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中国白酒行业在国外未来的发展趋势会如何
白酒作为我国特有的酒种,2019年我国白酒进出口贸易顺差同比减少0.27亿美元。具体来看,出口方面,2015-2019年,我国白酒产品的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总体小幅上涨。2019年,白酒出口金额同比增长1.3%,但出口金额占白酒当年销售收入比重仅为0.12%,海外市场有待开发。进口方面,2019年进口数量、金额双双增长,随着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参与度逐渐提高,再加上国民对高价格酒类的承受力不断提升以及对进口酒类的需求量保持稳定,白酒行业的进口量仍将保持在高水平。1、2019年中国白酒进出口贸易顺差同比减少0.27亿美元白酒作为我国特有的酒种,2015-2019年,我国白酒产品的出口金额始终大于进口金额。2019年,白酒产品的贸易顺差为5.28亿美元,较2018年减少0.27亿美元。2、2019年出口金额同比增长1.3%,海外市场有待开发2015-2019年,我国白酒产品的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总体小幅上涨。2019年,我国白酒出口量为1.64万千升,同比下降4.8%;出口金额为1.64亿美元,同比增长1.3%。2020年1-4月,我国白酒出口量和出口金额分别为1.44万千升和0.47亿美元。出口金额按贸易伙伴来看,2019年,我国对中国香港地区出口的白酒金额最大,为2.04亿美元,占比总出口金额比重的30.7%;其次是中国澳门,对其出口金额达4452万美元,占比总出口金额的6.7%。目前,我国白酒行业目前的出口状况不容乐观。从绝对量上来看,出口量和出口金额都呈现出不错的增长趋势,但从相对量来看,2019年,白酒出口量为1.64万千升,白酒产量为785.9万千升,我国白酒出口量与在国内产量的比重仅0.2%;而出口金额为6.65亿美元,白酒销售收入为5617.82亿元,出口金额占白酒当年销售收入比重仅为0.12%。3、2019年进口数量、金额双双增长,进口量仍将保持高水平2015-2019年,我国白酒产品的进口数量和进口金额均呈上涨趋势。2019年,我国白酒进口量为389.86万升,同比增长31.2%;进口金额为1.37亿美元,同比增长34.3%。2020年1-4月,我国白酒进口量和进口金额分别为72.13万升和2058万美元。进口金额按贸易伙伴来看,2019年,我国从中国台湾地区的白酒进口金额最大,为0.48亿美元,占比总进口金额比重的26%。未来,随着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参与度逐渐提高,再加上国民对高价格酒类的承受力不断提升以及对进口酒类的需求量保持稳定,白酒行业的进口量仍将保持在高水平。——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白酒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国外酒店业发展趋势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中国加入WTO,中国的酒店业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当然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如何认清形势,把握方向,这对于中国酒店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面对变化的环境,中国酒店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酒店管理向人性化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不仅是生产要素,更是企业宝贵的资源,尤其是酒店企业,其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决定因素关键在于人的资源。因此,酒店企业将会更多地采用以人为本管理的方式来密切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人本管理的最终目的不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为终极目标,而是要在酒店企业内部创造一种员工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新型人事环境,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因此,未来的酒店企业将会更加注重提高员工的知识含量。在人员培训上,将会以一种“投资”观念舍得较大投入。在酒店企业内部,将会建立一套按能授职、论功行赏的人事体制,通过员工的合理流动,发挥员工的才能;通过目标管理,形成一套科学的激励机制,在企业内部做到自主自发;通过酒店企业文化,利用文化的渗透力和诉求力,培养忠诚员工,确保酒店企业人力资源的相对稳定。 