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什么堂前野桔香,苏轼八月十八潮

1,苏轼八月十八潮

苏轼《观浙江涛》: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末,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情此景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百度
把问题说完整,我来帮你解答
《催试官考较戏作》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凤咮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苏轼八月十八潮

2,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句话出自苏轼的哪首诗

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催试官考较戏作》。全文内容如下: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凤咮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八月十五月色正好,不管是茅屋还是楼台,何况我处如同蓬莱。此时风咮堂前的野桔正香,而剑潭桥边的荷叶也衰败枯萎了。到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潮水最大也是天下最壮观的,此时钱塘江大潮就像传说中的鹏鸟的翅膀拍击在水面上,激起三千里波涛,也像十万个人不停地向前奔驰,浩浩荡荡,形成一条巨大的白练。观潮的人们拿着青色雨伞和周围的红旗相呼应,白色的浪花打在黑色的河岸上黑白颜色互相闪灭。可惜,我们难得聚在一起,在这般的美景,在这般的旅行,却不能两者兼得呢?希望试官能加快审核考卷,门外的学子们正颠着脚盼望着呢。扩展资料作品注释1、催试官考较戏作:熙宁五年八月,作者监考贡举时作。贡举是封建社会朝廷开科取士的地方选拔阶段,宋制:贡举的考试放榜例在中秋节日。这一年却迟了两天——八月十七日放榜,不消说那些考生们是等得颇为焦急的,所以作者有催试官之作。较,能校。考校是指试后的阅卷、评定。2、堂:堂在杭州凤凰山下。咮(音zhòu),鸟的啄。3、剑潭桥:或言杭州无此桥,疑指作者故乡某处。4、八月十八潮:指钱塘江潮。八月十八日潮最大,俗称这天是“潮生日”。一直到现在,旧历这一天,还是观潮的日子。5、鲲鹏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说鲲化为鹏,从北海迁到南冥:“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6、组练长驱十万夫:组练,组甲、练袍,指武装部队。《左传·襄公三年》:“楚子重使邓廖帅组甲三百、被练三千以伐吴。”7、吞屠:吞并,消灭。8、愿君闻此添蜡烛:这句是催试官加夜班看试卷。9、白袍:宋制,没有官职的人穿白袍,以别于穿皂袍的有官职者,所以一般用“白袍”指未仕的士子。10、立鹄:即鹄立,形容伸着脖子、颠着脚盼望的样子。全首诗仅此二句是催促之词,以上说中秋月,说钱塘江潮,似不相干,实则作者说月说潮以过节、看潮戏催试官,叫他们快点发榜。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句话出自苏轼的哪首诗

3,苏轼催官考较戏作

《催试官考较戏作》 - 诗词正文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 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凤咮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催试管考较戏作} {宋} 苏轼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纱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写的人 李晓磊

苏轼催官考较戏作

4,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是苏轼的诗句全诗的名字是什么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出自苏轼的《催试官考较戏作》。《催试官考较戏作》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杂言古诗。这首诗的意思是当年时任杭州通判的苏东坡,同情那些望眼欲穿等候成绩的考生,写成这首《催试官考较戏作》,希望阅卷官挑灯夜战迅速批出考卷,好让考生们轻松愉快地去欣赏八月十八的钱塘江涌潮。 扩展资料《催试官考较戏作》作者:苏轼朝代:宋代原文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凤咮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⑨如立鹄。白话译文江汹涌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而有钱的巨富、尊贵的官吏,争先赏赐银色的彩绸。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手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催试官考较戏作

5,古诗崔试官考较戏作

崔试官考较戏作苏轼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凤咮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五绝·钱塘潮李祚忠一后浪推前浪,滔滔涌入江。回头潮更壮,猛撞巻堤墙!二钱塘滚滚潮,浩荡带雷嚣。沿岸人拥眺,皆惊世上寥!
当年时任杭州通判的苏东坡,同情那些望眼欲穿等候成绩的考生,写成这首《催试官考较戏作》,希望阅卷官挑灯夜战迅速批出考卷,好让考生们轻松愉快地去欣赏八月十八的钱塘江涌潮。

