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庄五代世袭多少钱,智利白银庄五代世袭

贾家有多少钱?主要看贾府每年有多少收入,其次,看贾府的不动产有多少。中国现在白银储量世界排名第四,白银库存储备量世界排名第六,是白银生产出口大国。林家已经是五代世袭之家大族了,那会让早就失去母亲的孩子得到资产。”弘皎因此得封宁郡王,世袭罔替。

《红楼梦》里贾家有多少钱?

贾家有多少钱?主要看贾府每年有多少收入,其次,看贾府的不动产有多少。首先说收入,贾府的收入由下面几部分组成。1,爵位的年例,贾政贾琏等的俸禄;2,元妃娘娘赏赐;3,在金陵的田产地庄收入。先说爵位俸禄,东府贾珍袭三品爵威烈将军,是西府贾赦袭一等神威将军。我查了一下资料,这个“神威将军”大概是二品。根据清朝京官的俸禄,正,从二品官155两银子,正,从三品官130两银子。

另外,贾母,王夫人,邢夫人等是诰夫人,也有俸禄,不过数额不会太高。保守估计,贾府岁俸银子大概在400两左右。再加上贾政的员外郎(从五品)后又点了学政(三品),贾琏的同知(五品),贾蓉的龙禁尉(五品)清朝又有养廉银制度,一般官员的养廉银有时是俸禄的10倍以上。综上所述,贾府爵位俸禄,职位俸禄大概1000-5000两银子。

元春是娘娘,逢年过节,对贾府是必定是要赏赐的。书中贾珍曾对乌进孝说过,娘娘每年也不过赏赐100两黄金,折算一下大概也就是一千两银子。贾府地租收入,这是最主要的一项。书中五十三回中乌进孝进京向贾珍缴纳地租,给宁府的除了一大串长长名单之外,还有银子2500两银子,而贾珍却说他打擂台,应该有5000两。乌乌进孝说年成不好,而且提及荣国府虽然庄子比宁国府多七,八处,但也只多2000-3000两银子。

可见,收成不好时,贾府有5000-10000两银子,收成好的时候翻倍,大概10000-30000以上。不过还有一点不能忽视,在第六回中周瑞家的跟刘姥姥谈话说“我们男的只管春秋两季地租子”。所以可以推断,周瑞所管地租肯定不是乌进孝等外地庄头所管,可能极有可能荣府地租分两块,京城及近郊(或含金陵)之地由周瑞负责收租,每年分春秋两次收取,远郊(大约在遵化或辽东)之地由庄头负责,每年冬十一月、腊月左右送至荣府。

对荣府而言,按照收成不同,此项收入合大约每年有一万至三万两银子的收入。综上所述,贾府一年所有收入最多十万两银子。其次,再看贾府的不动产。书中第二回写贾雨村描述曾看到贾府景象“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大门前虽冷落无人,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 酷 轩峻,就是后一带花园子里面树木山石,也还都有蓊蔚洇润之气”。

这还是说大观园没建成之前的景象,可见贾府房产之多,房屋之大。后来元妃省亲,又建了一个大观园,大观园有多大呢?以前看过红学家周学源的文章,说仅大观园就三里半,这个如果按照半径算,园子每边长四百多米。这是正方形的算法;如果照矩形面积计算有十九公顷之大。就是二百八十七亩多大,面积相当于现存最大王府——恭王府的面积两倍。

《红楼梦》林家的钱哪去了?

红楼梦是小说,是编得故事。林黛玉就是家里肯定也富可敌国,根据吃绝户习惯。女方家早死的女孩也不可能捞到钱,何况林黛玉离家那么远。更无人主事,很难把资产撑握。因为不管如何,封建社会是以庄园集团组织个个家庭都是宗族族长撑控,贵族有财产宗族都会以过继儿子顶门立户,而不会家产外流,林家当然和贾家差不多,背景出身都是世袭之家,也是书香之族,林如海进士出身,钦点为巡盐御史,从请贾雨村为师当然不是清廉官员。

又是丰厚肥缺当然富的流油。但林黛玉妈妈早死又不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何有资产史湘云都成了奴隶并无人为她把主持公道从小说的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红楼梦背景人物都因为给皇帝送古玩,珠宝,美女,江南巡游,花得银子象海水一样流淌,造成整个家族连襟们的重大亏空。加上他们在雍正上台前期选错当皇帝人物,成阿其那被雍正皇帝一网打尽,抄家流放充奴。

只有红楼梦的作者家唯一绕幸晚了几年,根夲没有可能贾琏从林如海能捞银子。所以林黛玉,才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人生感概,贾家最后溃败无不是相互牵连结果。小说不是金瓶梅,有李瓶儿为西门庆捞下巨富的可能。清朝初期诛连九门比宋朝要残酷得多,法律厉害难以为生,一些人想象贾家能捞了林家财产,是根本不可能,家族不许可,林黛玉没有成史湘云以是万幸,林家族里,黛玉人之小办不倒,不管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

林家已经是五代世袭之家大族了,那会让早就失去母亲的孩子得到资产。岂不是天大笑话 如果有,王天人以不会以晴雯带出林姑娘,让她极度不满。小说以史湘云的嘴巴告诫薛宝琴,骂王夫人。到了太太屋里你别进去,那屋里人多心坏,都是要害咱们的。宝钗说他说,你没心却有心,虽然有心虽然有到底嘴太直了。可见不管林黛玉,史湘云,宝钗都知道贾家并不是善良之家,当贾琏去林家,不会空手而回,就鸡毛祘皮,也比一般人家腰粗。

红楼梦里王熙凤在敛财手段,李纨都惊奇,天下人都你算计去。王西凤大闹宁国府的时还不忘记,要尤氏五百两银子。算计之精,聚敛之酷,派贾琏领林黛玉去林如海家去办葬事,当然不会空手而回,贾琏当然和王熙风一样,要紧经济利益,不会是有道德规范的人。但要说林黛玉资产,被贾家吞噬完全不可能有历史真实的根据,历史记录林如海的形象取材康熙的亲信江宁织造曹寅的妹夫李煦。

