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破浮生过半 心情半佛半神仙
半半歌
李密庵
看破浮生过半, 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廓半乡村舍, 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闱半经尘,半土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 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 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 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酒饮半酣正好, 花开半吐偏妍。
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 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至于作者简介嘛,李密庵,清代诗人。湖南长沙岳麓山有一半山亭, 为半云庵旧址。 据传原庵内有一烧火僧,曾作《半半诗》一首,对仗颇工、自然流畅,既写景,又抒情,为名山胜迹留下趣谈。清代学者李密庵也有首《半半歌》,一做《半半诗》,这首诗气韵贯通,文笔流畅,颂田园,写人伦,叙情趣,论时弊,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林语堂说:“生活的最高典型应属子思所倡导的中庸生活。一首28行的小诗(李密庵《半半歌》)把这种理想很美妙地表达了出来
半半歌 李密庵
好歌!
2,蒙娜丽莎怀孕了是什么意思
>>新闻背景
美丽的蒙娜丽莎“怀孕”了,并成为一家医院的“形象代言人”。最近,位于贵阳市宝山南路的一家医院门口出现了一幅“怀孕的蒙娜丽莎”画像,旁边还写有“谁是孩子的父亲!DNA检测能准确找到”的字样。(10月18日《贵州都市报》)
观点一
“创意”侵犯了公俗良习
祝俊初我虽拙于欣赏油画,但出自旷世名师笔下、诞生于五百年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蒙娜丽莎》,能跻身全球不朽经典行列,得享“永恒的微笑”殊荣,令我拜倒于这样的评价:“这是世界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右手,这副脸庞,只要见过一次,就永远离不开我们的记忆。”
因此,我真不得不承认,这家男科医院的广告创意闪烁出顶尖高手的智慧———让“世界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右手”轻轻扶在凸肚上,用“只要见过一次,就永远离不开我们的记忆”的脸庞静静朝向为父的男士,套上经典光环的暗示、挑逗、教唆,对掏钱买明白很富刺激力。
可惜,绝顶聪明用错了地方。如此篡改世界名画,损毁人间真善美,这样借艺术之力、谋商业之利的投机取巧,对艺术之道和商业之道两面越轨,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重践踏,是不折不扣的经济恶俗。我不知道,达·芬奇的在天之灵对肆意亵渎会怎样痛心疾首,但我看到贵阳市民不依不饶,对有损蒙娜丽莎在人们心中美好形象的“借鸡生蛋”,他们表达出了反感。
可悲,面对市民的反感,该医院院长尚陶醉于出奇制胜。这是“以一种新奇、引人深思的形式来宣传医院的DNA检测项目”,此举“不存在违法问题,希望市民能够接受这种‘创意’”———他说。他到底还是没明白:他所谓“新奇、引人深思”的广而告之,要害是轻蔑了人们眼里的干净、侮辱了人们心中的圣洁;他所谓的“创意”,侵犯了社会的公俗良习。
观点二
“怀孕的蒙娜丽莎”也是一种美
□翟春阳笔者认为,这实在是一个让人击节叹赏的广告创意。
有人对此广告不满,认为“有损蒙娜丽莎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形象”,有些观点则上升到了某种高度,诸如:“《蒙娜丽莎》是人类共同的艺术财富”,“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不能被庸俗化”,等等。这类批评似曾相识,在湖南某酒厂拿屈原做广告时,在长春市出现“伟人司仪”时,就都曾有类似的批评出现。
其实,蒙娜丽莎作为一个女人,据考证说是一富商的妻子,当然也就可能怀孕———怀孕是女人的天性,难道一怀孕就会有损女人的美丽?也许怀了孕的蒙娜丽莎更为美丽,那一抹微笑更为动人;还有人考证出蒙娜丽莎本是一个妓女,所幸考证者是意大利人,而意大利人远没有中国人这么敏感,他们并没有群起而攻之,认为他侮辱了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的“美”是“一瞬间的美”,达·芬奇的画笔让这“一瞬间的美”变成了“永恒的美”,但这对蒙娜丽莎本人来说,也只是她的“一瞬间”———她不可能一直那么坐着,一直那么笑着;她也许在当晚就会去偷情,或者去卖体力谋生,然而,这些对《蒙娜丽莎》都丝毫无损,《蒙娜丽莎》并没有欺骗谁,它所捕捉到的正是“一瞬间的真实”。
对“蒙娜丽莎怀孕”,不必上纲上线,换一种角度去看,也能看出美来。
3,急求关于土家族的各种资料和图片我要做一份地理小报
【简介】
族名 “土家”在当地汉语中是本地人的意思。土家族人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1956年才被识别为单一民族,1990年统计人口为570.422万人,2007年为802万人。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以及四川省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与汉、苗等族杂居。 土家族织锦以其色彩斑斓、织工精巧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
【服饰】
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民居】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习俗】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有“哭嫁习惯”习惯。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开始是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直到哭的口干舌噪,两眼红肿。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老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廷。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名称。一般道场都履行下柳床、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辞解、解灯、打烧棺、辞灵、扫堂等具体操作程序。死者亲属披麻戴孝,跟随道士行丧礼,还请人唱孝歌,以哀悼亡人。新中国成立后,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动,以开追悼会唱丧歌代替道场。
【饮食习惯】
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苞谷饭最为常见。有时也吃豆饭,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苞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吊脚楼
【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人还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
【结构】
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
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
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
【形式】
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
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
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适用。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
【土家族吊脚楼】
到了张家界,都想看看土家吊脚楼。由于历代朝廷对土家族实行屯兵镇压政策,把土家人赶进了深山老林,其生存条件十分恶劣,《旧唐书》说:“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蛩腹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加上少田少地,上家人只好在悬崖陡坡上修吊脚楼。
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