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李经纬错失健力宝股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管理混乱。健力宝由李经纬一手创立,长期以来李经纬集董事长与总经理于一身。敏锐的头脑和良好的市场感觉给这个企业在发展初期带来巨大的好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公司一直没有完成现代化的组织机构建设,主要高管是跟随李经纬创业的元老,后续团队培养缺失。后期健力宝营销、市场推广落后都与此有关。同时,当地政府为完成就业率,要求健力宝员工必须三水人占到45%。政府安插人事,裙带关系盛行。2002-2005 年间股权不断变更,管理缺位,企业内部完全失控。盲目多元化。80 年代奇迹的崛起带来了信心的急剧膨胀。李经纬开始一系列的多元化投资,涉及地产、医药、快餐、体育服装、汽车维修、酒店、证券、旅游、媒体等等。举债10 亿元在广州建设39 层的健力宝大厦。因缺少资金,健力宝被“两乐”在品牌上、渠道上战略绞杀,后继营销推广乏力。张海入主后,在2002-2004 年初短短一年时间内,又进行了一系列收购,宝丰酒业、华意电器、双环科技,投资三个足球俱乐部、以及江西景德镇健康产业园等。2004 年,健力宝集团出现资金危机,拖欠供应商货款、工厂停产、经销商逼宫。2004 年健力宝号称总资产47 亿元,负债近30 亿元,其中短期债务15 亿元,资产水分很大,实际资产负债率超过70%。腾讯众创空间,有明确的创业项目,创业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可操作性强,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和创新性
2,当年健力宝事件是怎样的 谁来科普下 和加多宝一样吗
一、奇迹的诞生奇迹的主角。原健力宝董事长李经纬,1939 年生于广东佛山市三水区,遗腹子-父亲死于战乱,因母亲无力抚养,在广州东山区孤儿院长大。少时贫寒,擦过皮鞋、做过印刷工人,没进过学堂。70 年代提拔成县体委副主任。1973 年,受人排挤调到三水酒厂当厂长。经过苦心经营,几口米酒缸的作坊工厂竟开发出一条啤酒生产线,生产出的强力啤酒在当地逐步得到认可。 故事的开端。1983 年李经纬去广州出差,第一次喝到可口可乐。据说这个第一次使他萌生出生产碳酸饮料的念头。当时,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已经完成一线城市的初步布局,国内有北冰洋、高橙、天府可乐、少林可乐、西湖可乐等大大小小2000 余家饮料厂。 偶然的相遇。李经纬的表弟在广东省乒乓球队担任主教练。一次喝酒的过程中,表弟提到广东体院研究所的研究员欧阳孝研发出一种运动型饮料,“能让运动员迅速恢复体力,而普通人也能喝”。实际上是一种含碱电解质的饮料。李经纬邀请欧阳孝与三水酒厂的技术人员联合组成攻关小组,试生产这种饮料。据说刚开始很难喝,李经纬的第一口全部吐了出来。经过120 次试验,这种橙红色橙蜜口味的饮料终于成功。龙门一跃。产品刚刚出来,如何销售呢?李经纬将宝押在了一周后在广州召开的亚足联会议。在这之前他做了三件事,一产品取名-“健力宝”,意思“健康、活力”。二商标设计,请县里广告公司设计出商标。让自己喜爱书法的哥哥写下“健力宝”三个字。三样品生产,采用易拉罐。易拉罐是当时高档饮料的代名词,国内没有易拉罐生产企业。最后通过关系使深圳百事可乐公司代产200 箱健力宝。夺人眼目的健力宝终于如期出现在亚足联会议上,让中国足球官员大吃一惊。当年 6 月(1984 年)健力宝成为中国奥运代表团的首选饮料。一飞冲天。1984 年,许海峰在射击上实现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当届中国奥运代表团获得15块金牌,金牌总数第四。全民的热情和民主自豪感一下激发出来。《羊城晚报》一篇《“中国魔水”风靡洛杉矶》的报道使得健力宝一夜成名。1984 年,健力宝销售额达到345 万元,第二年1650 万元,第三年1.3 亿元。此后15 年,它一直是“民族饮料第一品牌”。