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梁王茶种植,尽量选择在灌木丛中进行,因为梁王茶的种植前景比较好,生长环境的保护可以有效提高梁王茶的品质,所以很多比较优质的种植户都喜欢在灌木丛和森林种植,这样梁王茶的管理才能够完全,然后从温度、追肥、修剪、适宜地区进行管理就可以了,这样也比较适合梁王茶的长势和高产,希望能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种植的梁王茶怎么管理?
种植的梁王茶怎么管理?对于梁王茶又叫山槟榔,所以选择梁王茶的种植管理比较简单,进行接下来的4方面管理就可以了,同时,适宜的播种管理梁王茶,在收益上和产量上都能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所以种植好梁王茶管理方法很有必要。梁王茶的种植管理因为适合在西南地区,所以种植管理好梁王茶,选择适宜的环境和地区很有必要,基本上西南地区的温度和环境湿度比较合适,所以梁王茶的种植方面比较适宜,也是很多种植户比较青睐的中草药品种。
梁王茶的种植追肥,因为全年基本上都可以采摘的原因,所以成了很多人喜欢种植它的原因,及时的修剪和追肥很有必要,修剪方面除了剪掉病枝弱枝外,从追肥方面开始管理的话,春季和秋季及时的补充所需营养供应很有必要,追肥尽量以氮磷钾肥为主就可以了。现在的梁王茶种植,尽量选择在灌木丛中进行,因为梁王茶的种植前景比较好,但是生长环境的保护可以有效提高梁王茶的品质,所以很多比较优质的种植户都喜欢在灌木丛和森林种植,这样梁王茶的管理才能够完全,然后从温度、追肥、修剪、适宜地区进行管理就可以了,这样也比较适合梁王茶的长势和高产,希望能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如何看待最强阳谋——推恩令?
主父偃的推恩令,绝对是诸侯王们的噩梦。堪称史上最成功的阳谋一点也不为过。耍阴谋诡计的手段有很多,可是耍阳谋还让人家有种哑巴吃黄连的感觉,那水平就高了去了。大汉朝建立之初,诸侯王雄霸一方的局面也就开始了。刘邦虽然消灭了绝大多数异姓王,可是老刘家的孩子依旧可以在地方上为王,这给中央带来了巨大的隐患。不过没办法,秦朝正是因为没有给宗室封王,所以15年就灭亡了。
刘邦这么做也是权宜之计,他认为,就算将来有人造反,那也还是老刘家的天下。因此分封刘氏诸侯王的局面就出现了,这给后世汉朝皇帝各种添堵,因为汉朝皇帝基本对诸侯国内的事务,一无所知,他们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比如说汉文帝时,吴王就可以在自己的地盘上私自铸造钱币,私自招兵买马,甚至那些被朝廷判处死刑的犯人只要逃到吴楚这些诸侯国,就能得到庇佑,为什么?因为朝廷没有权力干涉我们诸侯国内部的事务。
汉文帝虽说很英明,对诸侯王这件事却也无能为力,只能放任不管,留给后代们去解决。汉景帝上台以后,这种事情愈演愈烈,诸侯王们铸造的劣质货币,严重影响了朝廷发行的货币购买力,使得大汉朝经济几乎崩溃,而诸侯王们却赚得盆满钵满。这个时候汉景帝在晁错的怂恿下,立志削藩,可命令才下达下去,人家就不答应了,吴楚七国联军出兵清君侧,吓得汉景帝立刻把晁错杀了,可惜还是无法平息战乱。
在周亚夫和梁王刘武的努力之下,七国之乱算是被平定了,可是诸侯王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削藩压根就成为了一纸空文。汉武帝立国后,用推恩令化解了诸侯王的问题。汉武帝上台以后,同样也面临诸侯王的问题,只要诸侯王还在,还有那么强大的实力,那么朝廷对地方的管辖,就跟形同虚设一般。为此汉武帝绞尽脑汁也没能想出个好办法来,这个时候主父偃给汉武帝出了个主意,便是这推恩令。
这玩意儿有毒啊,汉武帝听了以后差点笑劈叉了。所谓推恩令,也就是改变诸侯王们的世袭规则。过去诸侯王只能将自己的封国传给自己的嫡长子,跟皇位很类似。这样一来不管传多少代,诸侯王的实力都不会削弱,甚至会越来越强大。可是推恩令却下了命令,诸侯王死后,诸侯国必须要让诸侯王的所有儿子们平分。这玩意儿可就闹大发了,因为一旦平分诸侯国,那么诸侯王的实力立刻就会削弱。
