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年前,说起最好的白酒,总是离不开茅台和五粮液,当时它们在民众的心目中地位是差不多的,而且其实五粮液从1994年到2008年,销售额都是领先茅台的,是当之无愧的白酒行业老大,但是2008年以后被反超,而且是越甩越远,茅台成为白酒市场的“一超”存在,现在虽然五粮液还是第二名。
1、茅台和五粮液谁是酒类老大?
谢谢邀请,我来回答你的问题。我觉得是茅台酒,毕竟茅台酒历史悠久,举例茅台酒参加过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获得过金牌,距今过去有九十年了吧。怒掷酒瓶震国威的佳话传了好几代,还有它的酒文化历史有800年的时间了,现在茅台是我们国家的国酒,周恩来宴请美国总统尼克松用的酒是茅台,还有其他的外交,国宴基本都是茅台,可想而知茅台酒的地位是老大不是空谈,当然五粮液也是顶级白酒,历史也是很悠久,有三千年的酿造历史。
2、五粮液曾是酒界老大,位居茅台之上,为何如今只能屈居千年老二?
既生瑜,何生亮,中国白酒市场上的两大龙头五粮液与茅台相爱相杀这么多年,可以说是既是朋友,又是对手。目前来看,茅台反超五粮液所取得的大好江山虽不能说是“固若金汤”,但也是战壕深挖,那么五粮液还可不可以逆袭,且看本文一一揭晓,当年中国白酒老大哥位子上坐的可是五粮液,在2001年茅台收入规模16.18亿,五粮液则是47.42亿,五粮液收入规模大约是茅台的3倍,收入规模的差距一直到2013年才被茅台打破。
尽管如此,茅台从没放下过“取而代之”的小心思,早在2005年,茅台就实现了对五粮液净利润的反超,所以,2005年被认为是“茅五”之争的转折之年,那么2005年茅台做对了什么呢?在2005年茅台经销商大会上,茅台集团总经理宣布,茅台新增生产量将从2005年前每年新增1000吨,变为2005年后每年新增2000吨。
如果说当年增加的36家特约经销商、新建96个专卖店、48个销售专柜是其扩大产量的支柱,那么停止与麦德龙的合作,便是在告诉市场:低价格的走量,茅台不需要,很巧的是,同样为稳固品牌价值,五粮液同年做了一件类似的事情——取消“拖带酒”奖励。所谓“拖带酒”就是指当运营商在主品牌销售不畅,OEM品牌销售达到奖励政策后,可获得一定量低价五粮液作为奖励,
乍看之下没有问题,可不少运营商为了快速变现,以低价出售五粮液直接使得52度五粮液的品牌价值受到影响。品牌价值何其昂贵,以低价换走量无异于杀鸡取卵,从这两件事便可以看出茅台与五粮液的英雄所见略同,品牌价值在盈利率上往往体现的很明显,品牌价值高,溢价也会高,盈利率也会高。2005年,茅台净利润超过五粮液,但是营收却没有超过说明什么?自然是五粮液主导产品销售不畅,系列酒却龙精虎猛,
但吃“药”补出来的强壮,总归是要遭到反噬的。如果2005年酒厂的一些列举是战略层面无形的交锋,那么2011年前后的“涨价风波”就是真刀真枪的明斗,2009到2010茅台三次涨价,零售价从500元拉升到680元,2010到2011茅台三次调价,53度飞天茅台终端零售价飙升到1680元,超越五粮液达500元/瓶。
很有意思的是,关于涨价两个厂家都想了同一个问题,当年普五售价高于茅台,相关人员曾表示因为当时的市场环境,无法支撑茅台涨价,贸然提价只会为他人做嫁衣。有趣的是,在茅台频繁涨价时,五粮液一定也考虑过是否跟涨,最终没有涨价的原因,虽无从考究,但笔者估计厂家也是这么想的:当时的市场环境,无法支撑五粮液涨价,贸然提价只会为他人做嫁衣。
风水轮流转的背后体现了一个朴素的商业逻辑,两家白酒企业:A卖出了十瓶酒,每瓶十元,营收100元;B卖出了两瓶酒,每瓶五十元,营收100元。同样的营收背后是两种商业逻辑,前者可以造就规模王者,后者可以造就品牌老大,我们要看到当五粮液首创酒类OEM模式,通过五粮醇、金六福等释放了巨大产能,当营业利润受挫时,下意识的希望系列酒的强大维持整体营收,但系列酒主要集中于300元以下价位,这也直接影响了五粮液整体利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