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郎如何,茅台镇酒厂是否存在销售手法猫腻

“世事无常耽金樽,杯杯台郎醉红尘。◎李德裕(787年~850年),字文饶,小字台郎,赵郡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那么弘历对弘昼的表现如何看待呢?弘历甚是喜欢偏袒这个弘昼。于是,他亲自充当葬礼上的司仪,指挥着家人和亲友应该如何行礼以及如何嚎哭(尝手订丧仪,坐庭际,使家人祭奠哀泣,岸然饮啖以为乐),甚至引导他们应该随多少份子,最后他再总结一番,谁表现最好,谁哭得最惨,谁就能得到奖赏,但最终捞钱的肯定是他本人。

想有个知己,怎么就这么难呢?

想有个知己,怎么就这么难呀,看到这句话,我想起了一句“人生难得一知己”……。知己是可遇不可求,古往今来,每个人都想有个知己。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千世界,真正能找到志向相同,彼此欣赏、彼此懂得、彼此有共同话题等等,若真懂了,就懂得你的人生,懂得你的人性。千金易得,知己难寻。人常说:人生一知己足矣,可想而知,知己是真正可遇不可求的。

依我看,还是不要拥有,弄不好,适得其反变成陌路人,变成仇人。大部人往往就是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烦恼的时候,在极痛苦悲伤时候,也是最无助,最无奈的时候,你的心最脆弱的时候,特想有个人懂你,安慰你,拥抱你。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清醒自己,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弄不好会适得其反,.又会遭受二次伤害,那种雪上加霜的打击,是痛彻心扉死的心都有。

古代“污点官员"如何重启仕途?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作者:方生众所周知,失业人口再就业,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放在古代也没能例外,农民商人一旦无地可耕、无商可做,大概率会沦为流民,困厄至死。于是乎,在社会保障不发达的情况下,找一份快速再就业的工作就成了重中之重。放在古代,快速再就业的职务只剩下当官了,问题官员经常是前脚被免,后脚就换个衙门当官。

◎ 万历六年(1578年)兵部郎中、长沙知府、山东按察副使林绍因徐州督修河堤一事,被责令冠带闲住在现代社会,官员一旦被免职,就没有了权力和相关待遇,但古代官员却不存在这些问题。古代官员的免职大多属于“冠带闲住”。冠带闲住是指某位官员的职务被免掉了,但其官员身份和相关待遇还在,他在闲住故园时还可以穿着相应级别的衣冠参加社会活动。

简单说,一个官员去年是县太爷,今年是知府,明年可能就被弹劾罢官,但他官员的身份不会变。古代官制中,对于官员有了“官身”和“官职”的定义。官职可以经吏部调动、任免,但官身一旦取得,却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即使因为犯了错被罢了官,但只要功名还在,这些特权就还能继续享受。在地方上还是最有头脸的人物,而且还有免除丁役、遇官不跪、应诉不跪的特权。

由于你身处的这个阶层不一样,所以在朝廷用得着你的时候,你随时可以再次上岗。官员在遭遇停职或免职之后,隔几年赶上圣上开恩或者大赦天下,这些落马官员还会被收叙任用,也称叙复。叙复在宋朝最为宽容,就算是这几年皇上都没开恩,也不耽误官员复出,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写的很明白,免职的官员,三年以后可以在原来品级上降两等起用,这样的制度几乎让所有的免职都是暂时的。

除了叙复之外,官员们还有一种卷土重来的机会,就是依赖朋党,跟紧自己的队伍准没错。点击收听:古代官员如何复出?音频:进度条 5 :27/08:33后退15秒倍速快进15秒在古代中国,朝堂之上的权力纷争,大多涉及朋党之争所谓党争,皆由政见之争,最终演变为意气之争,因私愤而相互攻讦排斥。党争一旦形成,就往往会失去理性的判断,进而夹杂大量的情绪。