6,古代关于大鹏的诗句

1. 有关大鹏的诗句有哪些 1.《临路歌》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2.《潜夫论·释难》 是故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 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3.《庄子·逍遥游》 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4.《大鹏赋》 一身正气两袖凤,浩然正气举大鹏。 扶摇直上三清境,翩然落在魁星楼。 五彩云霞绕碧月,七色光华罩金乌。 六根清净神仙界,九精八怪一扫空! 5.《大鹏展翅恨天低》 明月有心笑沧海,青山无泪悬马蹄。 黄巢战死身犹恨, 大鹏展翅恨天低。 2. 关于“大鹏鸟”的诗句有哪些 春秋时期 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 唐 李白-《大鹏赋》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鷃之辈,空见笑于藩篱。 3. 唐 李白-《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4. : 唐 李峤-《海》习坎疏丹壑,朝宗合紫微。 三山巨鳌涌,万里大鹏飞。楼写春云色,珠含明月辉。 会因添雾露,方逐众川归。5. 宋 张辑-《贺新郎·绿阴凉尊俎》赤城霞起连天姥。 有丹经、亲曾密授,八篇奇语。道骨仙风骑鲸客,合侍红云帝所。 且画戟、清香时度。散入邦人箫鼓里,恰春留、芍药丛歌舞。 还更诵,大鹏赋。6. 宋 利登 -《杂兴》大鹏击逍遥,鹪粒有余羡。 嗜好非固殊,夫亦各所愿。 3. 关于大鹏鸟的诗句 庄子-逍遥游》中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 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神异经-中荒经》:“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圆如削。――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会东王公也。” 注.希有又名大鹏 “其鸟铭曰:有鸟希有,绿赤煌煌,不鸣不食,东覆东王公,西覆西王母,王母欲东,登之自通,阴阳相须,惟会益工。” 写大鹏的还有:《大鹏赋》、《鲲化为鹏赋》、《北溟有鱼赋》 李白的【临路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昂英的水调歌头】 万顷黄湾口, 千仞白云头。 一亭收拾, 便觉炎海豁清秋。 潮候朝昏来去, 山色雨晴浓淡, 天末送双眸。 绝域远烟外, 高浪舞连艘。 风景别,胜滕阁, 压黄楼。 胡床老子, 醉挥珠玉落南州。 稳驾大鹏八极, 叱起仙羊五石, 飞佩过丹丘。 一笑人间世, 机动早惊鸥。 4. 有没有关于鲲鹏的 诗句 唐李白《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 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 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道: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 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1965年秋) 南宋李清照《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唐杜甫《泊岳阳城下》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5. 有关“大鹏励志”的诗句有哪些 《临路歌》唐朝 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上李邕》 唐代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临江仙·带雨梨花看上马》宋朝 邓萧 带雨梨花看上马,问人底事匆匆。 于飞有愿恨难从。大鹏抟九万,鹦鹉锁金笼。 匆匆便为千里隔,危岑已接高穹。 回头那忍问前踪。家留烟雨外,人在斗牛中。 《竞渡》清朝 乾隆 此俗始荆楚,特以纪岁时,初因吊忠悃,相沿竞水嬉。 夏五真夏五,风日薰且熙,况当膏雨沾,应节聊拈题。 昆明闪金波,回堤灿蜀葵,中流九龙舟,谁肯相参差。 黄帽双飞桨,彩缕五色丝,纷逐锦标得,悬望霓旌麾。 既闹旋亦寂,凭观有所思,我观竞之义,所包未可涯。 聊举数端言,以当—解颐,四时唯其竞,双丸日夜驰。 江河唯其竞,东去不复归,大鹏竞图南,翼若云天垂, 蟪蛄竞春秋,各各不相知,其间人更甚,率被名利羁, 大禹竞寸阴,陶侃较分厘,所趋背膺判,同惧晷刻移。 准竞所以劳,其劳无止期,故无竞唯人,四方其训之。 《杂兴》宋朝 利登 滞并释阳渊,嫩和改阴囿。 草色谁与媒,青青一何骤。 美人振长袖,伫立伤年少。 芳红不少留,况乃飘残照。 飘零可柰何,四气如环珂。 白云虽有反,不反亦已多。 曲流伤直水,远荫无近柯。 谁令天有汉,杳杳隔秋娥。 桂林有秋色,洞庭有秋波。 