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勃艮第酒杯,带你走进勃艮第酒杯

酒杯选择不用太大,可选用2-3钱的小酒杯,以陶瓷酒杯最佳。白葡萄酒酒杯白葡萄酒酒杯近似波尔红酒杯,但小一号,杯身较长,杯肚较瘦。勃艮第酒杯勃艮第红酒酒杯是大肚球形高脚杯形状,因为勃艮第的酒果味较重,在口里流动的幅度较大,球状杯身可以令红酒先流向舌头中间再向四方流散,使果味、酸味相互融合;向内收窄的杯口可以更好地凝聚深奥的酒香。

吕雉为什么不杀张良?

吕后之所以不杀张良,是因为张良还没有被吕后杀的资格。别笑,认真的。刘邦曾说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其实韩信、张良与萧何也代表了刘邦集团三股势力。韩信代表的是诸侯王的势力,他们是汉朝的小股东汉朝真正变成中央集权式的帝国要到汉武帝中后期,在此之前,汉朝其实和秦没什么区别,也是郡县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甚至汉高祖刘邦的“皇帝”都是韩信等诸侯王投票“选出来”的。

所以韩信、彭越、英布、韩王信这些诸侯王不是刘邦的臣子,而是汉朝小股东。所以韩信去樊哙家做客的时候,樊哙跪迎时对韩信自称“大王乃肯临臣。”要知道樊哙可是吕后的妹夫,地位不低,然而樊哙见韩信是行臣子见君王的礼节,自称“臣”。所以,刘邦和吕后两口子要防止汉朝重蹈秦的覆辙,那么首先要对付的也是诸侯王;所以我们看到韩信、彭越之死都有吕后的参与。

萧何代表的是刘邦老班底萧何代表的是刘邦“丰沛元从”,也就是刘邦起家的老班底,这些人和刘邦是有正式君臣名分的,他们是刘邦的集团的“高管”,但是本质上还是打工者。虽然萧何、曹参这些人不是“股东”,但是刘邦集团中高层几乎都是丰沛元从,所以他们的隐形势力最大。吕后临朝,在已经铲除了韩信、彭越、英布这些“小股东”后,萧何、曹参这些丰沛老人才是吕后真正的目标;甚至可以说吕后都不敢想“铲除”他们,只是想自己和刘氏江山不被这些“老员工”搞下去。

我们看《史记》和《汉书》,即使汉文帝这样被陈平、周勃迎来做皇帝的人,对周勃、陈平都没什么好印象: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将,习兵事,多谋诈……今已诛诸吕,新喋血京师,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汉文帝最信任的臣子评价周勃、陈平“多谋诈”、“不可信”。而汉惠帝死后,张良之子是怎么评价丰沛元从的呢?辟彊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

”张辟疆言下之意就是吕后害怕丰沛元从,一定要诸吕掌握长安的城防才放心。张良代表的是刘邦势力第三种人:外来“高管”张良代表了刘邦集团第三种人,外来“高管”;他们不是从沛县就跟随刘邦起兵的老部下,也不像彭越、英布这样自带“本钱”来合伙的,但是他们往往弥补上了刘邦集团很多地方的短板。比如刘邦在汉末与其他势力打交道的时候多用张良,为什么?张良家世代韩相,是旧六国的贵族;而萧何只是寒族小吏,和旧六国势力打交道,萧何身份不够。

等到汉朝建立后,张良这些“外来高管”作用就急剧下降了,所以张良才会在汉初“神隐”;但是当刘邦和吕后这对夫妻有了矛盾之后,或者说当吕后发现“丰沛元从”已经尾大不掉之后,张良这些“外来户”利用价值又有了。吕后要制衡曹参、王陵、周勃这些丰沛元从的势力,她应该依靠哪些人呢?除了自己家族势力以外,以张良为代表的“外来高管”就是吕后要团结的目标了。

喝白酒一般用多大酒杯?

分酒器的选择需要根据人数来定, 一般来说,选用100-200ml的分酒器最为合适,而选用传统陶瓷酒具更佳。酒杯选择不用太大,可选用2-3钱的小酒杯,以陶瓷酒杯最佳。用大杯品尝好酒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千万不要用一次性塑料杯和纸杯喝好酒,这样一杯好酒就会费掉!您不要小看这一个小小的酒杯哦,如果又找一日,我们身边的人都能用这样的杯子喝酒,那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文明。

(为什么呢?)其实主要的不在于这个杯子本身的性质,而是因为这个杯子所代表的儒酒文化,倡导的追求饮酒的精神追求,不灌酒,不劝酒,理性饮酒的风尚。大家在用这个杯子喝酒的时候,就代表着大家接受了,认可了这种儒酒文化,愿意以身作则,并且用这种文化来标榜自己,给自己贴上符合儒酒文化的饮酒者的标签,这个杯子就是这个标签。

因为儒家礼仪要求君子要把对君子的道德要求融入到行为规范中,行走坐卧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这么做一定不是为了抹杀天性,而是为了用行为的模式来影响思想,也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所以,你用这种传统的带有儒家文化的酒具喝酒时,也是在用一种行为模式,用一个规范来要求自己,要求跟你一起喝酒的人。以此来达到文明饮酒的氛围。

筷子为什么一头方一头圆?

