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迪酒业有限公司怎么样,黔河酒业有限公司怎么样

历史上和酒有关的典故有哪些?

酒发展至今,已不单单是一个物品,而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各朝各代,都有着和酒想相关的典故故事。一、从人猿时期的果酒、到殷商时期的用曲制黄酒、再到《本草纲目》中的蒸馏酒,先民对于酒的探索,一直从未停歇。关于酒的起源,也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认为是仪狄做酒,而有人认为是杜康造酒。二、酒作为抒情达意的承载品,无论是人生四大喜事,还是丧葬宴席,每逢人生大事的时候,都需要喝上那么几杯,我想历史上最难以下咽的酒,就是鸿门宴的酒了吧。

这场宴中,刘邦靠酒拉拢项伯,项羽因酒原谅刘邦,项庄借酒舞剑意在沛公。三、酒作为创作灵感和素材的来源,也诞生了很多的典故。都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可见就连大诗仙李白,都是一个好酒之人。李白每次在喝酒之后,都能写出传世佳作,例如《清平调》,相传就是在李白醉酒的状态下,在李龟年的伴奏中,应玄宗的要求所即兴创作的。

中国古代的奸臣中,你最痛恨谁?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代入朝为官的人,绝不是为忠君而来,而是为了利益而来。他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各自所图的东西不同而已,有的人为青史留名,有的人为家族利益,有的人为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古代皇朝不存在忠臣,也不存在奸臣。所谓忠臣丶奸臣的评价,只是后人根据某官员的所作所为,给予的评价而已。

正所谓时代不同,人们的观念不同,人们看待事物角度也会不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就不同了。在古代皇朝时期,决定大臣命运的因素,主要是皇权。大臣会不会被重用,会不会手握大权,关键处决于时任帝王的个人判断。大臣个人的努力,只占次要因素。说到我国古代的所谓奸臣,个人最不喜欢的人,就是篡汉自立的王莽老夫子。个人之所以这么看,其主要原因是:1,王夫子篡汉之时,西汉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王夫子毁了太平世道,使天下人遭受浩劫。2,王夫子存在改变华夏历史走向的嫌疑。①倘若王夫子不篡汉,诚心匡扶汉室,那就不会出现与天下世家大族共享天下的东汉皇朝。自从世家大族在东汉时期,品尝了与皇室共享天下的富贵滋味后,世家大族就对此念念不忘了。从此以后,世家大族千方百计涉入政治,分享国权,利用公权力满足其家族私欲,从而导致民不聊生,皇朝频繁更迭。

自此以后,华夏朝代皆不长久。②,王夫子执政失当,直接导致民众造反,由此诞生了赤眉绿林。从此天下绿林结成网络、啸聚山林,导致华夏大地,匪患不绝。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将匪患彻底剿灭。③,倘若王夫子不篡汉,而是精心治理天下,那么汉人人口必将进一步大增。倘若汉朝展开移民拓殖,来疏减人口压力,那么华夏疆土也许会进一步拓展,后世历史演化,也许会不同。

3,王夫子本是儒生,王夫子篡汉也许是为了所谓的儒家最高理想。然而,王夫子篡汉给后世带来了一个极不好的观念,那就是“学而优则仕”。①,如果为学就是为了进入仕途,那么天下的学子就不会潜心于致学,而是会想着怎样去做大官。如此一来,华夏在学术方面,将会停滞不前。自西汉以后的一千多年,华夏在学术方面也确实亮点不多,远不如商周时期的学术成就大。

②,“学而优则仕”的优点就是,确保了入仕做官的人,都有一定的素质。“学而优则仕”的缺点就是,只注重入仕做官者的个人书面知识,而不关注个人以往的贡献,以及其他方面的才能,例如个人技艺丶个人军事才能…。如此一来,官场上都是功利心极重的书呆子。一旦朝廷遇到严峻的挑战,基本上无人可用。自汉以后,胡人频繁南下,书生图利侍奉胡主,成常态。

你认为诸葛亮培养人才能力怎么样?

