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安姓的起源和出现过的名人
- 2,安姓的来源
- 3,百家姓里有安氏吗
- 4,安姓的祖先是谁呢
- 5,河南安氏的来源
- 6,安氏分类是什么呢
- 7,安的姓氏来源
- 8,安姓的起源和历史是什么
- 9,安氏是从那个朝代候开始的
- 10,安氏姓安的名人安姓起名字安姓的起源与家谱
- 11,安姓族谱
- 12,请教安姓的来源
1,安姓的起源和出现过的名人
安史之乱。安禄山
2,安姓的来源
1、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安迟部,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吐谷浑部中有安迟氏族。2、源于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时期中西亚的昭武九国,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3、源于回族,出自唐朝时期由西域阿拉伯地区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嘎宛思,属于汉化改姓为氏。4、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成吉思汗六弟别勒古台后裔诸部改汉姓安为氏。安姓:安姓,是中国旧百家姓排名第79位的大姓,安姓源流较多。五代时期,安氏出过两位节度使,那就是永兴军节度使安光邺和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他们二位,虽然都是独当一面,大权在握的重臣,但都能行仁政,一点也不飞扬跋扈,所以能在青史留名。其中的安重荣,更曾在石敬塘答应做契丹人之子时,痛言此事乃"诎中国以尊夷狄,此万世之耻也"而流芳百世。
3,百家姓里有安氏吗
百家姓里有安姓:腾罗殷毕 郝邬安常。排在79位。据说安姓的祖先不是汉族人,一个祖先是汉朝从波斯王国(今伊朗)的太子来到中原,还有一个祖先是唐朝的安禄山。
有
4,安姓的祖先是谁呢
安姓的祖先:1、源于黄帝,远古黄帝有儿子叫昌意,昌意的长子叫颛顼,继承帝位。次子叫安,封于西戎,后来建立了安息国(在今伊朗高),到古代汉武帝时开始派使者至安息国以后,中国与安息国始有往来。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他不愿当国王,出家为僧,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回到中国河南洛阳,宣传佛教,随后定居,子孙世代姓安。2、 源于昭武九姓 ,出自唐朝时期中西亚的昭武九国,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唐朝时期有外邦“昭武九姓”,以原国名“安国”为氏留居中原,后省文简化为安氏。在唐朝时期“安史之乱”中的祸首安禄山,原为康氏,是中西亚的“昭武九姓”中康国人的后裔,后随继父姓冒姓为安氏,其后代遂以安为姓氏,称安氏,世代相传。3、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安迟部,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吐谷浑部中有安迟氏族。北魏王朝建立后,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迁都洛阳后实施全面汉化改革措施,将其改为汉姓安氏,其后代多称安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4、源于回族,出自唐朝时期由西域阿拉伯地区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嘎宛思,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安氏是中国回族的古老姓氏之一,为回族著姓。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期,有从西域阿拉伯地区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嘎宛思,后留居中原,因其名首音与王、安、万音相谐,故其后裔子孙便依汉俗改为汉姓王氏、安氏、万氏。5、源于奚族,出自唐朝时期奚族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唐朝时期,有回鹘民族、奚族人,之中有人以“安”为汉姓留居中原地区,并逐渐融合到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5,河南安氏的来源
远古黄帝有儿子叫昌意,昌意的长子叫颛顼,继承帝位。次子叫安,封于西戎,后来建立了安息国(在今伊朗高),到古代汉武帝时开始派使者至安息国以后,中国与安息国始有往来。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他不愿当国王,出家为僧,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回到中国河南洛阳,宣传佛教,随后定居,子孙世代姓安。这支安姓以安清为始祖。
你好!从有关资料和周边县市安氏的来源看:可能是明朝人口大迁移时从山西洪洞县迁移来的。如有疑问,请追问。
6,安氏分类是什么呢