筷子是中国人吃饭,必不可少的工具,使用起来方便,已经流传了三千年。筷子一般由竹木制成,分为两支,有夹,扎,挑,拨的功用。高级一点的筷子,由金,银,玉制成,也有其它材料的,不过这些占少数。筷子的形状,一头方一头圆,这是有讲究的,有利于人分清,各自一头的作用,用时,手执方头,使用圆头。后端方头的好处是,方头筷子夹圆形食物时,比较稳,筷子不打转,方头筷子平放碗沿,也不易滑落,筷子有成双成对的喻意,方头筷子并放,如人相抱,两根贴的紧。

前端圆头的好处是,夹食物往嘴里送,不硌舌和唇,锅里煮肉时,扎扎生熟,又能起到钻头的作用。再讲两句题外话,我们洛阳管使用筷子叫做叨,民国时有位张县长,招待外宾,席上举箸招呼大家,叨叨叨,外宾不懂发问?翻译回答,县长说的叨叨叨,是请请请的意思。席半,上厕所,县长和外宾,恰好同到厕所门口,外宾打手势礼请县长,说,叨叨叨,县长您先叨!这事不知真假,是个笑谈。

红酒杯的分类、作用及搭配?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喝红酒已经成了大多数时候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今天我们来简单介绍下葡萄酒酒杯的种类及选择。葡萄酒是有生命力的,不同的酒杯也能演绎出葡萄酒不同的魅力。大体上,红酒杯的材质主要有两种,玻璃和水晶,水晶杯和玻璃杯带来的香气与口感会有细微差别,因为两者表面的粗糙程度不同而造成的。

通过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水晶的表面的凹凸要比玻璃多,更挂杯,用来装香槟酒的时候,气泡的表现会更出色,同时杯壁上的小凹凸能更持久地留住这些泡沫。所以即使相同的一款酒,在不同形状、不同造型的酒杯里会有不同的味道。它是由于窗体顶端杯子的角度和线条决定了杯中葡萄酒的挥发方式,还会对葡萄酒接触舌头的方式造成影响,进而影响葡萄酒的味道。

这时的酒杯不仅仅是装酒的容器,更重要的是将如何提高并展现出红酒最佳品质。选择酒杯一般以水晶杯为主,无味、无尘、无水印,需要高透光、耐磨性好、有一定硬度,轻碰时有清脆悦耳的声音。酒杯的厚度和形状是一定要考虑仔细的。薄的酒杯很华丽但通常生产成本高且易碎;这时可以选择一些坚固而不会太重的酒杯。不建议购买磨砂和有颜色的酒杯,因为这样会让你看不清葡萄酒的颜色。

坚固的酒杯可以洗碗机清洗,但是注意不要使用清洁剂,因为会留下味道。以下介绍几种适用度比较高的酒杯类型。6盎司酒杯无论饮用哪一种红酒,它都是非常适合的酒杯。它中等大小的杯肚向上逐渐收缩,将酒的香气直接送至杯口。波尔多酒杯因为波尔多红酒质量优异,销量、名气大,所以市面上销售的红酒杯大多数都是以波尔多红酒杯风格为模板制作的。

波尔多红酒杯形状是郁金香高脚杯形状,杯身较长且杯壁不垂直,杯壁的弧度正可以适度调控酒液在口里的扩散,而且较宽的杯口可以让酒体和空气充分接触,令饮者更好地感受到波尔多酒渐变的香气。勃艮第酒杯勃艮第红酒酒杯是大肚球形高脚杯形状,因为勃艮第的酒果味较重,在口里流动的幅度较大,球状杯身可以令红酒先流向舌头中间再向四方流散,使果味、酸味相互融合;向内收窄的杯口可以更好地凝聚深奥的酒香。

香槟酒杯香槟杯以郁金香型或长笛型为主,杯身比红酒杯要长,杯子较细,在杯口略变窄。杯身长是为了保留香槟的气泡,不让它快速跑掉,方便容观察把玩;杯口细窄是为了聚拢香气,便于闻香、品尝。喝香槟,倒杯子的2/3左右为佳。白葡萄酒酒杯白葡萄酒酒杯近似波尔红酒杯,但小一号,杯身较长,杯肚较瘦。口径较小的白葡萄酒酒杯能够让葡萄酒聚集细致的香气,帮助它们很好的呼吸并散发出迷人的香气。

李自成为什么失败的那么快?