他们并不需要客观的分析情况,因为排斥的情绪已经根植于内心。在争执当中,原本不属于两派之间的无辜人员亦被卷入,黑与白之间不能允许有灰色的存在,界限这个词在朋党心中清晰不已。◎ 牛李党争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党争,当属“牛李党争”,两党每一次权力更迭都带来了非常大的人事变动。牛李党争始于公元808年,牛僧孺、李宗闵批评时政,得罪了宰相李吉甫,一同被贬。

五年后,李吉甫去世,牛僧孺、李宗闵重见天日,入朝为官。又过了七年,李宗闵的女婿苏巢进士及第,但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联合了元稹、李绅等人,在宦官段元昌的支持下揭发这场考试有内幕,使得牛党集团里李宗闵这些人二度被贬。◎ 牛僧孺随着唐文宗登基,牛党依附的宦官得势,牛僧孺入朝拜相,李党等人尽数罢黜,李德裕被贬到四川。

十几年后唐武宗继位,牛党主要人物又全部被贬往岭南。武宗驾崩后,唐宣宗把李德裕贬死崖州,牛党诸人再度上位,牛李党争,至此结束。这场党争历经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三十多年,一旦李党执政,则牛党必定卷铺盖走人;一旦牛党当政,则李党便尽数被贬。在这样的冲突中,个人的权势则跟朋党的势力息息相关,是非对错已经没有了明显的界限。

简而言之,只要站好了队,就有卷土重来的那一天。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李德裕曾写过一篇《朋党论》,他还曾与文宗、武宗两个皇帝纵论朋党。在他看来,前史上的奸邪小人串通一气,营私舞弊,祸殃国家,就是朋党;而正派忠贞的大臣在一起共同为国家理政,即便交结,那也是情投意合,而不是朋党。他对朋党疾恶如仇,并严加痛斥;当然,在他看来,他首要自己不是朋党,也永久不会成为朋党。

然而,李德裕却以“李党党魁”的身份出现在后世史籍记载中。◎ 李德裕(787年~850年),字文饶,小字台郎,赵郡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战略家,中书侍郎李吉甫次子。牛李党争还牵扯到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晚唐诗人李商隐,早年间李商隐结识令狐楚,令狐家作为“牛党”的中坚力量,将李商隐收入麾下。

在令狐楚逝世后不久,李商隐接受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做他的幕僚兼女婿。王茂元和李德裕关系匪浅,所以自然被视为李党的成员。就这样,李商隐被冠上了“忘本”、“背叛者”的帽子,昔日情谊深重的令狐家,也与他断了联系。处在党争的尴尬境地里,他的仕途一再受阻,接连被贬至偏远之地,与妻子也被迫分隔两地,在无限愁苦中,李商隐才写下无比婉约的千古绝唱:“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在唐宋时期官员有一定的势力,所以经常出现一党党魁上台,顶层就换一批人的情况。明清时期随着皇权的不断集中,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事情越来越少。一个官员能否复出,最为重要的便是背后有没有靠山。只要靠山足够硬,那么就算免职多少次,都能卷土重来。◎ 李侍尧(?一1788年),字钦斋,清朝乾隆时期大臣,汉军镶黄旗人,清朝户部尚书李元亮之子,二等伯李永芳四世孙。

比如说清朝的李侍尧,他就抱上了朝堂之上最大最粗的一条腿——万岁爷。乾隆四十五年,李侍尧在云贵总督任上时,被人举报说贪腐,乾隆将他革职,押赴北京治罪。那段时间,乾隆皇帝正在大力澄清吏治,掀起反腐风暴,没想到就有人撞到枪口上来,自然很是生气。派出政坛新星,户部侍郎和珅前往云南查案,钦差们经过审理后,建议将李侍尧斩立决。