安氏分类法是由安格尔医生在1899年提出的,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错(牙合)畸形分类法。安格尔医生认为,上颌第1恒磨牙位于上颌骨颧突根之下,而上颌骨又固定于颅骨上。其位置相对恒定,故不易错位。因此安格尔认为上颌第1恒磨牙是(牙合)的关键,而各类错(牙合)畸形均是由于下颌,下牙弓在近远中线的错(牙合)所引起。安氏三种分类1、安氏一类。上下牙弓的近、远中关系正常,即在正中颌位时,以上颌第一恒磨牙为例,其与相对应下颌第一恒磨牙的咬合相匹配,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于下颌第一恒磨牙的窝沟内,且牙列如果没有错位就是正常合,如果牙列中存在一些错位牙,就是中性错合也就是安氏一类。2、安氏二类。这是来做矫正的患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分类。指在正中颌位时,与正常颌相比,下颌是后退的,下牙弓或下颌处于远中位置,以上颌第一恒磨牙为例,与其相对应的下颌第一恒磨牙呈一个远中关系,并且根据下颌后退的程度来判断错颌畸形的程度。下颌后退l/4个磨牙或半个双尖牙的距离,即上下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相对时,称为轻度远中错颌关系;当下颌再后退,以至于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于下第一恒磨牙与第二双尖牙之间,称为完全的远中错颌关系。3、安氏三类。下颌或下牙弓处于近中位置,磨牙关系为近中关系。与安氏二类相反,在正中颌位时,与正常颌相比,下颌是前移的,下颌往接近中线的方向前移l/4个磨牙或半个双尖牙的距离,即上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与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颊尖相对,称为轻度的近中错颌关系。若下颌向近中移位1/2个磨牙或1个双尖牙的距离,使上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在下颌第一第二恒磨牙之间,则是完全的近中错颌关系。
7,安的姓氏来源
[安氏属地]
武陵郡,今湖南溆浦县。
[安氏来历]
安姓来源有三:①东汉时亚洲西部大国安息国的太子安清,来洛阳传译佛经,定居中原,其后世以安为姓。安清是我国佛经汉译的创始人。②唐代时,“昭武九姓”(隋唐时对中亚地区九姓政权的总称)之一的安国人进入中原,以后便以国为氏,姓安。③北魏时安迟氏改姓安;唐朝节度使安禄山,本姓康,后跟继父姓而改姓安。
[安氏名望]
曹操手下大臣安同,博学多才,很受重用。唐朝代国公安金藏,以忠义闻名。后唐有中书令安重晦,宋代有知枢密院安惇,元代有集贤殿大学士安祐等,也可算是安姓中的名人。
8,安姓的起源和历史是什么
起源一:出自华夏族原有姓氏。秦朝时有安期生,亦称安期,人称千岁翁,安丘先生。琅琊人,师从河上公,黄老道家哲学传人,方仙道的创始人。是秦汉期间燕、齐方士活动的代表人物。起源二:西亚安息国(古帕提亚帝国,今伊朗),其王族后代皆以国名为姓氏,称安帕提亚氏。到了汉朝时期,汉武帝刘彻派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抵达安息国以后,中国与安息国开始有了往来。在安清的后裔子孙、以及当时随同太子安清一同入汉的侍从随员们,皆以原国名的汉译名称为姓氏,称安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安氏正宗。有相当一部分安氏族人多尊奉安清为得姓始祖。起源三:源于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时期中西亚的昭武九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唐朝时期有外邦“昭武九姓”,以原国名“安国”为氏留居中原,后省文简化为安氏。起源四: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安迟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吐谷浑部中有安迟氏族。北魏王朝建立后,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迁都洛阳后实施全面汉化改革措施,将其改为汉姓安氏,其后代多称安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起源五: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钦定八旗通志·烈女传》中记载:满族额勒赫氏,汉义“平安、康泰”。后改汉字单姓为安氏。蒙古族族中原有阿尔丹氏、德力根氏、安帐氏等,化为满族姓氏后,其后均改汉字单姓为安氏。扩展资料:安息国的安姓自古代入居中原后,分居于河南洛阳、甘肃民勤和武威、湖南溆浦和常德等地,其中尤以甘肃、湖南二省安姓繁衍迅速,后安姓发展史上三大郡望:凉州、姑臧、武陵郡皆出此二地。先秦时期,安姓很少为人所知。进入东汉以后,安姓主要活动在中原和河西走廊地区。唐朝,是安姓发展比较快的时期,但因安禄山之乱,河南一带的安姓改了其他姓氏,人口有所减少。宋朝时期,安姓大约有1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4%,排在第九十位。安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安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山西、河南、河北四省,约占全国安姓总人口的74%,其次分布于陕西、山东、广西、甘肃、浙江、福建。全国形成了以四川I和豫、冀、晋为中心的安姓聚集区。明朝时期,安姓人口急剧减少,大约有9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9%,排在第一百五十位以后。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贵州和山西两省,约占全国安姓人口的40%。贵州为安姓第一大省,占安姓人口的21%。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苏、四川、陕西、山东、河南,这六省的安姓又集中了51%。宋、元、明期间,安姓人口减少很多,其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人口主要由北方向西南和东南迁移。全国形成以川贵、晋冀豫为中心的安姓聚集地。
