也是要罚球的,这些玩法跟如今很接近。最后一种酒令是筹令。筹令有点像大富翁等游戏,当时的人们在喝酒的时候会准备一些“令筹”,上面写着喝酒的条件,比如说“大家共饮一杯”“大家喝一杯”这种,这种酒令趣味性很强,在当时很受欢迎。什么是“五魁首”“八匹马”“五魁首”“六六顺”“八匹马”这些都是“手势语”,也算是通令中的一个玩法,在喝酒的时候,人们会以划拳来助兴,打一个比方,如果自己喊着“八匹马”,然后伸出了三根手指,这个时候对方如果没有出五根手指的话就输了,输了就要喝酒的;如果这个人喊着“五魁首”然后伸出两根手指,虽然没有凑上“八匹马”的数,但对方反而凑齐了“五魁首”,这种情况下,后者就不需要喝酒,改为前者喊“八匹马”的喝酒。当然,有的时候也会有人使坏,比如嘴里喊着“八匹马”却只伸出一根手指,这种情况下,对方是无法伸出“七根手指”的,大概就会输了。这种丑招是为人所不齿的,不过,也可能正好对应了后者喊的“手势语”,后者如果喊出“哥俩好”同时伸出一根手指就赢了。这种玩法看起来似乎很复杂,不过玩起来还是很有趣的。“五魁首”“八匹马”这些“手势语”,其实可以简单理解为数字“五”跟“八”,古人凡事都喜欢带一点好的寓意,就连玩游戏也是如此。比如“哥俩好”是说两个人的关系好,“五魁首”,魁首有第一名的意思,摘得魁首是一种很好的寓意,“六六顺”自然不需要多说了。八匹马也是一种美好的象征,要不怎么会有《八骏图》呢。各地对于这些数字的叫法都不一样,比如有的地方是叫“一条龙,哥俩好,三匹马”,有的地方则是“一心静,二郎山,三环三”,还有的地方是“一心敬,亮相好,三结义”。小结:在解读“五魁首”“八匹马”的过程中不难看出,我国的酒桌文化还真是由来已久了。不过在古时候,这还真的能够算的上是一种文化,你想啊,无论是友人小聚,还是宴请嘉宾,在宴会上赋诗一首,或许几个人还能够你来我往对上一会,多么美好的场景。在翻阅历史的时候你会发现,古人好像还真是这样的。古代的文人雅客聚在一起的时候,所做之事,无非吟诗作对,谈谈家国大事,所以才留下了无数趣闻,比如广为流传的“曲水流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