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秘藏什么意思,秘藏是什么意思

3年后秦朝灭亡。如果秦朝能传个几百年,我想老蒙家肯定是秦朝非常庞大的一个家族。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老蒙家必然光耀门楣,成为秦朝第一大豪族。因为他既没有蒙家创业者蒙骜那么有知名度,也比不上儿子们一文一武称霸秦朝的实力。因此,要搞清秦始皇坑杀的到底是什么人,我们目前只能根据秦始皇“坑儒”的原因进行推测。

秦朝历史上的蒙家到底是什么来头?

秦国的蒙家,其实简单得很,主要就是蒙骜、蒙武、蒙恬和蒙毅四个人。这里面蒙骜、蒙武和蒙恬祖孙三代都是正儿八经的武将,只有蒙恬的弟弟蒙毅是文臣。这说明啥?这说明老蒙家到了秦帝国建立以后,就开始走两条路线了。这似乎是千古世家都想要走的路线,一文一武,一内一外,一个手握政权,一个手握兵权。那这家不发达谁家能发达?司马昭和哥哥司马师,也是一文一武,一内一外。

赵光义和哥哥赵匡胤,同样是一文一武,一内一外,这就是为啥老蒙家要这么布局的原因。如果秦朝能传个几百年,我想老蒙家肯定是秦朝非常庞大的一个家族。可惜任你布局再好,也敌不过大厦将倾的危险。船都翻了,你们还在争着谁做舵手,有意思吗?蒙家第一代,蒙骜。蒙骜是齐国人,很多人就不理解了,你一个齐国人,不好好给齐王干活,跑秦国来干什么呢?这就是秦国的伟大之处。

秦国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国家,商鞅变法以后,只要是人才,不管你是哪个国家的人,他们都敢重用!为啥秦国强大?这就是秦国强大的资本。由于秦昭襄王重金挖人才,所以蒙骜也就这么来到了秦国。显然这哥们很有才能,一路做到了上卿的位置,那就是丞相级别的人物了。不过蒙骜的光辉岁月,还不是在秦昭襄王时期。秦庄襄王继位以后,蒙骜首次带兵打仗,攻打韩国期间一举获胜,顺利让韩国割让了成皋、荥阳两座城池,秦国在这里设置了三川郡。

吓得魏国瑟瑟发抖,因为秦国的三川郡就在魏国都城大梁城眼皮子底下。过了一年,蒙骜似乎打仗打上了瘾,又带兵去收拾赵国,结果拿下了赵国重镇太原。这回蒙骜算是彻底投笔从戎了。越发上手的蒙骜,此后陆续欺负过赵国、魏国、韩国。三晋集团被摁在地上打,心里当然不服气,所以自然就要找蒙骜报仇。最终在信陵君魏无忌的带领下,除了齐国以外的五国联军合起伙来收拾蒙骜,终于把蒙骜一路赶回了函谷关内。

秦始皇继位以后,蒙骜还活着!这老爷子东山再起,带兵又把三晋集团轮番收拾了一遍。虽然年纪不小了,可战斗力依旧很强悍,由于魏无忌去世了,蒙骜再也无所顾忌,因此三晋被欺负惨了。蒙骜去世的是70多岁,算是善终了。蒙家第二代,蒙武。蒙武是蒙骜的儿子,他的履历就比较简单了。因为他既没有蒙家创业者蒙骜那么有知名度,也比不上儿子们一文一武称霸秦朝的实力。

不过蒙武却是蒙家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蒙武靠着老爹从军的经历,早年也投身行伍,不过到了秦始皇二十三年,蒙武才算是崭露头角。王翦带着60万大军南下灭楚,蒙武就是他的副将。这是一场恶战,第一次蒙武跟着王翦,斩杀了楚国大将项燕。第二次蒙武又跟着王翦俘虏了楚王负刍,从而灭亡楚国。关于蒙武的结局,我们在史料里看不到,大概率是安享晚年了。

蒙家第三代,蒙恬和蒙毅两兄弟。蒙恬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谁让他跟了一个好主子呢!在秦始皇的提携下,蒙家第三代著名人物蒙恬从此平步青云。由于爷爷蒙骜和父亲蒙武给蒙恬打下了基础,所以蒙恬在军中的表现相当优秀。不过到了秦始皇灭国之战的尾声,蒙恬才算是真正出道。当时就只剩下齐国这么一个国家了,显然秦始皇是为了给蒙恬一个立功的机会,不能啥功劳都被王翦王贲父子俩给占了。

所以蒙恬负责这次灭齐战争。说实话蒙恬还没怎么动手,齐王建就举双手投降了。所以蒙恬等于白捡了这一大功。有了战功,秦始皇就能名正言顺提拔蒙恬了。所以让他带领30万大军,一边修长城,一边抵御匈奴。蒙恬在北方呆了十多年时间,专门负责抵御匈奴,开疆拓土。与此同时,秦始皇也特别重用蒙恬的弟弟蒙毅,将蒙毅任命为上卿,时常陪在秦始皇身边。

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老蒙家必然光耀门楣,成为秦朝第一大豪族。可惜大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蒙家的遭遇,和秦帝国的衰败息息相关。蒙家到了第三代,真正达到了巅峰状态。内政军事大权,都在蒙家人的手里。可是经不住赵高这家伙的折腾啊!秦始皇此前还给蒙毅挖了个大坑。当时赵高犯了罪,秦始皇让蒙毅来法办赵高。蒙毅当然按照法令,判处了赵高死刑,并且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可是秦始皇转念又想起了赵高过去的好,所以就这么赦免了赵高,还让他官复原职。有这样做领导的吗?这个坑算是挖大发了,以至于赵高后来发达了,专门找老蒙家的麻烦。等到秦始皇病死的时候,恰好蒙毅不在身边,这就让赵高钻了空子。他将胡亥扶植为皇帝,并且以秦始皇的名义赐死了扶苏。毅还至,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

