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栖凤渡镇的介绍
栖凤渡镇位于郴州市苏仙区,辖枫塘、南香、瓦灶、栖凤渡、太阳坌、畔冲、新庄、大丘铺、枫树下、庄门10个行政村,栖凤渡、火车站、街洞煤矿、湘勘五队4个居委会,137个村民小组。
2,郴州西风渡
栖凤渡镇位于郴州市北约24公里107国道路边,辖栖凤渡、火车站、街洞煤矿、湘勘五队、栖凤渡煤矿、区农药厂6个居委会;枫塘、南香、瓦灶、栖凤渡、太阳坌、畔冲、新庄、大丘铺、枫树下、庄门10个村委会;137个村民小组。境内有一条自西而东的河流,称之为栖河,又称之为栖凤水。栖凤水,在州北五十里。源出桂阳州南之龙渡山,东北流入州境,至州北五十里之栖凤渡,因名。栖凤水入永兴县界,合白豹水。又桂水,在州东南六十里。源出鱼?山,东流入桂阳县界,会于耒水。《志》云:桂水亦出黄岑山,在州西南五十里。似误。------录自《读史方舆纪要》正文·卷八十二 湖广八传说栖凤渡与三国名士庞统有一段渊源。庞统起初并不被刘备重用,只得个耒阳县令的小职。一次,他投宿栖河古渡小镇,因心事重重,食欲不振,一夜辗转难眠。第二天起床已是响午时分,顿觉饥肠肚饿,而店家早已卖完了吃食。恰巧一名鱼翁打鱼回来经过此店,店家便急中生智,买了一条河涟鱼,立刻杀了熬成鱼汤,加入当地的五爪朝天红椒粉、调入当地特产豆膏、茶油等佐料,用家里过节备用的干切粉做成一碗鱼粉。庞统食后汗流满面、胃口大开、酣畅淋漓,顿时觉得精神抖擞,大声赞道:“此乡野之味,亦可登大雅之堂!快哉!快哉!”到了耒阳,他励精图治,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因庞统号凤雏,为纪念他,后人把庞统夜宿的古渡称为栖凤渡,而那碗激励其心志的鱼粉称为“栖凤渡鱼粉”,这便是栖凤渡鱼粉的由来。
3,湘菜代表菜有哪些
湘菜是由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种地方风味为主组成。湘江流域的菜以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是湖南菜的主要代表,其特点是用料广泛、制作精细、品种繁多,口味上注重香鲜、酸辣、软嫩,在制作上以煨、炖、腊、蒸、炒诸法见称。洞庭湖区的菜以烹制河鲜和家禽家畜见长,多用炖、烧、腊的制作方法,其特点是芡大油厚、咸辣香软。湘西菜擅长制作山珍野味,烟熏腊肉和各种腌肉,口味侧重于咸、香、酸、辣。由于湖南地处亚热带,气候多变、春季多雨,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因此湘菜特别讲究调味,尤重酸辣、咸香、清香、浓鲜,具有浓郁的山乡风味。夏天炎热,其味重清淡、香鲜;冬天湿冷,味重热辣、浓鲜。 据统计,今天的湘菜已有菜肴4000多种,名菜300多种,其中不少还有传说和典故,得到各界名人的赞许。 ●水产类 组庵鱼翅,此菜是清末湖南督军谭延 家宴名菜,颜色淡黄、汁明油亮、软糯柔滑、鲜咸味美、醇香适口。谭延 字组庵,是一位有名的美食家,他的家厨曹敬臣,跟随谭先生多年,摸透了谭的食好,经常花样翻新。他将红煨鱼翅的方法改为鸡肉、五花肉与鱼翅同煨,成菜风味独特,备受谭延 赞赏。组庵先生无论自己请客或别人请他吃饭,都按他的要求制作此菜,后来人们称为组庵大菜,饮誉三湘。 石锅鱼,湘菜中的一道名菜,制作方法很是独特,用一块大的花岗岩岩石凿成有双耳的石锅,将鱼放在石锅内烹煎,然后,再加上以辣椒为主的各式佐料,又再加上一些滋补药材,这样,经过一番复杂的烹调工序的操作流程之后,一锅“石锅鱼”诞生了。传说清初康熙年间,长沙湘江河畔,有一家小店擅长做一道“石锅鱼”,风味独特。康熙皇帝微服下江南时,在这间小店尝了这道菜,感觉味道鲜美无比,龙颜大悦,故欣然提笔将这道菜赋名为“金福鱼”。此后,“石锅鱼”也就变成“金福鱼”了,而这家小店也因此得名为“金福林”。 毛家火焙鱼,湘潭地区的稻田小涌、山溪山塘中都有一种名为“嫩子鱼”的小鱼,将小鱼焙干、过大油、烹制入味就成了火焙鱼。据考究,毛主席从6岁开始就喜欢吃此菜。1937年朱仲丽(王稼祥夫人)去延安时,她的妈妈特地叫她带一包火焙鱼送给毛主席,令毛主席非常高兴,毛家火焙鱼也就出了名。火焙鱼经入味、油炸后,很香酥,吃时肉骨一齐食,目前全国的湘菜馆都有这道名菜。 祁阳笔鱼,笔鱼学名铜鱼,因其色黄体圆,状似竹竿,又称竹鱼,是祁阳县语溪的著名特产。相传宋代文豪苏东坡路过祁阳时,笔落语溪水中,化作此鱼。煎焖笔鱼,集桂鱼、青鱼、鳝鱼、鳅鱼的细嫩、甘甜、油润、鲜香于一身,是祁阳地区的传统名菜。