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酒业发展的根基,中国酒文化

1,中国酒文化

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中国制酒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食物之一,它的历史几乎是与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自从酒出现之后,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酒的形态多种多样,其发展历程与经济发展史同步,而酒又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还具有精神文化价值。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体现在社会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人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在这个意义上讲,饮酒不是就饮酒而饮酒,它也是在饮文化。

中国酒文化

2,酒文化来历

  酒仙刘伶在其《酒经》中,将酿酒历史追溯到夏朝,其实还可往远推算。据《史记·夏本记》记述:帝中康时,守四时的羲氏、和氏就有饮酒的嗜好。而其祖先是帝尧时派去定四时的,历经五帝近百年时间。由此推断,酿酒业产生于这个时期,发源于中原,逐渐发展到四夷,而到周朝初期,酿酒技术完全成熟,并已形成分类。《诗经·风·七月》记载:“六月食郁及,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伐木》曰:“伐木于阪、酾酒有衍。”这里讲的是酿酒所用的原料:如棠棣、芹菜、山枣、豆类、稻类、黑黍和稷等。这些酒是冬季酿造,春季成品,酒质极好,酒度较高,甘甜醇正,而上等的酒则由黑黍和郁金香草酿制而成,所谓白酒。另一类酒工艺极简单,只需发酵一夜即可饮用,仅为解渴,不会醉人,叫做“一宿酒”,所谓甜酒。可以猜测,古人酿酒是由发酵时间长短,选料好坏来决定酒质,无蒸馏工艺,但需过滤。过滤的方法是先将酿好的酒沉淀,然后在器皿上面放个竹筐,里面再放些茅草、艾蒿之类,将酒倒入筐里,便慢慢滤澄,经过滤后的酒装入酒罐中可长时间贮存。酒罐是由圭玉制成。   至于酒器更是种类繁多,参差不等,有木制、竹制或陶制。上讲究的还得说用犀牛角或青铜器制成的酒具。外形有似兽头或兽形,有三足或四足,有圆形或方形,有两耳或提手,有的还有盖并附有小勺。后两种酒器盛行殷、周。而使用时还要因场合而定。各类酒具因制作材料和工艺而异,分别叫笾、豆、爵、鼎等。   饮酒更是其乐无穷,自古就有畅饮通宵,不醉不休的场景。《诗经·湛露》:“厌厌夜饮,不醉不归。”《诗经通论》认为:“醉以酒,饱以德。饮其酒而醉;受其恩德至多,又如饱餐后之满足。《诗集传》认为:“是以既醉既饱,而福禄之来,反覆而不厌也。”   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饮酒方式:除夕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中,正月初一取出,全家人朝南方饮酒,寓意春风送暖到人间,预祝一年的好运气。饮酒的顺序自少至老,幼的先喝,年龄最长后喝。顾况诗证:“手把屠苏让少年。”苏轼诗曰:“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王安石诗亦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酒文化来历

3,中国酒文化

中国的饮酒文化 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分布各地的众多民族,酝酿了丰富多姿的民间酒俗。有的酒俗留传至今。 一 传统的饮酒文化根基——酒德和酒礼 历史上,儒家的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两字。 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从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 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饮酒的。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中国酒文化

4,酒的发展历史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中国酒的历史极为悠久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05-10-27 -------------------------------------------------------------------------------- 在我们的祖先尚为猿的时候,就已经和酒发生了关系。因为,地球上最早的酒,应是落地野果自然发酵而成的。所以,酒的出现,不是人类的发明,而是天工的造化。 人工酿酒的先决条件,是陶器的制造。否则,便无从酿起。在仰韶文化遗址中,既有陶罐,也有陶杯。由此可以推知,约在六千年前,人工酿酒就开始了。在尧时,酒已流行于社会。“千钟”二字,则标志着这是初级的果酒,与水差近。《史记》记载,仪狄造“旨酒”以献大禹,这是以粮酿酒的发端。自夏之后,经商周,历秦汉,以至于唐宋,皆是以果粮蒸煮,加曲发酵,压榨而后酒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又说:“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恐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段话的核心之点,是说酿酒的程序,由原来的蒸煮、曲酵、压榨,改而为蒸煮、曲酵、蒸馏。所谓突破,其本质就是酒精提纯。这一生产模式,已和现代基本相同了。清代乾隆年间,直隶宣化对酿酒户征收烧锅税,标志着白酒业的兴旺发达。 自古及今,酒一直在陪伴着历史兴亡的脚步前进。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写道:“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兴也有酒,亡也有酒,确可谓经盛衰而无废,历百代而作珍。“酒之为祸久矣”,其实不然,人的品格优劣,是由生理基因决定的,与酒无干。善者为善,恶者为恶,有酒无酒,喝与不喝,都改变不了什么。智愚在人,我们无须对酒颂之过高,责之过重。我们对酒的态度,该是不禁不纵,有节有仪,趋其利处,避其弊端。
1.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的酿造,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酒与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2.早初酒应当是果酒和米酒。自夏之后,经商周、历秦汉,以至于唐宋、皆是以果实粮食蒸煮,加曲发酵,压榨而后才出酒的,无论是吴姬压酒劝客尝,还是武松大碗豪饮景阳岗,喝的就是果酒或米酒,随着人类的进一步发展,酿酒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改进,由原来的蒸煮、曲酵、压榨、改而为蒸煮、曲酵、馏、最大的突破就是对酒精的提纯。数千年来,中国的酿酒事业,在历史的变迁中,分支分流以至于酿造出了许多更具有地方特色,更能反应当地风土人情的各类名酒,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酒礼酒俗,无不构造出一个博大的渊深的名酒古国。
唐朝风靡世界