濯衣千仞溪,涤垢非悦眼。 涓辰万里游,宁以霖雨缓。 丈夫秉道心,摧挫志逾勉。 岂如甘与橙,南北随所变。 大鹏击逍遥,鹪粒有余羡。 嗜好非固殊,夫亦各所愿。 6. 跟鲲鹏有关的诗句 《泊岳阳城下》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北》 年代: 唐 作者: 徐夤 雪满湖天日影微,李君降虏失良时。 穷溟驾浪鲲鹏化,极海寄书鸿雁迟。 来犹未启,残兵奔去杳难追。 可怜燕谷花间晚,邹律如何为一吹。 《木兰花慢 题阙》 年代: 元 作者: 白朴 听鸣驺入谷,怕惊动、北山猿。且放浪形骸,支持岁月,点检田园。先生结庐人境,竟不知、门外市尘喧。醉后清风到枕,醒来明月当轩。伏波勋业照青编。薏苡又何冤。笑蕞尔倭奴,抗衡上国,挑祸中原。分明一盘棋势,谩教人、着眼看师言。为问鲲鹏瀚海,何如鸡犬桃源。 《催试官考较戏作》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 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凤咮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7. 谁知道我国古代有关"鹏"的诗句 1. 饯魏州判鹏举(作者:邵桂子 朝代:宋) 2. 鹏升夫人和平女士索书赋一绝(作者:陈独秀 朝代:现代) 3. 送程鹏翼赴山东运司经历(作者:柯九思 朝代:元) 4. 赠谈故人高鹏举(作者:家铉翁 朝代:宋) 5. 追用徐廉使参政子方申屠侍御致远张御史鹏飞(作者:方回 朝代:宋) 6. 寄程鹏飞(作者:刘过 朝代:宋) 7. 蝶恋花 次韵答魏鹏举(作者:刘敏中 朝代:元) 8. 追用徐廉使参政子方申屠侍御致远张御史鹏飞(作者:方回 朝代:宋) 9. 魏鹏负期醉卧戏题练裙(作者:贾云华 朝代:宋) 10. 送汲鹏(作者:贾岛 朝代:唐) 11. 赠来进士鹏(作者:李咸用 朝代:唐) 12. 闻庄鹏举山茶小盆葩华杂然有意举以见遗因作(作者:喻良能 朝代:宋) 13. 寄张鹏飞浙东(作者:方回 朝代:宋) 14. 又次韵张御史鹏飞(作者:方回 朝代:宋) 15. 次韵张鹏飞三绝(作者:方回 朝代:宋) 16. 鹏鷃问答(作者:姜特立 朝代:宋) 17. 寄老山张鹏飞御史(作者:方回 朝代:宋) 18. 次韵张鹏飞三绝(作者:方回 朝代:宋) 19. 追用徐廉使参政子方申屠侍御致远张御史鹏飞(作者:方回 朝代:宋) 20. 鹏飞操(作者:黎廷瑞 朝代:宋) 21. 鲲化为鹏诗(作者:楼钥 朝代:宋) 22. 追用徐廉使参政子方申屠侍御致远张御史鹏飞(作者:方回 朝代:宋) 23. 南乡子 次韵答魏鹏举(作者:刘敏中 朝代:元) 24. 蝶恋花 次韵答魏鹏举(作者:刘敏中 朝代:元) 25. 寄韩鹏(作者:李颀 朝代:唐) 26. 南乡子 鹏举兄致仕,寓家松江。今年秋,独(作者:刘敏中 朝代:元) 27. 次韵张鹏飞三绝(作者:方回 朝代:宋) 28. 送程鹏翼赴山东运司经历(作者:柯九思 朝代:元) 29. 闻庄鹏举山茶小盆葩华杂然有意举以见遗因作(作者:喻良能 朝代:宋) 30. 寄张鹏飞浙东(作者:方回 朝代:宋) 31. 满江红 送郑鹏南经历赴河东廉访幕(作者:刘敏中 朝代:元) 32. 渔家傲 饯表兄魏鹏举归华亭寓居 以上元刻本(作者:刘敏中 朝代:元) 33. 追用徐廉使参政子方申屠侍御致远张御史鹏飞(作者:方回 朝代:宋) 34. 追用徐廉使参政子方申屠侍御致远张御史鹏飞(作者:方回 朝代:宋) 35. 饯魏州判鹏举(作者:邵桂子 朝代:宋) 36. 次韵张鹏飞三绝(作者:方回 朝代:宋) 37. 酬贾鹏山人郡内新栽松寓兴见赠二首(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 38. 送赵鹏举之西台掾(作者:李裕 朝代:元) 39. 寄程鹏飞(作者:刘过 朝代:宋) 中国的“鹏”字,根据《说文》、《字林》等典籍,即“凤”的古字。《说文》曰:“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朋为朋党字。”可见“鹏”左边的“朋”来自它群鸟之王的地位。就字源而论,可以推测大鹏和凤凰源自先民的同一种鸟图腾,逐渐分化,带上不同的特征。对大鹏的正面记载毫无疑问始于《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而《神异经·中荒经》里描述的大鸟“希有”,也与大鹏有相当的关系:“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圆如削。下有回屋,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会东王公也。”《水经注》引《神异经》又加上了“其鸟铭曰:有鸟希有,绿赤煌煌,不鸣不食,东覆东王公,西覆西王母,王母欲东,登之自通,阴阳相须,惟会益工。”此鸟有绿、红双色,不鸣叫也不进食。仅仅背上小片没羽毛的地方就有一万九千里宽广,可见它体形多么庞大。 后世诗人以大鹏为高远志向、豪放气概的象征。如阮修《大鹏赞》中有“志存天地,不屑唐庭。鸴鸠仰笑,尺鷃所轻。超世高逝,莫知其情”的句子。借大鹏来抒发蔑视官宦、抱负超远的心境。而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邑》)更是千古传诵。直至如今,汉语中仍有“鹏举”、“鹏程”之类的词语,借喻远大的前程和抱负。

