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人喝什么白酒,汉代人喝得什么酒

这家还有房县黄酒可以喝,秋冬季节,温一壶黄酒,驱寒。喝黄酒怎么能喝出好口感的黄酒,史料上的古人,不仅能喝得了,而且喝完跟个没事儿人一样,在武汉的餐馆,我喝房县黄酒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地方,有人开玩笑,房县黄酒是给古代帝王喝的,绍兴黄酒是给衙门师爷喝的,只不过绍兴黄酒结合各方优势提前进行商业化,打出了品牌。

1、汉代人喝得什么酒,高度白酒?低度米酒?还是其它什么酒?

1、汉代人喝得什么酒,高度白酒?低度米酒?还是其它什么酒?

我国有非常悠久的酒文化,从夏商周的上古时期开始就有“杜康造酒”的传说,不过,对我们现在的人来说的话,古人的酒量似乎一直是个谜。印象里,很多古人喝酒就跟喝水一样,那酒量真的是高得离谱,话说回来,古人喝的酒跟咱们现在喝的完全不一样,那时候的酒大多都是低度发酵酒,并非高纯度的蒸馏酒,因此古代很多“海量”之人,实际上根本经不住现代的酒水。

史料记载当中,汉朝名将韩延寿,可以“饮酒石余”,而于定国则是“食酒至数石不乱”,古代一石的量是非常吓人的,别说这么多酒,就是喝这么多水都很难受,然而史料上的古人,不仅能喝得了,而且喝完跟个没事儿人一样。事实上,这些海量的古人所饮的,全都不是如今流行的蒸馏酒,从上古先秦到元朝之前,国人主要流行饮用的,几乎都是低度的发酵酒,酒精度数通常在十度之内,

最初的酿酒传说,就是说因为发现堆积在一起的果实还有被水泡了的粮食,就逐渐产生出酒精等物质,这个过程也就是发酵,人们偶然之间,发现了酒。对于发酵来说,酒精度数不能高,一旦超过十度,就会停止发酵,通常来说,用同等的粮食酿酒,出酒量越低,说明其度数越高,在古代超过十度的酒都被称作是上品,价格是相当不菲的,因为上好的酒,需要消耗很多的粮食。

《汉书》当中记载,西汉时期的酿酒情况是“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而后来的东汉就发展成“稻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上樽”,度数明显有了上升,古人形容度数高的酒是“美酒为毒”,并且价格也很贵。汉朝时期,北方人主要用高粱、粟米酿酒,而南方则使用稻谷,当时的粮食产量仍旧是比较低的,因此需要消耗众多粮食才能酿的酒,即便度数低,还是很贵,

因为酿酒技术的差异,古代的发酵酒,其实更像是如今的酒酿之类,虽然含有酒精,但含量是非常低的,这跟后来出现的蒸馏酒,完全是两码事。宋元时代,蒸馏酒出现,利用酒精与水的沸点不同将酒精分离,提高酒精度数,汉朝距离蒸馏酒出现的时代,有千年岁月,当时根本就没什么高度的酒,再怎么高也不会超过二十度,喝多了喝得肚子胀,倒是比醉酒的可能性更大。

2、十堰房县黄酒怎么样?

2、十堰房县黄酒怎么样?

众人皆知绍兴黄酒,其实,在湖北,房县黄酒名声更著,而欢迎度不亚于绍兴,黄酒分:干型黄酒、半干型黄、甜型黄酒、半甜型黄酒,酒绍兴黄酒属于半干型,房县黄酒属于半甜型。有人开玩笑,房县黄酒是给古代帝王喝的,绍兴黄酒是给衙门师爷喝的,只不过绍兴黄酒结合各方优势提前进行商业化,打出了品牌,史料记载,绍兴黄酒最早产于公元前492年越王勾践时期,而“房陵黄酒”早在公元前827年西周时期已成为“封疆御酒”。

公元前827楚王派诗经作者尹吉甫给周宣王献酒,宣王对此酒大行赞美,并御封为“封疆御酒”,庐陵王时,“房县黄酒”进入鼎盛。公元684年,武则天废唐中宗李显,贬为庐陵王,左迁房州(即湖北房县),庐陵王流放房州14年,随行工匠720余人,其中不乏宫廷御用酿酒大师精通各种制酒秘方。他亲率酿酒大师采集当地物产作原料改进宫廷秘方,提升发酵技艺酿造出“房陵黄酒”香溢四季,

痴迷成瘾,餐餐不离其口。公元705年,李显复位后特封此酒为“皇封御酒”,故房县黄酒又称“皇酒,可谓“思饮黄酒三小杯,不辞长做房陵人”,据统计,西周至明18个朝代,共有23位帝王级人物与房县黄酒结缘,此乃中国一大奇观,房县黄酒来之不易,总共要历经两次发酵,三次杀菌,历时180天,才能酿造出优质黄酒。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黄酒有行药势,杀百邪毒气,通血脉,厚肠胃养脾气等作用,饮用黄酒不仅可以增加食欲,使人心情愉悦,身体舒畅,而且可起到保健作用,适时常饮有助于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并有补血养颜,舒筋活血之功效。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