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酒 在佛学中又称波若汤WHY
波若汤就是乱人心智的意思,(梵语) 喝酒误事,当然就……
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只是佛学中的一个特定称谓
2,佛教徒可以从事卖酒的行业吗
不可以。菩萨戒中严令禁止。与人饮酒五百世无手,卖酒的罪过,远远大于自己饮酒。
不好。尽量不要。属于,邪命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最好不要,特别是已经受了五戒的,酿酒卖酒都不如法
3,佛教好酒之徒将酒称为何道教好酒之徒将酒称为何
“酒肉穿肠过,佛住心头坐!”人本身皆是虚妄,然就也是虚妄,以虚妄对虚妄何如?哈哈,皆是虚妄啊!佛在我等的心中常住,我等千杯万盏仍然诚恳念佛,佛本无相,旨在心中常住啊!道门其实不戒酒,只是希望少饮为妙(为身体好),天上的玉皇还喝琼浆玉酿呢!
花和尚,道教的不知道
不让饮酒的。
阿弥陀佛,佛教戒律中,酒是1戒,真佛子不存在好酒之徒。
4,佛教认为不能卖酒吗
佛教戒律中除了不能饮酒外,还有不能买卖酒。酤酒,买酒或卖酒。禁制酤酒之戒。又作沽酒戒。为显教十重禁戒之第五。酒系无明之毒,能令人惛迷,生颠倒心,故应戒之。此戒通于道俗七众。大小二乘俱制。又菩萨本为利他,若自酤酒,或教人酤酒,则犯重罪。所以自酤酒或教人酤酒之戒。以酒能昏神乱性,故一切酒皆不酤,律中明言,过酒予人(传递),尚且五百世无手,何况酤酒之罪!
酒是佛教严禁的东西,不论是大乘还是小乘都有不许饮酒的戒律。卖酒给别人,等于是让人喝酒,是恶业。
5,佛教中喝酒的问题
沩山警策中有两句话:「毗尼法席未曾叨陪,了义上乘岂能甄别」这是沩仰宗祖师沩山禅师的警惕后世学人的话。
不要再说什麼禅宗重实质不重形式了,每个有成就的禅师都是持戒精严的。讲重一点,教人可以不在乎戒律,说没关系的,就是魔说。
回到正题,先说管住自己。
如果能管住自己,那必定是持戒清净,既然持戒清净,根本就不会想到要不要喝酒、能不能喝酒,然后才问持咒念佛之人,若喝酒有何害处。
再者,如果平日时时刻刻就能管住自己,就能制心一处(反过来说就是一心不乱),能不妄念纷飞、遇境攀缘。假使用这样的心力来持咒念佛,不用多久就能够让佛菩萨来摩顶授记了,也根本不需要问持咒念佛之人若是喝酒有何过患。
如果没喝酒的时候都管不住自己了,还想要讨论到喝酒之后吗?
6,酿酒在佛学里有什么因果
经文里 并没有说过这个问题 只是说了 饮酒会有过失的《分别善恶报应经》:复次,饮酒三十六过。其过云何? 复次,饮酒三十六过。其过云何? 一,资财散失。二,现多疾病。三,因兴斗诤。四,增长杀害。 五,增长嗔恚。六,多不遂意。七,智慧渐寡。八,福德不增。 九,福德转减。十,显露秘密。十一,事业不成。十二,多增忧苦。 十三,诸根闇昧。十四,毁辱父母。十五,不敬沙门。十六,不信婆罗门。 十七,不尊敬佛。十八,不敬僧法。十九,亲近恶友。二十,舍离善友。 二十一,弃舍饮食。二十二,形不隐密。二十三,淫欲炽盛。二十四,众人不悦。 二十五,多增语笑。二十六,父母不喜。二十七,眷属嫌弃。二十八,受持非法。 二十九,远离正法。三十,不敬贤善。三十一,违犯过非。三十二,远离圆寂。 三十三,颠狂转增。三十四,身心散乱。三十五,作恶放逸。 三十六,身谢命终,堕大地狱,受苦无穷。 ---------《分别善恶报应经》
你说呢...
7,戒酒佛教有五戒其他四戒都理解但为什么要戒酒呢
不饮酒这一条戒是属于遮戒。前面四条是性戒,不管你有没有受戒,犯了都有罪。遮戒是防止、是预防,它本身没有罪。譬如喝酒,本身不是罪,但是酒醉之后会做出杀盗淫妄;由此可知,佛制订不饮酒,是防止犯前面的四条戒。过分饮酒必定误事,且有害健康。社会上许多犯罪与酒几乎都是关联的。不饮酒则身心安定,平安无事,且能节省一笔开支。酒能致醉,令人神志昏迷,故一切酒不得饮。若有重病需酒治疗,告众或告师长后方许饮服。自己不饮,亦不得教人饮。制酒、酤酒,尤非所应。饮酒三十六失是佛教术语。一,不孝父母。二,轻慢尊长朋友。三,不敬三宝。四,不信经法。五,诽谤沙门。六,讦露人罪。七,恒说妄语。八,诬人恶事。九,传言两舌。十,恶口伤人。十一,生病之根。十二,斗诤之本。十三,恶名流布。十四,人所憎嫌。十五,排斥圣贤。十六,怨黩天地。十七,废忘事业。十八,破散家财。十九,恒无惭愧。二十,不知羞耻。二十一,无故捶打奴仆。二十二,横杀众生。二十三,奸犯他妻。二十四,偷人财物。二十五,疏远善人。二十六,狎近恶人。二十七,常怀恚怒。二十八,日夜忧愁。二十九,牵东引西。三十,持南著北。三十一,倒沟卧路。三十二,堕车坠马。三十三,逢河落水。三十四,持灯失火。三十五,暑月热亡。三十六,寒天冻死。见四分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