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酒,基本上都是酿造酒。这些都是需要用碗喝的。这个情节是没有问题的,古人确实可以大碗喝酒。元代之前,中国古代酒都是由谷物发酵而成的。所以,我们看小说《水浒传》,喝酒的时候都要首先温酒。三、古代有一种美酒叫做醽(ling),味道纯美,颜色就是绿色。
古代酒都有什么颜色的?
所谓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莫笑农家腊酒浑”普通人家自己酿造的酒有些许沉淀物呈现浑浊色。对于高级点的白酒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讲,白酒在储藏过程中的酯类沉淀。有些白酒在酿造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几年的储藏,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酯化反应,产生亚油酸乙酯、油酸乙酯和棕榈酸乙酯的混合物。温度降低时,这些酯类物质在酒中的溶解度降低,就出现饱和现象所析出的白色结晶,而形成沉淀物,古人喜欢把把酒温上一温,沉淀物就消失了,酒中的白色针状沉淀物是Ca2 、Me2 、Ac-等几种离子化合物的共结晶体。
古代人喝的酒泛指什么酒?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萨沙第9145条回答。古人要看什么时代的古人。如果是元代之前的古人,大体喝这几种酒。第一,谷物酿造酒。酿造酒是借着酵母作用,把含淀粉和糖质原料的物质进行发酵,产生酒精成分而形成酒。中国古代的酒,基本上都是酿造酒。酿造酒制造很繁琐,通常要将薯类和谷类以及野生植物原料经过加压蒸煮,淀粉糊化成为溶解状态,然后加入酵母进行缓慢的发酵,形成酒精。
随后再进行过滤,去掉酒糟,留下含有酒精的液体,就是酿造酒了。可以说,酿造酒是纯天然的酒。谷物酿造酒就是用各种谷物制成,常见的是黄酒。不过,黄酒的原料也是不同的,南方以糯米、北方以黍米、粟、糯米为原料。一些南方人很喜欢喝的米酒,其实就是黄酒的一种。第二,水果酿造酒。常见的就是葡萄酒。水果酿造酒同谷物有些不同,主要是不需要放酵母,只需要自己发酵。
葡萄酒的度数较高,但比较酸,不太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况且,古代中国种植葡萄的数量有限,葡萄酒不太流行,但其他果酒如李子酒,杨梅酒、猕猴桃酒还是很有市场的。这就是元代之前的酒。这些酒是纯天然,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古人没有化学概念,导致酿造酒存在一些有毒的物质,比如甲醇。如果长期不做处理饮用这些酒,会有害身体。
同时,民间小店酿造酒技术不高明,往往酒中会有很多杂质,颜色也难看。所以,我们看小说《水浒传》,喝酒的时候都要首先温酒。温酒就是将酒加热,这样可以将甲醇的有害物质挥发,而不是想热着喝。随后,在端给食客之前还要筛酒,就是对酒液进行过滤,减少杂质,端上来好看一些,口感也好。酿造酒最大问题是酒精度不高,很好的黄酒也就十几度。
普通民间小店酿造的黄酒,也就几度而已,类似于今天的啤酒。所以武松能够喝十八碗还能走上景阳冈再醉倒,这十八碗大约相当于今天的7到9瓶啤酒。武松这么个大汉,喝这些酒还是没问题的。元代开始就有蒸馏酒了。蒙古人等少数民族习惯于喝烈酒,才出现了蒸馏酒。蒸馏酒是把经过发酵的酿酒原料,经过一次或多次的蒸馏过程提取的高酒度酒液。
我国古代的酒为什么是绿色的?
现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喝的酒有啤酒、白酒、红酒,这三种酒的颜色也不陌生,但在古代,酒是绿色的,这正印证了成语“灯红酒绿”。那古代的酒为什么是绿色的?一、古代的酿酒因为方法比较老,设备一般,看起来很复杂,其实不然,古代的酿酒相对简单,谷物粮食发酵以后蒸熟,然后等待自然冷却,最后过滤。而缺少过滤这道工序的酒,它的颜色就是绿色。
二、现代的酒也有绿色的,比如竹叶青酒。与它的选材、酿造手法和酿造工艺有关系。但与古代的绿酒有区别。三、古代有一种美酒叫做醽(ling),味道纯美,颜色就是绿色。也泛指美酒。我国的酒文化千百年来繁荣昌盛、源远流长,是不可或缺的国之瑰宝,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但喜爱喝酒的朋友也要时刻记住,酒虽好,可不要贪杯。
古人喝酒都是拿碗喝的,酒量比现代人大吗?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古装剧中的一个经典情节,就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这个情节是没有问题的,古人确实可以大碗喝酒。因为古代的酒,度数不会很高,就像现在的黄酒,所以大碗喝也是没问题的。关于古人喝的酒,有三个小故事很经典。一是水浒英雄武松的三碗不过岗。店家一直强调,普通人三碗就有醉意了,不能继续前行。武松偏喝了十八碗,还歪歪趔趔去打死一只老虎。
不禁让人感慨,十八碗,这是多大的酒量啊。如果按黄酒的话,就可以理解了,三碗,黄酒基本也就喝的差不多晕乎乎的了。二就是曹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我们都知道,现在人喝白酒,是不用加热的,白酒又叫烧酒,本来就性热,需要配凉菜享用的。而三国时期,不仅有青梅煮酒论英雄,还有关羽的温酒斩华雄,由此可知,当时的酒,和现在的烧酒不同。
温着喝口感更佳。那就是现在的黄酒了,我们都知道,黄酒温着喝,加上酸梅,口感很不错。三就是杜康造酒的传说。从杜康的这个传说可知,当时的造酒方法,并不是造烧酒的蒸馏法,而是一种类似自然发酵的原始酿造方法。由此可知,不管是杜康造的酒,还是之后历史很长时间喝的酒,都是现在的黄酒。这种用非蒸馏法酿造的黄酒,度数较低,香气浓郁,甘甜味美,富含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被称为“液体蛋糕”,真的是粮食之精,越喝越年轻。
据《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指蒸锅),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白酒是元代之后,蒸馏技术发明后才开始有的,明清盛行。之前说的酒,大都是黄酒。青梅煮酒论英雄,煮的就是黄酒。李白斗酒诗百篇,也是黄酒。武松的三碗不过岗,同样是这个黄酒。这些都是需要用碗喝的。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古人诗词中常见“绿酒”,古代的酒是绿色的吗?
