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廿五公司待遇怎么样,凌川白酒变身道光廿五

八月二十七,道光帝在皇宫举行登基大典,改明年为道光元年,尊皇后钮钴禄氏为恭慈皇太后。四年后,他重新被道光皇帝启用,先后担任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最终病逝于任上,享年六十六岁,死后清廷晋赠其太子太傅,谥文忠。林则徐的一生也算得上是大起大落,早年曾任湖广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但等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却被道光皇帝当作替罪羊,不仅被革去官职,被发配到新疆戍边。

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子孙后代结局如何?过得怎么样?

林则徐的一生也算得上是大起大落,早年曾任湖广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但等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却被道光皇帝当作替罪羊,不仅被革去官职,还被发配到新疆戍边。 但不管面对任何遭遇,林则徐始终践行他的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在新疆他不顾年高体衰,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南疆八个城,为西北边防做出巨大贡献。

四年后,他重新被道光皇帝启用,先后担任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最终病逝于任上,享年六十六岁,死后清廷晋赠其太子太傅,谥文忠。在林则徐死后,他膝下共留有三儿三女:长子林汝舟、二儿子林聪彝、三儿子林拱枢;以及大女儿林尘谭、二女儿林普晴、三女儿郑林氏。 林汝舟:出生于1814年,是林则徐的长子,因此从小就被重点培养,等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24岁的林汝舟就高中进士,殿试位列第二甲第六名,也就是全国第九名,被授予翰林修史的职务,官衔为正七品。

因为林汝舟不善言辞,又性格内心,平时只爱读书,所以不善于钻营权势,也从不参与任何朝廷斗争和政事,一门心思只整理史书,因此一直没有得升迁,但也没有遭到任何无妄之灾,算是一生平平稳稳,还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后来林则徐去世后,朝廷感念林则徐的功劳,将林汝舟升迁为侍讲,官衔为从四品,主要职责也是也为文史修撰,编修与检讨。

十一年后,林汝舟因病去世,享年47岁,其后代也大都归隐,未投身政坛。他的一个四代孙,叫做林鸿汉,曾担任是金陵石化职工大学的校长。林聪彝:出生于1824年,虽然是林则徐的二儿子,但从小聪明伶俐,因为备受林则徐的喜爱,并且他和大哥林汝舟不一样,从小就立志要当大官。但可惜的,这位林聪彝读书没有哥哥厉害,一直都没能考中科举,甚至连举人都不是。

等到林则徐去世后,朝廷感念林则徐的功劳,就召29岁的林聪彝入京,赏给他举人身份、补内阁中书,林聪彝这才正式踏入仕途。要说,这林聪彝虽然读书不行,但当官却是一把好手,他先是巴结上浙江巡抚左宗棠,因此被特授浙江衢州知府,接着又因协助左宗棠镇压太平天国,被授予浙江按察使,官阶正三品,拥有很大的实权。光绪四年(1878年)病逝家中,享年55岁。

目前在福建福州还留有林聪彝的故居,位于宫巷24号,其故居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是清末福州最大的豪宅之一。2005年5月其故居被公布为省及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外,林聪彝的子女比较多,占了林则徐后人的三分之二,不过没什么比较出名的人物。林拱枢:出生于1827年,作为幼子,林拱枢一直随侍在林则徐左右。

等到林则徐病逝后,林拱枢和哥哥林聪彝一同被朝廷赏赐举人身份、补内阁中书。此后,林拱枢在刑部历事十余年,先后担任刑部坐办、员外郎,后迁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官阶正五品。林拱枢这一脉的后人虽不多,但却出了不少名人,比如其孙子林步随是晚清最末一代翰林,曾孙凌青是中国著名外交家,还有林曾同、林兴、林锦双等人,都是抗战时期的民族英雄。

