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阳人喝什么白酒,汉代人喝得什么酒

喝起来难以止住,醉起来比白酒更甚。我可以说说过去南阳人都喝什么酒,只是离开家乡太久了,现在家乡人都喝什么酒,我真的不好回答,史料上的古人,不仅能喝得了,而且喝完跟个没事儿人一样,赊店白酒长盛不衰,在很长时间,南阳人喝酒都是以赊店白酒为主,话说回来,古人喝的酒跟咱们现在喝的完全不一样,那时候的酒大多都是低度发酵酒,并非高纯度的蒸馏酒,因此古代很多“海量”之人,实际上根本经不住现代的酒水。

1、汉代人喝得什么酒,高度白酒?低度米酒?还是其它什么酒?

1、汉代人喝得什么酒,高度白酒?低度米酒?还是其它什么酒?

我国有非常悠久的酒文化,从夏商周的上古时期开始就有“杜康造酒”的传说,不过,对我们现在的人来说的话,古人的酒量似乎一直是个谜。印象里,很多古人喝酒就跟喝水一样,那酒量真的是高得离谱,话说回来,古人喝的酒跟咱们现在喝的完全不一样,那时候的酒大多都是低度发酵酒,并非高纯度的蒸馏酒,因此古代很多“海量”之人,实际上根本经不住现代的酒水。

史料记载当中,汉朝名将韩延寿,可以“饮酒石余”,而于定国则是“食酒至数石不乱”,古代一石的量是非常吓人的,别说这么多酒,就是喝这么多水都很难受,然而史料上的古人,不仅能喝得了,而且喝完跟个没事儿人一样。事实上,这些海量的古人所饮的,全都不是如今流行的蒸馏酒,从上古先秦到元朝之前,国人主要流行饮用的,几乎都是低度的发酵酒,酒精度数通常在十度之内,

最初的酿酒传说,就是说因为发现堆积在一起的果实还有被水泡了的粮食,就逐渐产生出酒精等物质,这个过程也就是发酵,人们偶然之间,发现了酒。对于发酵来说,酒精度数不能高,一旦超过十度,就会停止发酵,通常来说,用同等的粮食酿酒,出酒量越低,说明其度数越高,在古代超过十度的酒都被称作是上品,价格是相当不菲的,因为上好的酒,需要消耗很多的粮食。

《汉书》当中记载,西汉时期的酿酒情况是“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而后来的东汉就发展成“稻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上樽”,度数明显有了上升,古人形容度数高的酒是“美酒为毒”,并且价格也很贵。汉朝时期,北方人主要用高粱、粟米酿酒,而南方则使用稻谷,当时的粮食产量仍旧是比较低的,因此需要消耗众多粮食才能酿的酒,即便度数低,还是很贵,

因为酿酒技术的差异,古代的发酵酒,其实更像是如今的酒酿之类,虽然含有酒精,但含量是非常低的,这跟后来出现的蒸馏酒,完全是两码事。宋元时代,蒸馏酒出现,利用酒精与水的沸点不同将酒精分离,提高酒精度数,汉朝距离蒸馏酒出现的时代,有千年岁月,当时根本就没什么高度的酒,再怎么高也不会超过二十度,喝多了喝得肚子胀,倒是比醉酒的可能性更大。

2、南阳人喝什么酒?

2、南阳人喝什么酒?

作为南阳人,我应该回答这个问题,只是离开家乡太久了,现在家乡人都喝什么酒,我真的不好回答。不过我可以说说过去南阳人都喝什么酒,南阳地区酿酒、饮酒文化源远流长。公元二十三年,东汉皇族刘秀率二十八宿在宛(南阳简称宛)东古镇(兴隆镇)“刘记”酒馆聚众商议推莽扶汉大计,酒饮至正酣时,忽见“刘记”酒幌空中飘舞,遂智赊酒幌为帅旗,招兵反莽,兴兵南阳,大战昆阳(今叶县),定都洛阳,

喝起来难以止住,醉起来比白酒更甚。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外地酒传入南阳,品种就多了,其中不乏一些小有名气的。记得当年有句顺口溜:\

刘秀赊酒幌为帅旗,圆了皇帝梦,成就了东汉数百年基业,也谱写了一曲酒之壮歌。此后,刘秀下旨封兴隆镇为“赊旗镇”,人们习惯称为赊店,赊店白酒长盛不衰,在很长时间,南阳人喝酒都是以赊店白酒为主,当然其间也不断有所变化,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赊店酒厂还酿造出了一种甜酒一一碧绿酒。此酒色泽碧绿,酒浆粘稠,滴酒成珠,入口绵软甘甜,对饮者极具诱惑。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