生一两个儿子的诸侯王还好,可是像刘备的祖先中山靖王刘胜,生了100多号儿子的,可就惨了。可能直接从王爵一下子变成村长了。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史记》所以说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推恩令,使得汉朝有效地解决了诸侯王和朝廷之间的矛盾,因此被称为诸侯王们的噩梦。推恩令,你无法反驳的阳谋。其实我们仔细想想,推恩令最受益的人是谁?当然是诸侯王们的那些庶出的儿子,在古代很多时期,庶出的儿子,将来只能给嫡子当仆人。
比如说在家里做个管家或者出纳之类的,又或者帮忙打理家里的生意等等,想要自立门户,根本就没有机会。庶子们本身也就认命了,谁让自己的老娘是侧室呢?毕竟一般嫡妻全都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因此侧室们也没有任何竞争力。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汉书》但是这次汉武帝给他们撑腰了,他让这帮庶子也有了继承权,而且是和嫡子一模一样的继承权,他们当然欢欣鼓舞,强烈推行这种政策。那么最不利的人是谁呢?当然就是嫡子了。原本家里的所有财产都是归嫡子继承,可现在所有的庶子们都可以来平分家产了,这还得了?自己的财产根据兄弟们的数量而直线下滑。换谁都无法接受,其实诸侯王也接受不了,毕竟这么大的诸侯国,传一代下去,就被瓜分成若干份了,实在是令人心疼。
但是你说诸侯王和嫡子他们敢拒绝这件事,拿着刀枪跟朝廷对着干吗?当然不敢,为什么?因为首先不答应的就是那帮庶子。这帮庶子说到底也是家里的亲人,他们既然得到了一定的利益保障,绝对会捍卫自己的利益。如果你诸侯王胆敢反对这种政策,那么首先出来阻止你的就是你的儿子们。这么一来诸侯国内部,便会率先出现同室操戈的局面,酿成亲人之间的杀戮,也就不可避免了,这是诸侯王更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说,就算大家明知道推恩令是非常阴险毒辣的阳谋,可没有人敢表示反对。毕竟自己的儿子首先不会答应。总结:分封制和郡县制,为何总是在封建时代互相博弈?历史其实很有趣的,而且是有规律可循的。汉朝实行了分封制度,可曹魏却实行郡县制。但是到了两晋又实行了分封制,到了隋唐宋再次改成了郡县制。明朝又开始实行分封制,但是清朝再次恢复成了行省制,行省制也就是郡县制的衍化产品(元朝时实行)。
为什历史上会这么交替地实行这两种制度呢?其实主要就是教训的问题,比如说两汉实行分封制,结果各路诸侯王拥兵自重,朝廷的权威性很低。曹丕认为这不可取,担心自家兄弟夺取皇位,于是就改成了郡县制。结果司马家族夺取皇位以后,认为曹家之所以这么容易被拱下台,主要是因为宗室没有权力,因此再次改成了分封制。那后世为啥又改成了郡县制呢?因为西晋八王之乱,差点害得咱们灭族,这玩意儿的杀伤性太高了,于是长达一千年的郡县制,基本上贯彻实行了下去。
唐昭宗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沦为汉献帝的?
唐昭宗即位时,朝廷尚有一定的实力。尽管各地已是藩镇割据,但朝廷仍然直接管辖着长安、洛阳等核心城市及附近地区。尽管江淮赋税已经不通但,但朝廷每年依然能从西川、荆州等地收到不菲的赋税。更重要的是:由于天子保持着一定的直辖实力,因此,任何人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就要先攻击天子的军队,很可能会招致群殴!所以,虽然想重振大唐盛世已不现实,但凭借尚存的实力和天子的大义名分,唐昭宗要保全自己还是问题不大的。
可是,唐昭宗却一步步沦为了被人挟持的“汉献帝”,其他遭遇甚至比汉献帝更惨。这是怎么回事呢?中兴之志888年,在宦官杨复恭的支持下,寿王李晔即位为帝,也就是唐昭宗。当李晔开始处理朝政时,群臣很快发现: 与喜欢游宴的父亲和酷爱马球的哥哥不同,李晔的气质雄杰英武,很有圣明天子的样子。他一上台,就对扶植自己的宦官杨复恭说:我没有什么德行,是您把我扶上来的,所以我们在生活上不应太奢侈,应带头节俭以示天下。