最紧俏时,一车皮健力宝批条炒到2 万元。 非凡的营销。在一飞冲天后,李经纬抓住市场机会,做出了一系列在当时、甚至是在现在都令人惊叹的营销策略。1987 年,250 万元买下广州第六届全国运动会饮料专用权。推出第一条电视广告,“新年身体好,请喝健力宝”。1989 年,1000 多万元赞助北京亚运会。1990 年,赞助一系列“健力宝”命名的赛事,全国围棋名手邀请赛、全国跳水锦标赛等。冠名体育运动队,广东省兵兵球队、广东省田径队、广西体操队等。推出新版电视广告“要想身体好,请喝健力宝“,突出保健作用。1991 年,推出有奖酬宾。1991 年奖品价值100 万元,1992 年200 万元,1993 年300 万元,1994 年800 万元。(直到2000 年前后,“健力宝拉环”还是乡村骗子的道具)1993 年,策划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畅饮健力宝照片。赞助中国健力宝少年队远赴巴西留学。健力宝成为第一个进入联合国的中国饮料品牌。1994 年,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509号小行星命名为“三水健力宝星”,这是全球第一颗以企业名称命名的星星。二、 奇迹的衰落1997 年,健力宝达到辉煌的顶峰,年销售额突破55 亿元。虽然其后国内软饮料市场以年均20%的增速狂飙突进,但健力宝这个昔年老大却走上漫漫熊途。三年后销售额下降到31 亿元,比1997 年下降43%。究其原因:改制困局、管理混乱、盲目多元化。改制困局。1997 年广州健力宝大厦落成。作为地方最大的财政收入来源,健力宝大厦的建设并没有三水市政府的批准,政府怀疑健力宝有迁出的想法。1997 年,H 股上市、管理层购买股份被三水市政府否决。1998 年政府收紧健力宝资金管理权。1999 年,三水市政府换届,一批与李经纬熟悉的老官员退休。管理团队提出4.5 亿元MBO 方案被三水市政府否决。2002 年,三水市政府向浙江国投转让健力宝75%的股权,作价3.38 亿元。健力宝进入张海时代。2004 年,北京汇中天恒受让张海、祝维沙和叶红汉股权,间接持有91.1%股权。政府查封公司账户,成立健力宝贸易公司。2005 年10 月,统一集团收购健力宝贸易公司,获得健力宝品牌。2002 年李经纬人大代表职务被免。2011 年广东省佛山法院判定李经纬贪污,有期徒刑15 年、并没收个人财产15 万元。管理混乱。健力宝由李经纬一手创立,长期以来李经纬集董事长与总经理于一身。敏锐的头脑和良好的市场感觉给这个企业在发展初期带来巨大的好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公司一直没有完成现代化的组织机构建设,主要高管是跟随李经纬创业的元老,后续团队培养缺失。后期健力宝营销、市场推广落后都与此有关。同时,当地政府为完成就业率,要求健力宝员工必须三水人占到45%。政府安插人事,裙带关系盛行。2002-2005 年间股权不断变更,管理缺位,企业内部完全失控。盲目多元化。80 年代奇迹的崛起带来了信心的急剧膨胀。李经纬开始一系列的多元化投资,涉及地产、医药、快餐、体育服装、汽车维修、酒店、证券、旅游、媒体等等。举债10 亿元在广州建设39 层的健力宝大厦。因缺少资金,健力宝被“两乐”在品牌上、渠道上战略绞杀,后继营销推广乏力。张海入主后,在2002-2004 年初短短一年时间内,又进行了一系列收购,宝丰酒业、华意电器、双环科技,投资三个足球俱乐部、以及江西景德镇健康产业园等。2004 年,健力宝集团出现资金危机,拖欠供应商货款、工厂停产、经销商逼宫。2004 年健力宝号称总资产47 亿元,负债近30 亿元,其中短期债务15 亿元,资产水分很大,实际资产负债率超过70%。当行业环境发生剧变时,这些原因直接导致公司销售后继乏力、产品创新不足。在1996 年之前,可口可乐等跨国公司刚刚完成中心城市布局、还没有全国化,大城市之外只有健力宝等极少数全国性品牌和多如牛毛的地方小企业。但1996 年以后,中国饮料行业豪杰辈出、群雄逐鹿。娃哈哈、乐百氏、养生堂大举进入纯净水市场,康师傅推出茶饮料,统一集团推出低浓度果汁饮料。虽然健力宝也推出“天浪”牌纯净水、“超得能”功能饮料,但费用投入不足、产品无声无息。