5,中国酒文化的前提是什么

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分布各地的众多民族,酝酿了丰富多姿的民间酒俗。有的酒俗留传至今。 一 传统的饮酒文化根基——酒德和酒礼 历史上,儒家的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两字。 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从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 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饮酒的。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水上漂 回答采纳率:13.0% 2008-11-23 10:54 检举 中国的酒如同茶一样,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杜康造酒之始,中国的酒代代传承,中国的酒与国外的不同的是主要是白酒,国外大多是红酒,中国的白酒主要有醇香型,降香型,曲香型,混合香型,各具特色,淳厚芳香。自古以来,酒就出现在许多文人墨客的诗文中,李白斗酒诗百篇,苏轼把酒问青天,还有一句话: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当然也有酒入愁肠愁更愁的话。酒发展到今天形成中国文化之一,造酒技术也有所提高,酒的价值也在增长,但是,酒后驾车意外频出,饮酒过量造成死亡,官场生意场无酒不成事,这些现象也值得深思。其实适量饮酒舒筋活血,有助健康,还是那句话:就像茶一样,要品,才能体会文化。以上拙见,实属自家之言,比较爱好中国文化方面的事情,借贵宝地倡言己见,多谢。
中国人喜欢喝酒
要有酒啊,没酒还谈什么酒文化.

6,中国酒文化来源

中国的饮酒文化 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分布各地的众多民族,酝酿了丰富多姿的民间酒俗。有的酒俗留传至今。 一 传统的饮酒文化根基——酒德和酒礼 历史上,儒家的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两字。 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从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 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饮酒的。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
的起源——考古资料对酿酒起源的佐证 谷物酿酒的两个先决条件是酿酒原料和酿酒容器。以下几个典型的新石器文化时期的情况对酿酒的起源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1)裴李岗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6000年) (2)河姆渡文化时期(公元前4000-500年) 上述两个文化时期,均有陶器和农作物遗存,均具备酿酒的物质条件。 (3)磁山文化时期 磁山文化时期距今7355-7235年,有发达的农业经济。据有关专家统计:在遗址中发现的"粮食堆积为100m3,折合重量5万公斤"还发现了一些形制类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器。有人认为磁山文化时期,谷物酿酒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4)三星堆遗址 该遗址地处四川省广汉,埋藏物为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2870年之间的遗物。该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青铜酒器,其器形有杯,觚,壶等。其形状之大也为史前文物所少见。 (5)山东莒县陵阴河大汶口文化墓葬 1979 年,考古工作者在山东莒县陵阴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发掘到大量的酒器。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其中有一组合酒器,包括酿造发酵所用的大陶尊,滤酒所用的漏缸,贮酒所用的陶瓮,用于煮熟物料所用的炊具陶鼎。还有各种类型的饮酒器具100多件。据考古人员分析,墓主生前可能是一职业酿酒者(王树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酿酒",《中国烹饪》,1987.9)。在发掘到的陶缸壁上还发现刻有一幅图,据分析是滤酒图。 在龙山文化时期,酒器就更多了。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龙山文化时期酿酒是较为发达的行业。 以上考古得到的资料都证实了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夏禹时代确实存在着酿酒这一行业。