因此,唐昭宗减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带头扭转奢华之风。同时,唐昭宗表明自己“夜寐英贤”,破格提拔一些有才能、名望的人物,试图以此改变朝廷威令不振的局面。此外,他尊尚儒学,赢得了一批知识分子的拥戴。因此,暮气沉沉的大唐王朝仿佛被打入了强心剂,“即位之始,中外称之”,大唐帝国仿佛再遇贤明天子,帝国似乎又看到了一丝曙光。
旋即,李晔与他所选拔的贤明人才一起,开始着手解决两个老大难问题: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轻佻”地削藩唐昭宗破格提拔的宰相张浚说:陛下如此英明,却内受制于宦官,外受制于藩镇,真令臣痛心!这话说到唐昭宗心坎了,昭宗急问:怎么办?张浚牛逼哄哄地丢下八个大字:不如强兵威服天下。昭宗采纳其策,在京师大举募兵。很快,就募得了十几万人,人数远远超过前代。
能一口气募得十几万人,足见大唐王朝当时的号召力和财力,如果悉心使用这些“本钱”,厉兵秣马,稳妥推进,大唐虽无复兴之机,但也没有必亡之理!然而,人员初一募集,唐昭宗君臣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削藩了。与当年的唐宪宗一样,唐昭宗的第一个目标,也选在了西川。果然,效果不错,政府军与王建等诸道兵很快将西川节度使压缩在成都。
不过,实际上,大唐禁军由于初建,还是乌合之众,表现平平,唐军之所以胜利,是因为王建打得好。然而,唐昭宗君臣似乎只看到了自己的胜利,自信心膨胀,居然玩了一把大的。他们迫不及待地把打击目标放在了当时天下最强的藩镇李克用(当时朱温还在扩张中,实力略弱于李克用)。唐昭宗以张浚挂帅,率领中央禁军五十二都等数万精锐,浩浩荡荡进攻李克用。
大军出发时,唐昭宗给张浚饯行,张浚慷慨地说:陛下的苦日子就要到头了,我先替陛下解决外患,回头再帮您铲除内患。慷慨激昂是好的,问题是···乌合之众,哪里是沙陀兵的对手?很快,张浚打败。如此,辛辛苦苦组建起来的禁军再度夭折!同样要紧的是,讨伐李克用的失败,也使大唐攻西川的成果也付诸东流。原本,破成都只是时间的问题。
可是,由于征河东损耗过大,朝廷无力再支撑对西川的作战。于是,朝廷下令禁军退回。王建送走禁军后,平定西川,割据自立了起来。可以说,这一番削藩,大唐没有取得任何成绩。而仅存的一点家底几乎耗光了,朝廷仅存的威望也大减了。看似成功的打击宦官削藩失败了。好在,王建只是要割据西川,李克用也给朝廷留了些颜面而没有继续追击,唐昭宗暂时安定了下来。
削藩不成,不如先打击宦官!唐昭宗搞权术确实有两把刷子。他拉拢杨复恭收下的实权心腹杨守立,赐其名为李顺节。随机,李顺节与杨复恭相争,驱逐了杨复恭。随后,唐昭宗又设伏,杀了了李顺节。如此,冒头的几个宦官都被铲除了,宦官的势力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看起来,这算是一次成功的权利游戏,实则不然。宦官虽可恨,但与皇权的关系是微妙的。
任何皇帝,都不可能彻底铲除宦官。尤其是唐代的宦官,已专权多年,盘根错节,不可能从根本上铲除。在强藩林立之下,唐昭宗虽然要打压宦官,但也不可能不与宦官合作。唐昭宗在驱逐杨复恭后,迅速以伏击手段杀害了有功的李顺节,说明了唐昭宗的态度:他不打算与宦官合作。如此,宦官今后不可能再与唐昭宗合作了。如此,一个原本既相互竞争又彼此合作的宦官集团,被彻底推到了唐昭宗的对立面。
这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当然,在那之前,唐昭宗又匪夷所思地进行了一次削藩战争。这一次削藩战争,更为匪夷所思,后果也更严重!“自杀式”削藩如果说之前对河东李克用的削藩是“轻佻”的话,那么,接下来这次削藩就是“自杀,”了。驱逐杨复恭,夺取了禁军军权的唐昭宗,一时又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次年,他调兵攻击凤翔李茂贞。
禁军,还是那支乌合之众,不同的是,经过前面的打击,只剩下的3万人了。而对面的李茂贞、王行瑜的联军,有可5、6万人,且经验丰富。不知道唐昭宗是怎么想的,反正他就这么出兵了。结果是没有任何悬念的,唐军一战即溃!李茂贞可没有李克用那么讲究君臣之节,直接兵临长安,逼迫唐昭宗杀掉了宰相。凤翔至长安一步之遥。从此,朝廷事无巨细都要秉承李茂贞、王行瑜的意思办。