至于林则徐的三个女儿,长女林尘谭嫁给了刘齐衔,刘齐衔曾官至河南布政使。三女儿名字未知,因为她的丈夫叫做郑葆中,所以称呼她为郑林氏,这郑葆中只是一个秀才,并未出仕,所以除了名字之外,没有留下任何记载。至于林则徐的二女儿林普晴,是这三个女儿中最有成就的。她的老公,是林则徐的外甥、晚清重臣沈葆桢。早年沈葆桢家境贫寒,林普晴自幼不进厨房,但嫁入沈家后,她下厨房认真做好饭菜,很得婆婆的称赞。

后来沈葆桢入翰林,林普晴也跟随一同到北京居住;再接着,沈葆桢一路官运行通,受到咸丰皇帝的重视。当时正值太平天国起义暴发,福建、江西一带战火纷飞,鉴于沈葆桢通晓兵道,咸丰帝边派为江西广信知府。沈葆桢带着林普晴一同到战火连天的广信地区上任,当时太平军己攻下金陵,正乘势向四方出击,广信府是他们的攻击目标之一。

有一次,沈葆帧到各属县募兵筹饷,只留下夫人林普晴坐镇上饶,这个时候大批的太平军蜂拥而至,试图拿下上饶城。城中无主帅,许多官员竟收拾细软,携家眷仓惶出逃。这时候林普晴却临危不惧,她找到城中守军的头领,商议好守城之策,并毫不犹豫地打开府库,拿出所有的存粮犒军。守军在城墙上浴血奋战,林普晴则亲自率领城中妇女做饭送上城墙,军中将士深为沈夫人的义举所感动,都誓死并守城池,最终击退太平军。

后来,沈葆桢任江西巡抚,公务繁忙,凡是奏章、信札、密件等都由林普晴负责管理。公元1873年中秋之夜,林普晴病逝宫巷家中,享年53岁。当时人们特意用了这样一副挽联来评价她:“为名臣女,为名臣妻,江右佐元戎,锦缎夫人分伟绩;以中秋生,以中秋逝,天边图皓魄,云裳仙子证前身。”林普晴和沈葆桢共生有五子(沈玮庆、沈莹庆、沈瑶庆、沈瑜庆、沈璿庆)五女,其中四儿子沈瑜庆为贵州最后一位巡抚,辛亥革命时交出贵州政权,1918年九月初二日卒,宣统帝谥为敬裕。

嘉庆帝突然去世,遗诏找不到的情况之下,道光是怎样成为皇帝的?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京师皇宫皇子们的居所南三所,在乾隆帝第十五子永琰所居住的撷芳殿内,永琰的嫡福晋(正妻)喜塔腊氏为他诞育了第二个儿子,这也是永琰的嫡长子(永琰庶长子生于乾隆四十四年末,只活了两个月就夭折了,其生母刘佳氏也只是永琰的侍妾,因此永琰这个次子不光在地位出身上、在排行上也是他真真正正的嫡长子)。

婴儿满百日后,按照皇室命名的规则,乾隆帝给这个孙儿赐名为“绵宁”。绵宁出生时,其父永琰当时已经被皇祖乾隆帝秘密立为皇储了(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帝第二次秘密立储,皇十五子、十三岁的永琰被立为储君,名字写入密诏、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的鐍匣内),但既然是秘密立储,所以永琰的公开身份还只是一个普通皇子而已,连封爵都还没有,在参与朝会大典及奉皇命办理各种差事的时候,使用的名号还是“皇十五子”,因此,绵宁在幼年时和其他皇孙的待遇并无不同;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在父亲永琰被皇祖乾隆帝晋封为和硕嘉亲王后,八岁的绵宁和父母依旧住在南三所,并没有出宫分府。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八月,乾隆帝在木兰围场举行一年一度的“秋狝”,诸皇子、皇孙、皇曾孙、皇玄孙都随驾出行;当年才十岁(虚岁)的绵宁也跟随皇祖乾隆帝、父亲永琰一同出猎,并在威逊格尔(围场地名)亲自发箭射中一头鹿;见到皇孙英气勃勃的勇武之姿后,八十二岁的乾隆帝欣喜不已,又想起七十年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同样的一个秋天,自己也曾经和皇祖康熙帝一起“秋狝、行猎”,祖孙协力共同猎获一熊的往事,心里更加对这个小皇孙充满了喜爱之情,仿佛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

