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款DIY热酒,关键词

尤其到了冬天,没有什么御寒的衣物。在关羽出战前,曹操专门让手下斟了一杯热酒为关羽壮行。(也可以说是大体均等问题)什么事都难不倒聪明的中国人,分酒器产生了。首先,当时喝酒为何要喝热酒,这是一般的喝酒的程序,也有着天气的原因。

白酒可以加热吗?

很多小说和电视剧中经常会有说煮酒论英雄这句话,或者是伙计/掌柜的烫壶酒来,说的就是把酒热一热再喝,在东北很多地方就有烫酒喝的习惯,特别是在冬天的时候,那很多人就会问了,这样被加温过的白酒还能喝吗?会不会对身体有伤害的,今天就让我这个东北小编给大家说说白酒到底可以不可以加热。要说酒的问题我们就要先说一下酒精在体内是如何代谢的,我们经常说喝酒伤肝,主要是因为酒精的分解或氧化过程是需要在肝脏中进行的,酒精进入到肝脏会被一种称为醇脱氢酶的物质把乙醇变成乙醛,乙醛再被另一种叫做醛脱氢酶的物质将乙醛变成醋酸,经过体内的一些化学反应最后变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我们都知道酒中不光含有乙醇还含有一定的甲醇,甲醇的性质不稳定,乙醇的沸点在21摄氏度,甲醇的沸点在64.7摄氏度,加热后的白酒中甲醇和乙醇会被挥发掉,这样不容易伤害饮酒人的身体健康,主要是因为甲醇会人的视力是有一定伤害的。但是酒加热也别太过,太过反而容易伤害到我们的肺,所以喝酒的时候要在酒不冷不烫的时候饮用,一般建议白酒入口的温度在30-40摄氏度就可以了,而且热酒不容易让人喝醉,太热了酒中的的乙醇被挥发了,口感又不会太好。

分酒器有什么用?

分酒器只适用于白酒。一般稍微高端一点的酒席,宾主不是莫逆至交那种,还是要讲究一点宾主之道的,一是讲究总体酒量平等;二是每次敬酒“一口闷”,而且也要均等。这就要求小杯敬酒,但是小杯敬酒有个大问题,就是在频繁敬酒时宾主要抢酒瓶子,而且稍微讲究的酒席,桌子都比较大,轮到你敬酒时,酒瓶子说不定在何方神圣面前,或在哪位大侠手里,这样就会扫酒兴,而且无法解决总体酒量均等的问题。

(也可以说是大体均等问题)什么事都难不倒聪明的中国人,分酒器产生了。白酒分酒器就是一个3两酒左右的透明酒壶,开席之前,主人把酒公平地倒在分酒器里,均等或不均等事先说好,然后每人面前一个,喝酒用3-5钱的小杯,自斟自饮,每个人的分酒器空了以后要告知一下,以显示能力或诚意。由主人决定是否继续添酒或改酒。这样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和别人到底喝了多少。

过去的人为什么把酒温热才喝?

过去的人把酒温热了喝,原因最主要有三点。第一就是过去的人喝的酒,大都是米酒和黄酒,酒精度低必须要加热之后才能喝,要是凉酒喝完了,人的身体不舒服,第二点就是酿造工艺不行,喝完酒之后极易上头。所以也必须烫热一下,让里面的有害物质挥发之后,喝了不会很快醉酒,而且到胃里也舒服。第三点,因为贫穷。很多人在看电视剧或者是历史书的时候都会发现,过去的古人喝酒都喜欢把酒温热了再喝。

像《三国演义》里的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关羽温酒斩华雄;《红楼梦》里贾宝玉喝冷酒被薛宝钗训斥的场景,《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去吃饭,大都是让店里伙计烫一壶热酒,那为什么古人喝酒之前,都要烫热了再喝呢?是不是热酒更好喝呢?其实是在古代,三国时期,水浒时期,人们当时饮用的酒大都是米酒和黄酒为主,度数很低。尤其是江南一带自古就喜米酒而不好烈酒,这种习俗一直保持到现在。

而且,在古代直到宋元之前都没有蒸馏烈酒的出现。而米酒,黄酒以米类谷物原料酿造,本身就性凉,必须要温热之后才可以饮用,这样才不会对身体内的脾胃器官造成伤害,而且喝下去也会觉得舒服。并且古人只在饮酒的时候才佐以下酒凉菜, 如螃蟹等大寒之物,如酒再不温热后喝,就很容易积寒成病。当时的米酒和黄酒,颜色并不是像现在白酒那样是无色透明状,而是比较浑浊,色如米汤,也因此古人常将所饮的酒称为“浊酒”。

而且,那时候的酿造工艺不好。并没有产生如现代的“蒸馏”酒的酿造工艺,因此酒中的杂质比较多。把酒温热了再喝,将酒的温度加热50度~60度,酒中的甲醇等有害物质就会挥发掉, 因此喝温热的酒也有利于减少对人体的伤害。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喝白酒的时候还都喜欢喝热的,即使在现代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 老人们喝家庭式小酒坊酿造的散白酒,在饮用之前依然会用热水把小酒壶放到里边烫热了再喝。

那是因为小酒坊酿造提纯工艺不高,在酿造的白酒里会产生很多的杂质。白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也就是乙醇,还含有一定对人体有害的甲醇及乙醛。甲醇的危害主要是对人的视力造成伤害。甲醇在人体内有积储的作用,不易排出体外,4~10克的甲醇即可引起严重中毒。甲醇的性质不稳定,乙醇的沸点在78摄氏度,甲醇的沸点在64.7摄氏度,加热后的白酒,甲醇会被挥发掉。