蜀汉在人才数量和质量上是比不上曹魏、东吴,必竞蜀汉地小寡人。而且又接连遭受大败。从公元219年至公元222年蜀汉战死、投降有名字记录的文武近四十人。蜀汉元气大伤,本来就不如曹魏东吴,雪上加霜。诸葛亮是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的。刘备在世时,诸葛亮就推举了不少人才。例如犍为郡功曹杨洪,在诸葛亮的推举下做了蜀郡太守。

杨洪部下门下书佐何祗,数年之后也做到了广汉郡太守。所以益州地区的人们都佩服诸葛亮能做到人尽其用。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公元223年刘禅继位,任命诸葛亮丞相、开府治事、益州牧。诸葛亮起用任用了大批人才,这些人在蜀汉初中期都发挥很大。诸葛亮治国用人首先是在于赏罚公正。益州人张裔经常称赞诸葛亮:公赏赐不遗漏关系疏远的人,惩罚不宽容关系亲近的人,官爵无功不可得,刑罚富贵权势不得免,这就是聪明能干者和愚昧平凡者都能忘身为国的原因。

常称曰:“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诸葛亮当政后,起用了很多有才之士。像蒋琬、李邵、马勋、宗预等人。秦宓、五梁、杜微等都是益州杰出之士。辟尚书郎蒋琬及广汉李邵、巴西马勋为掾,南阳宗预为主簿,皆德举也,秦宓为别驾,犍为五梁为功曹,梓潼杜微为主簿,皆州俊彦也。

秦宓、五梁、杜微这些人都是益州的俊杰之才。益州人杜微在刘璋、刘备时期都以身体不好,不愿意做官。诸葛亮派人用车把杜微接过来。考虑到杜微听不见,于是诸葛亮当场用笔写跟杜微交流。可见诸葛亮对于人才的爱惜和尊敬。当初曹操征辟司马懿几次也不来,最后曹操讲你再不来就抓起来。因为蜀汉地盘有限,诸葛亮除了任丞相还兼任益州牧。

相府、牧府的官员下面列一下名单丞相府:长史署(留)府事张裔(益)、参军(长史)署(留)府事蒋琬、长史王连、参军署留府事马忠(益)、参军马谡、参军王平(益)、参军费祎、参军姚伷(益)、司马魏延、参军长吏署府事杨仪、长史留府事向朗、主簿宗预、杜微(益)、掾马齐(益)、令史(主簿)董厥、典军书记(令史)樊建、主簿胡济、西主簿杨颙、记室霍弋、令史赖厷等(署府事即统领丞相府军政事,相当于副丞相,留府事即代理丞相行使职权。

)益州牧府:别驾秦宓(益)、治中从事马忠(益)、治中从事李邵(益)、劝学从事谯周(益)、从事中郎李丰(与蒋琬共居相府事)从事杜祯(益)等从这些名单看出丞相府则是由荆益为主。益州牧府清一色的益州人,只有李丰不是。刘备时期益州牧府也是清一色的益州人。可以说是蜀人治蜀,而且益州人张裔、马忠都署府事。中央九卿也是多以益州人为主。

诸葛亮对于年轻一代的人才也是非常重视和培养。在诸葛亮跟诸葛瑾的书信中提到诸葛亮让蜀汉官员子弟都去负责运粮,其儿子诸葛乔也是跟他们一起。今使(诸葛)乔督五六百兵,与诸子弟传于谷中。一国丞相之子,没有特殊,而是跟诸子弟同甘共苦,为国尽力。丞相府掾姚伷向诸葛亮推荐了很多人才。诸葛亮称赞:“忠益者莫大於进人,进人者各务其所尚,今姚掾并存刚柔,以广文武之用,可谓博雅矣,愿诸掾各希此事,以属其望。

”对于年轻才俊的早逝,诸葛亮也是十分痛心。丞相府主簿杨颙去世,诸葛亮为之流泪三日。(杨)颙死,(诸葛)亮垂泣三日。诸葛亮在给张裔、蒋琬的书信中讲:张裔、蒋琬的信中写道:“令史失去了赖厷,掾属失去了杨颙,这是朝廷里的重大损失啊。”蜀汉前中期是由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执政,益州人对他们的评价很高。时蜀人以诸葛亮、蒋琬、费祎及(董)允为四相,一号四英也。

蒋琬、费祎、董允三人都是诸葛亮培养重用的人才。蒋琬还是个县令时,因为经常不理政事又常喝醉。刘备大怒要处死蒋琬。诸葛亮求情讲:“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脩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意思是说蒋琬是国家栋梁之材,不是仅限于治理一个县。而且他为政是以安定百姓为主,不会去做表面功夫。