乾隆皇帝却有意放他一马,下旨让各省总督、巡抚们议定。江苏巡抚闵鹗元深知乾隆皇帝的心思,上奏称:“侍尧历任封疆,干力有为。请用议勤议能之例,宽其一线。”乾隆皇帝一看:正合我意。于是,顺水推舟地下旨,将“斩立决”改为“斩监侯”。死刑改死缓。◎ 青年时期的爱新觉罗·弘历第二年,甘肃回民造反,乾隆特旨赏给李侍尧三品顶戴,赴甘肃作战。

不久,陕甘总督也因为贪腐问题被双规,李侍尧立刻接任,短短三年,他就从总督到死刑犯再到总督。李大人在陕甘干了四年,又被查出来经济问题了,又被判了个斩立决,等皇帝拍板的时候又被网开一面,没多久就被释放,历任湖广总督闽浙总督,把地方督抚当了个遍。乾隆为啥这么偏袒李侍尧呢?因为李大人太会来事了。自1752年任热河副都统起,到1780年第一次被双规,28年间共上贡129次。

最多一年上贡9次。这些上贡的贡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价值不菲,当然不会是李侍尧自掏腰包。就凭每年1万多两银子的合法收入,李侍尧也承担不起。来源就是从当地老百姓头上搜刮。对于这一点,乾隆皇帝心知肚明,不过面对这么多奇珍异宝,皇帝怎么舍得对李大人下杀心?◎ 清世宗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复原图乾隆四十二年,皇帝生母,孝圣宪皇后崩,皇上一直标榜自己孝顺,太后健在时每天早晚都要去太后寝宫请安,如今更要标榜自己是带孝子。

因此陛下下诏打造一座金塔装自己老妈头发,不过在造塔的过程中,发现预算严重不够,出现了1200两金子的缺口,乾隆皇帝在彰显孝的同时,又想体现自己公私分明,坚决不从国库支取。在众爱卿束手无策的情况下,这块烫手山芋被交给李侍尧处理,果然李大人经过一番运作,搞到了1200两黄金。按照李侍尧的收入,拿出这笔钱只能靠贪。

可贪污的最终目的是孝敬陛下,陛下又代表着大清国,四舍五入就是我爱国无罪,面对这么可爱的贪官,乾隆怎么能舍得治他的罪?不过皇上的大腿不是那么好抱,也不是谁都能抱的,要是万岁爷跟你没那么亲,你还想尽快上位,可以考虑最简单,最直接也是最俗套的办法——花钱。鸦片战争爆发后,清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道光皇帝授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主持战争。

不想,琦善到前线后,瞒着朝廷和同僚,私自答应割让香港给英国,并商订通商章程。这下子琦善丧权辱国,立刻成了人皆可杀的卖国贼。◎ 电影《林则徐》中的琦善(左)与林则徐道光震怒,下令将琦善革职抄家,并将他逮捕入狱。惹得如此天怒人怨,别说官运,琦善的命也该保不住了。没成想琦善使了点银子,没几天就给他释放了,惩罚也只是发配充军,并不危及性命。

过几年重新复出,但因为剿匪的时候有滥杀无辜的嫌疑,琦善又一次被免职。可这时候正赶上太平天国造反,琦善立马又拿出一大笔钱,赞助镇压太平军,他本人也因为这笔钱再次复出,代理河南巡抚,加都统衔,授钦差大臣,专办防务。这种捐钱复出的做法,是清朝的一种正式制度,称为“捐复”。捐复又分两种:向皇帝行贿,也就是钱财充入内务府,供皇帝私人使用;向官府捐钱,也就是钱财用于政府公务。

其实皇帝也对捐复的官员不放心,一个有前科还行贿的人,人品能好到哪去?不过清朝人穷志短,到处都需要钱,不得不将官职当商品卖。总的来说,古代的落马官员想复出还是比较容易的,只要你有钱、人脉足够广,在宋朝那样的朝代甚至什么都不用有,只靠时间就能熬出头获得再就业的机会。总之,在古代社会当官可以说是一个稳赚不亏的买卖,因此无论是读书人还是有钱人,都要削尖了脑袋找个官做,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官僚团队鱼龙混杂,同时官员们犯错误的代价也极低,长此以往,就造成中国古代社会极其黑暗的情况无法得到改观。

乾隆弟弟弘昼,生前为何多次为自己办葬礼?