2酒店工作人员的职业化 目前对于酒店企业而言,已经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专业化管理的水平要求不断提高,入世以后对专业的酒店从业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提出了一种挑战,要求有一种国际型、创新型、复合型的职业经理群体。在这种背景下,职业酒店人应运而生。他们一般具备丰富的酒店管理经验、崇高的道德品质、优秀的经营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宽阔的知识结构,凭借这些资本,他们将会成为各大酒店趋之若鹜的追求目标。为强化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年薪制将会成为新世纪酒店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将个人收入的高低和酒店收益的大小直接挂钩,使得个人和企业成为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为培育更多的优秀职业酒店人,酒店企业在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时,应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而灵活调整培训方式、培训重点,除了加强一般的酒店管理知识外,还应分析、学习国际化的管理经验,并进行创新能力的开发和锻炼,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3酒店发展的可持续化 目前,在酒店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浪费,考虑到社会和顾客的长期利益,酒店将逐步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它要求酒店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应以短期的、狭隘的利润作为行为导向,而应具备强烈的社会意识和环保意识,讲义求利,考虑到顾客、酒店、员工、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利益,将酒店企业、顾客的利益与整个社会的长期利益作为酒店发展的最终目标。可持续发展对于酒店行业来说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可以预见:本世纪内将会出现大量的绿色酒店。节约能源,减少消耗,保护环境,倡导绿色消费,提供绿色服务,将成为我国酒店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4酒店市场竞争的品牌化 随着酒店服务对象的日益成熟,感性消费时代的来临以及酒店市场的日趋规范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上拥有著名品牌的酒店集团开始大量登陆中国酒店市场,中国酒店业将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品牌竞争是以客人的满意度、忠诚度和酒店的知名度、美誉度为核心的竞争,其关键点是如何把握消费时尚,抓住消费者的心理,打动消费者,把自己的品牌根植于消费者的心目中。所以,品牌竞争实际上就是通过消费者的满意最大化达到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品牌竞争要求酒店企业必须增强品牌意识,注重品牌的设计和推广,坚持以过硬的质量作为品牌竞争的基础,以独特、新颖、鲜明、引人入胜的形象作为品牌竞争的标识,以灵活多变的公关宣传作为品牌拓展的手段,以合理的价格作为品牌含金量的尺度,并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品牌的生命,从而在消费者的心目中确立酒店的品牌形象。
3,谁能介绍一下美国的啤酒产业
一、美国啤酒业的发展历程 17世纪初,第一批欧洲移民将啤酒及其酿造术带到北美大陆。美国独立后,其不断扩大的啤酒消费市场、丰富的原材料资源、良好的社会及自然环境吸引着欧洲的、尤其是德国的移民先后建立了许多啤酒厂。那时没有冷藏保护的桶鲜啤,由马车运到远处必然变质,所以啤酒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平均销售半径被局限在几十公里之内。啤酒厂规模都很小,几乎每个居民点都有一家。19世纪70年代,美国小啤酒厂数达到历史的顶峰共有4100多家,但是年产量在500KL以上的却屈指可数。 19世纪70年代开始,在第二次技术革命(电力、内燃机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用三十年时间迅速完成近代工业化,至19世纪末,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强国。这一时期,铁路沿线与大城市人工制冷冷库的建立、冷藏运输车厢的大量配置使啤酒的保质期延长;铁路的大发展使啤酒厂家能突破地域限制开展业务;巴氏杀菌技术从欧洲的引入使啤酒的稳定性大大提高;玻璃瓶取代传统大木桶的技术创新大规模生产的新时代到来。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导致啤酒销售半径扩大。这一时期,啤酒厂的规模增大,数目明显减少,至1900年只剩1500多家。 20世纪前50年,随着技术的进步与生产规模的扩大,美国啤酒酵母企业进一步减少。