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潮州功夫茶有什么文化历史
潮汕功夫茶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盛行于唐朝,而潮汕功夫茶则盛行于宋朝,贵族茶就是源于潮汕功夫茶,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品茶早已成为潮汕人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潮人爱饮工夫茶,可以说是达到“嗜茶成性”的程度古人说的天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潮汕某些“老茶客”,却把古人列为末位的茶,破格地晋升为第一位,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泡饮工夫茶。他们不怕俗话说的“早晨空腹茶,劫贼入人家”,而持之以恒,处之泰然。潮人把茶叶叫”茶米”, 可见"嗜茶若命"者的形象。由此可见潮人对茶可谓情有独钟。
潮州茶文化是岭市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功夫茶”为著称。潮州功夫茶,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成为潮州地区饮茶习俗的文化现象,是潮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州功夫茶,在当地不分雅俗,十分普遍,均以茶会友。不论是公众场合还是居民家中,不论是路边村头还是工厂商店,无处不见人们长斟短酌。品茶并不仅为了达到解渴的目的,而且还在品茶中或联络感情,或互通信息,或闲聊消遣,或洽谈贸易,潮州功夫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儒雅人家的功夫茶特讲究,有茶童(戏称“风炉县长”)专侍,挑担、入山、浮水,临清溪而烹茶,观山水而论道,赋诗辞而抒情,别有一番情趣。功夫茶乃文人骚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许多诗文中均言及功夫茶,如近代诗人丘逢甲从日本回国后,潮州生活时作《潮州春思》诗六首,其中一首记述春日烹品功夫茶的情景,曰:“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小砂壶瀹新鹪觜,来试潮山处女泉。”
广州冼玉清教授曾写诗赞道:“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功夫茶与汤。”而今,潮汕美食更是
形成一股潮菜美食浪潮,令众多食客、美食家趋之若鹜
【功夫茶介绍】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功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凤凰单丛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风味,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桂冠。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炉子,是红泯小炭炉,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锅为细白泥所制,锅炉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单把长近三寸,冲罐如红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壶,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极薄。
【功夫茶茶艺】
标准的功夫茶艺,有后火,虾须水(刚开未开之水),捅茶,装茶,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顶十法。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并将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之后盖沫。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
斟茶时,四个茶杯并围一起,以冲罐巡回穿梭于四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称此过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方为上等功夫。最后,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2,求关于潮州茶文化的发展
潮汕文化,源远流长。至少在距今6000年以前,在潮汕大地上便已有人类行走的脚印了。潮汕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它的存在和影响,早已超越本土,跨越重洋。
工夫茶是潮汕文化中的精髓。品茶一是讲究茶的精美,二是不求解渴,而是追求一种精神享受。范仲淹在斗茶歌中有这样的句子;“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众人之浊我独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古人对品茶是一往情深的。我对茶称不上多么痴情,但我从懂事以来,品尝了不少茶,唯独嗜工夫茶。
今年暑假,举家赴潮州去拜访亲戚。叔叔以上等的工夫茶敬我们。
潮汕人品工夫茶是很讲究的。一套小巧的宜兴紫砂茶具,精美之极,但见“紫玉金砂迎客至”几字绘于如满月似的紫红色茶具上,分外雅致;那蜜橘般大小的紫砂壶,胡桃大的茶杯,玲珑小巧,精致之极。未曾品茶,先被这如古玩般的茶具醉了。
叔叔将沸水注入茶壶内,而后迅速倒在杯子里,一是洗茶,二是暖杯。之后,再将水壶悬高而冲,先快后慢,徐徐遍淋茶壶之外,此时随着水雾的升起,顿时茶香四溢。好茶!妈妈禁不住叫声好,此茶不愧是茶之上品。这时叔叔将三个小杯紧挨着放在一起,端壶缓缓斟茶,挨次数匝于杯内。叔叔把这工夫茶操练得如此娴熟,真是一种由技术到艺术,再由艺术臻至一种境界的奇妙历程。
我们端起茶杯,先闻上一闻,一股清香直入肺腑,再小啜一口细细品味,甘甜与茶香令我“饮罢清风生两肢”,一杯入肚,齿颊弥香,如入仙境。
潮汕工夫茶的习俗早已闻名遐迩。然而,这一地区的妇女从前爱喝“女子茶”的风尚,却鲜为人知。
曾听妈妈讲,“女子茶”可与“工夫茶”相媲美。“女子茶”是以“油麻茶”为主,配以“潮汕米方”的饮茶方式,称她为“女子茶”。
这种“女子茶”,选用福建武夷山的“铁观音”,潮汕凤凰山的“凤凰茶”,放入带齿的缶钵内,用番石榴树削制的“擂茶槌”,将茶叶擂成粉末,然后加入炒熟的芝麻花生黄豆香菜蒜子和少量的盐,将其拌合在一起,冲上开水。饮用时,再加上炒米,便成了香甜咸甘涩诸味俱全,独具一格的“潮州油麻茶”。喝着“油麻茶”,再配上一快“潮州米方”,那可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潮汕文化,源远流长。潮汕茶文化,很有特色。随着时间的流逝,潮汕茶文化会一代代地发扬光大。
有潮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一壶工夫茶,成为他们对故土亲朋眷念的唯一方式。所谓功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功夫茶起源于宋代,盛行于广东的潮汕地区一带的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茶道形式。
泡茶用的水,以泉水、井水为最佳。泡制工夫茶,一般是乌龙茶叶,潮人独钟乌龙茶,尤其是福建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最受青睐。潮人煮茶,多用绞只炭。绞只炭的优点是木脂尽脱,烟臭无存,敲之有声,一经点燃,室中还隐隐可闻“炭香”。泡制时先将水烧开后冲茶。冲时要掌握以下几个要领,即:“高冲”、“低洒”、“括沫”、“淋盖”、“烧杯热罐”、“澄清”等。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并将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之后盖沫。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
斟茶时,四个茶杯并围一起,以冲罐巡回穿梭于四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称此过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方为上等功夫。饮茶时不能一杯斟满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来回轮流顺序斟。因此工夫茶除了泡制要功夫外,饮茶也需要费功夫。无怪乎人们说,没有工夫就莫饮工夫茶。
工夫茶是潮汕文化中的精髓。饮茶不仅可以解渴,更是一种艺术。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结构的多元化,潮汕的茶文化正发生悄然变化。传统茶艺的发展越来越精深;饮茶的方式在变,品茶的地点也在变,这一切给潮汕的茶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也给传统的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
有人说茶文化属于农耕文明,与现代化格格不入,与城市的发展建设步伐不协调,我认为此论大谬。茶无论作为一种饮品,还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所具有的某些特性,刚好是现代社会所需要、所缺乏的。现代社会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需要“和谐”的引领。作为饮食文化、礼仪文化、休闲文化相交汇的潮汕茶文化,在“引领”中越来越成为社会和谐、家庭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积极动力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亮点。在重视家庭传统、礼貌亲情的潮汕地区,茶文化的内涵是对此最好的诠释。《中庸》说:“尽人之性而后可以尽物之性”。潮汕茶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人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是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的。因此,通过各种渠道和载体进行潮汕茶文化建设,都必须“以人为本”,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经济的关系引入到潮汕茶文化的发展中来。一切有悖于茶文化精神的行为,都要加以纠正、克服,使潮汕茶文化事业永远沿着健康、文明的道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