于是,乾隆帝当即下旨,赐绵宁黄马褂、双眼花翎,以壮其声色、嘉其果勇。不但给“骑射勇武”的皇孙绵宁赐马褂、花翎以示嘉奖,乾隆帝还特别作诗赞誉绵宁:“尧年避暑奉慈宁,桦室安居聪敬听; 老我策骢尚武服,幼孙中鹿赐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家法永遵绵奕叶,承天恩贶慎仪刑。”在诗句中,乾隆帝大赞绵宁少年英武、比自己当年随皇祖出巡猎熊时的年纪还要小两岁(乾隆帝随皇祖康熙帝猎熊时十二岁,比绵宁获鹿时的年纪大两岁),因此“所喜争先早二龄”。

又隐隐含有告诫儿子永琰“你的儿子比我当年还有出息,假如你以后承继皇位的话,希望也将皇位传给他。”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已经在位六十年之久的乾隆帝遵循登基时许下的诺言,宣布将“内禅、退位”,并公开了藏于正大光明匾后二十二年的传位密诏,将当了二十多年秘密皇储的皇十五子、嘉亲王永琰的皇太子身份公布于众,让他改名为“颙琰”,从撷芳殿搬到皇太子才有资格居住的毓庆宫中,准备承袭大统,同时改明年为“嘉庆元年”。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嘉庆帝颙琰从八十六岁的皇父乾隆帝手中接过了传国玉玺,正式继位称帝。乾隆帝自称“太上皇帝”,名义上退居后宫颐养天年,其实依旧住在养心殿中,和以往一样紧握国政、丝毫没有放松权柄。嘉庆帝还是住在皇太子的寝宫——毓庆宫,不过虚居皇帝名号而已。不过嘉庆帝在登基之后的第三天,就奏明太上皇乾隆帝,将嫡福晋喜塔腊氏册封为皇后,成为新一任后宫之主(乾隆帝的两任皇后早就去世多年,所以嘉庆帝登基后,皇后喜塔腊氏从身份上来说,要高于乾隆帝现有的所有嫔妃,是后宫中最尊贵的女性)。

嘉庆元年(1796年)十一月,父亲登基后自动获得皇子身份的绵宁举行了大婚,在皇祖、太上皇乾隆帝的安排下,十六岁的绵宁迎娶了开国功臣额亦都的五世孙女、武备院卿布彦达赉之女钮祜禄氏为嫡福晋,于皇宫内的皇子居所——南三所内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当时,太上皇乾隆帝、皇帝嘉庆帝、皇后喜塔腊氏都亲自前来观礼,这也是清朝唯一一次有太上皇、皇帝、皇后亲自出席的皇子婚礼。

太上皇还宣布,皇子绵宁成婚后,不必分府出宫,可以继续留在皇宫内生活,这也是莫大的恩典。嘉庆二年(1797年)二月,皇后喜塔腊氏不幸薨逝,年仅三十八岁,只当了一年皇后。当时太上皇乾隆帝尚在世,而且已经八十七岁高龄,所以为了图吉利,皇后的葬礼被大大压缩了规格和等级,以免刺激到太上皇(否则在太上皇眼前将皇宫中搞得一片丧幡、大作白事,置太上皇于何地,岂不是咒太上皇早死么?)葬礼结束后,在太上皇的题准下,嘉庆帝给原配赐谥号为“孝淑皇后”,灵柩暂厝静安庄(嘉庆八年,孝淑皇后梓宫奉安于清西陵中的昌陵,嘉庆二十五年嘉庆帝驾崩后,孝淑皇后祔帝谥,称‘孝淑睿皇后’,以后累加谥‘孝淑端和仁庄慈懿敦裕昭肃光天佑圣睿皇后’)。