9,安氏是从那个朝代候开始的
是侯德榜
从汉代开始的。西亚安息国(古帕提亚帝国,今伊朗),其王族后代皆以国名为姓氏,称安帕提亚氏。到了汉朝时期,汉武帝刘彻派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抵达安息国以后,中国与安息国开始有了往来。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他不愿当国王而向往佛学,想当僧人,于是就将王位让给叔父,自己出家为僧。东汉桓帝刘志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清来河南洛阳宣传佛教,随后便定居了下来。在安清的后裔子孙、以及当时随同太子安清一同入汉的侍从随员们,皆以原国名的汉译名称为姓氏,称安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安氏正宗。有相当一部分安氏族人多尊奉安清为得姓始祖。
10,安氏姓安的名人安姓起名字安姓的起源与家谱
宁夏凉州郡,甘肃武威郡,湖北武陵郡。 「安」源出 安氏出自西域少数民族,略有三支﹕一﹕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汉灵帝时安息国(伊朗东北部)太子安清,潜心佛学,来到当时的京都洛阳定居(见本网的「安世高」段,其后有安氏。南北朝时又有安息世子来到中国定居,亦为安氏。二﹕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安迟」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安」氏。三﹕为「昭武九姓」之一。(见「何」姓),安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一带。一度归唐朝管辖,唐高帝永徽年间归附中原,后为安氏。又,唐朝胡人安禄山本姓康氏,冒姓安氏。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安姓很少为人所知。进入东汉以后,安姓主要活动在中原和河西走廊地区。唐朝,是安姓发展比较快的时期,但因安禄山之乱,河南一带的安姓改了其他姓氏,人口有所减少。宋朝时期,安姓大约有1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9%,排在第九十位。安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安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山西、河南、河北四省,约占全国安姓总人口的74%,其次分布于陕西、山东、广西、甘肃、浙江、福建。全国形成了以四川I和豫、冀、晋为中心的安姓聚集区。明朝时期,安姓人口急剧减少,大约有8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9%,排在第一百五十位以后。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贵州和山西两省,约占全国安姓人口的40%。贵州为安姓第一大省,占安姓人口的21%。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苏、四川、陕西、山东、河南,这六省的安姓又集中了51%。宋、元、明期间,安姓人口减少很多,其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人口主要由北方向西南和东南迁移。全国形成以川贵、晋冀豫为中心的安姓聚集地。 当代汉族安姓的人口170万,为全国第一百一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安姓人口由8万增到170万,达21倍,安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间,安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的态势。安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北、安徽、山东、辽宁四省,大约占全国安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河南、黑龙江、山西、甘肃、陕西、贵州,这六省的`安姓又集中了37%。河北为安姓第一大省,占安姓总人口的13%。全国形成了以渤海湾地区为中心,向西抵甘肃和向南达安徽的延伸形、高比率安姓分布带。安姓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安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京津冀、晋陕宁、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四川北段、贵州北部、豫鲁大部、湖北西北、安徽北部、江苏西北、内蒙古大部、黑吉辽,安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2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6%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2.4%,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9%的安姓人群。在内蒙古东北部、山东东部、河南南部、湖北大部、皖苏中部、云南、川贵桂大部、重庆、湖南西部、新疆西北,安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2%一0.24%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4%,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3%的安姓人群。