由于曹李孙为康熙输送大量珍宝古玩,等备康熙南巡花费大量银钱致使苏州江宁亏空达八十五万多两,仅李煦亏空达五十余万两银。康熙深知情由,私下让李煦曹寅设法补空一面在众臣面前为他们设法开脱,并任李煦曹寅兼管巡盐务,用盐款补完亏空。曹寅,病逝儿子曹颙接班继佂江宁织造监管盐务。也因此重压二年后曹颙病逝。李煦为了妹妹和曹颙的妻子马氏专门面见康熙,曹寅的妻子和儿媳马氏人得以分开独立,得到皇帝照顾。

曹家以曹頫继子成江宁织造,曹李两家把未来皇帝继位押在胤祀身上,想继续保持皇帝关照,却一错百错,康熙帝驾崩雍正即位了皇帝。打击政敌,抄了李煦的家几年后曹頫也被抄家。李煦还被从重治罪,二百二十七名,在苏州变卖无人敢买,送到北京赏给功臣或遭变卖。结果残酷。而曹頫家抄家后一百四十多口全部被雍正被赐给接任的随赫德为奴。

晚清庆亲王奕匡到底贪了多少钱?

庆亲王奕劻是乾隆皇帝的曾孙,此人极其能拍慈禧后后的马屁,因而在清末成为权倾一世的重臣。他有个绰号,被时人称呼为满清二号贪官。(一号贪官是和珅)而他贪污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靠卖官来敛财,二是巧立名目受贿。先说他卖官敛财。据说奕劻因为慈禧的赏识,在当上了总理大臣后,专门卖官鬻爵。凡是到他这里求官的,一律都要献上大笔银两,否则免谈!比如当时杨士廉想出任山东巡抚一职,就出了十万两银子找他买的。

再比如有个叫陈璧的道员为了升官发财,也用了一批奇珍异宝外加五万两银子送给奕劻,并且还拜了奕劻为干爹,才一跃成为正部级的邮部尚书。杨士廉和陈璧,在当时也仅仅是众多行贿者中的九牛一毛而已。奕劻卖官卖的最牛掰的一次,是他把大清的皇位也以三百万两银子卖给了袁世凯!据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的记叙:奕劻受袁世凯的钱,劝隆裕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就断送在奕劻手里。

另外据载涛父子的回忆,为了逼溥仪退位,袁世凯给了奕劻三百万两银子,希望奕劻能帮忙劝隆裕太后同意皇帝退位。而奕劻也不辜负袁世凯的银子,极力劝说隆裕太后,应当同意退位。隆裕太后原本不愿意,但是见到奕劻也这么坚持,便最终答应了。为了钱,连祖宗的基业都能卖!奕劻这种敛财如命的精神,也真的是没谁了。当时的人讥笑他是“老庆记公司总经理”,真是一点也没有黑他。

做官没有什么政绩,捞钱却独有一套本事。再说他巧立名目受贿。官员的名额毕竟是有限的,当卖官已经不能满足奕劻的时候,他就想到了以各种名目受贿这条敛财的办法。奕劻七十大寿的那天,官员和各地进献者们络绎不绝,庆王府的门前车水马龙,排起了长队。为了掩人耳目,奕劻表面上告诉家人一律不得收礼,暗地里却令属下做了四个册籍,将送礼者按礼物厚薄分为四级。

这次寿宴,奕劻收得现金五十两之多,礼物的估价在百万两以上。他过七十大寿的时候,都已经是宣统元年了,大清没两年就要完蛋了。比七十大寿敛财更绝的是,武昌起义后,四川总督锡良曾自告奋勇率兵督陕,奕劻竟然还向其索贿八万两,否则就不在调令上签字。锡良闻之大怒:“生平不以一钱买官,况此时乎?”既然你们皇亲国戚都不在乎大清,那咱们小人物也就不操这心了。

卖官,卖皇位,卖祖宗基业,这还不是奕劻的全部。袁世凯能崛起,跟奕劻也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这么说,没有李鸿章就不会有袁世凯;没有奕劻,袁世凯也不会统领北洋军那么多年。李鸿章死后,袁世凯的靠山没了。于是他又开始傍领班大臣荣禄的大腿。荣禄也病重后,袁世凯非常肯定的认定奕劻将继任,立马送上十万两银子。果然,奕劻接替了荣禄的职务。

袁世凯为了拍奕劻马屁,月月有都有月规,年年都有年规,不间断地给奕劻送礼。每遇到奕劻及福晋的生日唱戏请客、儿女大婚,皆由袁世凯一手操办,不用奕劻花一分钱。就是靠奕劻的支持,袁世凯成功的控制了北洋六镇的指挥权。即使他被载沣以足疾开缺回老家,兵权仍然掌握在他手上。奕劻这么疯狂的敛财,连摄政王载沣都看不下去。

载沣在搞倒袁世凯后,一直致力于搞倒奕劻,只不过他还没有成功,大清就灭亡了。当其它宗室因为大清的灭亡而断了生计时,奕劻的小日子却过的比任何人都滋润。据当时伦敦《泰晤士报》的爆料称,庆亲王奕劻仅在汇丰银行一地的存款,就达到两百万两之巨。如果算起其他银行的存款,以及大量的田地、房屋、票据、金银首饰,势必不下千万之巨。

另外还有人估计,如果他的家产折合成白银来计算,高达上亿两!而大清帝国晚期每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就上亿两而已。说他是大清国二号贪官,他是当之无愧。那么,奕劻是不是真如旁人所言,贪污了那么多银子呢?从他和他的三个儿子在民国时期的挥霍来看,还真的是八九不离十。奕劻有三个儿子,老大是载振。据载振的回忆称,清帝退位的时候,庆王府被洗劫一空,损失了三百多万两。