孝淑皇后去世后,太上皇命嘉庆帝立贵妃钮钴禄氏(皇次子绵宁嫡福晋钮钴禄氏已经出了五服的远房族姑祖母;是嘉庆帝为皇子时的侧福晋,此时已为嘉庆帝诞育了皇三子绵恺)继位中宫,但因为还在孝淑皇后服丧期内,所以没有立即封后,而是先册立为皇贵妃,并摄六宫事。同时,太上皇和嘉庆帝都嘱咐皇贵妃,要她照看好孝淑皇后所生的皇次子绵宁的起居生活,以宽慰刚刚失去生母的绵宁。

从此,只比绵宁大六岁的钮钴禄氏就承担起了照顾、抚育绵宁的重担、视绵宁为己出,和亲子绵恺一视同仁,倍加爱护、关照。所以,绵宁从青少年时期就和继母关系融洽,很是亲近。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帝驾崩,当了三年“实习皇帝”的嘉庆帝在皇父乾隆帝去世后迅速清除了权臣和珅及其同党,终于得以真正地掌握了实权。

统治基础稳固后,嘉庆帝后按照密建皇储的祖制,在嘉庆四年四月亲书传位密诏,将皇次子绵宁的名字写在诏书上,安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的鐍匣内。被立为皇储这一年,绵宁十八岁。原本皇贵妃钮钴禄氏是要在孝淑皇后丧期满二十七个月后,就应该被正式立为皇后,但孝淑皇后的丧期还没满,太上皇乾隆帝又驾崩了,所以还得继续为太上皇服二十七个月的孝期;因此,嘉庆帝只是在嘉庆四年下诏命皇贵妃进位为皇后,并没有行册立礼及授予册、宝,直到嘉庆六年(1801年)四月,乾隆帝丧期已过,钮钴禄氏才正式被册立为皇后,并举行了隆重的典礼,授皇后册宝。

嘉庆十年(1805年),皇后为嘉庆帝诞育了他登基以来的第一个子嗣:皇四子绵忻;嘉庆帝因为登基后忙于操持国事,又经历了一系列的国丧,使得十年的时间里,居然没有生出一个儿女。虽然他本人嘴上不说,但内心确实也不太高兴(皇室多子多福是大统传承的保证)。而绵忻的出生打破了这个尴尬局面,尤其绵忻又是皇后(在位时)所出,相当于嫡子(之前皇后为贵妃时诞育了皇三子绵恺,不算嫡子),更是让嘉庆帝欣慰不已;原本对臣子们逢庆典大喜时进献如意的行为不甚喜欢的嘉庆帝,这次对群臣恭贺皇后诞子而进献如意的举动居然坦然接受,还兴高采烈地说:“四阿哥系朕登极后所诞之第一子,又系皇后所出,臣工等抒忱展庆,理所当然!”在嘉庆帝的潜意识里,已经把这个小婴儿和原先的嫡子:皇次子绵宁放在同一个位置了。

嘉庆十三年(1808年)正月二十一,皇次子绵宁的嫡福晋钮祜禄氏薨逝,没有留下子嗣;当年十二月,在嘉庆帝的谕旨安排下,绵宁迎娶康熙帝外祖父佟图赖的七世孙女、盛京副都统舒明阿之女佟佳氏为继福晋。而在这之前的四月二十一,绵宁的侍妾那拉氏给他诞育了长子,这是嘉庆帝的第一个皇孙。子嗣单薄的嘉庆帝喜得皇长孙后高兴万分,于皇孙出生第二天就急不可耐地给孙子赐名为“奕纬”,又对皇次子、那拉氏二人厚加赏赐,以示对他们为自己诞育皇长孙的奖励和表彰。

皇次子绵宁,早在还是皇孙的时候就被皇祖乾隆帝所喜爱和重视,专门写诗鼓励嘉奖,其中还隐藏有大统传承的意思,因此嘉庆帝对次子也相当重看重。尤其绵宁是嘉庆帝的原配孝淑皇后所出,是身份贵重的嫡长子,因此嘉庆帝在权力稳固之后,就按照祖制秘立其为储君(当时嘉庆帝也只有两个在世的儿子,皇三子绵恺又是皇贵妃所生,所以只有绵宁一个嫡子,这也是立绵宁为储君的原因之一)。