11,安姓族谱
姓氏:安 祖宗:昌意 分类:以国为姓 姓氏起源: 远古黄帝有儿子叫昌意,他的次子叫安,封于西戎,后来建立了安息国(在今伊朗高原),他的子孙就以国为姓。到古代汉武帝时开始派使者至(安息国以后,中国与安息国始有往来。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他不愿当国王,而想当高僧,于是他就出家为僧。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回到中国河南洛阳,宣传佛教,随后定居下来,他的子孙也就世代相传姓安。 郡望: 未知 堂号: 汉置武陵郡,现在湖南省淑浦县。 据《唐书世系表》记载: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后于中国,以安为姓。望出姑臧、河内 。 历史上裕固族曾长期保留古老的部落(又称“家”)组织,每个部落由若干户族(氏族)组成。新中国成立前后,裕固族共有10个部落、29个户族。每个户族的名称又起着“姓”的作用。因此,裕固族的传统姓氏就有29个。现在裕固族通行的单字汉姓,都是由这29个本民族姓氏名称音译或意译而来的。如安帐-安、索嘎勒-索、托鄂什-妥等。其中“安”姓是大姓。因为过去统辖各部落的大头目和各部落头目都姓安,故有“天下头目都姓安”的说法。 关于安姓的由来,裕固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很久以前,裕固族迁到了一个新的地方。王子召集大家商量,要派人去京城求见皇帝办些事情,可很多人都胆子小,不敢去。当时,有个勇敢善骑的青年说:“我去”,并要求王子:“我去晋见皇帝,如果皇上把我杀掉就算了,若事情办成了,就得让我当头目”。王子答应了他的要求。于是,这个青年便骑马去了京城,见了皇帝,禀报了事情的原委,皇上欣赏他的才干,把问题给他解决了。临走时,皇上问他姓什么,他没有听懂,只顺手拍了一下马鞍,便扬鞭而去。皇上误以为他姓“安”(与鞍谐音),遂赐为“安”头目。这位青年回到部落后,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欢迎他,他向王子和乡亲们叙说了晋见皇帝的经过。王子也履行诺言,封他和他的兄弟们为头目。他有兄弟七人,分领七个部落,称为七族。之后,七族头目便都姓“安”了。 裕固族的安姓,可上溯至五代、北宋时的回鹘人,如安盐上、安铁山、安进、安殿民等。这些回鹘人都是受五代、北宋王朝敕封的甘州回鹘官吏,说明安姓有着悠久的历史。
12,请教安姓的来源
安姓起源参考之一 「安」源出 : 安氏出自西域少数民族,略有三支: 一: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汉灵帝时安息国(伊朗东北部)太子安清,潜心佛学,来到当时的京都洛阳定居(见本网的「安世高」段,其后有安氏。南北朝时又有安息世子来到中国定居,亦为安氏。 二: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安迟」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安」氏。 三:为「昭武九姓」之一。(见「何」姓),安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一带。一度归唐朝管辖,唐高帝永徽年间归附中原,后为安氏。 又,唐朝胡人安禄山本姓康氏,冒姓安氏。 家族名人 安期生, 秦琅琊人(今山东省诸城县东南),生卒年不详。受学於河上丈人,於海滨卖药,始皇东游,相谈三昼夜,赐予金帛,皆置之而去,留书以别,谓后千年求我於蓬莱山,始皇遣使入海寻之,遇风浪而还。汉武帝时,李少君言尝游海上,见安期生食巨枣,其大如瓜。 安世高 安禄山(?~757)唐营州柳城人(今河北省旧永平府境)。胡人,本姓康,初名阿荦山,又作轧荦山。忮忍多智,善臆测人情,通六蕃语。天宝末,以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举兵反,陷洛阳,入长安,称燕帝,寻为其子庆绪所杀。 地望分布:宁夏凉州郡,甘肃武威郡,湖北武陵郡。 安姓起源参考之二 安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据新唐宰相世系表上记载,传说古帝颛顼的弟弟,昌意的次子,黄帝的孙子安,封国在西边,自立为安息国(今伊朗高原东北部),后来安息国与中原有了交流,安息国人到中国来就有以国名中的“安”为姓的。因此安姓也是黄帝的嫡裔。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代北的鲜卑族贵族安迟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汉姓“安”。又据唐书所载,「安」氏为「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时期,祁连山北邵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县)有康国,后为匈奴击败,迁至中亚(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带),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唐高宗永徽年间,「昭武九姓」先后归附内地,其中有「安」氏。另外,唐代叛将安禄山本姓康,冒姓安。安姓后来在姑臧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为姑臧望。安庆绪,安禄山之子,在杀死其父后,继续叛乱。唐书宰相世系表: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后入中国以安为姓。按汉有安成,唐有安金藏。
安姓始于秦国,胡人姓。
瑞安!基本上是来自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