这要放在别的王爷身上,那就是破产了。但是在奕劻这是,只是小意思罢了。据称奕劻和他的儿子在天津庆王府,每天都干三件事:睡懒觉、抽鸦片、养一些名贵的花鸟鱼虫。家里一堆仆人,除了要伺候他们父子,还要雇喂养这些宠物。此外,载振还喜欢京剧,尤其爱听尚小云和谭富英的戏,载振也会豪爽地送给这些京剧演员一些礼物,如玉器、牙雕,古玩等,有时也给钱,挥金如土。

据载振的儿子溥铨回忆是:我父在津,长期依靠银行存款和利息来维持王府的巨大开支。日伪后期,伪联币贬值,存款一折再折,失去了经济收入来源。抗战胜利后,局势不稳,物价飞涨,王府坐吃山空,经济越来越困难,只得不断变卖珍存的古玩珠宝来维持王府的生活和开支。奕劻的家产一分为三,载振只是拿了三人之一而已,居然就能靠着家产撑到抗战结束后!要知道溥仪的七叔载涛,正根的近支皇族,他后来都坐吃山空,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沦落到街上摆摊度日的地步。

奕劻的家财之巨,可见一斑。载振的两个弟弟载搏和载抡,也是花钱如流水的两个潇洒哥。老二载搏喜欢赌,常去天津英租界赛马会豪赌,但是逢赌必输,曾经一夜之间输掉了奕劻花巨资给他建的一套中西合璧的豪宅。除了赌,载搏还喜欢玩洋妞。纵观载博的一生,就是在花花世界中度过的。老三载抡倒是不喜欢赌,但他的问题是花钱大手大脚。

不过他出手这么阔绰,也给他赢得了很多人缘。据载振的儿子记载,载振去世的时候,家里做丧事,他的五叔载抡居然把李宗仁以及民国的一些高官都请到了家里来祭奠。这要是不花点本钱,哪请得动?总的来说,奕劻的贪污数目非常巨大。而他和他的儿子在清朝灭亡后,生活待遇方面也是所有宗室中最潇洒,最挥霍的。说奕劻贪污了一亿两银子,可能有点夸张。

在清朝,有1万两白银属于什么水平?

常言道:三年清知府,万两雪花银;首先要明确的是,在清朝,哪些人能拥有万两雪花银?如果说合法收入,劳动人民显然是不能的。清朝给别人打工,一年能赚到工钱2到5两银子,最高不过10两;不吃不喝一辈子也不能。靠合法收入能得到万两的,也只有政府官员。清朝知府是五品官,一年的收入包括薪水、俸米、养廉银在内,大约可以达到3000两左右。

清朝的知府,就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首长,待遇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一、俸银——基本工资。清朝知府基本年薪是105两。二、俸米——实物福利。和基本薪水一样,是105石大米。三、养廉银——堪称年终奖。如果一年只能没有贪赃枉法皇上就给奖励。最基层的官员大概一年有几十两,然后依次递增,从几百两,上千两,而一品官员的银子能达到八千两左右。

知府的年终奖需要根据不同地区而定,但普遍是基本工资的10—50倍,一般在3000两左右。如此算下来,三年的收入能达到一万两白银;所以才有了开头的那句民谚。清朝的物价风向标——粮价因为同样是一个朝代,同一种货币,相等的数额,在不同的时期价值就不相等,甚至差距很大。因为在不同时期,物价是不相等的,货币(白银)的价值取决于物价水平。

用专业术语说,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清朝时期,中国是农业大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民众都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土地吃饭,没有其它收入。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白银价值高低取决于粮食价格。因此,讨论万两白银的价值,要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样才能更客观,参考当时的粮食价格,主要是米价,才能判定银子的价值。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米价不仅是经济问题,同时还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对民众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是绕不开的。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盛世”,清朝也不例外,出现一个盛世,是康熙开创,乾隆发扬光大,名为“康乾盛世”。盛世与否,不是看国库盈余多少,也不是看官员薪水高低,更要看米价高低,它直接影响到百姓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康熙王朝的米价呈现先高后低,即前高后低的趋势。从地域上看,浙江、福建两省的米价较高,湖广结合江西的米价相对较低。

影响米价的因素有很多,天灾、战争是影响米价的主要因素。灾荒连连,导致粮食产量骤减,粮价必然上升。战乱频仍,导致人口锐减,劳动力减少,再加上百姓流离失所,土地撂荒,粮食也会减产涨价。而朝廷和地主对农民的强取豪夺和盘剥,也会让百姓失去种粮动力,粮食也会减产涨价。除此之外,米价的高低跟国家银子保有量有关。因为银子不是纸币,是硬通货,是不能打开机器随便印的,有白银才能铸造货币。

明清时期,白银已经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中国现在白银储量世界排名第四,白银库存储备量世界排名第六,是白银生产出口大国。但当时的中国虽然白银储量丰富,却非常短缺。因为当时的人还没有掌握白银的勘探技术,不能发现和开采。当时中国的白银大多来自美洲,通过与西方殖民者进行贸易获得。中国明朝末期白银就非常短缺,导致国库里没有银子,打仗没有军费,士兵发不下军饷。

由于清政府的海禁政策,海外贸易受到很大影响,白银短缺现象加剧。白银短缺的时候,市场上流通量太少,官方采购减少;再加上全国经济低迷,国家对粮食的购买力也有所下降,导致大量的米卖不出去,米价反而下跌。无论什么样的因素,米价高低都会影响到百姓生活水平。那么,拥有万两白银属于什么水平?一万两白银在清朝是什么概念,能维持什么样的生活水平,不同时期各不相同,标准答案不止一个。

清朝时期人均土地面积比现在高得多,地价低得惊人,房价自不必说。根据《中国历代契约汇编考释》记载,康熙五十七年(1718),北京大兴县北城日南坊有一所楼房出售,该房临街,下面两间开店,上面两间住人,楼后加盖厢房一间,合计5间房,卖了210两。万两白银可以在皇城根儿购买差不多50套房子。所以,我们不能拿房价来做比较。

