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然都蒸馏,怎么可能一年就一池子酒能卖给你源源不断的酒呢!!!汾酒和杏花村,我记得有一次看到过标签名称就是: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如唐诗中有“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雨干杨柳渡,山热杏花村”、“晚风杨叶社,寒食杏花村”,宋词中有“酒旗渔市,冷落杏花村”、“罗浮梦觉,步芳影、如宿杏花村”等等。
古诗中的杏花村指的是现在的哪里?
一切,都源于杜牧的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长久以来,天南地北有十多个地方都宣称自己才是正宗的杏花村。这其中,以山西汾阳、安徽池州、湖北麻城三地的竞争最为激烈。翻遍历史学家缪钺编著的《杜牧年谱》,都没有找到杜牧到过山西的足迹。杜牧在池州待了两年,作为地方最高长官,还不至于冒雨跑到荒郊野外找酒喝。
如果此诗作于杜牧从湖北黄州转任安徽池州的路上,即会昌四年的九月份,则在时间上与“清明时节”不符。杜牧曾三次经过江苏丰县,但丰县一带自古以来只有一个“张杏村”,且向来不产酒。三处呼声较高的“杏花村”,都因证据不足纷纷落榜。那么,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到底是实是虚?在翻阅唐诗宋词过程中,似乎找到了答案。“杏花村”是唐宋诗词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字眼。
如唐诗中有“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雨干杨柳渡,山热杏花村”、“晚风杨叶社,寒食杏花村”,宋词中有“酒旗渔市,冷落杏花村”、“罗浮梦觉,步芳影、如宿杏花村”等等。其中的“杏花村”,均泛指杏花盛开的村庄。类似于“杏花村”的白描手法,比较常见的还有“黄叶村”、“绿杨村”、“菊花村”、“苇花村”、“夕阳村”等等。
细细品味,这些村名的意境并不比“杏花村”差,但因杜牧名气太大,且诗中有“酒”字,所以关于“杏花村”商标、归属地的问题才会引起激烈争论。古人作诗填词时,贵含蓄、忌直白,尤其是在涉及村名、地名的时候,往往以自然景观、人文特色,甚至自己的某种意境来替代。所以,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应该是诗人看到或想像中的一个开满杏花的村庄。
杏花村酒和汾酒口味差距怎么感觉这么大?
按说不会呀。杏花村汾酒都是同样的工艺,也广泛的被大家认为是一种酒,如果同等的品质和价位,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区别的。汾酒是清香型白酒,常听有人说清香和浓香不如酱香,这里我再来普及一下。无论是清香型浓香型和酱香型,只要按照传统工艺流程操作,得到的肯定都是好酒。至于工艺上的区别,那只不过是原材料不同,水质不同,温度湿度以及气候不同,各自根据自己所在地的条件逐渐改进形成的,跟酒的品质并没有多大关系。
如果说不同,那就是工艺和原材料造成的口感不同而已,并不代表这个酒好,那个就次!说这个香型不如自己那个香型的,纯粹是扯犊子话!打个比方,南方人爱吃米饭,北方人喜欢面食,你能说面好吃米不好吃!酒也一样,各自的地域不同,原材料不一样,酿的酒是根据自身条件来发挥长处规避缺点的,而不是说你那个就都是好酒,更不代表你那个就不能造假。
所以,南甜北咸谁也不能说谁的不好,要不然哪来的中国饮食文化的差异,哪来的出去旅游寻找美食之说?有一点不可否认,清香型可以做快速发酵酒,这也使得很多清香虽然也是纯粮酒,但是口感不如浓香和酱香醇厚,也不适宜存放。但是你不能就此说清香没有好酒,更不能说凡是清香都不行。清香真正采用地缸发酵,发酵期长达半年以上的,你喝过一次再也不会说清香没好酒了。
同样,酱香也不是象他们吹嘘的那么神奇,市场上也是鱼龙混杂,什么玩意都有。有那些骗别人交智商税的拿尾号带九的一张换一箱(你不带九去试试买一万箱看他给不给你),也有那些串烧赚黑心钱的。要不然都蒸馏,怎么可能一年就一池子酒能卖给你源源不断的酒呢!!!汾酒和杏花村,我记得有一次看到过标签名称就是: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
说明他们都是一家嘛。这几年出现了这么一种状况,很多大型酒企开展了并购。就是大鱼吃小鱼呗,这样的好处一个是便于某个区域内的酒企报团取暖。再一个就是能有效的管理品牌,形成集团优势,充分利用品牌资源打入市场。把区域内的相关产业形成链条。至于你问的口感差别大,估计应该还是酒质的问题。因为无论哪个厂,同样生产的酒总有一二三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