由于过去产品畅销,健力宝一直是“坐商”,采用传统多级经销商代理制,分销渠道过长,对终端产品促销、广告宣传和产品摆放缺乏应有的指导和控制。在市场已经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已不能适应这个市场。而就在这一时期,百事可乐、可口可乐从一级城市向发达地区乡镇扩展。在1999 年末,百事可乐针对东莞某镇的春季销售计划中,不仅统计了该镇的人口、面积、人均收入,还详细统计了该镇各个角落的零售小店、超市、餐饮店、学校的数据,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市场铺货率、价格、销售量及设备投入的对比数据。
3,管理学课讲茅台接班人问题求高明视角
太多了,我只找到这么多,你自己看下吧!! 我不能一一的给你拿上来看啊! 呵呵参考资料:http://www.baidu.com/s?wd=%C3%A9%CC%A8%BD%D3%B0%E0%C8%CB%CE%CA%C权力之争:袁乔二人貌合神离 茅台“三驾马车”中的“老大”季克良早已过了退休年龄,“被视为接班人选的乔和袁一直是貌合神离、明争暗斗,如今终于有了结果,有道是‘强龙斗不过地头蛇’。”一名茅台镇政府官员如是评价。 据了解,58岁的袁仁国是本地人,他从酒厂基层一步一步上升,在茅台内部人缘广泛。他的很多亲戚朋友都是茅台人,有的还担任要职。而54岁的乔洪祖籍山西,在三位高层中进厂最晚。一名退休干部告诉记者:“7年前刚来时,他并不被茅台人接受。但随着乔洪分管的销售业绩逐年上升,他的地位也逐渐稳固。” 而茅台集团宣传部人士却说,“贵州茅台的领导班子都是省委考核研究决定的,根本不存在‘接班人’之说。” 监管漏洞:“偷酒”已成公开秘密 茅台镇当地有“不偷不富”之说。“偷酒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一名工人直言。茅台厂里因偷酒被开除或判刑的人,几乎每年都有。“工人偷、班长偷、酒师偷,就连厂里一些中干或保安也偷。”这位知情者说,茅台厂后来也加强了监管,偷酒现象有所遏止。茅台厂进出大门被严密把守,进出人员和车辆都要严格盘查,有的车间还安装了监控器,但偷酒现象依然存在,只是手法变得更加隐蔽。 “拧干棉衣后可挤出几斤茅台酒呢。”知情者说,偷酒从用塑料瓶或桶偷,到后来用茶杯偷装,甚至用棉衣浸酒后再穿上将酒带出,为求过关,有的偷酒者跟负责监管的人员达成默契,偷酒获利后给予分赃。 老李是镇上散酒铺的老板,他坦言:“我常从他们(指偷酒者)手上收购茅台酒,从几十斤到上百斤不等,价格便宜一些。”老李说镇上很多人在专门做这门生意。 茅台集团公司宣传部李部长则告诉记者,偷酒现象确实存在,只是个别现象,不像他们所说的那么严重,厂里在预防和打击偷酒事件采取了大量强有力的措施。 招工混乱:有人高价卖名额 茅台酒厂效益待遇好,无数人想方设法要进厂。一般工人入厂时工资可达2000元,工作5年后的工资将达到3000多元,一个中层的年薪10多万元,还有各类保险,而一个在当地工作10年的政府公务员年工资收入仅2万。因此,对于茅台镇当地居民来说,花钱进茅台厂工作也值得。 一名知情者介绍,由于每年厂里会给一些贡献大工龄长的员工或一些中干招工名额,他们在安排了自己的亲戚朋友之后,如果还有多余的话,就将其卖掉,“价格从1万到4万元不等,而厂里甚至有暗箱操作,拿出一部分招工名额用来卖钱。” 对于卖名额一事,茅台宣传部李部长称也听到这样的说法,“我们至今还没发现这类现象,我相信也是不可能出现的。” 余波未了:乔洪事件冰山一角? 尽管政府对乔洪被“双规”的解释是,因为组织经销商到韩国旅游时收受了贿赂钱款。但一消息灵通人士分析认为,“受贿款抑或只是冰山一角,‘乔洪事件’还可能牵涉到更多的人。” 据悉,一吨茅台酒的经销权,可获利15万至20万元。尽管乔洪“落马”是否和囤酒有关还有待确定,但在茅台,关系好坏直接联系着能卖多少酒却不是秘密。近日,茅台一高层在镇上黄金地段占路修建的一豪华住宅就颇引人非议。昨日下午一名现场施工的工人告诉记者,听说业主是茅台酒厂分管基建的谭姓领导,“这栋楼房耗资可能几百万。”茅台的高层到底年薪多少能造这样的豪宅呢?背后的确引人遐思。 本报特派记者庞山岚贵州仁怀摄影报道 反思 风光白酒业败絮在其中? 