民以食为天,我们只能拿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来做比较。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记载说:康熙前期,两文钱可以买一升米。(清朝末期的米价是9文钱一升,涨了4.5倍)米价低的时候,物价也不高;那个时期怀揣一文钱到的“便利店”,可以买一瓶酱油、一瓶醋、一瓶油和一瓶酒,即所谓的“四碗一文”。这是什么价钱?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白菜价,跟白捡差不多。

一斗米重量为15斤左右,一斗为十升,一升米重量约为1.5斤,够一个青年一天吃了。换言之,养活一个人一天需要一文钱,一月30文,一年下来不过360文,加上油盐酱醋等,500文足够了。文是用金属铜铸的钱币,一文就是一个铜钱,;康熙时期,1000文钱是一贯,可兑换纹银一两,一文钱大约相当于现在一毛钱。换言之,按照康熙前期的米价,1两银子基本可以养活2个人,2.5两银子可以养活一个5口之家,1万两银子可以养活20000口人,相当一个古代小镇的人口了。

我们再举一例,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面镜子,是社会的缩影,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经济状况。刘姥姥是个底层劳动人民,家境不好,因此才从乡下带着外孙板儿到贾府乞食,王熙凤非常仁慈,给了她20银子和1吊钱。这二十两银子是个什么概念?在当时购买力是多少?书中透露,贾府的小姐月例是2两银子,一年合计是24两;所以刘姥姥在荣国府拿到的这笔银子,差不多就是一个贵族小姐一年的零花钱。

从刘姥姥二进贾府时,算的一笔螃蟹账里,也能看出这笔银子的购买力: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由此能够看出,王熙凤给的这20银子,够刘姥姥一家人一年的生活费。曹雪芹生活在乾隆时期,在那时候,人民生活水平已经下降许多,虽然还是康乾盛世,但已经徒有虚名。

因为乾隆时期发生了十场战争,每场战争都需要巨额军费,两次金川战争耗银9000万两,国库不亏空就奇怪了。频繁的战争,需要大量军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消耗惊人,粮价肯定要涨。因为朝廷忙于战争和征粮,这个时间段内米价处于无序的状态,官府对于江南米粮市场的控制力和调节能力下降,使得商贾控制了江南米粮市场,他们囤积居奇,趁机抬高米价,打发国难财,百姓生活成本直线上升。

因此,康熙初年2.5两银子能养活一个5口之家,到了乾隆后期,需要20两银子。这时候的10000两银子,可以养活500名千金小姐,或者养活2500到3000名普通百姓。如果放到现在,一家人一年的柴米油盐方面的日常花销最低也要10000元。这就是说,乾隆时期的10000两白银,价值500万元人民币,这样的比较不能说绝对准确,但相差也不太多。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跟前朝相比基本没有改变,依旧价值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可以换到制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这个时期因为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对英法赔款加剧了百姓负担,导致了白银大量外流,中国市场上流通的白银减少了三分之一左右,国库收入大大较少,库银存量只有1200万。

白银短缺粮价不跌反涨,因为灾害连连导致产量暴跌五成以上。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人口锐减,地价下跌却有大量土地撂荒。当时的物价高的离谱,道光时期的学者沈铭彝在《沈竹岑日记》中说,道光十三年(1833年鸦片战争之前)二月,“菜油每斤一百四十文,花油每斤一百十文,桕椤每斤一百八十文,棉花每斤一百文,皆从来所未有,其余无不昂贵。

米价虽不至如上秋六洋,此时亦每石四洋(白银四两)以外,寒士何以过活”。一文钱可以买到的一瓶酱油、一瓶醋、一瓶油和一瓶酒(“四碗一文”),道光时期光是一瓶油需要一百四十文,其余的三瓶酱油醋和白酒,怎么也要一百文。换言之,道光时期物价相比康熙朝,物价涨了240倍。道光时期的白银量锐减,经济低迷,出现了史学界所称的“道光萧条”。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官员收入肯定缩水。这个时期,如果有10000两银子,不能当现代的500万富翁,只能当一个2“万元户”了。到了光绪即晚晴时期,清朝虽然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等战乱,加上对外赔款,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但是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近代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对外贸易大幅度增加银子,海关收入逐年增加,国家年财政收入达到1亿两以上。

但这时候物价处于什么水平呢?根据光绪年间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相比道光时期,略有下降)清朝时期一石相当于现在的约156.45斤。按这个标准换算,一两银子可以购买的粮食约107斤。养活一个成年人,一年需要以400斤粮食,一个5口之家的年生活开支是30两银子。

和珅到底贪了多少钱, 换算成人民币是多少?

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清朝中期权臣、商人。和珅初为官时,精明强干,通过李侍尧案巩固自己的地位。乾隆帝对其宠信有加,并将幼女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使和珅不仅大权在握,而且成为皇亲国戚。随着权力的成长,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

此外,和珅还亲自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七十五间,设大小银号三百多间,且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有商业往来。和珅曾担任和兼任了清王朝中央政府的众多关键要职,封一等忠襄公和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其职务主要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嘉庆四年,清高宗乾隆皇帝去世,真正亲政的嘉庆皇帝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正月十八日,嘉庆帝派大臣前往和珅囚禁处所,“赏赐”他白练一条,令其自尽。

此时和珅一看到白练,知道死期已至。他对自己惨淡经营一生,家业富比皇室,到头来落得个如此悲惨下场,不禁万分慨叹。这一次自己锒铛入狱,身陷囹圄,尝到了凄凉、冷清、饥饿、刑罚、痛苦等苦辣滋味。特别是正月十五日,正值元宵佳节,和珅自然而然想到往年家中欢欢喜喜,自己在众人侍奉下悠然自得、尽情享乐的情景,提笔作了题名为《上元夜狱中对月两首》的诗:“夜色明如许,嗟令困不伸。

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室暗难挨晓,墙高不见春。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余生料无几,空负九重仁。”“今夕是何夕,元宵又一春。可怜此月夜,分外照愁人。思与更俱永,恩随节共断。圣明幽隐烛,缧绁有孤臣。”从上述两首诗中可以得知,和珅已经预感到自己的余生时间不会太长了,末日即将来临,伤感前事,发出几声悲鸣。

