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代,苏代为何能说服惠王中断出兵呢

本文目录一览

1,苏代为何能说服惠王中断出兵呢

主要意思是:赵如果伐燕,正如相争的鹬蚌1样,秦国1定会伺机坐收“渔人之利” 的。惠王思量再3,决定罢兵 查看原帖>>

苏代为何能说服惠王中断出兵呢

2,苏代是个怎样的人

苏代是一个巧舌如簧,智勇双全的人。在《鹬蚌相争》中记载辩士苏代借用民间流传的寓言故事来说明赵燕相持会给两国都带来祸害,从而阻止了赵国攻打燕国。赵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战国时策士,纵横家苏秦的弟弟)替燕国游说赵惠文王,讲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恰好看到蚌出来晒太阳。鹬趁机啄蚌的肉,蚌把两扇介壳一闭就夹住了鹬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蚌也针锋相对地说:‘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夹住不放),就有死鹬。’两者谁也不肯罢休,这时过来一个渔父把两者一起拎走了。”燕赵相对抗,都搞得很疲劳,我恐怕强大的秦国正在扮演渔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惠文王赞同苏代的意见,停止对燕国用兵。

苏代是个怎样的人

3,到底是苏秦还是应该是苏代

因为史书写错了史书写的苏秦都比张仪大最新发掘的文物表明张仪比苏秦大,合纵实际发起人是公孙衍不是苏秦另外也解决了魏惠王继位多少年和迁都大梁的BUG

到底是苏秦还是应该是苏代

4,苏代是个怎样的说客怎么看出来的

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喂,苏代,你从燕国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当时赵国正在攻打燕国,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身而出,苏代用“鹬蚌相争,

5,中国有多少人叫苏代

全国跟苏代同名的有多少人?通过全国14亿公民身份信息系统查询,全国叫 苏代 的有: 474人。叫苏代的,男的多还是女的多?男性: 71%女性: 29%
你好!很多的,15亿人口,总有一些是重名的如有疑问,请追问。

6,苏代一生的故事

战国时纵横家。东周洛阳人。苏秦族弟。初事燕王哙,又事齐愍王。还燕,遇子之之乱,复至齐、至宋,燕昭王召为上卿。或云秦兄弟五人,兄代、厉、辟、鹄,并游说。秦最少,故字季子。案秦弟代,代弟厉,《战国策》、《史记·苏秦传》皆同,唯谯周《古史考》、鱼豢《典略》为异。《索隐》云:“盖按苏氏谱云然也。”有文一篇《智囊全集-苏代》。
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

7,苏代用什么方法说服惠王的

鹬蚌以喻,苏代止赵王伐燕  《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苏代以“鹬蚌相争”谏赵惠王伐燕的故事,至 今仍很有借鉴意义。  苏代,战国时著名策士,《史记·苏秦列传》说苏代是苏秦之弟。有人 据马王堆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证实苏代从事政治活动时间比之苏秦早, 苏代应是苏秦之兄。赵惠王,公元前 298 年~前 266 年在位。赵国将出兵攻 燕国时,苏代为燕国往游说赵惠王。  苏代一开始并不谈及赵伐燕事,而是先以“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寓 言开导赵惠王说:“臣来时经过易水,蚌方爬上岸张开两壳晒太阳,鹬鸟见 了飞来啄其肉,蚌两壳合而钳其啄。鹬鸟说:‘今日不下雨,明日不下雨, 就有死蚌。’蚌亦对鹬说:‘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就有死鹬。’鹬、蚌相 争死不肯相舍,渔翁来见了,一伸手便将鹬、蚌一起捉了。”说到这里,苏 代才转入主题,说:“今赵将伐燕,燕、赵相持不下,两国将疲困不堪,臣 恐强秦将为渔翁了。愿王仔细考虑。”秦最强,任何一国都敌不过秦国,秦被称虎狼之国,时刻想并吞六国,燕国是赵国的邻国,秦国在赵国之后,如果赵国进攻燕国,待两国互相消耗实力, 打得筋疲力尽的时候,秦从后出兵攻赵,赵不亡何待。苏代用“鹬蚌相争, 渔人得利”的寓言来开导惠王,这寓言又是这么形象、明确、说服力强,苏 代一说,惠王便开窍了,伐燕之害如此明显,惠王只能听苏代的话。“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不仅作为著名的寓言广泛流传至今,且成为一种竞争的策略,即待两方斗得难分难解的时候,第三方出而取得“渔人”式 的胜利。