这个问题只能折中回答,古代有很多诗人用绿酒来形象美酒,比如晋陶渊明的"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唐杜甫有诗"灯花何太喜,绿酒正相亲,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等,从诗人的酒诗中无不透露着"绿",还有现代经常接触的"灯红酒绿"的成语,通过以上古代诗人的酒诗中可以感觉古代应该有"绿酒"一说,小编不是做考古工作的,无从考证,只能含糊回答,有绿酒吧。
你觉得古人喝酒和现在的人喝酒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古人喝酒喝现在人喝酒最大的区别有三点: 一、酒器的不同。我国古代的酒器是非常讲究的,根据酒器的功用又可以分为三类,即盛酒之器、温酒之器及饮酒之器。现出土的文物发现盛酒的器皿有尊、彝、罍、瓿、斝、卤、盉、壶等。温酒的器皿出土的不是很多,留给后人补充。饮酒的器皿有爵、角、觥、觯、觚等。光是凭这一堆你连名字都叫不出的器具就知道古人的别致。
当然其制作的材质也只各不相同,有陶制品、青铜、玉石、瓷制品、水晶玻璃、动物骨骼等等。二、不同的时节喝不同的酒。汉代规定正月初一为元旦,要饮用屠苏酒、椒花酒(椒柏酒);寓意吉祥、康宁、长寿。“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在《元旦》中这样写道。中和节在农历二月一日,这一天要喝中和酒、宜春酒来祭祀土神,祈求丰收。
所以《古今图书集成・酒部》写道:“中和节,民间里闾酿酒,谓宜春酒”。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端午节,辟邪、除恶、解毒,要喝菖蒲酒、雄黄酒。中秋节要喝桂酒;重阳节要喝菊花酒、茱萸酒、桑落酒。三、最为重要的一点,喝酒的形式不同。《 兰亭集序》中有这样描写“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就是在小溪上游放置酒杯,杯随水流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杯把酒喝掉,叫做流觞。
最终演化成一个成语“流觞曲水”,也算是当时的一种有趣的亲近大自然饮宴风尚。还有一种特别的就是行酒令,酒令有很多种,玩法各不相同,酒令官根据宴席的气氛和宾客年龄不同随机规定酒令。有击鼓传花令、汤匙令、投壶等,当然诗词的酒令算是最文雅的一类。《红楼梦》中就有关于酒令比较精彩的描写。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设宴款待了她。
古代很多人喝酒都是一碗一碗的喝,是不是古代的白酒度数低?
元代之前,中国古代酒都是由谷物发酵而成的。即使酿酒工艺优良,酒精度也不超过十度,普通老百姓平时所喝的酒精度也就在三四度左右。虽然在《周礼注疏》里面记载有白酒,但那时的酒不是蒸馏酒(现代白酒),而是用白米酿造的酒,相当于今天的米酒。水浒传中有一节是武松打虎,武松喝了十八碗的“三碗不过岗”酒,首先可以肯定不是现在的白酒,第一宋代还没形成蒸馏的工艺;第二即便那时候有,十八碗基本相当于今天的四斤左右,一个人喝四斤40-60度之间的白酒,正常情况下都会酒精中毒,打虎的故事也就不会发生了。
水浒传中曾有描述,店小二筛酒,其实就是过滤掉酒糟等杂质,武松喝的也就是十度左右的米酒,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蒸馏酒是从元代开始在华夏大地普及的。蒙古人地处北方,气温比较寒冷,所以需要度数高的酒来取暖。蒙古人入住中原后,为了凸显其自身文化,所以在中原地区大力推扬他们的酒文化,也就从元朝开始,蒸馏酒开始在华夏大地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