嘉庆帝一生,总共才五个皇子,其中长子不满百日就夭折了,名字都没来得及起,“穆郡王”的封号还是弟弟绵宁日后登基时追赠的;第五子绵愉嘉庆十九年(1814年)才出生,嘉庆帝驾崩时不过六岁而已,所以基本上没有继承大统的可能(绵愉在兄长绵宁继位后才封惠郡王,侄子咸丰帝登基后晋惠亲王);皇三子绵恺虽然年纪较大,但从小行事就不是很稳重,做事也欠缺考虑,为人不拘小节,甚至有些骄纵,待人处事比较无礼,多次因办事不严谨而被皇父嘉庆帝责罚申饬,总体来说属于“不着四六”、“颟顸庸碌”之类的庸才,太平时节当个悠闲王爷倒是没事,但承继江山社稷、治理万民,嘉庆帝想都没想过会考虑他(还有,绵恺是皇后为贵妃时所生,虽然是绵忻的同母兄,但从宗法上来说不属于嫡子,因此先天上就有劣势)。

而在嘉庆四年(1799年)秘密立储时,皇四子绵恺还没出生,所以嘉庆帝只能选择立皇次子绵宁为储君(当然,无论从感情上还是从宗法上来说,绵宁当时都是第一人选)。对于这个选择,嘉庆帝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动摇过。嘉庆十年(1805年),皇四子绵忻出生后,自幼就表现出了机敏聪慧的品性,让嘉庆帝对这个嫡幼子钟爱无比(当时皇五子绵愉还没出生,绵忻是实际上的幼子),多次当众赞誉皇四子“深肖朕躬”。

不过这个时候绵忻还小,除了聪慧之外,暂时还看不出什么才华和能力,因此嘉庆帝没有往“易储”的方面想。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嘉庆帝在热河避暑山庄时,天理教(白莲教分支)教众趁皇宫护卫大多随皇帝前往热河、守卫空虚的时候,以宫内太监作为内应,作乱攻打皇宫,居然让他们真的从东华门、西华门攻进了皇宫;当时,正在宫内上书房读书的皇次子绵宁在大变来临时镇定自若、临危不乱,有条不紊地组织侍卫、太监、随从们抵抗;并身先士卒,在养心殿台阶上以鸟枪击杀两名攀爬宫墙想要进入内宫的天理教徒,震慑其他天理教徒不敢再越墙入皇宫,为王公大臣们组织援军进宫消灭乱党赢得了宝贵时间。

此后,绵宁又以皇子的身份,连续下达命令:火速向尚在从承德回京路上的嘉庆帝告急变;关闭皇宫四门、令官军入宫“捕贼”;命三弟绵恺守护在储秀宫居住的母后钮祜禄氏、不离半步;以侍卫及随从在皇宫内四处巡查、“灭贼”。然后亲自率兵丁出宫至皇宫外的西长街一带巡视、查访、安定京城人心。在绵宁的居中指挥下,天理教的起义迅速被扑灭,皇宫内的秩序也恢复平静,至嘉庆帝于四天后回到京师时,暴乱已经彻底平息。

对于绵宁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乱中所表现出的镇静自若、有勇有谋、果决坚毅的反应,嘉庆帝极为满意,盛赞次子“忠孝皆备,岂容少勒恩施”,当即加封绵宁为“和硕智亲王”,加岁禄一万二千两,并以远超普通亲王的规格,给绵宁单独赐予了重达二百五十五两的“智亲王宝”金印(约合如今的9.9公斤左右);另外,绵宁用来击杀乱党的那杆鸟枪,也被嘉庆帝赐名为“威烈”,以赞誉绵宁的勇气和果断。