7,中国酒文化起源的历史过程

古代,往往将酿酒的起源归于某某人的发明,把这些人说成是酿酒的祖宗,由于影响非常大,以致成了正统的观点。对于这些观点,宋代《《酒谱》》曾提出过质疑,认为“皆不足以考据,而多其赘说也”。这虽然不足于考据,但作为一种文化认同现象,不妨罗列于下。主要有以下几种传说:   上天造酒说:   素有"诗仙"之称的李白,在《月下独酌·其二》一诗中有"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的诗句;东汉末年以"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自诩的孔融,在《与曹操论酒禁书》中有"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之说;经常喝得大醉,被誉为"鬼才"的诗人李贺,在《秦王饮酒》一诗中也有"龙头泻酒邀酒星"的诗句。此外如"吾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魂","酒泉不照九泉下","仰酒旗之景矅","拟酒旗于元象","囚酒星于天岳"等等,都经常有"酒星"或"酒旗"这样的词句。窦苹所撰《酒谱》中,也有酒"酒星之作也"的话,意思是自古以来,我国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说法。不过这连《酒谱》的作者本身也不相信这样的传说。   《晋书》中也有关于酒旗星座的记载:"轩辕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飨饮食。"轩辕,我国古星名,共十七颗星,其中十二颗属狮子星座。酒旗三星,即狮子座的ψ、ε和∽三星。这三颗星,呈"1"形排列,南边紧傍二十八宿的柳宿蜍颗星。柳宿八颗星,即长蛇座δ、σ、η、Ρ、ε、З、W、⊙八星。明朗的夜晚,对照星图仔细在天空中搜寻,狮子座中的轩辕十四和长蛇座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一,很明亮,很容易找到,酒旗三星,因亮度太小或太遥远,则肉眼很难辨认。   酒旗星的发现,最早见《周礼》一书中,据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二十八宿的说法,始于殷代而确立于周代,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伟大创造之一。在当时科学仪器极其简陋的情况下,我们的祖先能在浩淼的星汉中观察到这几颗并不怎样明亮的"酒旗星",并留下关于酒旗星的种种记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至于因何而命名为"酒旗星",度认为它"主宴飨饮食,那不仅说明我们的祖先有丰富的想象力,而且也证明酒在当时的社会活动与日常生活中,确实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然而,酒自"上天造"之说,既无立论之理,又无科学论据,此乃附会之说,文学渲染夸张而已。姑且录之,仅供鉴赏。
酒仙刘伶在其《酒经》中,将酿酒历史追溯到夏朝,其实还可往远推算。据《史记·夏本记》记述:帝中康时,守四时的羲氏、和氏就有饮酒的嗜好。而其祖先是帝尧时派去定四时的,历经五帝近百年时间。由此推断,酿酒业产生于这个时期,发源于中原,逐渐发展到四夷,而到周朝初期,酿酒技术完全成熟,并已形成分类。《诗经·风·七月》记载:“六月食郁及,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伐木》曰:“伐木于阪、酾酒有衍。”这里讲的是酿酒所用的原料:如棠棣、芹菜、山枣、豆类、稻类、黑黍和稷等。这些酒是冬季酿造,春季成品,酒质极好,酒度较高,甘甜醇正,而上等的酒则由黑黍和郁金香草酿制而成,所谓白酒。另一类酒工艺极简单,只需发酵一夜即可饮用,仅为解渴,不会醉人,叫做“一宿酒”,所谓甜酒。可以猜测,古人酿酒是由发酵时间长短,选料好坏来决定酒质,无蒸馏工艺,但需过滤。过滤的方法是先将酿好的酒沉淀,然后在器皿上面放个竹筐,里面再放些茅草、艾蒿之类,将酒倒入筐里,便慢慢滤澄,经过滤后的酒装入酒罐中可长时间贮存。酒罐是由圭玉制成。   至于酒器更是种类繁多,参差不等,有木制、竹制或陶制。上讲究的还得说用犀牛角或青铜器制成的酒具。外形有似兽头或兽形,有三足或四足,有圆形或方形,有两耳或提手,有的还有盖并附有小勺。后两种酒器盛行殷、周。而使用时还要因场合而定。各类酒具因制作材料和工艺而异,分别叫笾、豆、爵、鼎等。   饮酒更是其乐无穷,自古就有畅饮通宵,不醉不休的场景。《诗经·湛露》:“厌厌夜饮,不醉不归。”《诗经通论》认为:“醉以酒,饱以德。饮其酒而醉;受其恩德至多,又如饱餐后之满足。《诗集传》认为:“是以既醉既饱,而福禄之来,反覆而不厌也。”   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饮酒方式:除夕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中,正月初一取出,全家人朝南方饮酒,寓意春风送暖到人间,预祝一年的好运气。饮酒的顺序自少至老,幼的先喝,年龄最长后喝。顾况诗证:“手把屠苏让少年。”苏轼诗曰:“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王安石诗亦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