8,苏代是谁的徒弟

苏代 苏代简介 战国时纵横家。东周洛阳人。苏秦族弟。初事燕王哙,又事齐愍王。还燕,遇子之之乱,复至齐、至宋,燕昭王召为上卿。或云秦兄弟五人,兄代、厉、辟、鹄,并游说。秦最少,故字季子。案秦弟代,代弟厉,《战国策》、《史记·苏秦传》皆同,唯谯周《古史考》、鱼豢(《典略》为异。《索隐》云:“盖按苏氏谱云然也。”有文一篇《智囊全集-苏代》。 智囊全集-苏代 【原文】 雍氏之役,韩征甲与粟于周,周君患之,告苏代。苏代曰:“何患焉?代能为君令韩不征甲与粟于周,又能为君得高都。”周君大悦,曰:“子苟能,寡人请以国听。”苏代往见韩相国公仲,曰:“公不闻楚计乎?昭应谓楚王曰:‘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攻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今围雍氏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楚王始不信昭应之计矣,今公乃征甲与粟于周,是告楚病也。昭应闻此,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雍氏必拔。”公仲曰:“善。然吾使者已行矣。”代曰:“公何不以高都与周?”公仲怒曰:“吾无征甲与粟于周,亦已多矣,何为与高都?”代曰:“与之高都,则周必折而入于韩;秦闻之,必大怒,而焚周之节,不通其使,是公以敝高都得完周也。”公仲曰:“善。”不征甲与粟于周,而与高都,楚卒不拔雍氏而去。 田需死,昭鱼谓苏代曰:“田需死,吾恐张仪、薛公、犀首之有一人相魏者。”代曰:“然则相者以谁而君便之也?”昭鱼曰:“吾欲太子之自相也。”代曰:“请为君北见梁王,必相之矣。”昭鱼曰:“奈何?”代曰:“若其为梁王,代请说君。”昭鱼曰:“奈何?”对曰:“代也从楚来,昭鱼甚忧。代曰:‘君何忧?’曰:‘田需死,吾恐张仪、薛公、犀首有一人相魏者。’代曰:‘勿忧也。梁王,长主也,必不相张仪。张仪相魏,必右秦而左魏;薛公相魏,必右齐而左魏;犀首相魏,必右韩而左魏。梁王长主也,必不使相也。’王曰:‘然则寡人孰相?’代曰:‘莫如太子之自相,是三人皆以太子为非固相也,皆将务以其国事魏,而欲丞相之玺。以魏之强,而持三万乘之国辅之,魏必安矣。故曰:如太子之自相也!’ ”遂先见梁王,以此语告之,太子果自相。 【译文】 楚国攻打韩国的雍氏(地名),韩国向西周调兵征粮,周天子感到十分苦恼,跟苏代(战国洛阳人,苏秦弟)商量。苏代说:“王不必烦恼,臣能替大代王解决这个难题,臣不但能使韩国不向西周调兵征粮,还能让王得到韩国的高都(又作郜都,在今河南省洛阳县西南)。”周王听了这话,非常高兴的说:“如果贤卿能为寡人解难,那么以后寡人的国事都听从贤卿的意见。” 于是苏代前往韩国,拜见相国公仲侈说:“难道相国没有听说楚国的计划吗?楚将昭应曾对楚怀王说:‘韩国因连年争战,兵疲马困,仓库空虚,没有力量固守城池。假如我军乘韩国粮食不足时,率兵攻打韩国的雍氏,那么不用一个月就可以占领雍氏了。’如今楚国围雍氏已有五个月,可是仍然没能攻下,这也证明楚国已疲惫不堪,而楚王也开始怀疑昭应的说法。现在相国竟然向西调兵征粮,这不是明明告诉楚国,韩国已经精疲力竭了,昭应知道以后,一定会请楚王增兵包围雍氏,雍氏就守不住了。” 公仲侈说:“先生的见解很高明,可是我派的使者已经出发了。” 苏代说:“相国为什么不把高都送给西周呢?” 公仲侈很生气的说:“我不向西周调兵征粮已经够好了,凭什么还要送给西周高都呢?” 苏代说:“假如相国能把高都送给西周,那么西周一定会与韩国邦交笃厚,秦国知道后,必然大为震怒,而焚毁西周的符节(在春秋战国时代,使者出使都要带符节,以便核对验证,所以焚烧符节,就代表两国断绝邦交),断绝使臣的往来。换句话说,相国只要用一个贫困的高都,就可以换一个完整的西周,相国为什么不愿意呢?” 公仲侈说:“先生的确高明。” 于是公仲侈决定不但不向西周调兵征粮,并且把高都送给西周,楚国也就退兵而去。 魏相田需死了,楚相昭鱼(即昭奚恤)对苏代说:“田需死了,我担心张仪、薛公(战国赵人,曾隐居于卖桨人家,为魏公子无忌所敬重)、公孙衍等人中有一人出任魏相。” 苏代说:“那么你认为由谁作魏相,对你比较有利呢?” 昭鱼说:“我希望由太子(即后来的魏昭王)自己出任宰相。” 苏代说:“我为你北走见魏王,必能使太子出任宰相。” 昭鱼说:“先生要怎么说呢?” 苏代说:“你当魏王,我来说服你。” 昭鱼说:“那我们现在就试试。” 苏代说:“臣这次由楚国来时,楚相昭鱼非常担忧,臣问他:‘相国担心什么?’昭鱼说:‘魏相田需死了,我担心张仪、薛公、犀首(原为古官名,因公孙衍曾任此官,后为公孙衍别称)等人中必有一人出任宰相。’臣说:‘相国不用担心,魏王是位明君,一定不会任用张仪为相,因为张仪出任魏相,就会亲秦而远魏;薛公为魏相,必会亲齐而远魏;犀首为魏相,必会亲韩而远魏。魏王是明君,一定不会任命他们为相。’臣又说:‘最好由太子自己出任宰相,因为他们三人知道太子早晚会登基为王,出任宰相只是暂时性的,为想得到宰相的宝座,他们必会极力拉拢与自己亲近的国家与魏结交,凭魏国强大的国势,再加上三个万乘之国的盟邦极力靠拢,魏国必然安全稳固,所以说不如由太子出任宰相。’ ” 于是苏代北去见魏王,惠王果然任命太子为宰相。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