7,谁可以帮我做首诗啊

凤泣幽谷底 舞姿袅凄凄 飞入君子心 飞进君子梦 ——旨在表现悲情少女对他心爱的人的悲思
凤萧声动明月光, 舞剑把酒话月凉。 飞花乱捻轻(情)似雪, 飞书传来喜欲狂!
牵走昨日的是翩然的金[凤] [舞]动今天的是你我的对望 我的思念越[飞]越远 却怎么也[飞]不出你的目光 你的视线 你的纯洁和善良 把[我]的痛苦, 我[的]难过 都过滤成[甜]
凤阙星郎离去远, 舞蝶似随歌拍转。 飞升元不用丹砂, 飞走无路号且呀。
凤舞飞飞 凤飞千里,非梧不栖; 舞姿翩跹,飘若娇鸿。 飞自东来,衣袂飘飘, 飞落昔去,霞云映虹。
凤凰的绚丽在我的眼里不过那样的普通,而你却使我心动,痴迷, 舞动的蝴蝶在我的眼里不代表美好,而你却让我感觉一切是多么美好. 飞入花园,只是想为你采最好的花, 飞到你身边,只是想你让我好好爱你.
凤吟龙啸乐今朝, 舞忆鹊飞共赴桥。 飞入春色桃园家, 飞到天涯海之角。