1917年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啤酒厂已减少至1200多家。一战后美国成为综合国力第一强国,啤酒业欣欣向荣。不久,美国啤酒厂数目进一步锐减,由于饮酒过量造成的汽车交通事故及其他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国内禁酒的呼声日益强烈。1920年初美国全面禁酒,致使整个啤酒业全部停产,长达十多年的禁酒期及1929年的严重经济危机使许多啤酒厂变卖了土地、厂房、设备或转投其它行业。1933年禁酒令解除,只有700家啤酒厂恢复了生产,其它的已倒闭,再也不能开工了。几年后美国迎来了使之真正强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前期,美国保持中立,倒卖军火,后期参加反法西斯阵营。虽然粮食、原材料、运输能力主要满足战争的需要,但由于战火未燃及本土,二战期间美国啤酒业仍有一定的发展。二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经济空前繁荣。经过多年的积累,美国啤酒业有几年企业已达到几十万kl的年产量,具备在全美扩张的能力。经过长期的酝酿,美国啤酒业集团化的时机已经成熟。 20世纪后50年,大致是美国啤酒业开始至完成集团化的50年,大致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 前期阶段:1946年前几大啤酒企业主动出击,纷纷至东海岸城市集中、生活富裕的地区收购小啤酒厂,标志着集团化进程的开始。大型企业在全美范围内并购或新建生产厂,抢占战略制高点,进行战略布点。为了快速抢占市场及销售渠道以并购生产厂为主,伴随着价格战风起云涌,大量小型企业被淘汰或被并购,1959年全美只剩20多个啤酒企业,共40多个生产厂。至70年代形成了大大小小几十个集团控制了大部分市场以此为标志集团化初步完成。 中期阶段:有价值的小啤酒厂已被收购殆尽,各集团开始以扩建新建生产厂为主。在稳固扩建自身各生产厂的同时,各集团在全美范围内高起点建立大型新厂,在各地楔“钉子”,行业布局得到明显优化。有些大型啤酒集团实力较强的子公司还建立了孙公司。整个局面是互相交错,价格战异常惨烈,所有行业自律价格协议,转眼之后即沦为废纸。为了净化市场取得垄断利润,每个大型集团都努力地形成自己的优势竞争区,这样就形成了若干势力范围。十多年后,大部分集团败下阵来,并入其他优势集团。1985年十多个集团垄断了2000万KL市场中的绝大部分,其中前十大集团占据总产量的93%,前五大集团占据总产量的80%,以此为标志集团化大体完成。 后期阶段:大型集团的势力范围划分较明确,价格战渐渐平息。各大集团都控制了不少的生产厂,其中AB最多时曾控制了50多个生产厂。这时各大集团感到自己的小生产厂,如果在别人的势力范围内无利可图,如果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则不利于集团整体效率的提高,于是逐步缩减直至关闭那些经营不利、地理位置不利的中小型生产厂。根据不同的情况小厂或转卖、或改作开发房产与游乐园、或进行多元化经营。大型啤酒集团对战略位置重要盈利能力强的大型生产厂加大投入,进行扩建,行业的生产能力明显向大型生产厂集中。随着行业的高度集团化,美国啤酒业大型集团的产量不断加大、数目不断减少。随着生产的高度规模化,美国啤酒业主要生产厂产量不断加大,数目不断减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啤酒消费的饱和化,美国啤酒酵母业规模达到近2400万KL的顶峰。在二十世纪末,经过最后的几次兼并,美国啤酒业格局也基本定型。1996年美国第四大啤酒集团柏斯特蓝带公司(1844年由德国移民柏斯特先生在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建立,曾经在19世纪末期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啤酒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就开始与中国啤酒企业合作。美国蓝带是每一个大规模进入中国的洋品牌,曾风靡一时,为国人所熟悉)将其位于密尔沃基的总部生产厂出售而退出美国啤酒业主流,使全美97%的啤酒产量集中于前三大啤酒集团,经此为标志集团化彻底完成。 美国啤酒业数百家企业经过五十年的激烈较量,最终转化为康胜公司(Coors,第三名)、为勒公司(Miller,第二名)、安海斯—布希公司(An—heuser-Busch,简称AB,第一名)三大啤酒集团,共22个生产厂。大浪淘沙,美国啤酒业在各个时期曾经先后建立的几千家企业中,这三家扫灭群雄成为最终的胜利者。美国啤酒业各个时期曾先后建立的数千个啤酒生产厂中,只有这22个在激烈的竞争中经过不断地扩建,发展成为了主要生产厂。 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下,全球啤酒企业并购事件风起云涌,啤酒业集团化大趋势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明显化。目前,全球啤酒业前十大集团已经集中了全球啤酒产量的70%,而且这一趋势仍在继续。新世纪,美国啤酒业或与其他中家大型啤酒集团联合组建巨型跨国公司,或主动出击在海外掀开大规模并购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