用明史专家顾诚先生的话说,李自成失败的那么快,主要是因为他缺乏战略眼光,搞错了当时大顺政权的主要矛盾,没能及时调整战略导致的结果。明末社会,阶级矛盾尖锐,老百姓和统治者间的矛盾无法调和。可以说,阶级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可到了明朝最后两年,情况就不是这样了。崇祯十五年,洪承畴兵败松山,除三万残兵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外,其余约十万明军均被清军团灭。

崇祯十六年,孙传庭兵败潼关,明朝仅存的十几万精锐或战死,或倒戈投降李自成,几乎全军覆没。这两次惨败后,虽然当时在湖北武昌,左良玉还有八十万“大军”,淮河两岸也还有几十万明军“精锐”。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无论是对满清,还是对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起义军。明军都不再具有任何威胁。明政府也实际上是名存实亡了。

如果再根据崇祯十五年,贝勒阿巴泰率八旗军入关,如入无人之境,在俘获明朝人口三十六万余,牲畜五十五万头。于次年四月大摇大摆北还关外。明朝将帅拥兵观望,无一敢战的情况来看,又可以看出:八旗兵战力爆表,中原各路势力此时已经没有内讧的资本了。明朝和义军必须建立“统一战线”!如不然,大家只能是一起死。被满清团灭。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民族矛盾已经取代阶级矛盾,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然而在这个生死关头时刻,明朝和李自成却都选择了错误的路线。他们都不愿意议和,明朝被李自成所灭。马士英等人在南京拥护福王继位,寄出愚蠢的联清灭顺政策。抗清的任务最终就全落到了大顺政权身上。当然,明清联合绞杀,并不意味着李自成就完蛋了。

如果他此时能团结士绅,团结前明文臣武将,把人心涣散的北方整合起来,把大顺的基层统治架构夯实。让大顺朝进化为又一个明朝。生死主动权仍然还在他手上。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李自成又接连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当时他往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等地派出了节度使、防御使等官员管理地方军政。对前明中央官员也释放善意,录用了一小批大臣。

但这些作为都只流于表面,对明朝地方官员,他一律不用,只选用明朝时未曾出仕的举人。而且对地方士绅也是强力打压。这导致地方官绅地主极度仇视大顺政权。要知道,古代一个县只有县令、县丞等四个人才有资格吃皇粮。乡下的统治秩序需要依靠士绅维持。李自成不团结这批人,大顺的统治根基之薄弱,就可想而知了。在中央,李只录用少量大官,对大部分人都不录用,或者是带有歧视性的录用。

比如当时吴三桂都已经确定归顺大顺朝了,可刘宗敏却觉得吴三桂是降将,打心眼里瞧不起吴三桂,明抢陈圆圆。而李自成得知后却未及时补救,导致吴三桂降清。这正是李自成缺乏笼络人心的诚心和政治智慧的表现。总的来看。李自成对于大顺政权的正规化建设不是没有作为,但可惜他的作为,都只浮于表面,没能把大顺朝的根基夯实。被大顺歧视的前明官员士绅,要么倒向南明,要么降清。

最终只给李自成留了一地鸡毛。当然,即便是如此,也不意味李自成就一定死翘翘了。如果他当时能集中大顺所有军力于河北,与吴三桂、八旗军做殊死一搏,然后回过头来处理内政问题,生死仍未可知。然而在这个生死关头,李自成居然自负了。他只带了六万人进京(李自成在北京总兵力大约二十多万,但大部分是明朝降兵),在无足轻重的荆襄(主要防备左良玉,可左良玉根本不敢跟大顺硬碰硬)却留了七万人。

这种心理上的懈怠,瞧不起吴三桂,瞧不起八旗军,让李自成最终吃下苦果——大顺军在山海关一战中被清军重创,六万精锐死伤惨重,溃不成军。山海关大战后,见识了八旗军战斗力的李自成决定跑路。它很明白,虽然大顺朝还有几十万兵。可这剩下的几十万兵,大部分都是陆续收编的各种农民军和明朝降兵。战斗力稀烂。如果自己顺风顺水,所向披靡,这些人还会忠于他。

但一旦自己受挫,这些人立马就会改头换面,向满清或南明效忠。这些人是靠不住的。站在当时李自成的角度来说,他没得选,只能先跑路。但前面说了,大顺政权在地方上的统治根基稀烂,官绅地主都极度仇视大顺官员。再加上李自成跑路之前在北京搜刮达官显贵的家产,彻底激怒士大夫阶级。所以李自成的跑路最终演变成大顺朝在华北地区的大溃败。

山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在李自成跑路没多久后,全部造反。李自成的地盘又仅剩贫瘠的陕甘一带。这些地方是李自成东征之前打下来的,统治基础相对稳固,所以没反。然而由于军事不给力,士绅的倒戈,接下来的几个月,撤回陕甘的李自成也不顺心。他又接连遇到了两个问题:财政空虚、加根据地建设一塌糊涂。李自成当年打明朝,很猛。

尤其是崇祯十四年后,猛的一批,打得明军抱头鼠窜。尤其是左良玉,看着他就跑。可是从崇祯十四年到十七年,李自成从没正视过根据地建设。他以前能如鱼得水,是因为他能抢。他与明朝是一种寄生依托关系。明朝是“母体”,他是“寄生物”。只要明朝还腐败,只要明朝还活着,他就可以把大家吃不上饭的责任推给崇祯,而他则只需要对老百姓开空头支票就能拉拢人心。

