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开创盛世 是什么意思
就是建立了一个强大、富足的国家。
2,开创盛世为什么禁播
开创盛世没有被禁播,在腾讯视频或者优酷视频都可以观看,在各大网站直接搜索开创盛世也可以在线直接观看。
3,隋唐演义第二部之开创盛世的介绍
《隋唐演义第二部之开创盛世》是钟少雄执导,严宽等人主演的电视剧。讲述了公元621年,虎牢关一战李世民采用激将法和疑兵之计,以五千兵马击败窦建德十万大军,而后又李世民终于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在李世民的励精图治下,大唐盛世由此肇始,史称贞观之治的故事。
4,唐朝开创盛世局面的原因
平民出身而成就事业的主流,没有任何家庭背景的地方官员,科举考试给了平民以机会,让他们能够成功通过选拔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并将自己的政治诉求表达出来。官员子弟、平民一视同仁的公平态度,以及不以出身作为评判标准的原则,只有将才能作为第一标准,才能让那些真正有才能的人享有机会,在他们获得事业成功的同时,社会也会随之充满活力、充满希望。
5,开创盛世多年的唐朝为何差点被安禄山给毁了
中国历史上到唐朝发展到了鼎盛,这个毋庸置疑,究其原因,其一在于开放的风气;其二在于多元的文化。同时,还有以道德为基础的法制来维持,多种制度,共塑昌盛。可是非常遗憾,这个盛世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从唐太宗开始,到唐玄宗的天宝年间,期间只有一百多年。“开元之治”这是盛唐繁盛的标志,也被不少人认为是唐朝乃至全中国最辉煌的“盛极”时期。但是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意味着人口的暴增,但是人口的增加意味着中国历史上常见的人地矛盾开始凸显,随着均田制的流产,无处可去的流民们大量投身军旅以求谋生之路,这直接导致了职业募兵制的产生。就像历史上的古罗马一样,当公民兵开始转变成为职业部队之后,其效忠对象就开始由抽象的国家转变为实体的将领和藩镇。这给了安禄山以机会。“安史之乱”的意义远远不只是一场叛乱,它不但让唐朝盛世戛然而止,更是中国历史的分水岭。整个中国历史从唐初张扬的、有活力的、蓬勃向上的文化气息,逐渐转向内向、阴柔、封闭的氛围。安史之乱没有使唐朝终结,却终结了多元开放的精神文化。此时的唐朝对藩镇依旧是有极大的控制力的,体现在财政上就是藩镇所需要的开支全部是中央审核批准的。偏偏安禄山非常得宠,他要什么,皇帝就给什么;又因此得以身兼河北采访使等掌握地方重要权力的职务,集中了行政和军事的权力于一身,在两套系统之内都有足够的权力。当其成功将行政、军事、监察权融合起来的时候,一个“国中国”就形成了。
6,唐朝为什么能开创盛世局面
唐代以前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士族门阀作为社会和政治中的核心力量,成为几百年间中华大地执牛耳之阶层。而唐代,出身平民者日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政坛上如此,文化艺术界也是如此。对此现象,很多史学家们有所关注,他们有一个大致相似的看法,那就是唐代开启了社会流动的大门,让平民能够在各个方面发挥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历史当事人的立场上,就会感觉到压力:在士族占据了主流几百年之后,平民是否真的有能力驾驭时代之车?平民们,是否能够推动唐代一步步走向全盛的局面?还好,历史给出了完满的答案。 张九龄:平民出身而成就事业的主流 开元时期的宰相张九龄代表了平民出身而成就事业的主流。 张九龄同样出身于非士族家庭,他的祖父因担任韶州别驾,所以全家迁居到该地,成为被视为“瘴疠之地”的居民。他的祖父是中下级官员,他的父亲没有做官,因此张九龄完全是靠着个人的才能拼搏出来的。 张九龄的文学才华出众,他13岁就曾经写信给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十分欣赏他的文学才华,认为他必将一鸣惊人。果然,他参加进士科的考试,然后入仕做官,被任命为校书郎。校书郎虽然没什么实际权力,但文采出众者往往都是在这个职位上得到进一步升迁的。张九龄就是如此,当时的太子李隆基选拔那些文学之士,考察他们的政治能力,张九龄所写的对策被评为最高等级,顺利地通过这次选拔,被任命为右拾遗。 凭借着过人的文才和对人物的品鉴能力,张九龄曾多次被任命为科举考试的“阅卷”官员,以公允著称。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升迁并没有出现飞跃,而是按照当时的升官序列,一步一个脚印地靠着才干得到提拔。就这样,他先后做到了吏部的司勋员外郎和中书省的中书舍人。 当时的文坛巨子、宰相张说十分欣赏张九龄,他认为张九龄必将是日后的文坛领袖,因此对他十分照顾。后来张说被同僚倾轧而罢相,张九龄也受到牵连,被外放为地方刺史。他本来要去东部任职,但考虑到母亲年老,他便主动请求到南方去,因此先后在洪州、桂州一带为官,增加了地方管理经验。后来,唐玄宗召他回京,任命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而后又升他做中书侍郎。至此,他才真正从一个文学之士转型为中央的政务官员。他针对当时的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改进措施,唐玄宗多有采纳。 到了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正式被任命为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时唐朝已经进入最鼎盛的时代,他则站在历史的高峰上,对唐代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规划。当然,文学之臣的出身,让他对于各级政务机构的工作并不完全了解,所以他提出的畅想在落实上总有问题。可是,应该看到,在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古代官僚体制下,张九龄能够做全局、宏观的考虑,对国家的未来提出发展思路,是非常难得的,如果那些精通行政工作的官员能够予以配合的话,唐朝可能不会转向衰乱,而是应该出现一波又一波的高潮。 但是,当时以具体、务实的行政能力而著称的“吏治”派代表李林甫因为个人的私欲,处处针对张九龄进行非难。同时,唐玄宗李隆基也觉得张九龄的想法虽然好,但从短期来看不易实施,也就渐渐疏远了他。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罢相,不久后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