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个能喝酒的比如俄罗斯人,他们的酒量是普遍较高,高度难喝的伏特加,他们可以面不改色的喝下一大瓶,而且是空口喝,什么下酒菜什么的是不需要的。在中国,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中国的酿酒技术和西方一直不同,仰韶、龙山时期的古人应该是用蘖酿的酒,蘖就是发芽的谷粒,酿出的是黄酒。
1、中国的白酒什么时候到五十度的,古代不都是几度吗?
首先,中国古代没有酒精刻度的概念,判断酒精度的主要方法是摇晃酒液看酒花,分为大清花、小清花、云酒花、二酒花、油酒花。古时白酒的酒精刻度究竟有多高,只能通过现代技术检测的酒花大小与酒精度对应关系来推断,大清花大如黄豆,消失极快,酒精含量为60~75°;小清花大如绿豆,消失稍慢,酒精度在50~60°;云酒花大如大米粒,重叠二至三层,散失时间为20″左右,酒精度在40~50°之间;二花是大如大米和小米大小不等重叠,形状似云花,酒花散失时间更长,酒精度在15~40°;油花则大小如破碎的小米粒,酒液表面布满油珠,是高级脂肪酸,酒精度在5°。
2、有人说古时候白酒的酒精度相当于现在的啤酒的酒精度,你认为对吗?
有人说古时候白酒的酒精度数相当于现在的啤酒的酒精度数,你认为对吗?谢谢邀请!题目中的“古时候”究竟“古”到什么时候?“古”过元朝,白酒都没有,杜康发明的酒,肯定水酒,度数也不高,也还没成型;屈原喝的酒,也肯定是水酒,度数也不高;汉武帝“甘美之”的酒,传说是茅台的源头,可也应是水酒,不过来自茅台镇;李白喝的酒,虽然自称酒中仙,可也应是浊酒一杯,不是白酒;武松喝的酒,醉打蒋门神时,过一个酒肆喝一碗,喝了十多碗,肯定也非白酒。
元朝开始,才学会用蒸馏的方法制作白酒,白酒刚开始,只可能比水酒的度数略高一点,因为人们喝酒的习惯,才刚从水酒中转过来,还不习惯喝高度酒,那时候白酒的酒精度数最多也就在20°多左右吧。慢慢的白酒酒精度数逐渐提高,人们喝酒的习惯也逐渐转向高度白酒,到清代应该有50多度的白酒出现了,茅台酒当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时,酒精度数该有50多度吧。
3、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为何古人动不动喝好几坛都不会醉呢?
古人动不动喝几坛酒还不醉,这样的情况多见于史书记载和文学作品,说明可信度还是比较高得,实际上,这点不值得奇怪,且不说元代之前,酒的酒精含量普遍较低,就在今天,好酒量的人也不算稀奇。比如之前我喝酒的时候,多的时候喝过大概有七八斤啤酒加半斤二锅头,当然中间少不了几次厕所,而我见过能喝的反而是一个女孩,可以说天赋异禀,有次喝酒喝了那种青啤十多瓶,这个量算不了什么,奇的是人家喝的气定神闲,厕所都不用上,只能说个人代谢功能异于常人。
而能喝的人有次在一个节目上介绍一个酒神,是鲁豫主持的一个节目,那人可以一顿喝七斤白酒,这可是货真价实的白酒,平均度数怎么也要四十度以上,古人喝酒小坛子也就两三斤的量,加起来也可以算是几坛子了,像名人里面,能喝酒的也屡见不鲜,比如最喜欢写酒的古龙大侠,他的作品里几乎每个大侠都爱酒,更有诸多酒量惊人的奇人异士。
古龙大侠自身那个酒量也是骇人听闻,当年古龙大侠多数作品都拍成电影,他自己也是个编剧,他的酒量武行的壮汉见了都怕,据洪金宝回忆说古龙喝威士忌都是一杯一杯的灌,就算他们有功夫在身也不是古龙的对手,也许正因为古龙喝酒太甚,所以英年早逝,让人可惜。再一个能喝酒的比如俄罗斯人,他们的酒量是普遍较高,高度难喝的伏特加,他们可以面不改色的喝下一大瓶,而且是空口喝,什么下酒菜什么的是不需要的,
说了现代喝酒的众生相,其实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就算在今天这个人的体质,加上现在普遍较高的白酒度数,一次喝个几坛子酒都不算回事,何况是在一贯喜欢夸张的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里呢,这事不值得称奇。在元明清时代已经有了蒸馏酒,但是民间普遍流行的还是一般家庭式作坊酿造的酿造酒,比如大名鼎鼎的二锅头成形于清中期,已经接近于近现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