比如“闯王来了不纳粮”之类的宣传口号。可是现在明朝没了,或者说,明政府已经南迁了。此时在李自成的地盘上,他的大顺朝变成了“母体”。而对于当“母体”这件事,李自成还没有做好接盘的心理准备。例如民心要怎么安抚?社会生产秩序该怎么恢复?安抚老百姓和恢复社会生产秩序所需要的的钱从哪里来?以及,对抗清军所需要的军费从哪来?李自成对于这些,都没有认真的规划。

因而当大批流民张口嗷嗷待哺的跟李自成要粮吃,军队跟他要军饷,他又不能再甩锅给明朝了时,他就没辙了。这个时候,李自成终于也品尝到崇祯皇帝昔日的苦恼。自己到底该去哪弄钱啊?面对大顺朝的这种拉垮局面。李自成和群臣商议。既然大家对死磕清军没信心,大家对坚守陕甘也没有信心,那干脆这样——大家一起跑路吧。重操旧业,到南方打游击去。

然后,李自成就放弃了陕甘。对于这一决定,不得不说,真够蠢的。当年刘邦能够上位,是因为有萧何替他维持关中和巴蜀这个后勤基地,提供源源不断的兵员和粮饷。要没有根据地,刘邦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了。朱元璋能上位,是因为有李善长等人替他经营江浙富庶之地。所谓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可不是不纳粮那种空头口号。这是真正落到了实处。

像流寇一样,固然可以活一时,但终究活不了一世。一个政权必须要有根据地,才能做长久坚持。刘邦和朱元璋都已经用事实证明了,这是弱者逆袭,必须要走的一个过程。可李自成在军队已经离心,财政紊乱,且得罪了整个官僚和读书人系统的前提下,连老巢也不要了。大顺朝从开国到灭亡只坚持了一半年时间,也就不奇怪了。等到撤出陕甘老巢后,李自成退到湖北,按他的设想,先在湖北招兵买马一段时间,再伺机东下江南,以江南为立业之本,跟清军死磕到底。

然而时代变了。一方面,清军不是明军,清朝围捕李自成有明确计划。阿济格像疯狗一样追着李自成穷追猛打,一点死灰复燃的机会也不给他留。另一方面,李自成忙活了十几年,把明朝既得利益群体一扫而空。等到清朝入关,直接捡现成的,给老百姓分地,恢复社会秩序。这个时候李自成再喊什么“不纳粮”,在老百姓中已经没有市场了。

而更悲催的是,在湖北九宫山,李自成居然阴沟里翻了船,被民团打死了。他这一死,他想东山再起的机会也没了。当然,李自成的死不等于大顺军就没了。后来大顺余部又坚持了二十多年时间,直到康熙三年才被消灭。如果李自成没有死在九宫山,他继续活着,估计也能坚持这么久。但是他想翻盘,恐怕就不可能了。现在再回看李自成以及大顺朝,可以发现当年历史课本上对其评价是不准的。

这正如顾诚先生所言:大顺政权之所以站不住脚,不是它腐化了,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恰恰相反,大顺的灭亡,正是由于李自成没有及时彻底背叛群众,没有腐化,没有跟官绅地主沆瀣一气,引起缙绅的不满,导致没能及时稳定统治区,没能把汉族各阶层人士结成抗清的一致势力。最终被满清绞杀。作为明末义军领袖,李自成担得起当世英豪的评价。

至少在当时中原范围内,还真没几个人敢说自己的领袖能力比李自成强。这一点一定要承认。我们不能因为他失败了,就把他贬的一无是处。但很可惜,卓越的领袖能力掩盖不了李自成的缺陷。他的不足之处在于:缺乏身为开国之君该有境界与视野,自始至终都没有从全盘考虑未来政策,认清当时局势的发展以及大顺朝的潜在危险。如果他能早一点意识到矛盾转化,意识到头号对手已从半死不活的明朝变为满清。

为什么白酒文化被称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呢?

回答在古代主要是中国是一个农业帝国,而当时的白酒多是粮食酒。而中国的百酒,差不多都是以粮食酿造的,白酒紧紧依附于农业,这成为了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而且自从1982年“山西杏花村遗址”的小口尖底翁被发掘出土,中国就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一种酿酒器具和礼器,中国酒文化的起源和六千多年的传承史,便得到了考古实证。

中国的酒文化,自从有了酒之后,吃饭就不单单只是吃饭了。酒,是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可以说它是个变化多端的行走于人大脑中的精灵,它炽热似火,有时又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而且从古代开始,古人的社交大多都是建立在酒桌上的。这种社交维持关系的方式一直传承了下来。自古以来都有“无酒不成席”之说,因此在中国从古至今,到现在只要是有关社交的饭局一定都是少不了白酒的,应酬人推杯换盏间促成投资生意;聚餐者浅饮雅酌间交流感情;一人独饮发泄情绪;多人共饮拉近距离,所以酒后更能促进人与人之间感情。

《西游记》里的王灵官真的这么厉害吗,为什么呢?