他至死执迷不悟,觉得自己满身是才,“怀才误此身”,表现出一种“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无可奈何心情。和珅看到白练后,又提笔写下了一首绝命诗:“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他日水泛含龙日,认取香烟是后身。”赋诗完毕,和珅拿起白练套在自己的脖子上,悬梁自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终年50岁。无论从电视还是书本上,我们都知道和珅这个名字。

和珅的出名不仅因为他是乾隆皇帝身边的宠臣,更是因为他是历史上最有名的贪官。那么,和珅被抄家后,他究竟有多少家产呢?根据清末著名的外交家做著的《庸庵笔记》,其中的一段名《查抄和珅家产清单》所记载:和珅被查抄的家产名录如下:一、现金资产1、赤金(24K):金库存58000两,上房内2500两、大金元宝一百个每个1000两、金宝塔一座二十六公,夹墙内26000两,几样合计:186900两,2、现银:地窖内100万两,银库内银元宝(每只10两)五万五千六百,上房内大银元宝五百个(每个1000两)合计:6556000,3、京果(银)五百八十三万个、苏果(银)三百一十五万个,4、洋钱(银元)五万八千块。

清朝的计量单位为16两,当时的一两合现在0.625两,合31.25克。那么和坤的现金资产折算成今天的人民币为:根据2006年1月12日9:10上海黄金交易所的黄金价格140.9元。那么,和坤贪污的黄金按今天的牌价,折算为人民币为:186900*31.25*140.9=8.2亿人民币;根据华北金属网公布的近期白银价格为:3400—3600/公斤,约为人民币3.5元/克那么和坤贪污的白银折价人民币为:2080000*31.25*3.5=2.27亿元人民币京果、苏果 按每个0.1两算 (5830000+3150000)*0.1*31.25*3.5=98218750元(约1000万人民币),洋钱价格目前为60至120(剔除文物价值),我们定为80元/枚,和珅贪污的洋钱价值为: 58000*80=464000元(464万人民币),那么和珅贪污的现金资产折算成当今的人民币为: 8.2+2.27+0.1+0.05=10.62亿元人民币。

二、房地产1、花园一所,亭台二十座;2、正屋一所,十三进,七百三十间;3、东屋一所,七进,三百六十间;4、西屋一所,七进,三百五十间;5、私设挡子房一所,七百三十间;6、另有花园二所,亭台100座。合计和珅共有房产2170间,按清朝官府样式,每间平均约为20平方米。那么和坤的房产面积为:2170*20=43400平方米。

按目前北京主城区的花园别墅的价格(80000元/平米)计算,和珅的房产价值为:43400*80000=8.6元亿人民币另外,花园、亭台现在无法估价。三、地产:1、田地八千顷,合800000亩,按目前中等以上城市征用土地价格为:4万,和坤的土地价值800000*40000=32000000000(320亿人民币)四、企业:1、当铺十处,本银八十万两;2、银号十处,本银六十万两。

两处本银合计折价为人民币:(600000+800000)*31.25*3.5=153125000元(1.5亿人民币)五、玉器,1、玉鼎十三座,高二尺五寸;2、玉磬二十块;3、玉如意一百三十柄;4、镶玉如意一千一百零六柄;5、玉鼻烟壶四十八个;6、玉带头一百三十件;7、玉碗十三桌、玉瓶三十个;-----------因表上罗列太多,不一一赘述,且价值无法估算。

六、珠宝:1、珍珠手串230串;2、大东珠十粒;3、大映红宝石十块,重二百八十斤;4、小映红宝石八十块;5、映蓝宝石四十块;6、红宝石九十颗;7、玉如意1200余柄;8、桂圆那么大的珍珠,10粒;以上珠宝价值,应当请专家估算。七、其它:1、银碗七十二桌、银筷子五百双、金筷子二百双、金匙六十个、银匙三百八十个;2、镂金八宝瓶十个、钟四百六十个、镂金八宝床及镂金八宝坑三十架;3、珊瑚树11支,每支都一米以上高,4、纱缎绸罗,绫罗绸缎,做衣服的料子,一共有14300匹,5、毛呢哔叽20000板,6、狐皮550张,7、貂皮850张,8、其他的皮又各种粗细皮56000张,9、铜器和锡器361000件,10、名贵瓷器10万件。

11、镂金八宝炕床24座,12、西洋钟460座,13、梨木紫檀家具组合6件14、四季好衣服7000件(貂皮男衣713件,貂皮女衣650余件,杂皮男衣860件,杂皮女衣437件,锦夹单纱女衣3118件,锦夹单纱男衣3808件,貂帽54顶,貂蟒袍37件,貂褂短罩48件,貂靴124双)。以上物品,价格昂贵,无法估算。

根据可以折算的财物,和珅的家产为:10.62+8.6+320+1.5=340.7亿人民币,这些资产尚不包括无法估算的花园、亭台、珠宝、字画、文物、及银行、当铺的经营所得。如果按内务府的估价,和坤的家产在8亿两白银,至少合人民币:875亿人民币。清朝每年的国库收入6000万两,8亿,什么概念?10多年清朝的国库收入,和珅当政多少年?25年不到,他自己家产多少?10多年清朝的国库收入都给他了。

雍正亲自赐封的世袭罔替的怡亲王,为何后来被废掉了?