请主公多加考察。刘备看在诸葛亮的面上只是把蒋琬免官。诸葛亮当政后起用重用培养蒋琬,让其作为益州人张裔副手留府事,即代诸葛亮处理相府事。后来又让益州人马忠跟蒋琬一起署府事。当年刘备就是让诸葛亮署左将军府事。基本上诸葛亮北伐,后方的事都是交给蒋琬。(诸葛)亮数外出,(蒋)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去世,刘禅任命蒋琬为尚书令、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

当时统帅诸葛亮刚死,远近的人都忧心忡忡。蒋琬才干出类拔萃,处在百官之首,既无悲戚表情,又无欢悦声色,神态举止,一如既往,由是大家心底渐渐佩服。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蒋)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费祎也是诸葛亮看重培养的人才。在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归来,群臣出城数十里迎接,很多年龄官位都在费祎之上,但诸葛亮特意让费祎跟自己同坐一车回去,这件事起大家对他都刮目相看。

丞相亮南征还,群寮於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费)祎右,而(诸葛)亮特命(费)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不久后诸葛亮派费祎使吴。孙权都预料其将来会受诸葛亮重用(接班),不能常出使东吴。(孙)权甚器之,谓(费)祎曰:“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在后来诸葛亮北伐都带上费祎,任参军、中护军、司马。

诸葛亮去世后,费祎任后军师、尚书令、大将军,录尚书事、领益州刺史。公元244年魏国大举伐蜀,大将军费祎于涪城率军救援。出发前光禄大夫来敏前至费祎处送行,要求和他一起下围棋。这时军报纷纷传来,人马均已披挂,严整待令出发,而费祎与来敏仍专心下棋,毫无不安厌倦的神色。来敏说:“我只是试探一下您而已,您确实让人放心,一定能打败敌人。

”光禄大夫来敏至祎许别,求共围棋。于时羽檄交驰。人马擐甲,严驾已讫,祎与敏留意对戏,色无厌倦。敏曰:“向聊观试君耳!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侍中守尚书令董允也是诸葛亮赏识培养的人才。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担心后主刘禅年纪尚轻,缺乏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认为董允为人正直、是非分明,于是委任他负责处理皇宫内的事务。

丞相(诸葛)亮将北征,住汉中,虑后主富於春秋,朱紫难别,以(董)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宫省之事。刘禅渐渐长大,宠爱宦官黄皓,黄皓更想擅权专政,董允每每正颜厉色地匡谏刘禅,多次责备黄皓,黄皓十分惧怕董允,始终不敢为非作歹。(董)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於(黄)皓。(黄)皓畏(董)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黄)皓位不过黄门丞。

董允去世后,黄皓越擅权专政,益州人就越怀念董允。蜀人无不追思允。董允为人恪守正直,从不高高在上,总是礼贤下士。有一次与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约定时间游宴,车驾都已经准备好了,而郎中董恢前来拜见,董允马上停下来接待他。董恢当时年少官微,见董允为他这个下臣而操劳,甚为不安,于是请求离去。董允不答应:“本来出行的目的就是与志同道合之人游玩畅谈,现在君已屈尊来见,刚要一起好好说说话,却要舍掉此谈,去参加那个宴会,这不合适。

”于是便与费祎等罢驾不去游玩了。他坚守正道、礼贤下士,都像那样。其守正下士,凡此类也。大将军姜维也是诸葛亮重用培养的人才。姜维是曹魏人,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投降蜀汉。诸葛亮收降姜维后在写给张裔、蒋琬的书信中讲:“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朝)、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也就是说诸葛亮认为姜维的才能远胜李朝和马良等人。马良很多人知道,知道李朝的人不多,李朝三兄弟并称蜀之三龙。诸葛亮的信中还讲:“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也就是说诸葛亮认为姜维的军事才能很不错,把精锐的虎步军交给姜维。

姜维投降诸葛亮后,收到其母的书信,让姜维回来。姜维回信:“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也就是说姜维不会回去了,因为现在的他拥有远大志向。当时曹魏这边认为姜维是不得已投降蜀汉,所以对其家人也没有处罚。从此姜维跟随诸葛亮身边,每次北伐都参与。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姜维升任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并进封平襄侯(县侯)243年升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