8,商山早行 温庭筠

商山早行  唐 温庭筠  【原文】: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作者小传】:  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其诗辞藻华丽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存词70余首。注:部分版本为枳花照驿墙,现查大部分教科书已改为“明”:明,使…明艳。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注词释义】  征铎:车马旅行时用的响铃。  槲: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枳: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古代道路沿途专供递政府文书的公务人员休息、住宿的地方。  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据考,温庭筠幼时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瓠县(现在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曾自称为杜陵游客。那么,这句里的“杜陵梦”当是思乡之梦。作者曾在此寓居。  凫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  回塘:园而曲折的池塘。  【古诗今译】  征铎鸣响催促旅人起程,刚上路就伤悲离开故乡。鸡鸣声伴有屋顶的残月,足迹已踏乱桥上的新霜。槲树的叶子落满了山路,枳树的白花只点缀驿墙。回想夜来甜蜜的故乡梦,满眼是凫雁散布在池塘。  【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温彦博之裔孙,我国古代著名词人, 两《唐书》有传。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  此诗描写诗人在山村旅店起早赶路的情景。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整首诗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了。  《商山早行》是温庭筠诗词中的名篇,也是写商洛的名篇。内容一般,但是艺术水平很高,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尤其是诗的第二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极受称赞。  温庭筠,字飞卿,山西祁县人。是晚唐颇有影响的一位诗词名家。生于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卒年说法不一,有的说死于公元870年,有的说死于公元886年。据他说,他的祖上温彦博曾在唐贞观年间做过宰相。应该算是名门后裔。可是到他时已是家境衰微,失去昔日祖上的辉煌了。  温庭筠貌丑好色,不修边幅,行为放荡,但是天资聪慧,文思敏捷,而且精通音律,擅长诗赋。因此,他在士大夫中名声不好,认为他“有才无行”、“德行无取”。在唐文宗、唐宣宗年间他曾三次参加进士考试,都名落孙山。所以他在政治上一生是不得意的,只做过一些小官。早年他曾出入于宰相令狐的书馆,还颇受器重,可是后来他埋怨令狐为他的求取功名没有帮助,就给予嘲讽,于是与令狐交恶。令狐镇守淮南时,他路过时也不肯去拜访,却不争气去逛妓院,而且醉酒闹事,被令狐暗中派人把他还打了一顿,连牙齿都打断了。后来杨收当宰相,起用他担任国子助教,还参与主持秋试。结果他对一位叫邵谒的考生讽刺时政的文章大加称颂,触犯了权贵,杨收就撤了他的官。此后他四处流落,穷困潦倒而死。他的这首《商山早行》诗,大概是写于唐懿宗咸通元年春天(公元859年),从长安去襄阳投靠徐商时。当时他已是近50岁了。  《商山早行》确实写得很美,尤其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作者仅用了几个名词,就生动的勾勒出一幅充满形、神、影、色美感的山村早春拂晓图,今天读来,一千多年前的商山路上早春拂晓的风光景物仍然历历在目,倍觉亲切。关于这首诗历来论家很多,但有些注释多有牵强附会,想当然的解说。比如首句“晨起动征铎”。多解为早晨起来“摇动征车上的铃子”。铎是铃不错,《古汉语字典》中的解释是“挂于牛马颈下或屋檐下的小铃。”按照温氏当时穷困潦倒的实际情况,恐怕很难乘坐着车子长途旅行的。同时,倘若坐上车子恐怕也很难看到河上架的木板桥上人踩霜的脚印。因此,这一句确切一点说,应是店主敲响店铺屋檐下挂着的铎(铃),催客人起来上路。再是第四句“人迹板桥霜”中的“板桥”。大概生活在商洛山中的人都经历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无论是丹江还是山里的其它河流小溪,凡是村庄前后的河水上,都架设着木板桥(有的也用原木),供山民上山下地劳作和旅人行走,免去脱鞋涉水之苦。这种木板桥一般是在洪期过后的秋季架设,第二年的初夏洪期到来前拆掉。在深秋初冬和早春降霜的日子,早上人走在桥上,总可以看到桥板面上结着薄薄一层白霜,脚踩过去,也会留下清晰的印迹。“人迹板桥霜”一句,正是这一景象的生动真实写照。至于现在商州西北四十里的板桥镇,与温氏的这首诗更不可能有任何关系。因为,板桥镇并不在商山道上,而且离这条大道很远,温庭筠绝不会绕到那么远的地方去过“木板桥”。关于“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有的注释以“槲叶落”,而且有霜迹,就说这首诗写的是“晚秋”景象,也是纯粹的想当然之说。“槲”树属壳斗科,乔木,叶阔大,卵形。商州老百姓都知道“槲叶”是什么,而且用它衬蒸馍笼,端阳节用它包粽子。槲叶秋冬季并不落,而是枯黄在枝上,到第二年春天新叶萌发时枯叶才脱落。“枳”,商州人俗称“铁梨寨”。枳木多丛生,叶少刺多而粗,春天开白花,果实象桔,深绿色,味苦涩不能食。枳木多生长在河堤、畔或人家场院墙边。有的人家还把它当作篱笆栽植。