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端午节前的一天,雍正帝在圆明园的居所中得到了一个让他极度悲伤的消息:他最为信任的心腹重臣、唯一具有手足感情的爱弟、议政王大臣会议领班、怡亲王允祥,因多年操劳国事,长期在高负荷状态下工作,导身体不堪重负、油尽灯枯,尽管自去年冬天开始修养调理,“医祷备至”,到底也没能挽回康健身体,病势愈发沉疴,于当日病故于京师王府中,年仅四十四岁。

允祥的去世,让一向有着刻薄寡恩、御下严苛、冷酷刚毅面目的雍正帝展现出了异乎寻常地哀痛之心,他为允祥举办了盛大肃穆的葬礼,同时自己亲自穿素服前来祭拜,向允祥的灵位奠酒、致哀,甚至不顾身份在葬礼上嚎啕大哭,并当着诸臣的面,悲切地追忆自己年幼之时和允祥相处的往事:“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每岁塞外扈从,形影相依。

贤弟克尽恭兄之道,朕兄深笃友弟之情。天伦之乐,宛如昨日事也。”从这里可以看出,雍正帝的内心对允祥这个弟弟的深厚感情和近乎失态的缅怀。允祥去世后,雍正帝著令将其名由之前的“允祥”改回“胤祥”(允祥原名胤祥,雍正帝登基后为避帝讳,改名为允祥),加赐谥号“贤”,赐“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敬语于谥号之前,以示对胤祥的恩宠怀念之情。

雍正帝的这些超出常规的举动,显示了他对胤祥的思念和追忆溢于言表。胤祥在世时,一直谢绝雍正帝给予自己以及后世子孙“世袭罔替”的爵禄待遇,多次把雍正帝想要将怡亲王爵位升为世袭封爵的旨意善意推辞掉,这使得雍正帝既感动又钦佩,愈发信任允祥,称呼他为“柱石贤弟”,并深有感触地赞誉允祥说:““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

咸谓圣王贤臣之相遇数千百载而一见,今且于本支帝胄之间得之。”而雍正帝对于胤祥的倚重,在雍正一朝,再没有其他人可以相比。允胤祥去世后,雍正帝除了追崇他本人之外,还特别下旨,将怡亲王世子弘晓册立为亲王,并明确了“世袭罔替”资格:“吾弟之子弘晓,著袭封怡亲王,世世相承,永远弗替。凡朕加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可任意稍减。

”此外,雍正帝额外再给胤祥一系加恩,册立其第四子弘皎为郡王,一并赐封“世袭罔替”:“著令怡贤亲王子第四子弘皎加恩封授郡王,以嘉王之功勋。”弘皎因此得封宁郡王,世袭罔替。从此后,怡亲王胤祥(允祥死后,经雍正帝特许,可以改回胤祥的原名)的后代,就得到了亲王、郡王各一位的世袭资格,这在整个清朝二百多年间都是罕见的(只有清初的礼亲王代善及其后裔中因军功封爵,有一个亲王、两个郡王的世袭爵位。

而胤祥的后裔都是恩封世袭爵位,这就可以看出他被雍正帝宠信和加恩之深。)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雍正帝驾崩,第四子宝亲王弘历奉遗诏即位,即乾隆帝。乾隆帝继位后,按照雍正帝去世前的旨意,在怡亲王一系已经有了怡亲王、宁郡王两个世袭王爵之外,再授予胤祥庶长子弘昌贝子爵位(清代宗室封爵制度:亲王庶子只封二等镇国将军,弘昌以胤祥庶子身份得到贝子封爵,是莫大的恩典。

)乾隆四年(1739年)十二月,因为怨恨父亲在世时对自己的压制,以及想要进一步获取更大利益,心怀不满的弘昌暗中勾结同样对父亲乃至雍正帝、乾隆帝不满的四弟宁郡王弘皎(弘皎本来是胤祥嫡长子,应该承袭怡亲王爵位,但胤祥不想让成年儿子继承爵位、从而将来给皇权造成威胁,所以特地选择了嫡幼子弘晓继承爵位,雍正帝也同意胤祥改嗣,弘皎因此失去了继承权),参与了康熙帝废太子胤礽之子理亲王弘皙所牵头发起的宗室谋夺皇权之逆事,想要推翻乾隆帝,扶立弘皙继位。

但是诸人谋事不密(或者说根本就是以卵击石、痴心妄想),事情刚刚起了个头,就被洞悉一切的乾隆帝迎头击碎,弘皙、弘昌、弘皎等人还来不及有任何实际动作,乾隆帝就把他们一网打尽,软禁关押在宗人府,并严查其罪证。在事情水落石出后,乾隆帝下令将弘皙革除王爵,永远圈禁在景山。弘昌革除贝子爵位,降为闲散宗室,收回御赐府邸,任其自生自灭。

弘皎则因为是对国家立有大功的怡贤亲王胤祥嫡子(比弘昌这个庶子重要多了)、又是雍正帝生前亲封的世袭郡王,不好过分处置,所以乾隆帝没有加罪于他,吩咐将其释放回府,但宁郡王爵位从此由世袭罔替改为降等承袭,弘皎的郡王俸禄也终身停止发放,等于不废而废。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弘皎默默无闻地死于宁郡王府,身后谥号“良”,称宁良郡王。

同时,宁郡王爵位在弘皎去世后三世降封,一路从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直降到奉恩辅国公,然后才以辅国公世袭。这一支怡亲王小宗后裔,因为始祖弘皎的不谨慎,永远失去了世袭郡王资格。(当然,百年后的机缘巧合之下,弘皎后裔又奇迹般获得了大宗宗子地位,承袭了世袭怡亲王爵位。)在两个兄长不自量力挑战皇权的愚蠢行动中,第二代怡亲王弘晓因为才满十八岁,年幼本分、谨小慎微,所以没有被牵扯进“弘皙谋逆案”内,算是为怡亲王一系保住了根本。

但乾隆帝还是对其没有主动出面举报弘昌、弘皎二人的作乱之事而心有猜忌,虽然表面上不予加罪,但私下多少有些恼怒。乾隆七年(1742年)三月和八年(1743年)八月,乾隆帝借口弘晓年幼不谙政事,将其所兼任“管理理藩院事”、“正白旗满洲都统”两职免去,让他回府“安心读书”。此后,弘晓再也没有担任过朝廷的重要差事,只是以世袭罔替的亲王爵位,参与朝廷大典、按例列班朝觐、名义上参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仅此而已。

弘晓也乐得清闲,为了不让皇帝猜忌自己,于是尽量减少对朝政的参与,一心专注于收藏古文典籍,他在怡亲王府内修建了数座精美的藏书楼,分别取名“乐善堂”、“明善堂”、“安乐堂”,把费尽心思搜集而来的古典文献、善本孤本、传世典籍都藏于其中、时时观摩,并根据诸多藏书写出了《明善堂集》,作为自己一生志趣爱好的总结。