247年升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公元255年因洮西之战功升为大将军。姜维的军事才能是不差的,不能因为北伐得失而否定。就像拿破仑打败了两次,谁能否定其军事才能?为何国人以成败论英雄?打败拿破仑的威灵顿又有谁知道?魏将邓艾曾对陈泰讲:将军您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姜维的军队是精锐。而将军以乌合之卒......姜维之兵,是所辟之锋。

邓艾还在跟众将的军事会议上评价姜维的军队:彼上下相习,五兵犀利。可见姜维的军事才能远在魏诸将之上。不然郭淮、陈泰、邓艾等魏之名将,怎么没有打造出一支所辟之锋的军队。但是今人对于诸葛亮(蜀汉)有点象鸡蛋里挑骨头。诸葛亮北伐无功,是因为其军事才能不行。但反过来讲曹操军事才能行,那他咋没有一统天下?诸葛亮北伐是穷兵黩武。

东吴北伐次数更多、规模更大,导致东吴百姓老百姓生了儿子也养不起只能抛弃。但却从来没有人讲孙权穷兵黩武。曹操连年征战不息,也没有人讲其穷兵黩武。蜀汉后期没有人才,以至灭亡,原因在于诸葛亮没有培养人才。东吴后期也不见有什么人才,怎么没有人讲孙权没有培养人才。世人皆嘲笑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独不见东吴丁奉?廖化官居主簿时,丁奉不过是甘宁潘璋的小将而已。

诸葛亮在世时已经培养了一下代的人才,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王平、马忠、宗预、邓芝、霍弋、张翼等。一代人做一代事,以后的事情就不是诸葛亮所能知。诸葛亮在举措策中讲人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在赏罚策中讲赏罚要当,不当则人心不服。明太祖朱元璋专门把这段写进皇明祖训以告诫后世之君。诸葛亮培养人才一般让他们从实践开始。

比如蒋琬,诸葛亮北伐时让其署(留)府事。南征时让马忠独自率领东路军平叛。后来又让其作为蒋琬的副手署(留)府事。诸葛亮的著作《便宜十六策》中就提到人才的重要性和选用人才。在举措策中讲要使国家长治久安,须起用贤能之士,而贬抑小人.....辅佐之臣犹如支撑房屋的木柱 ,木柱不可太细,太细房子就不稳固,国内的良佐不可太少,少了国家就会倾覆......所以人君须设厚赏来鼓励有功的人,设高官来拢络贤才,使人人皆固守岗位,则百废俱兴,隐士得到聘用,天下归服,罪恶皆隐遁......那些奸谗小人重财色,皆非国之栋梁,蓄养他们毫无用处,若因小人得志,而始忠良退隐,不愿出仕,那国家必会衰败......为人君能以厚礼聘才,国家才会安定。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中考黜策中讲:要使政治清明,必须升迁忠良之士而罢黜图谋不轨的人。有为的国君,德泽广被天下,遍察全国政务的施行情况,小官吏与百姓都在他的视线掌握之中。进用忠贤,革去贪懦的人,厘清上下的关系,使得国政有条哩,由朝中人才云集,这才是实施选拔政策的结果。但行使选拔之前,务必先了解百姓受官吏压迫的痛苦,其状况有五种.....以上五种官吏,危害百姓甚深,不可不罢黜除去。

没有此五种恶行的官吏,要予以升官奖赏。所以书经上说:「新官上任三年后,需考核其功绩,决定升迁或辞退。」在《便宜十六策》赏罚策中讲:为政者应确立赏罚制度,奖善惩恶,藉以鼓励百姓立功,并杜绝罪恶......但赏罚要公平,不可以厚此薄彼,徇私偏袒,无功之人,不受禄,无过之人,也不应受罚,若任意奖赏或惩罚,将使部属不服.....若赏罚不明,其所下的命令,无人愿意遵守.....所以说众恶不止,国祚必不能长久,士卒离心离德,再庞大的军队,终必溃败......人人有贰心,国家就将面临崩解的命运了......人君必先订立赏罚条例,而后才实施刑赏,令百姓既敬且畏,不须命令,即能服从。