大唐朝廷依稀有被劫持的样子了。然而,唐昭宗似乎觉得还不过瘾,很快,他又继续着“自杀式表演”。不被劫持心不甘心不久,李茂贞、王行瑜起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打算,再次逼近长安,试图劫持昭宗。昭宗一行吓得在南山滞留,一面派人向李克用求救。李克用够意思,很快率军来战,击败了李茂贞、王行瑜。就在李克用决心除恶务尽时,收到了唐昭宗的旨意: 别打了,李茂贞、韩建知错了。
原来,唐昭宗担心李茂贞比李克用吞并后,李克用实力太强,而李茂贞看起来认错态度很诚恳,便制止了李克用继续进攻。李克用讲究,奉命退兵了。李克用走后,唐昭宗再来了一次自杀。原来,李克用在时,李茂贞老老实实,李克用一走,李茂贞又开始嚣张了。唐昭宗想要重建禁军,又开始招兵买马,李茂贞知道这是为了对付自己,于是先下手为强,进攻长安。
唐昭宗一面派兵抵抗,一面又向李克用求救。派兵抵抗的情况就不说了,兵败如山倒是毫无悬念的。这一次,李克用与朱温的作战正在白热化,实在抽不开,便表示:请天子暂且到河东来避难。唐昭宗一行逃难过程中,遇到了韩建,在韩建的欺骗下,移到了华州。如此,唐昭宗正式开始了寄人篱下的岁月。然而,即便如此,唐昭宗还是再次发布了对李茂贞的讨伐令。
这就很尴尬了,唐昭宗已经由韩建所控制了,而韩建又是李茂贞的盟友···李茂贞、韩建不敢杀了昭宗,又不可能互相真的打起来。于是,李茂贞“认怂”,认错,韩建从中讲和,这事才压下来。认识到唐昭宗绝对不甘心受制,于是,韩建把屠刀砍向了昭宗的皇子们。当时,“武臣难制”、“文臣不知兵”、“宦官不可靠”,唐昭宗想要让诸皇子分典兵。
铲除掉皇子,也就斩断了昭宗掌兵的手。韩建二话不说,把皇子们全部杀了!在韩建之下,唐昭宗受尽了屈辱,朝廷权威进一步下降了。李克用听说此事后叹息:韩建是天下第一笨蛋。削弱天子对他有什么好处?确实,韩建虽然劫持了天子,但实力毕竟有限,实在拿不住。不久,由于与朱温矛盾加剧,李茂贞、韩建决心与李克用结盟并把天子送回长安。
如此,唐昭宗幸运地“重获自由”了。然而,唐昭宗很快就把自己送回了“囚笼”。再陷“囚笼”回到长安,再获自由的唐昭宗,发现:原本被打压的宦官又嚣张了起来。如前所说,宦官,是不可能彻底铲除的。经过这么些折腾,天子依赖的文臣、皇子实力大减,宦官自然也就强横起来了。唐昭宗决心先铲除身边的宦官,再图发展。于是,昭宗日夜与宰相商议铲除宦官之事。
这一次,不甘束手就缚的宦官刘季述先动手,把昭宗抓起来,尊为太上皇,另立新帝。由此,昭宗又度过了一段幽禁生涯。运气不错,在朱温的暗中支援下,崔胤等人行动,击败了几个擅行废立的宦官,昭宗得以重获自由。被争夺的"绣球"重获自由的昭宗一时振奋,发布《改元天复赦文》,推出了免除贫民一年赋税等惠民政策,企图有所作为。
然而,这有什么用呢?“解救”唐昭宗的宰相崔胤是朱温的人,而其他一些仍然掌握禁军的宦官则与李茂贞勾结。唐昭宗,他已经是强藩们争抢的“绣球”了。不久,宦官韩全诲勾结李茂贞,先引李茂贞率军入长安,后又劫持唐昭宗去了凤翔。随即,朱温率军“勤王”,把昭宗又“救”了出来。争来抢去间,唐昭宗受尽屈辱,甚至忍受过饥饿、寒冷,日子比汉献帝惨多了。
彻底被控制被迎回长安时,唐昭宗或许想不到:落到朱温手里,他的日子到头了。当年,汉献帝落在曹操手里时,虽然大权为曹操所操持,但尤有近臣、国戚、忠臣可期。朱温可没有老曹那么讲究。天子一回长安,朱温就把昭宗想干而不能干的事情干了:铲除宦官。700多宦官,被集中起来,全部杀掉,“冤号之声,彻于内外”。如此,宦官这个集团,从肉体上已经消失。
铲除宦官,有利于集权。不过,这个集权的人不是唐昭宗,而是朱温。随即,朱温又把崔胤等大臣干掉了。而天子身边的亲随,一起陪着打打马球的人也被偷偷杀掉,更换成了朱温的人。这些大臣,原本是朱温的盟友,然而,他们不希望大唐灭亡,立场“不坚定”,必须除掉。从此,唐昭宗失去了一些可能支持自己的力量,完全处于朱温的监视下了。
朱温仍不放心。不久,他下令迁都洛阳!唐昭宗搬家途中,百姓夹道呼“万岁”!唐昭宗惆怅地说:别叫我万岁了,“朕不复为汝主也”。八个月后,唐昭宗被朱温指使杀害了。唐昭宗是个胸怀大志的皇帝。他急切地希望恢复大唐盛世。然而,黄巢起义后,大唐已经病入膏肓,哪能快速复振呢?如果耐心调理,步步为营,大唐虽不能复兴,但也未必很快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