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群,对黄酒和白酒的接受度是不一样的。尽管现在白酒的名气似乎远远大于黄酒,但在黄酒流行的江浙地区,黄酒依然是本地酒水消费的大头,相比黄酒的历史,其实白酒是一个小年轻,黄酒分四种,甜、半甜、半干和干黄酒,前三种有甜味,后一种太干涩,整体的风味口感太敏感,白酒注重香型而非口感,因为喝几口嘴里就麻了,遮丑。
1、黄酒与白酒相比,哪个对人身体好些?
这个在目前的消费环境下其实没法做出比较公认的对比。相比黄酒的历史,其实白酒是一个小年轻,目前考证的白酒起源,一般是说源于宋元时代蒸馏技术的兴起,然而黄酒的历史差不多可以追溯到秦汉乃至更早。尽管现在白酒的名气似乎远远大于黄酒,但在黄酒流行的江浙地区,黄酒依然是本地酒水消费的大头,黄酒的衰落其实是近百年间的事情。
在近代以前,黄酒是全国范围最普及的酒种,清末民初的时候发展到顶峰,当时中国人喝酒以酿造酒(黄酒、米酒等)为主,蒸馏酒(白酒)还比较少。而且那时候黄酒是属于“上层酒”,官僚文人饮宴喝的都是黄酒,而那时候白酒还被叫做烧酒,因为酒精度数高、刺激性大,一般只有中下层比较穷苦的脚夫走卒用来驱寒、获得刺激等,而且黄酒的喝法比较文雅。
黄酒一般不干杯,“干杯”其实是一个外来的身体仪式,有一篇回忆录讲的就是俄罗斯人评价当时的中国人喝酒:中国人喝酒很奇怪,端起杯子来,也不碰杯,在空中让一下,说一句“请”,小抿一口又放下,整体来说酒风是比较恬淡优雅的。白酒作为新时代产物出现以后,黄酒在很多方面都处于劣势,首先,白酒多次蒸馏,酒精度高(最高70多度),黄酒一般不超过18度,这种反差带来的影响是超强的,感官刺激、快速反应,对抗寒冷效果更强,这点也是黄酒南盛北衰最主要的原因。
至于深层次的文化中心、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北移等原因,我们就不做深入讨论了,其次,黄酒分四种,甜、半甜、半干和干黄酒,前三种有甜味,后一种太干涩,整体的风味口感太敏感,白酒注重香型而非口感,因为喝几口嘴里就麻了,遮丑。再次,酒的陈化其实就是其中微生物的变化和反应,越高度的酒中微生物活性越低,也就是说,黄酒十年的陈化后口感变化远大于白酒,好的黄酒成本太高太难得,反过来说,就是白酒其实不需要陈化很久,因为陈化的效果极微,
而白酒的不同香型中,又以酱香型白酒的陈华效果最好,但在短时间内,还是不如高端黄酒。最后,就是算经济账,如果酒水预算是1000,一桌十人,喝白酒(假设48度)可能三四瓶就状态正好,可以买每瓶二三百元的;喝黄酒(假设12度)要达到喝得差不多的状态,可能需要的瓶数就要翻4倍甚至更多了(度数低有甜味好入口),这样每瓶只能买七八十元的,
花的钱一样多,喝的酒价位差几档,你请客会这么喝吗?对于现在不爱喝白酒的年轻人来说,黄酒其实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但是对于我们喝惯了白酒的中年人,黄酒仿佛就是果汁饮料一类的淡口味酒,没法给我们想要的刺激,不同的人群,对黄酒和白酒的接受度是不一样的。单论对身体的影响的话,黄酒的刺激性是比白酒要小的,然而很多人喝酒,就是为了刺激。
2、黄酒究竟是养胃还是伤胃?
小时候在老家经常看到,舅舅外公他们酿制黄酒,北方边远丘岭地带山坡上,沟河旁专门种植酿酒小黄米。春天播种秋天收割,一般小黄米穗子比较大,但产量一亩地施农家肥也就几百斤,农家酿制小黄米酒,要提前准几口大瓷缸,大麯。把小黄酒米洗淘捡干净后,加水放在大铁锅里煮成稠糊糊状,平摊在大木案上,掺上已经破碎麦麯搅拌匀成,放凉后装入事先准备好瓷缸里封缸窖藏,
一般经过一二月发酵后,小黄米酒味就出来了,芳香四溢。用勺舀半盆再用箩筛一隔,下面黄酒原酱一碗兑三碗水,用火烧开锅开即可饮喝,小黄米酒在我们老家是专门招待贵宾才开坛的,冷热菜一上桌,黄酒用壶每一位加一小碗,长辈一吆喝先干第一碗,再打通关猜枚划拳,黄酒用大麯发酵制成,看着酒的度数不高,但后劲十足。如果喝过量了,头晕眼花,东倒西歪,酒劲可持续两三天,头疼欲裂很难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