此菜香辣咸鲜,软嫩油滑,颜色酱红,汁抱油亮,味香扑鼻。 酸辣笔筒鱿鱼,湖南著名的刀工菜。鱿鱼片剞刀技术要求很高,用力均匀,刀口整齐,经开水浸泡后,卷成笔筒状。成菜色泽油亮,质在脆嫩,酸辣味鲜,酒饭两宜。 ●畜肉类 宝塔香腰,又名“七层楼”、“玉麟香腰”,是湖南传统名肴,由七道不同的菜肴叠放而成。很久以前,衡阳就有了鱼丸、黄雀肉、锅烧丸等地方小品种,虽风味独特,却不能登大雅之堂。清朝末叶,衡阳人彭玉麟官至兵部尚书,还念念不忘家乡这些小品种。一日,彭在府中宴请朝廷官吏,命家厨想法把这些小品种巧集于一碗之中。厨师深明彭的意图,经过苦心琢磨,精心烹调,将鱼丸、黄雀肉、锅烧丸等重叠握于碗中,形如宝塔,以喻其主人官运亨通,步步登高。菜上桌后,这些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人也未曾见过,惊问其名。彭说:“此菜虽是我授意而作,却还不曾思其名称,不过还曾记得家乡有香腰一说。于是席中有人曰,观其形,可叫“堆子香腰”或“宝塔香腰”。这时,彭的一心腹起笔曰:“‘堆子’一词太俗,‘宝塔’一词太实,今日乃彭大人作东,且此菜系他授意而故,何不以‘玉麟香腰’冠之。“满座皆以“妙”“好”合之。自此,“玉麟香腰”很快传至民间,成为红白喜事、过节宴客必上的头碗菜,俗称“头碗”。此菜碗装七层,原料丰富、形状各异,片、卷、球、丸俱全。味道多样,咸、鲜、香,色彩丰富,汁附其间,色、味、香俱全。 毛家红烧肉,毛主席钟情红烧肉世人共知,故红烧肉又名毛氏红烧肉,是主席宴上的八大名菜之一,也是湘菜系列独树一帜的主打产品,流传至今,一直深受世人喜爱。在当时的年代乃至上世纪70年代红烧肉是上等菜,主席认为,红烧肉可以大量补充能量,恢复体力,使人精力充沛。据历史记载,毛主席在指挥三大战役时,对警卫员李银桥说:“你只要隔三天给我吃一顿红烧肉,我就有精力打败敌人。”可见主席对红烧肉的钟爱。 口蘑汤泡肚,汤泡肚是湘菜中一道著名的佳肴。由清末长沙“玉楼东”首创。此菜后流传各地,北京市专营湖南风味菜的马凯餐厅曾以此菜而名扬京华。著名戏剧研究家许姬传老人食后还留下即兴诗一首:“倚马我惭奏凯歌,试斟不觉醉屠苏,易牙手段湖南味,汤泡肚尖冠首都。此菜白绿相问,口蘑软嫩,肚尖脆嫩,汤清醇香,味道爽口。 藜蒿炒腊肉,常德地区冬春两季的时令菜。藜蒿是一种野生植物,多生长在上坡上,根部白色,约有筷子粗,味清香,俗语“正月藜,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闻名全国的烟熏“三湘腊肉”在湖南特别是常德一带家喻户晓,每年冬至过后,房前屋后炊烟袅袅,成串腊制品挂在架上,别有情趣。此莱由红白两色组成,底汁红亮,蒿根洁白,咸香而辣,吃口脆嫩。 红煨羊蹄花,湖南邵阳地区传统名菜。相传,清光绪年间,有一外来宰羊者途经吉垦阁,见路旁弃有羊蹄,便对厨师陈来四、黎竹生说,羊蹄能制佳肴,弃之可惜,并详告烹法。陈、黎二厨师依法调制,味道果然不错,后又增加了多种调料,使其味更加鲜美。一日,他们特制羊蹄花一份,隐其菜名,遍请县城名人食客品尝。大家食后,赞不绝口,疑为山珍海味,后得知为羊蹄花,惊叹不已,遂闻名于世。此菜颜色红亮,肉质软烂,富有胶质,味道鲜香,略有辣味。 东安鸡,湖南的传统名菜,始于唐代。相传唐玄宗开元年间,湖南东安县城里,有一家3个老年妇女开的小饭馆,某晚来了几位经商客官,当时店里菜已卖完,店主提来两只活鸡,马上宰杀洗净,切成小块,加上葱、姜、辣椒等佐料,经旺火,热油略炒,加入盐、酒、醋焖烧后,浇上麻油出锅,鸡的香味扑鼻,吃口鲜嫩,客官吃后非常满意,事后到处宣扬,小店声名远播,各路食客都慕名到这家小店吃鸡,于是此菜逐渐出名。东安县县太爷风闻此事,也亲临该店品尝,为之取名为“东安鸡”,流传至今已有1千多年的历史。传说,北伐战争胜利后,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长唐生智在南京设宴款待宾客,席中有“东安鸡”一菜,宾客食后赞不绝口。郭沫若《洪波曲》载:抗日战争时期,唐将军在长沙水陆洲的公馆里,曾设宴招待了他,其间也有东安子鸡这道菜。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主席宴请尼克松时,曾用东安鸡等湘菜招待他,尼克松吃得很高兴,边吃边赞赏,回国后还大肆赞扬“东安鸡”味美可口,久食不厌。此菜颜色鲜艳汁芡红亮,咸甜适口,香味浓郁,酸辣兼备,既脆又嫩,有浓而不腻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