如此低调、内敛的处世哲学,和远离朝堂、以藏书家和诗人自娱自乐的态度,使得弘晓躲过了来自乾隆帝的打击,得以将世袭罔替的怡亲王爵位安稳守住,给父亲怡贤亲王胤祥保住了家族的荣耀,从这一点上来说,弘晓也算是怡亲王一系传承不断的功臣。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四月,第二代怡亲王弘晓在低调谨慎了大半辈子后平静去世,一共当了四十八年亲王,时年五十七岁。

乾隆帝对于这个识相知趣的小堂弟还不错,赐其谥号为“僖”,称怡僖亲王,命礼部和宗人府、内务府按制度操办其葬礼,并额外加赠治丧金一万两,让弘晓的次子永琅世袭了怡亲王爵位(弘晓长子永杭,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去世,没有子嗣。),永琅是第三代怡亲王。在之后的四十七年内,怡亲王经历了五代传承,传到了始封亲王胤祥的五世孙手中,其世系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弘晓次子、第三代怡亲王永琅袭爵,嘉庆四年(1799年),永琅薨逝,朝廷追谥为怡恭亲王。

嘉庆四年(1799年),永琅之孙、第四代怡亲王奕勋袭爵(奕勋为永琅次子绵标之子,嘉庆四年(1799年)绵标先于其父永琅去世),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奕勋薨逝,朝廷追谥为怡恪亲王。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奕勋长子、第五代怡亲王载坊袭爵,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年仅五岁的载坊薨逝,没有子嗣、朝廷没有赐谥号。

自五岁的载坊去世后,世袭罔替的怡亲王爵在长达五年的时间内一直空位,直到道光五年(1825年),道光帝才下旨以怡恪亲王奕勋次子、第五代怡亲王载坊异母弟、时年十岁的载垣承袭怡亲王爵位,延续这“世袭罔替”的王爵。载垣也是第六代怡亲王。承袭怡亲王之后,载垣被道光帝、咸丰帝两代皇帝所倚重,年纪轻轻就先后出任正蓝旗汉军都统、正红旗汉军都统、镶蓝旗蒙古都统、镶白旗汉军都统、镶红旗满洲都统、御前大臣、阅兵大臣、十五善射大臣、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等要职。

而在皇室宗族之内,载垣还担任过管理镶蓝旗觉罗学、正蓝旗总族长、宗人府右宗正、宗人府宗令、玉牒馆总裁等地位尊崇的职位,太庙祭祀大典、皇族近支婚嫁这些重要的差事大都由其主持。此外,銮舆卫、虎枪营、御枪营、善扑营等皇帝亲卫军队也由载垣负责统管。在道光和咸丰两朝,载垣是道光帝和咸丰帝最为亲近依仗之宗室重臣,其所受到的恩宠是包括道光帝和咸丰帝亲兄弟在内的其他皇室宗族子弟都不能比拟的,载垣的权势地位和被皇帝倚重的程度几乎可以同他的祖先、第一代怡亲王胤祥受到雍正帝的圣恩眷顾相比。

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道光帝驾崩,在临终前,道光帝亲授顾命,让族孙载垣为顾命大臣(之一),辅佐即将继位的皇四子奕詝(咸丰帝)。而咸丰帝即位后,也一直信任和倚重载垣,让他出任要职,参与朝政,掌握中枢大权。咸丰十年(1860年)七月,载垣于危急时刻被咸丰帝任命为钦差大臣,与入侵的英法联军展开谈判。但是谈判最终破裂,英法联军在击败清军的抵抗,攻入了京师。

咸丰帝被迫以“木兰秋狝”的名义匆匆逃往热河避暑山庄,载垣等重臣奉命随扈一同前往。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驾崩于避暑山庄,临终前他再授予载垣顾命之责,让他以“赞襄政务大臣”的名义、与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肃顺等七人共同辅佐皇长子载淳登基,并主持中枢政务,并明确“顾命大臣”中以载垣为首(实际是以肃顺为首)。

载垣“两受顾命”、“两辅新君”,权势和地位达到了其一生的顶点(这个待遇在名义上甚至比胤祥当年的议政王大臣地位还要高)。咸丰帝驾崩后,顾命大臣们拥立其独子载淳登基,即同治帝(当时拟定的年号是祺祥)。不过同治帝登基后顾命大臣们和咸丰帝皇后钮钴禄氏(慈安太后)、同治帝生母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之间因为最高权力的控制和分配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乃至于不可调和。

争吵最激烈的时候,小皇帝载淳都被吓哭、甚至尿了裤子。两宫皇太后因此深恨辅政的载垣、端华、肃顺等人,欲除之后快。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月,在奉咸丰帝灵柩自避暑山庄返京途中,两宫皇太后秘密和早就暗中联络多时、制定了抓捕顾命大臣计划的咸丰帝六弟、恭亲王奕䜣合谋,设计将顾命大臣中的实际首脑肃顺和其他七人分开,然后突然在京师和密云两处发动政变,把载垣、端华、肃顺等顾命八大臣全部拿获,一举夺回了朝政控制大权。

咸丰十一年是辛酉年,所以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䜣所发动的政变被叫做“辛酉政变”。又因为小皇帝载淳初定的年号是“祺祥”,因此后世史书上也称为“祺祥政变”。而两宫皇太后在政变成功后即改年号为“同治”,意在“协同治国”之意。在夺回权力控制权后,两宫皇太后以同治帝的名义下旨,将肃顺斩首弃市,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则免除显戮、“开恩赐死”,在宗人府内赐白绫自尽。

载垣被赐死时,年四十六岁。他的被杀对怡亲王一系是一次最为严重的打击,世袭的怡亲王王爵因此几乎被废除。同治元年二月(1862年),载垣被赐死半年之后,两宫皇太后已经开始了“垂帘听政”,为了收伏人心、也为了团结宗室,两宫皇太后以怡贤亲王胤祥功勋卓著、恩泽后人,其世爵不应因宗子有罪而彻底废封,于是以同治帝的名义下旨将怡亲王大宗封爵返还,但暂时没有直接归还亲王爵位,而是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以彰显载垣之罪不可轻易免除。