现在已少见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丹江两岸河堤和村庄旁随处可见。这两句也是早春时节商山道上景物的真实描绘。“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字就用得非常巧妙而确贴。因为在拂晓前的月光下,驿站墙外边一片白色的枳实花,显得特别的明亮耀眼。总之,这首五言律诗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用字、声律都是十分讲究,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技巧。第一联与第四联首尾照应,抒发了诗人远途跋涉,思念故乡的辛苦和仕途不得意的失落无助情怀,第二、三联以眼前生动而又清寂的景象,既照应了诗题的“山路早行”,也映衬出诗人当时心情的凄清落寞。全诗情景浑然一体,感人至深。  温庭筠诗词文章都很有特色,但总的说来他的文不如诗,诗不如词。他的诗词思想内容比较狭窄单薄,多为香软艳丽的描写女性篇章,但艺术水平很值得称道。尤其是他的词,对后世影响较大,历代把他称为“花间派”词风的鼻祖。
晨起动征铎(chénqǐdòngzhēngduó),客行悲故乡(kèxingbēigùxiāng)。 鸡声茅店月(jīshēngmáodiànyuè),人迹板桥霜(rénjìbǎnqiáoshuāng)。 斛叶落山路(húyèluòshānlù),枳花明驿墙(zhǐhuāmíngyìqiáng)。 因思杜陵梦(yīnsīdùlíngmèng),凫雁满回堂(fúyànmǎnhuítáng)。温庭筠(wēntíngyunūn)
商山早行 唐 温庭筠 【原文】: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作者小传】: 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其诗辞藻华丽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存词70余首。注:部分版本为枳花照驿墙,现查大部分教科书已改为“明”:明,使…明艳。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注词释义】 征铎:车马旅行时用的响铃。 槲: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枳: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古代道路沿途专供递政府文书的公务人员休息、住宿的地方。 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据考,温庭筠幼时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瓠县(现在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曾自称为杜陵游客。那么,这句里的“杜陵梦”当是思乡之梦。作者曾在此寓居。 凫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 回塘:园而曲折的池塘。 【古诗今译】 征铎鸣响催促旅人起程,刚上路就伤悲离开故乡。鸡鸣声伴有屋顶的残月,足迹已踏乱桥上的新霜。槲树的叶子落满了山路,枳树的白花只点缀驿墙。回想夜来甜蜜的故乡梦,满眼是凫雁散布在池塘。 【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温彦博之裔孙,我国古代著名词人, 两《唐书》有传。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 此诗描写诗人在山村旅店起早赶路的情景。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整首诗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了。 《商山早行》是温庭筠诗词中的名篇,也是写商洛的名篇。内容一般,但是艺术水平很高,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尤其是诗的第二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极受称赞。 温庭筠,字飞卿,山西祁县人。是晚唐颇有影响的一位诗词名家。生于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卒年说法不一,有的说死于公元870年,有的说死于公元886年。据他说,他的祖上温彦博曾在唐贞观年间做过宰相。应该算是名门后裔。可是到他时已是家境衰微,失去昔日祖上的辉煌了。 温庭筠貌丑好色,不修边幅,行为放荡,但是天资聪慧,文思敏捷,而且精通音律,擅长诗赋。因此,他在士大夫中名声不好,认为他“有才无行”、“德行无取”。在唐文宗、唐宣宗年间他曾三次参加进士考试,都名落孙山。所以他在政治上一生是不得意的,只做过一些小官。早年他曾出入于宰相令狐的书馆,还颇受器重,可是后来他埋怨令狐为他的求取功名没有帮助,就给予嘲讽,于是与令狐交恶。令狐镇守淮南时,他路过时也不肯去拜访,却不争气去逛妓院,而且醉酒闹事,被令狐暗中派人把他还打了一顿,连牙齿都打断了。后来杨收当宰相,起用他担任国子助教,还参与主持秋试。结果他对一位叫邵谒的考生讽刺时政的文章大加称颂,触犯了权贵,杨收就撤了他的官。此后他四处流落,穷困潦倒而死。他的这首《商山早行》诗,大概是写于唐懿宗咸通元年春天(公元859年),从长安去襄阳投靠徐商时。当时他已是近50岁了。 《商山早行》确实写得很美,尤其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作者仅用了几个名词,就生动的勾勒出一幅充满形、神、影、色美感的山村早春拂晓图,今天读来,一千多年前的商山路上早春拂晓的风光景物仍然历历在目,倍觉亲切。关于这首诗历来论家很多,但有些注释多有牵强附会,想当然的解说。比如首句“晨起动征铎”。多解为早晨起来“摇动征车上的铃子”。铎是铃不错,《古汉语字典》中的解释是“挂于牛马颈下或屋檐下的小铃。”按照温氏当时穷困潦倒的实际情况,恐怕很难乘坐着车子长途旅行的。