在《西游记》里面,有一个神秘的高手,虽然出场的时间很短,但是,却很出彩。那是在《西游记》第七回,孙悟空大闹天宫,说到一个手拿金鞭的道教牛人,王灵官。书中是这样描写的:这一番,那猴王不分上下,使铁棒东打西敌,更无一神可挡。只打到通明殿里,灵霄殿外。幸有佑圣真君的佐使王灵官执殿。他看大圣纵横,掣金鞭近前挡住道:“泼猴何往!有吾在此,切莫猖狂!”这大圣不由分说,举棒就打,那灵官鞭起相迎。

两个在灵霄殿前厮浑一处。好杀——赤胆忠良名誉大,欺天诳上声名坏。一低一好幸相持,豪杰英雄同赌赛。铁棒凶,金鞭快,正直无私怎忍耐?这个是太乙雷声应化尊,那个是齐天大圣猿猴怪。金鞭铁棒两家能,都是神宫仙器械。今日在灵霄宝殿弄威风,各展雄才真可爱。一个欺心要夺斗牛宫,一个竭力匡扶玄圣界。苦争不让显神通,鞭棒往来无胜败。

这个王灵官和孙悟空打了几百回合,不相上下,在大闹天宫刚开始这场战斗中,是道教唯一一个亮点。王灵官为什么这么厉害呢?因为他师傅是道教四大天师之一的萨守坚。萨守坚为什么这么厉害呢?因为萨守坚的师傅,就是咱们今天要说的佛教、道教法术大决斗的主角,就是威震佛界、魔界、道界的大祖师,叫做。仔细看清了,这个大祖师的名字是:高上神霄玉清府右极西台仙卿雷霆玉枢元明普化天师洞明文逸契元应真传道辅教宗师金门羽客冲和殿侍宸行特进太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鲁国郡开国公食邑八千一百户实封三千户赐紫玉方符通真达灵元妙护国先生林灵素。

这个长长长长的、大约有100字的超长名字,是宋徽宗赵佶赐给他的,以表达赵佶对林灵素的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崇敬。1、初相识赵佶和林灵素的第一次相识,就充满了传奇和神秘。他俩的第一次相遇,居然是在梦中。宋徽宗赵佶有一天做了一个梦,在梦里,东华帝君邀请他去天庭的神霄宫做客,在云雾缥缈之中,路遇一个骑着青牛的道长,前面两个童子仗剑开道。

两个人一照面,道士就说,今日遇到天子,实在是三生有幸。说完,飘然而去。徽宗梦醒之后,非常难舍刚才的梦,就又睡了一会,可是,再也无法入梦了。神霄宫那如梦如幻的场景,让他恋恋不舍,魂牵梦绕。于是,他天天都在念叨神霄,神霄,后来便下令去寻找。宋朝有一个部门,叫做道录院,是专门负责道教事物的。于是,道录院的主事,名叫徐知常的,便接受了这个任务。

这个徐知常在天南海北逛了好久,也不知道在哪里找了一个人,叫做林灵噩。打扮训练一番之后,便领着他去见皇帝了。徽宗看到他,就问,你知道神霄宫吗?林灵噩说,当然知道了,我们神仙们都知道啊。你们看到的天,只是蓝色的,空空的。但是,我们神仙们就在天上住,这个天,分为九重,叫做九霄,最高的那一霄,就叫神霄,那里的神仙所居住的地方,就叫神霄宫。

神霄宫里面的住着上帝的长子,名叫长生大帝君。上帝把天下分为四方,这个长生大帝君,就管南方,如今,这个长生大帝君被上帝派下来管理人间。徽宗很惊奇,啊,这个长生大帝君已经下凡了啊?在哪里呢?林灵噩说,就是你自己啊,你就是上帝的长子,自从你下凡人间,你弟弟,上帝的二儿子,青华帝君暂时替你打理南方的事务。不仅如此,林灵噩接着说,你们神霄宫里面的神仙都跟着你下凡了,上帝让他们跟着你下凡,辅佐你治理人间。

徽宗更加惊喜了,原来自己还有那么多辅佐天神,于是他兴奋地问:他们都在哪里啊,我要去找他们。林灵噩说,你看不到的,我一眼就看出来了,比如这个。他指了指宰相蔡京,这个就是左元仙伯。这个人,他又指了指王黼,这个是神霄宫文华吏,还有他俩,他又指向盛章、王革,他俩是神霄宫园苑宝华吏。这时,徽宗最宠爱的安妃走了过来,我呢?她问。

林灵噩眼前一亮,你啊,你不就是天上的长生大帝君的九华玉真安妃嘛。宋徽宗开心极了。怪不得自己一直念叨神霄,神霄,原来有这么曲折神秘的原因。原来自己也是神仙,还是上帝的长子,名叫长生大帝君,身边的这些臣子,也都是来自于自己在天上的宫殿。宋徽宗看着林灵噩,越看越喜欢,越看越熟悉,他惊叹道,我看着你好熟悉啊。