赏罚不公,则忠臣尽死于冤屈,而奸臣皆因不实的战功,而受重用。赏罚应不受恩怨情仇的影响,齐桓公就因不计前嫌而重用管仲,得以成就霸业,周公大义灭亲,而能树立威信,所以书经上说:「无所偏私,无所袒护,则王道可以施行无阻了。」诸葛亮在《将苑》中知人性中讲到真正地了解一个人的本性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每个人的善、恶程度不同,本性与外表也是不统一的。

有的人外貌温良却行为奸诈,有的人情态恭谦却心怀欺骗,有的人看上去很勇敢而实际上却很怯懦,有的人似乎已竭尽全力但实际上却另有图谋。诸葛亮认为要了解人的本性就要考察其志、变、识、勇、性、廉、信,即考察其志向,气度、学识、勇气、修养、清廉、信用。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何解?韦庄的诗词有怎样的风格?

这两句诗出自韦庄的《菩萨蛮》,全词如下:“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最后两句诗的意思是:年纪尚未老,且在江南行乐。如果还乡离开江南,会让人悲痛不已。古人云富贵而不还乡,就像衣锦夜行,而一事无成的人回到家乡,只有郁闷哀凉。

这两句诗纯粹靠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动人,成为了千古名句。尤其是一个“莫”字,表现出来一种深婉而沉痛的情感。你想还乡,而人未老,不能还乡,表达了对故乡欲回不能的盘旋郁结的苦衷。“还乡须断肠”,这正是人家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故乡,那里正弥漫着战火硝烟,只有断肠的悲哀。到这里我们才真正明白了陈延焯为什么赞韦庄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真谛所在。

怎样赏析《唐诗三百首》中杜甫写给妻子的经典情诗《月夜》?

怎样赏析杜甫的《月夜》?我们先温习一下《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我们再翻译一下:今天晚上鄜州的月亮,只有闺中的妻子一个人看。想着那遥远的小小儿女,不知道父亲被困在了长安。妻子头上的香雾打湿了云鬟,月亮的清辉也使玉臂生寒。

什么时候啊!我们才能共坐帷帐,都把泪水来擦干。现在我们可以一步步地进行分析:“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两句是用的叙事手法,直接了当说事情。安排在鄜州的妻子很孤独,因为想念丈夫,自然而然地看起了月亮。“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这两句用的是判断手法,因为孩子还小,即使知道父亲被困长安,也不会那么悲伤的,他们必竟还不懂事。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两句用了描写手法,描摹妻子在夜晚看月之时云鬟被湿气所染透岀了香气,手臂也因清凉的月辉而变得冰凉。“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两句用的是抒情手法,寄希望于以后某一时刻,能够合家团圆,夫妻双双坐于帷帐之下,手拉着手擦干眼泪共话离别之情。而统帅整首作品的是想象手法,所有的一切都是想象岀来的。

不论是鄜州看月的妻子,还是不谙世故的儿女,还是妻子在月下思念丈夫头发浸湿手足冰凉,还是团圆之后的欣喜之情,无一不是诗人的想象。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象?因为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往四川,唐肃宗在灵武继位。杜甫听说后,欲到灵武投奔肃宗,不料被叛军抓住,拘于长安。在拘留所中,杜甫通过铁窗看到窗外的月亮,自然而然地想起了鄜州的妻子儿女,就想岀了这些句子来,成就了他为数极少的爱情诗一首。

其实,他的妻子是不是在看月亮根本是不知道的。可能在看,也可能没看。不过通过他的想象,并写成了这首很好的诗,说明他们夫妻感情是不错的。而且,在那动荡不堪的岁月,夫妻不能一直在一起,其思念之情也理所当然。此诗写作手法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就是首尾相应。开头第二句有“独看”,结尾第二句有“双照”,预示从悲至喜的美好结局,也预示人类追求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

在格律运用上,此诗又是有特点的。其第二联的上句为“遥怜小儿女”,本来此句规则是:平平平仄仄,但后三安用了“仄平仄”;其第四联的上句为“何时倚虚幌”,本来此句规则亦是:平平平仄仄,但后三字也用了“仄平仄”。这种句式叫拗句,也就是“拗救”的方法。在这里,是用第三字救了第四字。所谓“拗救”,就是该平反用仄,该仄反用平。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