经过此事,嘉庆帝对于绵宁更加重视,如果不出意外,绵宁的皇储地位将稳固而不可更替了。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皇四子绵忻年满十二岁,嘉庆帝开始尝试让他出外办差、历练办事能力。原本嘉庆帝对于绵忻办差的结果并没有报多大的希望,就当是稍加锻炼罢了,但绵忻的表现却让嘉庆帝惊喜不已,他以不符合年龄的老成、以及对各种事务驾轻就熟的练达,将嘉庆帝交待的差使办理得妥当流畅无比,嘉庆帝因此对这个嫡幼子(嘉庆帝第五子绵愉的生母只是普通嫔妃,所以嘉庆帝具有嫡子身份的儿子,仅绵宁、绵忻二人而已;绵恺因为之前所说的原因,虽然是绵忻同母兄,但不具有嫡子身份),越来越喜爱,除了欣赏他机敏聪慧的品性之外,更增添了“才具练达、行事端重、心思缜密”等深刻评价。

当时,皇次子绵宁虽然已经被秘立为皇储十多年,但一来其为人处世虽中正平和、老成持重,也有过“平定天理教”的大功,但总是稍显沉闷、平凡了一点,办差行事也中规中矩、少有亮点。因此嘉庆帝对这个已经确立了多年的皇储,在心中多少有些犹豫、斟酌,思考这个选择是否真的正确。二来绵宁虽然是原配孝淑皇后所生,天然的嫡长子,但孝淑皇后已经去世近二十年,现任皇后钮钴禄氏正位中宫以来十五年,颇得宠爱,也为自己诞育了皇三子、皇四子,皇四子还是名正言顺的嫡子。

爱母及子,皇四子绵忻本来就聪慧练达、才具过人,也同时具有嫡子的身份。因此,在这个时候,嘉庆帝内心隐隐约约就有了更换皇储的想法。不过,当时绵忻再怎么说也才十二岁,过于年轻,就此更换皇储的话,不但对绵忻的将来成长不是很有利,就是对当了十多年皇储的绵宁也不公平,所以,嘉庆帝踌躇再三,没有做出易储举动。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嘉庆帝六十万寿,大宴藩国使者及文武群臣,内外诸臣都有赏赐。

而在皇子们中,除了皇次子绵宁已经赐封“智亲王”外,皇三子绵恺此次被封为“惇郡王”,皇四子绵忻则晋封“瑞亲王”(皇五子绵愉年幼,尚未到封爵年龄)。从嘉庆帝对诸皇子的封爵可以看出,同为皇后亲子的绵恺、绵忻,同时受封时的王爵却有高低,身为弟弟的绵忻却比三哥绵恺的爵位还要高,与二哥绵宁同级;这清楚地表明了,嘉庆帝十分看重绵忻,将他的地位和皇次子绵宁持平,升到了同样的待遇。

至于嘉庆帝此时有没有易储的念头,因为没有实据,所以不敢乱下结论。不过当时朝鲜赴大清出使的“冬至使”曾有文字记录,记叙了在京师时的听闻和所见:皇帝......长子则面貌凉薄,人且凡庸;......第三子则最为颖悟,有文艺,年少而颇练达事务,皇帝深爱之也!这里的长子,就是指皇次子绵宁(嘉庆帝长子夭折,外人一般不知道),而第三子,实际就是皇四子绵忻。

通过当时人们的记录内容,大致可以得知,嘉庆帝对于这两个儿子的态度,到底是怎样的了。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按照多年来的祖制,嘉庆帝如同往常一样,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准备举行“木兰秋狝”,除了文武官员随扈以外,皇次子智亲王绵宁、皇四子瑞亲王绵忻也一同随圣驾出行。经过一周的舟车劳顿后,嘉庆帝于七月二十四抵达避暑山庄。

嘉庆帝当年已经年过六十,再加上身体肥胖、天气炎热,所以长途跋涉之下精力和体力都损耗过大。而为了效法先祖的“尚武”之风,嘉庆帝在赴避暑山庄途中还多次策马疾驰,颠簸劳顿,使得本来就肥胖发福的嘉庆帝的身体更加不堪重负。在这种情况下,嘉庆帝在抵达避暑山庄的当天就突然发病,勉强支撑了一天后,于七月二十五早上病情加重,并迅速陷入昏迷状态(典型脑溢血症状)。