但是乙醇也挥发了,乙醇如果挥发的太多,就会影响酒的整体口感。水味儿加重变得寡淡无味。乙醛的沸点只有21度,用热水加温就能使它蒸发掉,乙醛是引发醉酒的首要因素,它的存在会增加酒的辛辣味儿。摄取量高的话,喝酒就容易上头头疼,加热之后,乙醛浓度降低,并且辛辣味也降低了,比较好入喉。还有一点就是因为贫穷。过去的人生活条件不好,日子过的很穷困。

尤其到了冬天,没有什么御寒的衣物。而过去的年代里,冬天又极为寒冷。所以就用喝酒来御寒,虽说酒喝下肚能够暖身体,但没喝之前是冰凉的,凉酒喝下肚会很不舒服,所以就把酒烫热了再喝, 无论身体暖和了,肠胃也很舒服。所以这种方法也就流传开来了。也许有人会问,现在为什么很少再看见有人把白酒热了再喝可以说过去的米酒,黄酒都是发酵酒,现在的白酒是蒸馏酒。

现代随着酿酒工艺不断的提升,已经可以将白酒中的有害物质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可以说,只要是符合质量要求的白酒,一般都不需要热酒再去除酒中的有害物质。如果再沿用古人那样用温酒喝酒的方式,则不但可能将酒中的酒精挥发掉,还会将白酒中那些含有的风味物质也一定挥发掉,从而影响酒体的口感,再好的酒也就喝不到原有的味道了。

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杯热酒变温要多久时间?大概打了多少回合?

关羽温酒斩华雄是《三国演义》中的有名段落。关羽也是经此一战,在天下诸侯面前扬名,成为知名的战将。为了烘托关羽的高大形象,罗贯中在此处花费了不少笔墨。先是华雄抢了吕布的先锋,在汜水关迎战诸侯军。他先斩了诸侯鲍信的弟弟鲍忠,再败联军的先锋孙坚,斩了他手下的大将祖茂。在联军主力到来之后,华雄凭借着连战连胜的气势,更加猖狂。

他居然下关来和诸侯军对战。可是,诸侯军没有能够和他对战的将领。华雄先是杀了袁术的骁将俞涉,后又斩了韩馥的上将潘凤。这样一来,诸侯联军一时没有人敢去迎战。就在这个时候,关羽主动请缨出战。谁知道却被袁术、袁绍兄弟以关羽是个马弓手,职位低微而拒绝。曹操出面进行周旋,才给了关羽出战的机会。在关羽出战前,曹操专门让手下斟了一杯热酒为关羽壮行。

关羽说先把酒斟下,自己去便回来。于是,关羽提刀上马,斩了华雄,提着华雄的首级回来。这个时候,曹操斟下的酒还是温的。在《三国演义》中并没有说关羽和华雄交手多少回合,多长时间,只是从侧面说了一下,显示时间很短。书中说道,只听得鼓声大震,喊声大举,正要派人打听,关羽就提着华雄的首级回来了。我们从曹操斟下的那杯酒,也可以对这段时间有一定的推测。

首先,当时喝酒为何要喝热酒,这是一般的喝酒的程序,也有着天气的原因。当时诸侯军讨伐董卓,是在初平元年春正月,正值隆冬季节。在洛阳附近,天气温度也不会很高,最多也就10摄氏度。所以喝酒需要烫热了再喝。其次,这杯酒的初始温度。当时关羽出战,曹操为了给关羽壮行,自然给他斟的酒不会温度太高,至少要保证能够让关羽一饮而尽。

在物理上,这个对人体最适宜的温度一般在摄氏45度左右。第三,就是这杯酒放温了的温度。我们知道,如果在冬天10摄氏度的气温下,感到就还是温热的,那么这杯酒的温度应该在25摄氏度左右。最后,我们从以上的这些数据就可以得出结论,这杯酒在摄氏10度的气温下,从45度降到25度之间,最多也就二十分钟左右。这个时间也和上面的擂鼓呐喊的时间基本吻合。

这段时间,还包括了关羽从中军出发来回往复的时间,那么关羽和华雄的交战时间就更短了。我们可以推断出来,旁边助战的军士擂鼓呐喊的时间应该也有几分钟,要不然人没有提起嗓门,打起精神,不会如同天崩地塌一般。这样,关羽和华雄也就交手不过三个回合,就斩了华雄。结语:从当时的气温和酒的温度,还有当时的环境,呐喊和擂鼓的情形来综合分析。

古代人喝白酒为什么要烫烫再喝?有什么好处?现代人也可以烫了再喝吗?

“烫一壶老酒”这话听着就古色古香。酒烫热了喝,自古以来国人喝酒的一大特色。为什么要把酒烫烫再喝?追根寻源,有这么几个缘由:一是生存条件决定拒绝冷饮。中国是东方农耕文化,长期的植物类食物为主,生冷饮食就会伤到脾胃。所以吃的喝的都要热了,酒是高级饮品,自然的要烫热了喝。二是为了更尽兴。古时候低度酒,包括黄酒、米酒,一应酒类饮品。

低度酒烫热了喝起来会上头快,一口闷下去立马会有熏熏然感觉;高度酒烫热了会使酒精挥发一些,可以喝的多点。再者,古人喝酒与喝茶一样,都有仪式,烫酒就是喝酒的一项重要仪程。仪式感能使活动和人本身升华更高层面。可不是现在人所说的“装逼”。三是健康养生的需要,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无论低度酒、高度酒,只要是纯粮食酿造酒,性质都是暴烈的,只是程度不同。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