林灵噩说,那是当然,前一段时间,咱俩才在神霄宫路上偶遇,我骑着青牛,我还给你打招呼呢。徽宗惊奇地说,是啊,是啊。我看着你也很面熟,太神奇啦。你果然是神仙,我找你找的好艰辛啊。徽宗立即赏赐了林灵噩大量的财物。他很讨厌林灵噩的这个噩字,将林灵噩换成了林灵素,赐法号通真达灵先生。从此,徽宗对林灵素言听计从。

宋徽宗在东京城给林灵素盖了一座大楼,名叫“通真宫”。蔡京冷眼看着这个神仙的表演,虽然这个神仙把他蔡京描述为神霄宫的左元仙伯,无疑是不着痕迹地拍了一记马屁,但是,蔡京还是感到了这个人的危险性。这个人是游离于自己掌控之外的。那么,趁这个人还没有站稳脚跟,就要迅速除掉他。2、清除队伍恰好,那几天东京城一直没有下雨,田地干旱,禾苗枯萎。

蔡京就禀告宋徽宗,说,上天一直不下雨,既然老神仙来了,就让他求雨吧。徽宗说就是啊,正好让林灵素神仙大显身手,看谁还敢说他是骗子。蔡京心里暗暗发笑,心想这下雨,可是说来就来的?这次,林灵素玩大了吧,要么逃跑,要么受死。三天之后,林灵素正式上了法坛,一身道袍,披头散发,展开五雷心法,仰望苍天,大喝咒语。一连做了三天法事,东京的蓝天上依然是万里无云,艳阳高照。

蔡京说,这家伙都已经连做准备,带做法事,拖延了6天了,还是没有一滴雨水?看来是骗子,请赵佶立即将之正法斩首。赵佶万般无奈,亲自去催林灵素,爱卿怎么回事,现在外面都你不相信你了,我是坚决信任你的,只是,你也需要让这些凡人开开眼啊。林灵素说,这他妈能怨我嘛,求雨,是很费功力的,还需要其他神仙配合,这样吧,再给我几天时间,我把神霄甲子之神兼雨部之神请来,他是专门管降雨的。

过几天,雨部之神终于来了,这个人叫王文卿真人。这一天,两个真人同时登上法坛,再次祭出五雷心法。又过了两天,果然下起了倾盆大雨。蔡京说,这么多天过去了。老天本来就该下雨了。他纯粹是拖延时间,一直拖到下雨天。赵佶说,不是的,是林灵素驱动了雨云的水系雷法,王文卿驱动了火系雷法,这才呼来了雨。顶住了蔡京的攻击,林灵素开始整顿道教,清除异己。

当时的翰林学士兼兵部侍郎是一个叫王寀的人,也经常弄些神仙下凡之类,让宋徽宗很是信任。林灵素曾好几次想和王寀合伙,但是,王寀不答应。林灵素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有一次,赵佶约好王寀再次呼唤上界神仙。林灵素却收买了把大门的,把王寀的帮手堵在门外进不来。王寀作法术失败,神仙没有来。林灵素趁机落井下石,说王寀有谋反的迹象。

王寀被执行死刑。林灵素的理想就是将天下宗教一统江山。如今他在道教里面没有了对手,就开始化佛为道,将佛教统一进道教里面来。他和宋徽宗建议,在全国各地的道观兴建“神霄宫”,如果没有道观,就把寺庙直接改为道观,里面加盖“神霄宫”。从此佛刹称为宫观,释迦摩尼改名为无量天尊,观音菩萨改为观音大士,五百罗汉改为五百尊者,佛以后不能叫佛,叫大觉金仙。

这下子可捅了马蜂窝了。普天之下那么多寺庙、和尚,怎么可能就这样轻易就范。和尚们联合了各种官僚、士大夫阶级,一直把反抗的火种送进了后宫。甚至,当时的太子赵恒也站出来支持佛教,坚决反对灭掉佛教。于是,太子领着一帮和尚是一边,林灵素带着几个神仙是另一边,唇枪舌剑地辩论。最终,宋徽宗说,你们也别吵架了,直接比拼法术吧。

谁能赢,谁就说了算。于是,一场经前绝后的道教、佛教大比拼上演了。3、法力大决斗对阵的双方阵容如下:佛教:太子一方,是五台山僧人道坚等二人以及他们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十二个西方的得道高僧。道教:林灵素一方,林灵素。由于这种法术大比拼从来都没有人见过,所以,当时比拼现场观者如堵,都是亲王,百官之类。黑压压挤满了人。

首先,第一个回合:林灵素先上台施展法术。只见他拿出一个小杯子,喝了一口水,漱漱口,突然喷向空中。那水飞到高空,刹那间幻化做祥云一朵,里面飞翔着上百只仙鹤,忽然,空中又出现无数金龙狮子,皇亲国戚以及文武百官统统都被镇住了,一齐喝彩。太子赵恒对和尚们说,该你们上场表演了。和尚们说,这都不过是纸做的仙鹤,纸做的金龙狮子而已,我们上去只需念动咒语,那些仙鹤金龙立刻就要原形毕露,成为纸鹤纸龙掉落下来。