皇帝居然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就病危了,这使得随侍的大臣们一时间六神无主、不知该如何应对;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等在慌乱中紧急召御医为皇帝诊病,另外马上封闭了行宫所有进出要道,以封锁消息。不过御医的药也没能奏效,七月二十五晚戌正(晚上八点),嘉庆帝在避暑山庄行宫中驾崩,年六十一。

按照雍正帝当年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皇帝驾崩后,要立即开启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鐍匣,取出传位诏书,按照诏书中的内容确定皇太子究竟是哪一位皇子,然后奉皇太子登基,作为大行皇帝的继承人,并主持之后的一应葬礼典仪。当年乾隆帝承袭皇位,就是走的这一流程(嘉庆帝本人是接受乾隆帝内禅,但一样先开启鐍匣,确认是皇太子无误,然后以皇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而不是以嘉亲王的身份继位),因此,嘉庆帝突然驾崩后,依照祖制,嗣皇帝(皇太子)同样也要走这个继位程序。

但和雍正帝、乾隆帝所不同的是,嘉庆帝是清朝第一个不在京师(北京)驾崩的皇帝(入关后),他突然在避暑山庄行宫驾崩后,随驾的大臣们无法在第一时间内赶回京师,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取出传位诏书,宣示天下,确定嗣皇帝人选。于是,大臣们火速派出信使赶往京师,奏报留京的皇后钮钴禄氏及诸王公大臣,请求立即开启鐍匣,公布新君人选。

可在京师的皇后和大臣们先搜寻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没有找到传位鐍匣,又在圆明园嘉庆帝生前长期居住的地方寻找,一样找不到传位诏书,这一下众人大惊失色、惊慌不已。因为如果没有传位诏书的话,那就无法确认到底该由谁来继位,而嗣皇帝久久不能确认、皇位空虚、社稷无主,就有可能引起动乱甚至兵祸之灾,清朝的统治基础也会动摇。

这里,就要揣摩嘉庆二十四年时,嘉庆帝举行六十万寿宴会,并晋封皇四子绵忻为瑞亲王的往事了。虽然历史上没有明证,但之前嘉庆帝早就秘立皇次子绵宁为皇储,还按照祖制将传位鐍匣放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这表示传位鐍匣是存在的。但嘉庆帝驾崩后,正大光明匾后却没有发现传位鐍匣以及里面的诏书,这只能说有人把他拿下来了。

而在当时,能够将传位鐍匣从匾额后拿下来并不引起其他人关注的人,只有嘉庆帝自己一人。再结合嘉庆帝晚年对皇次子和皇四子的态度、以及世人的评价,很有可能是嘉庆帝决心更换皇储,想重写传位诏书,并择吉日重新安放传位鐍匣,将皇储的名字从绵宁改为绵忻。但事情还没有办好,嘉庆帝就突然在避暑山庄驾崩了,传位鐍匣也没来得及放上去。

所以,就造成了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空空如也,并没有传位鐍匣的情况。当时,在避暑山庄内,诸臣们也在嘉庆帝身边仔细搜寻,却怎么也找不到有表明传位内容的密诏,虽然两个最有希望的皇子:皇次子绵宁、皇四子绵忻都在避暑山庄,但大臣们在没有凭据的前提下,都不敢开口主动提出哪一位皇子继位,生怕自己背上“谋逆”的罪名。最后,还是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凭借自己是宗室(睿亲王淳颖次子)身份,首先开口,提出皇次子智亲王绵宁是嫡长子、有平乱有功(指平定天理教叛乱)、还深得高宗(乾隆帝)、大行皇帝(嘉庆帝)的喜爱,承袭大统是众望所归,请迎立智亲王。