同时,倘若坐上车子恐怕也很难看到河上架的木板桥上人踩霜的脚印。因此,这一句确切一点说,应是店主敲响店铺屋檐下挂着的铎(铃),催客人起来上路。再是第四句“人迹板桥霜”中的“板桥”。大概生活在商洛山中的人都经历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无论是丹江还是山里的其它河流小溪,凡是村庄前后的河水上,都架设着木板桥(有的也用原木),供山民上山下地劳作和旅人行走,免去脱鞋涉水之苦。这种木板桥一般是在洪期过后的秋季架设,第二年的初夏洪期到来前拆掉。在深秋初冬和早春降霜的日子,早上人走在桥上,总可以看到桥板面上结着薄薄一层白霜,脚踩过去,也会留下清晰的印迹。“人迹板桥霜”一句,正是这一景象的生动真实写照。至于现在商州西北四十里的板桥镇,与温氏的这首诗更不可能有任何关系。因为,板桥镇并不在商山道上,而且离这条大道很远,温庭筠绝不会绕到那么远的地方去过“木板桥”。关于“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有的注释以“槲叶落”,而且有霜迹,就说这首诗写的是“晚秋”景象,也是纯粹的想当然之说。“槲”树属壳斗科,乔木,叶阔大,卵形。商州老百姓都知道“槲叶”是什么,而且用它衬蒸馍笼,端阳节用它包粽子。槲叶秋冬季并不落,而是枯黄在枝上,到第二年春天新叶萌发时枯叶才脱落。“枳”,商州人俗称“铁梨寨”。枳木多丛生,叶少刺多而粗,春天开白花,果实象桔,深绿色,味苦涩不能食。枳木多生长在河堤、畔或人家场院墙边。有的人家还把它当作篱笆栽植。现在已少见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丹江两岸河堤和村庄旁随处可见。这两句也是早春时节商山道上景物的真实描绘。“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字就用得非常巧妙而确贴。因为在拂晓前的月光下,驿站墙外边一片白色的枳实花,显得特别的明亮耀眼。总之,这首五言律诗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用字、声律都是十分讲究,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技巧。第一联与第四联首尾照应,抒发了诗人远途跋涉,思念故乡的辛苦和仕途不得意的失落无助情怀,第二、三联以眼前生动而又清寂的景象,既照应了诗题的“山路早行”,也映衬出诗人当时心情的凄清落寞。全诗情景浑然一体,感人至深。 温庭筠诗词文章都很有特色,但总的说来他的文不如诗,诗不如词。他的诗词思想内容比较狭窄单薄,多为香软艳丽的描写女性篇章,但艺术水平很值得称道。尤其是他的词,对后世影响较大,历代把他称为“花间派”词风的鼻祖。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 (唐)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其诗辞藻华丽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存词70余首。注:部分版本为枳花照驿墙,现查大部分教科书已改为“明”:明,使…明艳。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注词释义】 征铎:车马旅行时用的响铃。 槲: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枳: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古代道路沿途专供递政府文书的公务人员休息、住宿的地方。 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据考,温庭筠幼时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瓠县(现在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曾自称为杜陵游客。那么,这句里的“杜陵梦”当是思乡之梦。作者曾在此寓居。 凫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 回塘:园而曲折的池塘。 【古诗今译】 征铎鸣响催促旅人起程,刚上路就伤悲离开故乡。鸡鸣声伴有屋顶的残月,足迹已踏乱桥上的新霜。槲树的叶子落满了山路,枳树的白花只点缀驿墙。回想夜来甜蜜的故乡梦,满眼是凫雁散布在池塘。 【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温彦博之裔孙,我国古代著名词人, 两《唐书》有传。温庭筠虽为并州人,但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 此诗描写诗人在山村旅店起早赶路的情景。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整首诗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了。 《商山早行》是温庭筠诗词中的名篇,也是写商洛的名篇。内容一般,但是艺术水平很高,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尤其是诗的第二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极受称赞。 温庭筠,字飞卿,山西祁县人。是晚唐颇有影响的一位诗词名家。生于唐宪宗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卒年说法不一,有的说死于公元870年,有的说死于公元886年。据他说,他的祖上温彦博曾在唐贞观年间做过宰相。应该算是名门后裔。可是到他时已是家境衰微,失去昔日祖上的辉煌了。 温庭筠貌丑好色,不修边幅,行为放荡,但是天资聪慧,文思敏捷,而且精通音律,擅长诗赋。因此,他在士大夫中名声不好,认为他“有才无行”、“德行无取”。在唐文宗、唐宣宗年间他曾三次参加进士考试,都名落孙山。所以他在政治上一生是不得意的,只做过一些小官。早年他曾出入于宰相令狐的书馆,还颇受器重,可是后来他埋怨令狐为他的求取功名没有帮助,就给予嘲讽,于是与令狐交恶。