赵恒说,只要破掉他的法术,我就可以奏明父皇,这是个骗子,要将他立即斩首。然后,这十四个和尚上到台上,盘腿而做,双手合十,一齐念动咒语:“心在痛 对你越陷越深,折一千对纸鹤,解一千个心愿,梦醒后 情缘不再飘零 ”不料想,这一念,又出来上百只仙鹤上下飞舞。更严重的是,有十二个和尚突然无法发出声音,面如死灰。

宋徽宗赵佶说,和尚输了。还有什么能耐啊,再来下一场。于是,第二场开始。剩下的能说话的那俩和尚说,这一次我们先表演,我们可以吹一口气,把一盆水烧开。宋徽宗说,去拿盆过来。太子赵恒亲自端了一盆水,拿到台上,让这两个和尚吹气。那俩和尚对着盆吹了一口仙气,果然,那水咕嘟嘟冒热气,开了。赵恒端着盆走向徽宗,一边喊来林灵素,说,你看看和尚们的本事。

林灵素也对着盆吹了一口气。那一盆滚开的水,结成冰了。徽宗对和尚们说,你们不是说要把水烧开吗?怎么反而结冰了?和尚们再输一场。第三场开始。又该林灵素表演。林灵素对宋徽宗说,这一次,我要木炭一千斤,放到那边假山里面的小洞,然后,把那木炭点着了,烧旺了,我们三个一起进去。徽宗吩咐拿炭,然后放到山洞,烧的整个假山都是红的。

然后,林灵素进洞,浑身没有一丝火星,泰然无事。那俩和尚突然双膝跪地,连喊饶命。这个震惊中外的大比拼到此结束。和尚认输,被充军发配。故事到此就结束了。以上记载出自《宋史》以及南宋宰相赵鼎的笔记。对于林灵素的法术,我觉得应该是某种类似于现在的刘谦魔术表演的一种,这个应该很好解释,我想说的是,林灵素的天才的想象,魔幻的表演,给了我们文化艺术、以及宗教艺术以极大的生命力。

他极大的丰富了道教的内容,尤其是对中国佛教和道教的融合,意义尤其深远。在神魔小说《西游记》里面,可以看到很多林灵素的影子。甚至是,在武侠小说《四大名铺》里面,四大名捕的老师,诸葛先生与蔡京的争斗,同样可以看到林灵素的影子。但是,如果说影响力,他还是不如他的弟子,萨守坚。然而吊诡的是,在《西游记》里面,道教的四大天师,其他三人还在,唯独萨守坚被剔除了,换上了一个史无记载的邱弘济。

为什么都是行星绕着恒星转?就没有恒星绕着行星转的吗?

事实上,准确地说,行星不是绕着恒星转,恒星也不是绕着行星转,而是行星和恒星同时绕着行星与恒星的共同质心转。只不过恒星与行星的质量相差过于悬殊,它们的共同质心一般位于恒星内部(不是位于恒星的几何中心或质心),所以看起来就像是行星绕着恒星转。以地球和太阳为例,地球质量m为5.965×10^24 kg,太阳质量M为1.9891×10^30 kg,日地的平均距离r为1 AU(149597870700 m)。

假设太阳中心到共同质心的距离为x,则可以得到如下的计算式:m·(r-x)=M·x化简可得:x=mr/(m M)代入具体数值,可以算出x≈450 km,即地球和太阳的共同质心距离太阳中心450公里。相比之下,太阳的半径为69.6万公里,所以这个共同质心位于太阳之内,非常靠近太阳的中心。如果是木星,则共同质心更加远离太阳中心。

除太阳之外,木星是太阳系中质量最大的天体,是其他七大行星总质量的2.5倍,达到了1.90×10^27 kg,大约是太阳质量的千分之一。木星和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5.2 AU。把这些参数代入公式,可以得到x≈742725 km。因此,木星和太阳的共同质心位于太阳之外,距离太阳表面大约4.7万公里。太阳也会绕着这个共同质心做近似圆周运动。

我们整个太阳系也有一个共同质心,它是太阳系中所有物质的质量中心,太阳、地球以及其他所有的行星都是绕着这个质心运动。不过,太阳系的共同质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它的位置取决于行星在其轨道上的位置——范围从太阳中心附近到太阳表面之外。从上述公式中可以看到,两个天体的质量越接近,m/(m M)的值越接近1/2,即它们的共同质心就越靠近两个天体连线的中点。

刘邦明知道吕后阴狠毒辣不会放过戚姬,为什么不让吕后陪葬呢?