2007年1月,贵州茅台突破百元,成为5年来A股市场的首只百元股,被人称为“中国第一股”,深受股民信赖。但此次乔洪事件及其引发出来的问题却让不少股民心生担忧:茅台在资本市场上的活跃和在管理上的混乱,反差怎会如此巨大?“怎么有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感觉”? 事实上,茅台现象只不过是白酒行业的一个缩影而已。白酒行业在近几年来发展势头很猛。据统计,2006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饮料酒实现利润180.03亿元,其中白酒利润最高,达到100.2亿元。然而这一串串巨额的数字,却没能掩饰住许多企业存在的问题。双轮、宝丰、古井等一批主流企业接连出事,加上这次茅台风波,着实给行业带来不小的震荡,也引发了对整个企业界背后潜在症结的反思。 质疑一:政府“长辈呵护”到何时? 新华社贵州分社一位记者表述,“茅台相当于中国白酒行业的熊猫,更是贵州省的宝贝,谁会让它在自己手中毁掉呢?”于是,当坊间盛传乔洪被“双规”时,来自政府的消息一日三变;当在今年国内股市一片红之时,茅台遭停牌时,当地政府一纸调令将出事的乔洪调离茅台。 但市场的表现没有读懂政府的苦心。事后茅台的股价一度下跌。其间损失的不仅是在各类传言中盲目投资的股民的个人财富,还有人们对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公开的信心。 质疑二:监管缺失被宠坏? “正因为政府和领导的高度重视,茅台就像个被惯坏的孩子,在内部和外部的监管上都存在缺位的问题。”知情人士说。 有人指出,在国有上市公司中,除了极个别的独立董事和外部董事外,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几乎所有成员均由原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出任,成为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的代表,这显示出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内部主体的不合理。记者查阅贵州茅台公司高管资料后发现,其董事大部分都是茅台酒厂现任中高层,除独立董事外,董事只有陈新、严安林(贵州轻纺国资公司总经理)等是“外来户”。 5月24日,记者致电贵州省经委轻工行业一部,该部门相关人士表示:“虽然是行业主管部门,但茅台酒厂是大企业,开会从来都不来。” 和茅台一样,主要的白酒生产企业基本都属于老国企,大多数正在进行或已完成改制与整合,但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的诸多问题和争议也一直未停歇。而屡屡出现的系列高管事件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和监管,造成权力滥用与腐败。 在中国,目前大多白酒企业在当地仍是主要财政来源。在地方上,只要企业能做大做强,地方领导就满意,对企业负责人的其他行为基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时候,腐败就会趁虚而入。 酒大王为何接连倒下? □傅光云 近来,中国白酒行业热闹非凡———一个接一个酒企“出事儿”。先是安徽省的古井集团董事长王效金被纪检部门带走接受调查,与此同时,该集团及其子公司的20多名高管也被纪检部门调查或被要求协助调查。这对重组改制刚刚有点眉目的古井集团来说,无疑如一场强烈的地震,其改制前景被蒙上厚厚的阴影。“王效金事件”刚过,贵州茅台又来凑热闹———总经理乔洪出事的新闻一日三变。目前,“乔洪事件”如雾里看花;王效金案虽被媒体大量报道,但官方尚未有定论。据记者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来看,王效金一案很可能涉嫌与经销商合谋侵吞古井资产,其大致利益链条是:把高价酒低价卖给经销商,经销商再以稍高的价格卖出,差价部分由王效金和经销商瓜分。 乔洪一案,甚是蹊跷。