文/炒米视角说到“活出丧”的弘昼,就不得不说,弘历与弘时的储位之争了。都说弘历是康熙隔代指认的皇储,又是幼时便接入宫由康熙扶养。其实这里面有很大的谬误的。其实只有太子长子弘皙被康熙养育宫中,弘历其实和其他皇子一样,也是十二岁那年在畅春园被康熙遇见,后来表示喜欢特批进宫的,而且只有半年时间。而且康熙这人死要面子,一直装着父慈子孝的表象。

所以众皇子皇孙几乎都有被他”喜欢”的记录。经历过“九子夺嫡”的雍正,其实在储位继承上面,是有深了认识的。他意识到,在皇帝没死之前,最大的担忧就是“二把手”储君争自己的权,而储君又最容易成为“靶子”被其他争储的人攻击。所以他创造性地发明了“秘密立储制度”,就是把选好的太子人选写好放在盒子里再放到光明正大匾后面。

这样一来,众皇子在皇帝死前,只能乖乖做臣子,等先帝驾崩后,取遗诏,等待“范进中举”!这个想法甚好!但其实这事情根本不可能像雍正想的那么简单。因为儒家清流们,还是呼吁“立长立嫡”,否则取乱之道。深受汉化的满清宫廷,其实在这个问题上,认识并不统一。三阿哥弘时,因为前面的哥哥们死得早。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实际的“皇长子”,而且由于雍正继位后,他是一直是住在宫里的,甚至娶妻生子,也仍然住在宫里。

所以他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没封“太子”的太子。但突然一天,雍正说不立太子了,甚至赶他出宫。换到你是弘时,你也会在想,老爷子肯定是想选别人做太子了。你会是什么反应?而四阿哥弘历这个幸运儿。他当时情况因为“康熙”的高看一眼。的确受到雍正的额外宠幸。(其实最主要的是雍正的一种”亏欠感”,因为夺嫡,疏于教育,弘历入学也比较晚。

)比如增加老师的班底,代父祭康熙,等等。很多人因此认为弘历就是“隔代指认”了。其实不然,对于雍正而言,弘历的种种代表自己,其实也是互相需要。他需要弘历来替自己正名。因为的确因为夺嫡,民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篡位”传闻。这令雍正这个急性子很烦恼。那么雍正其实也在考察弘历和弘时,当然还有一个那就是弘昼。弘时没经历过磨难,也没有太大除出生以外的优势。

所以他更愿意接近“八王党”那派,因为八王党的文人告诉自己自己是“天之所命”的储君,因为你是长子么!上一代人完不成的事情在下一代人身上完成么。所以弘时一下子就走错路了。争储的路是险恶的,一旦错了无法回头。所以弘时的结局那是相当惨!而弘历就相当理智,不愧康熙高看他。他以无与伦比的优势坚定了雍正的选择。他总是那么得体,那么”深慰朕心”。

越是奖励,越是收敛;越是恩宠,越是不群。弘历实际上就是在学争储时的雍正。自己永远做皇上的孤臣,皇上欲往左,我已左转;皇上欲往右,我已右转。这其实已经进入了一种“马太效应”。少的被剥夺,多的就更多!那么大体情况到此处,不得不说另一个”聪明人”了,此人弘昼。也是本问答主角,他缓缓出场,原来是因为他藏得深。

大家都知道康熙晚年遇到弘历,特旨进宫的事。却不知道当时去见康熙的有两人。一个弘历,另一个就是弘昼了。而且弘昼仅仅比弘历小了几个月而已。而且出生高贵,这就意味着之前不吱声。之后弘时败了,剩下的储位机会就是他和弘历争了。不管弘昼有无争储之意,弘历必然将之作为假想敌。甚至在弘历的眼里这个假想敌比弘时更难对付。