若知贤而俞弗立,则是不忠而惑主也。以臣愚意,不若诛之。’”胡亥听而系蒙毅於代。前已囚蒙恬於阳周。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史记》得罪过赵高的蒙家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了。首先被灭掉的自然是蒙毅,本来秦二世对蒙恬还是有点感情的,结果赵高一哆嗦,秦二世二话不说又赐死了蒙恬。

自此,老蒙家算是彻底消停了。3年后秦朝灭亡。总结:个人负责努力,大环境决定一切。蒙家的兴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你足够努力的情况下,大环境也在影响着你的命运。蒙氏一门三代四人,可谓是非常努力了。时代的浪潮将他们推向了前台,可是在秦朝衰败的这个大环境之下,他们家族的布局再怎么合理,似乎也没什么作用了。其实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蒙恬带着30万大军反叛。

秦始皇”焚书坑儒“坑的到底是什么?

“焚书坑儒”可以说是秦始皇被称为“暴君”的重要罪行之一,一直以来关于“坑儒”中的儒生,到底是指儒士,还是术士,目前仍有争论,更为要命的是,《史记》关于此段的记载,并未准确指出坑杀目标。因此,要搞清秦始皇坑杀的到底是什么人,我们目前只能根据秦始皇“坑儒”的原因进行推测。秦始皇“坑儒”的原因,术士逃走后非议朝政秦始皇为何要“坑儒”,这件事情还得从秦始皇“焚书”事件讲起。

彼时,由于秦国推行中央集权统治,地方官员直接由中央朝廷派遣,而当时又没有诞生出配套的官员选拔制度,因此便等于断送了法家以外学子的上升通道,自然引起了大量知识分子的反对。秦始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始皇设立了“博士”职位,以各学派声望卓著的士子充任,虽不具有实权,却可以参议朝政。不过,此举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但显然无法令各学派士子满意,因此虽有不少人充任博士,但态度却极为怠慢,参议朝政时一言不发,却又在私下对朝政议论纷纷。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摆酒设宴,七十余位官吏、博士上前献酒颂祝寿词。在仆射周青臣上前歌颂了一番秦始皇的功德后,齐人淳于越上前,然而他非但没有称颂之意,反而对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再次展开抨击,并重提分封制。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虽然对于淳于越的言论极为反感,但却未当场斥责,而是交由朝臣廷议,结果丞相李斯上前不但对淳于越的言论予以了驳斥,同时提出了著名的“焚书”建议,即将除秦国史书之外的列国史书,以及除博士官保留的《诗经》、《书经》及诸子百家之书全部焚毁,医药、卜筮、农业等技术类书籍不在焚毁之列。

李斯的这个建议其实就是以暴力手段达到思想的统一,从而防止这些知识分子随意在街头巷尾非议朝政,而面对这个提议,秦始皇最终表示了同意。然而,就在秦始皇下令焚书的次年,颇受秦始皇重用的侯生、卢生两位术士,不仅逃走了,而且在逃跑之余,还说了一大堆非议秦始皇的话,结果再度触怒秦始皇,“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

”(《秦始皇本纪》)关于秦始皇下令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的原因,《秦始皇本纪》中有着明确记载,“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也就是说促使秦始皇动了杀心的,并非术士的逃跑,而是他们再度对朝政尤其是自己本人的非议,这才诛杀犯禁者以儆效尤。丨秦始皇坑杀的犯禁者,到底是儒生还是术士从以上记载不难看出,“坑儒”事件虽然是因侯生、卢生两位术士的逃亡所引发的,不过这个“犯禁者”到底是指儒生还是术士,至今却仍然存在着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秦始皇坑杀的就是方士。这种观点认为,既然“坑儒”事件是因侯生、卢生的逃跑引发的,那么秦始皇一怒之下,坑杀当时还在咸阳的所有术士,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毕竟,当时秦始皇为寻找长生不老药,不仅花费了大量金银钱财,且对这些术士极为礼遇,如今这些术士不仅逃跑,还敢非议朝政,自然会惹怒秦始皇,且《史记·儒林列传》中明确有“坑术士”的记载。

例如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便是持这种观点。第二种观点则认为,秦始皇坑杀的乃是儒士。而这种观点同样分为两派,其中一派认为术士的“术”乃是通假字,“术”通“述”,而古代学者遵从孔子的“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信条,学述(学术)而不自造作(创作),因此儒生也可以被称为“述士”。另外一派则认为,犯禁者显然是指那些违反了前一年“焚书”制度,私下抨击朝政和私藏书籍者,而这些人主要便是以儒家学派为主的知识分子,因而虽然引发事件的是术士,但被诛杀的却是儒生。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术士和儒生皆有。这种观点认为,既然秦始皇诛杀的是“犯禁者”,那么自然不会太过重视学派划分,而是以其是否违反禁令为标准,因此不论认为坑杀术士还是坑杀儒生都太过绝对,因而认为秦始皇坑杀的既有儒生,也有术士。例如《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便持这种观点。而在以上三种观点中,个人认为第三种观点最为合理,“坑儒”事件虽然是由术士引发,但其实“坑儒”事件可以看作是“焚书”事件的延续,且让秦始皇做出坑杀决定的,仍然是违反“焚书”制度者,因此应该是既有术士,也有儒生。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