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白酒在长时间的存储中,随着时间的流逝,白酒中的酸、酯、醇、醛、酮经过缓慢的化学反应及物理变化,逐渐达到一种近乎完美的平衡状态。中国白酒目前有十二大香型,每个香型的白酒风味都是不同的,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味道,就是老酒所独有的陈味,古代说起酿酒,最早的还是两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写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这块土板现在应该还在芝加哥大学的OrientalInstitute,那里囤积了不少两河流域的文物。
1、中国的白酒什么时候到五十度的,古代不都是几度吗?
首先,中国古代没有酒精刻度的概念,判断酒精度的主要方法是摇晃酒液看酒花,分为大清花、小清花、云酒花、二酒花、油酒花。古时白酒的酒精刻度究竟有多高,只能通过现代技术检测的酒花大小与酒精度对应关系来推断,大清花大如黄豆,消失极快,酒精含量为60~75°;小清花大如绿豆,消失稍慢,酒精度在50~60°;云酒花大如大米粒,重叠二至三层,散失时间为20″左右,酒精度在40~50°之间;二花是大如大米和小米大小不等重叠,形状似云花,酒花散失时间更长,酒精度在15~40°;油花则大小如破碎的小米粒,酒液表面布满油珠,是高级脂肪酸,酒精度在5°。
2、老白酒到底是个什么味呢?
我是国家级白酒品酒师,我对白酒特别是老白酒情有独钟,每当品鉴到一款老酒的时候,幸福之感油然而生。那么老白酒是什么味道呢?中国白酒目前有十二大香型,每个香型的白酒风味都是不同的,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味道,就是老酒所独有的陈味,好白酒在长时间的存储中,随着时间的流逝,白酒中的酸、酯、醇、醛、酮经过缓慢的化学反应及物理变化,逐渐达到一种近乎完美的平衡状态。
当一款老白酒缓缓流进口中之后,酒液在舌尖和齿颊间游荡,每一滴与味蕾亲密接触之后,醇香四溢,醇美适口;不但诸味协调,而且会升腾出另一种滋味,就是陈味:一种类似陈年陈皮所散发出来的陈厚感;类似于陈年腊肉所散发出来的凝脂香气;类似于老酱油所散发出来的醇厚的甘味,这是时间的味道,这是刻着时间痕迹的一杯佳酿,每当喝到的时候,无不慨叹:酒伴一世,五味中皆有归处;人生苦短,当需老酒润心田。
3、古代喝的酒和现在的酒一样吗,酒精度是否低?
古代说起酿酒,最早的还是两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写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这块土板现在应该还在芝加哥大学的OrientalInstitute,那里囤积了不少两河流域的文物,而在中国,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经出现了谷物酿酒,中国的酿酒技术和西方一直不同,仰韶、龙山时期的古人应该是用蘖酿的酒,蘖就是发芽的谷粒,酿出的是黄酒。
后来古人们逐渐掌握了用酒曲酿酒的方法,秦汉时虽然仍然用蘖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开始用酒曲,前阵子还在《汉书·食货志》上读到: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兴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试一试,事实上,用蘖酿出的酒被称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说“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酿造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为制作工艺的不同而所有不同。
但是醴和那时的酒都是黄酒,南北朝时,制酒曲的工艺日益完善,当时的一部奇书《齐民要术》上记载了很多种制曲的方式,这些方式现在有不少还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时有了红曲,酿造出来了“红酒”,不知道古书里说的女儿红是不是就是这种就,不过绍兴的状元红应该不是,那酒俺喝过,其实不红,颜色是橙黄色的,前面说到曲酿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经想用酒代水再酿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浓度,可是不成,因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谢的产物,对酵母菌的发酵有一定抑制作用,当酒精成分达到10%左右时,酵母菌就停止繁殖,发酵过程也就随之放慢,
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强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会超过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发酵,也得不到度数更高的酒了。到了元朝,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把酒曲发酵酿造的酒再蒸馏一下,得到度数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这和现在的酒比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个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两“两毛烧”,体会一下古酒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