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酒为什么加话梅,夏日喝房县黄酒

近年来江南的夏季,逐渐流行清爽型黄酒,要么冰镇下,要么加冰块,其实喝来喝去,是黄酒加姜丝或者话梅,最有感觉,味道也最佳,很多女士也有喝一杯老酒的习惯。当然很多黄酒在酿造过程中已经加了话梅等原材料在里面。黄酒中加入话梅,梅香幽雅,酸甜可口。

黄酒究竟是养胃还是伤胃?

小时候在老家经常看到,舅舅外公他们酿制黄酒。北方边远丘岭地带山坡上,沟河旁专门种植酿酒小黄米。春天播种秋天收割,一般小黄米穗子比较大,但产量一亩地施农家肥也就几百斤。农家酿制小黄米酒,要提前准几口大瓷缸,大麯。把小黄酒米洗淘捡干净后,加水放在大铁锅里煮成稠糊糊状,平摊在大木案上,掺上已经破碎麦麯搅拌匀成,放凉后装入事先准备好瓷缸里封缸窖藏。

一般经过一二月发酵后,小黄米酒味就出来了,芳香四溢。用勺舀半盆再用箩筛一隔,下面黄酒原酱一碗兑三碗水,用火烧开锅开即可饮喝。小黄米酒在我们老家是专门招待贵宾才开坛的。冷热菜一上桌,黄酒用壶每一位加一小碗,长辈一吆喝先干第一碗,再打通关猜枚划拳。黄酒用大麯发酵制成,看着酒的度数不高,但后劲十足。如果喝过量了,头晕眼花,东倒西歪,酒劲可持续两三天,头疼欲裂很难受的。

姜丝和黄酒可以放在一起吗?

姜丝和黄酒可以放在一起吗?不是可以,也不是标配,而是绝配!黄酒的醇香性没有白酒那样浓烈外放,但是黄酒相当养胃,也是非常不错的养生酒,且是营养型酒精饮料,营养价值远远超越白酒。白酒吃的是人生,黄酒吃的是生活。即使是浅表性胃炎或者不思饮食者,都可以尝试下黄酒,15-20度之间的酒精特点,非常容易入口。喝黄酒一定要加热,特别是进入秋季以后。

只要不是很差的“特加饭”那种黄酒,只要加热到稍微烫嘴的程度,即使不加姜丝,都有很甜美的香醇口感,加了姜丝更加怡人。近年来江南的夏季,逐渐流行清爽型黄酒,要么冰镇下,要么加冰块,其实喝来喝去,还是黄酒加姜丝或者话梅,最有感觉,味道也最佳,很多女士也有喝一杯老酒的习惯。当然很多黄酒在酿造过程中已经加了话梅等原材料在里面。

黄酒只要适量饮用,具有保健的的功效,最明显的就是能开胃,寒冷的季节,喝黄酒加入姜丝,有明显的驱寒效果,饮用后身体将非常舒服,能感到周身血液循环加快,适量饮用还能促进身体的健康。黄酒的甘苦味道和将死的辛辣味道,经温热后,变的更容易入口,甘之若饴,不失黄酒本色。加热黄酒,一定先要烧开一壶热水,倒入容器中,再将黄酒倒入杯中,把适量姜丝放入黄酒杯中,再把杯子放入容器中,不要淹没杯口,千万不要先把倒好的黄酒被放入容器,再倒入开水,如果使用玻璃杯,热胀冷缩,会让玻璃杯炸裂。

喝黄酒煮黄酒可以加什么梅子?

黄酒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低聚糖等,具有保护心脏、美容养颜、舒经活血等功效。黄酒中所含的脂类芳香物随温度升高而蒸腾,使酒味更加甘爽醇厚,芬芳浓郁。因此,黄酒烫热之后喝是有利健康的,如果在黄酒中加入姜丝或者话梅,会使酒液更醇美,营养效果也更好。不过要注意的是,烫酒时温度不要过高,否则酒精挥发,反而会失去其醇香。

曾经有一段时间,不少人喝黄酒都要加话梅和姜丝,认为这才显得内行和时尚。据说,曾有一批绍兴酿酒师傅跑到了台湾,在当地按照绍兴传统工艺酿酒,酒药也带过去了,但是那里是海洋性气候,没有绍兴这样的空气条件和水,酿出的黄酒总带有一股苦味,为了掩盖苦味,台湾人发明了加话梅的喝法。一般都会选择普通的九制话梅就可以了,味道酸酸甜甜的,搭配起来非常不错。

黄酒中加入话梅,梅香幽雅,酸甜可口。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梅”花开于冬而熟于夏,得木之全气,味最酸,有下气、安心、止渴止嗽、止痛止伤寒烦热、冷热泻痢、消肿解毒之功效,可治32余种疾病。但是,酒中加了话梅,容易以偏盖全,若想品味酒之真味,最好不加。 邓国公皇酒坊所酿制的黄酒,其工艺为:中药→除杂浸出→浸出汁→过滤绞股蓝浓汁黄酒→配制→静置→过滤→检验→灌装→灭菌→成品。

过去的人为什么把酒温热才喝?