而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等军机大臣对于禧恩的话都表现出很犹豫的态度,不说可行,也不说不行,总之倾向于拖延,以等待京师中的消息。据《清史稿》中各大臣的传记记载,在这紧要关头,嘉庆帝身边的另一份“传位密诏”被找到了!至于是谁找到的,却记载不详,而且《戴均元传》、《托津传》、《禧恩传》的记载还有自相矛盾处(《仁宗实录》、《宣宗实录》还记载是嘉庆帝临终前宣召所有大臣,开启鐍匣,公布传位密诏,因此绵宁才得以继位。

这个就完全是后人粉饰的了)。但过程不重要,结果才是最重要的,总之,传位密诏被找到后,绵宁以此为依据,在诸臣的拥戴下(包括在避暑山庄的四弟绵忻),于七月二十六克承大统、正式即皇帝位,成为清朝第六代皇帝(入关后)——道光帝。当年的绵宁,已满三十八岁。道光帝也是清朝唯一一个以嫡长子身份入承大统的嗣皇帝。七月二十七,道光帝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下诏,传谕在京师的内阁、军机处、各部院留守大臣,向他们宣布传位诏书已经找到,自己也凭借诏书继承了皇位:“朕已承继大统,尊皇后为皇太后,著令诸臣工按制度办理国丧事宜。

”在道光帝发出第一道诏书的同时,皇后钮钴禄氏在情况不明的紧急时刻,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并冒着违反“后宫不得干政”祖制的危险,毅然召集留守诸臣,对他们说:“皇次子智亲王绵宁,在皇子中年岁居长、且为孝淑皇后之子,乃是大行皇帝嫡长子,伦序当立。皇次子当年平定天理教作乱,临危不惧,立下大功,大行皇帝生前就属意皇次子,立其为储君的意愿众所周知,我意也是如此。

”于是,皇后立即颁发懿旨,紧急送往避暑山庄:“今哀遘升遐,嗣位尤为重大。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英武端醇,现随行在,自当上膺付托,抚驭黎元。但恐仓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性谦冲,素所深知。为此特降懿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灵,以顺天下臣民之望。”懿旨发出的时候,道光帝已经继位,但消息还没有传到京师。

道光帝在七月二十七发出登基诏书后不久,皇后令皇次子继位的懿旨也抵达避暑山庄,面对继母兼养母的这份“大公无私、社稷为先”的胸襟,道光帝不禁感动得热泪盈眶,对养母的公心钦佩得五体投地。此后终道光帝一生,对养母都是恭敬有加,如同对待亲生母亲一样,荣养太后于寿康宫,三十年恪守人子本分,从不有敢违半分(而钮钴禄皇太后,只比道光帝大六岁而已)。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二十二,道光帝奉大行皇帝灵柩返京,举行国丧,为皇考上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八月二十七,道光帝在皇宫举行登基大典,改明年为道光元年,尊皇后钮钴禄氏为恭慈皇太后。为使天下臣民免于避讳,道光帝将自己的名讳改为“旻宁”。道光帝登基后不过十天,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皆因“办事不利”的原因被赶出军机、降四级任用,军机处行走卢荫溥、文孚则各降五级,留任军机,以观后续。

而在嘉庆帝驾崩后、情况不明时第一个出头、据理力争要求迎立皇次子继位的内务府大臣禧恩,则被晋升为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此后累封理藩院尚书、不入八分辅国公,并特赐三眼花翎(整个清朝,除了有资格配戴三眼花翎的宗室贝子、固伦额驸之外,被额外特赐三眼花翎的臣子只有七个人,禧恩就是其中之一)。在嘉庆帝驾崩、道光帝继位前后,钮钴禄皇后顾全大局,不徇私情,为使社稷稳定、大统传承有序,在传位诏书尚未明确具体内容时,就力排众议,毅然下懿旨,以不是亲子的皇次子绵宁为嗣皇帝,放弃了自己的亲儿子绵忻(绵恺),使得因皇帝突然驾崩而可能发生的中枢权力争斗消弭于无形中,清代中期的最大一次政治危机,还没有爆发就平稳、安宁的解决,这都是钮钴禄氏皇后“大局为先”的公心所致,道光帝后半生对养母钮钴禄皇太后衷诚敬服、恪守孝道的原因,皆由此所生。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