因为相似的身份和背景甚至智商。更何况现在大家都还小,以后的路还很长,弘时虽然不可能翻身了。但弘昼随时可能成为自己的替代品。而弘时一死,弘昼顿时感觉大难临头!对于弘昼而言,有两种选择,一种就是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夺储之争中来。当然结局就是要么成功当皇帝,要么弘时的例子就在眼前。另一种,就是立刻表明自己无意储位。

但不是说自己无意储位,别人就认为你真无意储位的。所以,只能让自己主动”失去”争储位的资格,来表面明自己无心储位。于是年仅十六岁的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皇子,智商爆棚。来了出“活出丧”,还吃祭品。还给王工大臣发帖子要礼金。这样一个荒唐、骄横、贪财的弘昼就算是从所周知了。那么弘历对弘昼的表现如何看待呢?弘历甚是喜欢偏袒这个弘昼。

而雍正呢,看这个儿子这么不成器,(自己也是争储之人,其实明白儿子的可怜用心)所以更是一心一意培养弘历做接班人。后来弘历继位,弘昼更是演戏要演全套。更是”恃宠而骄”,整些荒唐事。他越是如此,乾隆越是“偏袒”。“世事无常耽金樽,杯杯台郎醉红尘。人生难得一知己,推杯换盏话古今”这首《金樽吟》写尽了弘昼荒唐而无奈的一生!。

弘昼,作为乾隆继承皇位唯一一个竞争者,是如何保住自己的位置的?

在生育能力方面,雍正皇帝没有像他父亲康熙一样优秀,他一生中,活到成年的儿子只有四个,其中还有两个过继给了他的弟弟,所以,在名义上,雍正皇帝只有两个儿子,他们分别是爱新觉罗·弘历和爱新觉罗·弘昼。于是,皇位继承人只有两个候选名额,我们知道,弘历后来成了皇帝,也就是乾隆帝。而他的竞争者——弘昼不但没有出面竞争,还可能使用了一种特殊的韬光养晦的方式来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甚至生命,那就是装傻。

雍正是在著名的“九龙夺嫡”之后登上皇位的,期间充满了血雨腥风,上演了兄弟反目的悲剧,在自己的两个儿子年纪尚小之时,他可能也有过历史重演的顾虑,但是后来这种鼓励渐渐打消了——他的两个儿子小时候都特别聪明,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弘昼却渐渐成了一个不争气的“傻儿子”。弘昼成年之后养成了三大爱好:喝酒、受贿、办葬礼。

前两个爱好没什么好说的,毕竟人生总得有点乐趣吧,但是第三样爱好就绝了——他只喜欢给自己办葬礼,并且理由十分充分:人固有一死,没什么好避讳的(人无百年不死者,奚讳为?),他不过是想提前演练一下,顺便看看自己“死”后都会发生什么事。于是,他亲自充当葬礼上的司仪,指挥着家人和亲友应该如何行礼以及如何嚎哭(尝手订丧仪,坐庭际,使家人祭奠哀泣,岸然饮啖以为乐),甚至引导他们应该随多少份子,最后他再总结一番,谁表现最好,谁哭得最惨,谁就能得到奖赏,但最终捞钱的肯定还是他本人。

而乾隆皇帝即位之后,对这个弟弟十分照顾,也多次对朝臣们表达了自己与弟弟亲密无间的关系(吾两人者,相规以善,交相勉,相得无间,如是者垂二十年),弘昼最终在59岁时寿终,近代著名国学大师启功先生,就是他的八世孙。后世多认为,弘昼是自知没有继承皇位的优先权,才使用了这种装疯卖傻,不露锋芒的方式,打消乾隆的顾虑。

推荐阅读

台郎如何,茅台镇酒厂是否存在销售手法猫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