过去的人把酒温热了喝,原因最主要有三点。第一就是过去的人喝的酒,大都是米酒和黄酒,酒精度低必须要加热之后才能喝,要是凉酒喝完了,人的身体不舒服,第二点就是酿造工艺不行,喝完酒之后极易上头。所以也必须烫热一下,让里面的有害物质挥发之后,喝了不会很快醉酒,而且到胃里也舒服。第三点,因为贫穷。很多人在看电视剧或者是历史书的时候都会发现,过去的古人喝酒都喜欢把酒温热了再喝。

像《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关羽温酒斩华雄;《红楼梦》里贾宝玉喝冷酒被薛宝钗训斥的场景,《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去吃饭,大都是让店里伙计烫一壶热酒,那为什么古人喝酒之前,都要烫热了再喝呢?是不是热酒更好喝呢?其实是在古代,三国时期,水浒时期,人们当时饮用的酒大都是米酒和黄酒为主,度数很低。尤其是江南一带自古就喜米酒而不好烈酒,这种习俗一直保持到现在。

而且,在古代直到宋元之前都没有蒸馏烈酒的出现。而米酒,黄酒以米类谷物原料酿造,本身就性凉,必须要温热之后才可以饮用,这样才不会对身体内的脾胃器官造成伤害,而且喝下去也会觉得舒服。并且古人只在饮酒的时候才佐以下酒凉菜, 如螃蟹等大寒之物,如酒再不温热后喝,就很容易积寒成病。当时的米酒和黄酒,颜色并不是像现在白酒那样是无色透明状,而是比较浑浊,色如米汤,也因此古人常将所饮的酒称为“浊酒”。

而且,那时候的酿造工艺不好。并没有产生如现代的“蒸馏”酒的酿造工艺,因此酒中的杂质比较多。把酒温热了再喝,将酒的温度加热50度~60度,酒中的甲醇等有害物质就会挥发掉, 因此喝温热的酒也有利于减少对人体的伤害。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喝白酒的时候还都喜欢喝热的,即使在现代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 老人们喝家庭式小酒坊酿造的散白酒,在饮用之前依然会用热水把小酒壶放到里边烫热了再喝。

那是因为小酒坊酿造提纯工艺不高,在酿造的白酒里会产生很多的杂质。白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也就是乙醇,还含有一定对人体有害的甲醇及乙醛。甲醇的危害主要是对人的视力造成伤害。甲醇在人体内有积储的作用,不易排出体外,4~10克的甲醇即可引起严重中毒。甲醇的性质不稳定,乙醇的沸点在78摄氏度,甲醇的沸点在64.7摄氏度,加热后的白酒,甲醇会被挥发掉。

但是乙醇也挥发了,乙醇如果挥发的太多,就会影响酒的整体口感。水味儿加重变得寡淡无味。乙醛的沸点只有21度,用热水加温就能使它蒸发掉,乙醛是引发醉酒的首要因素,它的存在会增加酒的辛辣味儿。摄取量高的话,喝酒就容易上头头疼,加热之后,乙醛浓度降低,并且辛辣味也降低了,比较好入喉。还有一点就是因为贫穷。过去的人生活条件不好,日子过的很穷困。

尤其到了冬天,没有什么御寒的衣物。而过去的年代里,冬天又极为寒冷。所以就用喝酒来御寒,虽说酒喝下肚能够暖身体,但没喝之前是冰凉的,凉酒喝下肚会很不舒服,所以就把酒烫热了再喝, 无论身体暖和了,肠胃也很舒服。所以这种方法也就流传开来了。也许有人会问,现在为什么很少再看见有人把白酒热了再喝可以说过去的米酒,黄酒都是发酵酒,现在的白酒是蒸馏酒。

现代随着酿酒工艺不断的提升,已经可以将白酒中的有害物质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可以说,只要是符合质量要求的白酒,一般都不需要热酒再去除酒中的有害物质。如果再沿用古人那样用温酒喝酒的方式,则不但可能将酒中的酒精挥发掉,还会将白酒中那些含有的风味物质也一定挥发掉,从而影响酒体的口感,再好的酒也就喝不到原有的味道了。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