载垣的罪行十分严重,所以以他为代表的怡亲王大宗(怡僖亲王弘晓直系后裔)在朝廷返回封爵之后还是被取消了承袭资格,另以怡亲王小宗——胤祥第三子弘暾的玄孙载泰为新的怡亲王宗子,承袭朝廷返还的不入八分辅国公爵位,并代替原本的大宗—怡僖亲王弘晓一系,主持怡贤亲王胤祥及诸代怡亲王的祭祀(不包括载垣)。从此,原本的怡亲王大宗—怡僖亲王弘晓的直系后裔们在同治二年(1862年)之后再也没有了大宗资格,只被象征性地保留了两个奉恩将军爵位(清朝宗室爵位中最低一级),就此退出了怡亲王世序传承,实际上已经被废黜世袭亲王爵位。

同治三年(1864年),朝廷收复了江宁,因此对诸宗室及朝廷重臣加恩授爵,封赐甚厚。在“辛酉政变”中被废黜世袭罔替资格的怡亲王封爵,也因此得以复封。这一年七月,两宫皇太后以同治帝的名义册封怡贤亲王胤祥第四子宁良郡王弘皎的玄孙奉恩镇国公载敦为怡亲王,并恢复了怡亲王封爵的世袭罔替资格,载敦也是第七代怡亲王。

而原怡亲王府宗子、不入八分辅国公载泰则改袭因载敦入继怡亲王而遗留下来的弘皎后裔封爵——奉恩辅国公(宁良郡王弘皎在乾隆时期被取消世袭罔替资格、改为降等承袭,三降后以奉恩辅国公世袭传承)。载敦在承袭了世袭的怡亲王爵位后,朝廷追封他的曾祖永福(弘皎次子)、祖父绵誉(永福第四子)、父亲奕格(绵誉第三子)为怡亲王,改为怡亲王大宗世系。

光绪十六年(1890年),第七代怡亲王载敦去世,朝廷赐谥号“端”,称怡端亲王,其长子溥静袭爵,为第八代怡亲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怡亲王溥静参与了庄亲王载勋、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等宗室王公支持义和团的行动,主张和联军开战。侵略军击败清军、侵入京师后,洗劫了怡亲王府,并抓住了来不及逃走的溥静。

之后溥静在王府中莫名其妙死去,传闻是被侵略军故意报复鞭答致死。之后,慈禧太后为向八国联军求和,惩办了部分主战宗室大臣,庄亲王载勋被赐死,端郡王载漪、辅国公载澜被革爵流放。而已经去世的怡亲王溥静也被以“纵庇拳匪、参与启衅”的罪名革除爵位,以示严惩之意。怡亲王爵位第二次被除封废爵。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七月,局势逐渐平息后,慈禧太后返回了京师,并以光绪帝的名义下诏恢复了空悬三年之久的怡亲王封爵。

不过,因为原怡亲王溥静的“参与启衅”之罪,他的儿子们都被剥夺了大宗承袭资格,怡亲王爵改由怡端亲王载敦次子、溥静之弟溥耀的独子、时年仅仅两岁的毓麒承袭。毓麒是第九代、也是最后一代怡亲王。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在武昌城外的隆隆炮声中,大清王朝终于走到了尽头。一九一二年二月,清朝的实际统治者隆裕太后以宣统帝的名义宣布退位,清朝灭亡。

十二岁的怡亲王毓麒也因此失去了世袭亲王的身份,成为普通平民。毓麒年少无知、不能持家,因此家道迅速中落,为了维持生计,他将历代怡亲王陵墓上的树木先后伐倒变卖一空,又将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怡亲王府也抵押给了别人,以此换取养家糊口的经济来源。到一九四八年十月,四十九岁的末代怡亲王毓麒终于走完了他的一生,在默默无闻中于北平(北京)去世,而毓麒的去世,也标志着二百二十六年的怡亲王世系传承,从此彻底走进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古人买一个仆人需要多少钱,换算作现在是多少人民币?

谢邀~在人口可以买卖的古代,仆人作为商品,也是分等级的。唐代昆仑奴,便只是达官贵人们才能买得起的奴仆。有些丫鬟,长得漂亮的,主人家会专门买来当小妾用,就有可能价值几十两,有些有别的技能的,有着数一数二的本事的,甚至需要支付上百两。更有甚者,一个好厨子,甚至在支付大价钱买回来之后,每个月的月钱,也能达到普通人家一年的花费。

普通的家丁买回来是专门干苦力活的,身体素质差点的,可能也就几两的价格,强壮点的估计也需要十几两左右,总的来说,一个普人的价格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换算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在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但是,不同时期的货币价值不一样,所以我们如果用今天人民币的购买力来进行换算,那就比较容易做对比。

如果用猪肉为参照物来进行换算,清朝的一两银子大概可以买50斤猪肉,而现在的猪肉价格大概在35元一斤;也就是说,清朝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1750元。乾隆年间有人买了4个普通仆人,总共花费了25两白银,也就是说一个普通仆人的价格大概在7两白银左右。相当于一个仆人花费12250元人民币。这还只是普通的干苦力的仆人,并没有什么特殊技能,一但入了主人家的门,大多数人只能从年轻力壮干到年老体弱,老了干不动了,如果没有什么积蓄,也没能有一儿半女,多半晚年生活会非常凄苦,饿死街头也无人安葬。

如果幸运地遇上有良心的主人家,也可能在干不动活的时候,主人把仆人的卖身契烧掉,去官府给他销了奴籍,让他从此做一个老百姓。如果是买一些有才艺的仆人,价格可能高达30两银子,也就是现在的5.2万元左右。被购买的这些有才艺的仆人大多数,都是女性,这类仆人被买回去,只需要发挥自己在琴棋书画方面的一技之长就可以在主人家生存下去了。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