据说因为有人举报传出乔被“双规”消息。个中原因,一说是关涉与袁仁国争茅台集团董事长一职,又一说是因为收取经销商回扣。不管哪种,均脱不了“权力内斗”老故事。 一直以来,这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把国有资产装入管理层自己的口袋”的把戏并不鲜见。为何这段时间在白酒行业集中爆发,尤其在白酒优质品牌企业上集中发生,的确令人深思。用官方语言,这些人都是“有能力”的人。王效金一手把古井贡做大做强,而乔洪更是与袁仁国一起为近年茅台的重新崛起做出过不凡的贡献。但在面临利益和权力的分配时,他们却没能经受住考验。 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一直令管理层头疼,学术界关于“不要让国有资产像冰棍一样融化”的呼声也持续多年,但至今未见有根本解决办法。是真的缺医少药,还是我们治疗的方案有错?当高管不管是变相MBO还是借“技术换市场”引进外资为己谋利时,这究竟是道德失范,还是体制漏洞?是产权不清,还是激励不力? 市场经济之下,要求企业高管从道德自律角度约束自己,确实并不现实。 当众多国企高管“翻船”时,我们除了呼吁加强进一步监管外,是否还应深思,从制度的角度出发,或者能找到根本性的解决办法。 白酒企业风波回顾 ●2004年8月24日,曾经在白酒界风光一时的泸州酒妖集团董事长陈焕进等高层在留下近千万元的债务后神秘失踪,在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2005年1月,再传出“安徽钟馗酒业”的老总携巨款逃往澳大利亚。 ●2005年9月,刘虹辞去酒鬼酒董事长兼总经理的职位后被刑拘。在湘西州政府的主导下,酒鬼酒开始了追讨资金和寻求重组的“多事之秋”。 ●2006年2月12日,安徽双轮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俊卿因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贪污罪、非法持有枪支罪而落马。 ●2007年2月12日,曾操刀重组宝丰酒业的张海因涉嫌职务侵占和挪用资金被判入狱15年。而宝丰酒业因“东家”健力宝集团无法还贷而被迫出售股权,面临再次重组。 ●2007年4月13日,古井集团董事长王效金及公司多名高层因涉嫌违纪,正在接受组织调查,备受外界普遍关注的古井贡酒改制进程似乎又蒙上了阴影。 ●2007年4月底传言:中国白酒领军企业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乔洪已被调查。你这个问题真的好有意思,我准备回答试试。 从茅台酒的权力斗争以及乔洪被双规的情况中,我们是否可以倒着来,先评价一下适合接班的人选条件呢? 1、年龄不宜超过四十五岁。岁数大的人,权术懂的太多,而且身边的亲朋好友、儿子闺女的都大了,都能参加工作了,容易形成所谓的“亲属团”。如果接班人年龄不到四十五岁,可能权术还没学太懂,而且孩子还没上完大学,无法进入管理层。 2、性别不宜为男性。这两个人性别都是男性,就造成了这种结果。生理学表明,男性因为身内某种激素的分泌,而在行为上好斗,这从人类史上爆发的所有战争中都可以看出。 3、国藉不宜为中国(包括港台)。中国人善弄权术,更善于利用政府网络、私人网络来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要想让接班人没有这种庞大的网络,最好找根本没有这种网络基础,而且今后也不可能组建这种网络的人来任职,无疑,选个国藉不是中国人的人选是最好的(毕竟有语言障碍啊)。 4、高学历,有国际营销和管理经验。这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之路,按着这个标准,就选个哈佛的MBA好了。 5、有创新意识。原因同上。结论就是还得年轻啊。 综上所述,建议茅台的接班人选取一个欧美藉的,年龄在25至45岁之间的,具有世界知名院校至少MBA以上学位的,在国际大企业中曾经任职过的,女性。 哈哈哈哈哈哈,这种结论,楼主感兴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