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古代盛酒的器皿多为酒壶、酒瓮、酒坛等,所以现在咱们找到最早的陶瓷酒瓶是一个唐朝的陶瓷瓶,我们称之为“始祖梅瓶”。当然,现在关于小口尖底的用处研究的更多,现在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即小口尖底瓶是作为酿酒器,答主保留自己的看法。仰韶文化,尤为著名的是彩陶人面鱼纹盆,并且我们从仰韶文化的区域范围内发现的彩陶纹饰,多数为鱼纹,或者鱼纹的演变。
古代的酒瓶是什么形状的?
其实古代盛酒的器皿多为酒壶、酒瓮、酒坛等,所以现在咱们找到最早的陶瓷酒瓶是一个唐朝的陶瓷瓶,我们称之为“始祖梅瓶”。样子如下图:梅瓶是传统名瓷,就如同“始祖梅瓶”一样,并不是说上面画了梅花的图案,而是因为这种瓶子口特别小,只能插梅枝,所以才叫“梅瓶”。梅瓶的瓶式特点是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因为瓶体修长,宋代时又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出土的古代尖底瓶是做什么用的?
谢邀。说到小口尖底瓶,相信大家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夹砂罐、彩陶盆以及钵和蒜头壶等构成仰韶文化的典型组合。那么这些器物都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我们要看一个器物的用途,首先要看其质地及其出土的地点。质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件器物的作用,比如我们一般认为夹砂的器物多数是用来作为炊煮器的,因为夹砂器物更耐高温。
因此,这里面的夹砂罐应该是作为当时社会中用来煮食物的器类。而泥质陶则因其质地细泥,多数是用作盛储器、水器使用的。我们一般认为彩陶盆、钵和壶则是作为盛放物品和液体使用的。而不同的出土地点也代表了这些器物的主要用途。就比如我们现在买了两个相同材质的盆,一个放在厨房、一个放在了卫生间,那个一个则作为洗菜等用途使用,一个可能是洗脚使用了。
因此,出土地点的不同,则会对我们判断这件器物是作何用途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小口尖底瓶的质地及出土地点如何?下图为夹砂陶,多数是罐、鼎的质地,作为炊煮器使用小口尖底瓶,顾名思义,口小,底尖,这也就使其不能像罐、钵、壶一样直立放置在地面上,因此这也使得人们对于其作用有了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既然前面提到要观察器物的质地来判断其作用,我们看一下姜寨遗址中对于小口尖底瓶的描述:小口尖底瓶,泥质红陶较多,细泥红陶次之,夹砂红陶较少。
通过如上描述,我们能看到小口尖底瓶中泥质陶所占的比重较大,并且更具一般常规推断,小口尖底瓶首先是作为盛储器使用的,并非炊煮器。再者,在西安半坡遗址中,小口尖底瓶在住址及墓葬中均有发现,姜寨遗址则主要在墓葬中发现,这样对于我们判断其作用似乎用途不大。其次,我们来观察一下小口尖底瓶器物本身。在半坡遗址中,我们能看到小口尖底瓶可以根据其形状的不同分为两种类型,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比较圆润,另外一种则有小细腰。
不同的形状,也有可能产生不同的作用。这种口小的器物,在使用时有利于内部的液体不容易洒落。并且,在器物的肩部均有两个穿孔的耳,存在即合理,那么这些耳的存在一定有其意义,答主认为穿绳然后将小口尖底瓶放置河水中或背在背上均为合理的解释。除此之外,我们发现小口尖底瓶多数有细绳纹,绳纹不仅仅是作为纹饰存在,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加固器身,这样能够更加有益于远距离运输。
左侧为圆润型的,右侧为瘦腰型的再次,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社会环境。仰韶文化,尤为著名的是彩陶人面鱼纹盆,并且我们从仰韶文化的区域范围内发现的彩陶纹饰,多数为鱼纹,或者鱼纹的演变。我们不妨猜测,当时人们多食鱼或者是鱼作为其图腾存在。不论是哪种设想,当时人们生活的环境一定有大量的水源,并且里面有鱼。那么,人们经常去河边取水也解释的通了。
答主有幸在半坡遗址史前工场做过这样的小实验,将小口尖底瓶的双耳套置绳索,后置于水中,在下沉的过程中,小口尖底瓶中可装满水,但是在上提的过程中,会出现水流出的现象,但是在最终提上来之后,会发现小口尖底瓶中还是会有半瓶甚至多半瓶水在里面。因此,答主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认为小口尖底瓶应该是作为汲水器存在的。当然,现在关于小口尖底的用处研究的更多,现在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即小口尖底瓶是作为酿酒器,答主保留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