令狐镇守淮南时,他路过时也不肯去拜访,却不争气去逛妓院,而且醉酒闹事,被令狐暗中派人把他还打了一顿,连牙齿都打断了。后来杨收当宰相,起用他担任国子助教,还参与主持秋试。结果他对一位叫邵谒的考生讽刺时政的文章大加称颂,触犯了权贵,杨收就撤了他的官。此后他四处流落,穷困潦倒而死。他的这首《商山早行》诗,大概是写于唐懿宗咸通元年春天(公元859年),从长安去襄阳投靠徐商时。当时他已是近50岁了。 《商山早行》确实写得很美,尤其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作者仅用了几个名词,就生动的勾勒出一幅充满形、神、影、色美感的山村早春拂晓图,今天读来,一千多年前的商山路上早春拂晓的风光景物仍然历历在目,倍觉亲切。关于这首诗历来论家很多,但有些注释多有牵强附会,想当然的解说。比如首句“晨起动征铎”。多解为早晨起来“摇动征车上的铃子”。铎是铃不错,《古汉语字典》中的解释是“挂于牛马颈下或屋檐下的小铃。”按照温氏当时穷困潦倒的实际情况,恐怕很难乘坐着车子长途旅行的。同时,倘若坐上车子恐怕也很难看到河上架的木板桥上人踩霜的脚印。因此,这一句确切一点说,应是店主敲响店铺屋檐下挂着的铎(铃),催客人起来上路。再是第四句“人迹板桥霜”中的“板桥”。大概生活在商洛山中的人都经历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无论是丹江还是山里的其它河流小溪,凡是村庄前后的河水上,都架设着木板桥(有的也用原木),供山民上山下地劳作和旅人行走,免去脱鞋涉水之苦。这种木板桥一般是在洪期过后的秋季架设,第二年的初夏洪期到来前拆掉。在深秋初冬和早春降霜的日子,早上人走在桥上,总可以看到桥板面上结着薄薄一层白霜,脚踩过去,也会留下清晰的印迹。“人迹板桥霜”一句,正是这一景象的生动真实写照。至于现在商州西北四十里的板桥镇,与温氏的这首诗更不可能有任何关系。因为,板桥镇并不在商山道上,而且离这条大道很远,温庭筠绝不会绕到那么远的地方去过“木板桥”。关于“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有的注释以“槲叶落”,而且有霜迹,就说这首诗写的是“晚秋”景象,也是纯粹的想当然之说。“槲”树属壳斗科,乔木,叶阔大,卵形。商州老百姓都知道“槲叶”是什么,而且用它衬蒸馍笼,端阳节用它包粽子。槲叶秋冬季并不落,而是枯黄在枝上,到第二年春天新叶萌发时枯叶才脱落。“枳”,商州人俗称“铁梨寨”。枳木多丛生,叶少刺多而粗,春天开白花,果实象桔,深绿色,味苦涩不能食。枳木多生长在河堤、畔或人家场院墙边。有的人家还把它当作篱笆栽植。现在已少见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丹江两岸河堤和村庄旁随处可见。这两句也是早春时节商山道上景物的真实描绘。“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字就用得非常巧妙而确贴。因为在拂晓前的月光下,驿站墙外边一片白色的枳实花,显得特别的明亮耀眼。总之,这首五言律诗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用字、声律都是十分讲究,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技巧。第一联与第四联首尾照应,抒发了诗人远途跋涉,思念故乡的辛苦和仕途不得意的失落无助情怀,第二、三联以眼前生动而又清寂的景象,既照应了诗题的“山路早行”,也映衬出诗人当时心情的凄清落寞。全诗情景浑然一体,感人至深。 温庭筠诗词文章都很有特色,但总的说来他的文不如诗,诗不如词。他的诗词思想内容比较狭窄单薄,多为香软艳丽的描写女性篇章,但艺术水平很值得称道。尤其是他的词,对后世影响较大,历代把他称为“花间派”词风的鼻祖。
商山早行 唐 温庭筠 【原文】: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作者小传】: 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少负才名,然屡试不第。又好讥讽权贵,多犯忌讳,因而长期抑郁,终生不得志。他精通音律,熟悉词调,在词的格律形式上,起了规范化的作用。艺术成就远在晚唐其他词人之上。其词题材较狭窄,多红香翠软,开“花间词”派香艳之风。有些词在意境的创造上,表现了他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情思,文笔含蓄,耐人寻味。其诗辞藻华丽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存词70余首。注:部分版本为枳花照驿墙,现查大部分教科书已改为“明”:明,使…明艳。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注词释义】 征铎:车马旅行时用的响铃。 槲: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枳: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古代道路沿途专供递政府文书的公务人员休息、住宿的地方。 杜陵:地名,在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据考,温庭筠幼时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瓠县(现在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曾自称为杜陵游客。那么,这句里的“杜陵梦”当是思乡之梦。作者曾在此寓居。 凫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 回塘:园而曲折的池塘。 【古诗今译】 征铎鸣响催促旅人起程,刚上路就伤悲离开故乡。鸡鸣声伴有屋顶的残月,足迹已踏乱桥上的新霜。槲树的叶子落满了山路,枳树的白花只点缀驿墙。回想夜来甜蜜的故乡梦,满眼是凫雁散布在池塘。 【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浇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