帝王之爱,究竟是雨露均沾还是独宠一人,这个问题亘古至今,未有人能给出一个答案,一如千百年来,在世人眼里,汉高祖刘邦一生中虽有后宫佳丽三千人,最喜欢的却只有一个戚夫人。然而,世人看到的,就是真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无论是在正史里还是野史中,刘邦对戚夫人的宠爱就连吕后都无法相提并论,正史中记载刘邦常常留宿在戚夫人宫中,野史里更是将两人的相处描写的浪漫无比,七夕点灯赏月,建楼送给戚夫人跳舞等等,你侬我侬亲密恩爱。

可是,如果刘邦真的深爱着戚夫人,那么戚夫人在他死后为何会沦为人彘呢?难道真的是因为吕后的嫉妒吗?不,在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刘邦并没有为戚夫人的将来谋划周全,是他一步步将戚夫人推上了风尖浪口。此话何讲?举两个例子就能很好的解释了。第一个例子是流传很广的敬酒一事,说的是有一年吕后在一场宴会上率众夫人一同向刘邦敬酒,吕后与其他夫人都是毕恭毕敬向刘邦敬酒,偏偏到了戚夫人时,她不一样,她并不循规蹈矩,而是出人意料的用嘴喂酒给刘邦,而刘邦在众目睽睽之下,先是喝下了戚夫人喂来的酒,然后又自己喝了一口也用嘴巴喂给了戚夫人。

第二个例子照例也是世人皆知的,那就是立太子一事,说的是刘邦宠爱戚夫人,爱屋及乌对他们的儿子刘如意也是宠爱很深,甚至动了立其为太子做储君的念头,不过,最后由于吕后强大的公关能力,让刘邦看到刘盈已经是天下人心归向,已成大气候,这件事就此作罢。以上两个例子通常被人用以佐证刘邦对戚夫人宠爱颇深,情真意切,然而,皇室并不是普通人家,里面充满着勾心斗角,后宫之争并不逊于朝堂尔虞我诈,刘邦在以上两个例子中的所作所为,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戚夫人,恰恰是他对戚夫人的感情并不深厚的表现。

敬酒一事,在场的有那么多夫人,尤其还有吕后,可刘邦却丝毫不避讳,反而还喂了回去,这让在场的诸位如何看待戚夫人?别人姑且不论,吕后心里必然是恨的咬牙切齿,这样一来,等到刘邦驾崩,戚夫人还会有好日子过吗?或许有人会反驳,吕后的心思谁知道啊?不,吕后的心思,戚夫人可能不知道,但是刘邦一定知道,他们是结发夫妻,对彼此的了解透彻,刘邦一向知人善用,也因此步步高升,换言之,他永远都很清楚自己身边人是什么样的,包括吕后。

吕后在刘邦心里,是一个谋略与狠毒并存的女人,她帮他多年来排除异己,诛杀功臣,这样的女人怎么会简单?她的眼睛里是容不了沙子的,当戚夫人明目张胆的在她面前与自己亲密,加上平时的种种事迹,在吕后心里早就已起杀心,只等时机到来了。刘邦明知如此,却依然任戚夫人张狂行事,还行为轻佻的配合她,这不是将她推到风口浪尖,让她成为众矢之的,又是什么?如果说敬酒之事还只是说明刘邦对戚夫人的喜欢只是出于美色当前,享受第一,那么立太子一事,就很明显的说明了,刘邦心里戚夫人真的不算什么。

立刘如意废刘盈,这件事一经公开就必须要成功,不然日后以刘盈登基,吕雉为太后,一定会对戚夫人母子赶尽杀绝,因为吕后她和戚夫人不同,她除了是刘邦的妻子,后宫之主以外,她还是一个政治家,而这一点,从出身草根,一路厮杀,最后君临天下的刘邦他心知肚明,因为他也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可最后的结果呢?此事公开是公开了,可刘盈终究没有被废,刘如意也没有成为太子。

无论吕雉在这之中做了怎样的努力,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其实这件事,最终还是由刘邦决定的,如果他坚持废太子,没有人能违抗,可他没有,这只能说明,戚夫人在刘邦心中的地位,到底没有高到哪里去,那一句立刘如意为太子,也只不过是一时兴起,口头说说罢了,他没有为戚夫人和刘如意考虑后果,换言之,没有想到保护好他们,这样的喜欢真的是喜欢吗?刘邦对戚夫人的宠爱,如同对待一只金丝雀,他豢养她,给她看似尊荣的一切,可在这之后呢?是刘邦明明看到了波涛暗涌,看到戚夫人身处漩涡而不自知,可他却没有在任何时候点醒过她,甚至也没有为她想到以后,纵观整个汉朝历史,帝王之爱,无论是雨露均沾,还是独宠一人,当一个皇帝真正动情之时,都会为了心爱的女子计之深远,所以汉景帝除掉栗妃,汉武帝废掉陈阿娇的时候决绝不容反抗……刘邦在很久之前,就已经知道了戚夫人的结局,可戚夫人却不知道,她太傻了,不顾一切的对刘邦付出,去争宠,她甚至天真到了在刘邦死后还作诗触怒吕后,这样的一个女子不懂后宫险恶,以为刘邦就是自己的终身依靠,最终惨死,她到死都还怨恨吕后,就像世人也一直觉得是吕后的嫉妒害死了她一样。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