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70年代的时候人们收入普遍不高,像我父亲这样58年哈工大毕业的大学生,当年已经是工程师的职称,一个月的收入不到60元,可想而知普通人的收入是多少,因此去国营饭店大吃一顿不点什么高档菜,一个人2元吃饱毫无问题。那次是因为去火车站送老家来的亲戚,中午十二点多路过这家饭店,我至今记得这家饭店的名字叫《和平饭店》,从门口过闻到里面饭店那特有的香味,我说什么也不走,父亲被我拗的没有办法领我进去吃了一顿。
六、七十年代,在农村你饮什么酒?
在六、七十年代,农村人很少去买啤酒喝,一是不好喝,二是不过瘾,所以主要都是喝白酒,白酒就是高粱烤的酒,一般凭票供应,现在要喝那种酒,那时候要7角,现在恐怕要上百元一斤,还不容易买到真的。如今市场上卖的高梁酒基本要上一斤是80元以上,而且不一定是全高梁酒,参和一点高粱就算是不错的了,从味道上差别很大,而且冒牌货比较多。
听“酒坊老板”们说,现在不可能全用高粱烤酒,造价太大了,因为我们这里种红高粱的人少了,甚至是没有,过去生产队时期到处都栽有红高粱而且还有交售任务,现在打起锣找就找不出来。在六七十年什代,除了国家计划供应的白酒外,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各地方还用其他作物来代替烤白酒,一是可以大量供应不凭票,二是价格比高粱酒低,因此农村不少的红白喜事,请工建造等,基本上都是用这类酒待客,有些酒瘾大的人也常买这些酒喝。
70年代,一个人在国营饭店大吃一顿,需要多少钱?
作为一个70后,对于下馆子这事是记忆颇深的,因为在我小时候也就下了那么一次馆子,而且这次下馆子足以在当年的小朋友那里炫耀上好几年,毕竟70年代下馆子是件特别奢侈的事。70年代国营饭店的特点我在烹饪学校学过三年厨师,九十年代初刚毕业的时候就分配到国营饭店干过一段时间,因此对于国营饭店的经营还是比较了解的。
当年的国营饭店有这么几个特点:1.国营饭店的隶属:以前的国营饭店都是隶属于当地的商业局下属的饮服公司,员工也都是定岗定编的,因此以前的国营饭店都是比较热门的单位,并不是随便就可以进入的。2.国营饭店的员工分工明确:以前的国营饭店按照各岗位的不同,分为红案、白案和杂工,炒菜间也分为墩上和灶上的,灶上的师傅负责切配,切配多少料灶上的就炒多少,要是认识墩上的师傅主料给你多投点,那么这盘菜就要实惠很多。
3.国营饭店的菜品都要严格的把控:以前国营饭店里的菜品,对于主配料都是非常严格的,一盘鱼香肉丝里要放至少六两的肉丝,配料占多少都有严格的规定,因此绝不会出现偷工减料的情况。4.以前国营饭店饭菜好吃的原因:以前国营饭店掌灶的师傅都是经过严格培训上岗的,而且要经常进行培训和考级,厨师所得到的职级是跟收入挂钩的,像特级厨师还分特一、特二和特三,这在当年属于高级技师,收入是比较高的,因此当年的厨师业务都很精,而且要想从学徒到上灶需要几年的时间,不像现在短期的厨师培训班培训出来会炒几个菜就敢去小饭店掌灶。
5.当年国营饭店的经营模式:当年国营饭店的顾客都是窗口点菜开票,然后再去出菜的窗口等待叫你端菜,是很少有服务员给你端菜的,因为当年在国营饭店工作是比较牛的。当年的国营饭店也是定点上下班,到点就要关门不接待客人的,因此想要在那里喝上半天的酒是不可能的。70年代在国营饭店大吃一顿需要多少钱我第一次下馆子是在七九年跟我父亲在我们当地的一家国营饭店,当时下馆子光有钱还不够,还需要粮票的。
那次是因为去火车站送老家来的亲戚,中午十二点多路过这家饭店,我至今记得这家饭店的名字叫《和平饭店》,从门口过闻到里面饭店那特有的香味,我说什么也不走,父亲被我拗的没有办法领我进去吃了一顿。当时点了一大碟的酱牛肉,外加两大碗馄饨,酱牛肉是1.2元一盘外加一斤粮票好像,馄饨是用鸡汤做的,上面还漂浮着鸡肉丝和蛋皮丝,应该是0.6元一碗,不过一碗馄饨里面足足有十二个大馅馄饨。
说来也凑巧,我和父亲点完饭刚端到座位上,父亲的两个战友也来火车站送人,然后进了这家饭店,正好遇到了他们又点了四个菜,我们凑了一桌大吃一顿。当时点的菜我记得有一道锅塌肉片、一个熏的松仁小肚,其它两个记不清了,他们当时不喝酒,要了三个大花卷,我和父亲一碟酱牛肉和两碗馄饨花了2.4元,他们四个菜和三个花卷花了不到6块钱,当时吃得我撑得不行,几个大人也吃得饱饱的,盘子里盛点菜找了个油纸包着拿回家了。
也就是70年代在国营饭店如果一个人大吃一顿,那么基本上2元钱管饱,而且吃的是相当不错,但是还要来上一斤粮票。结语:70年代的时候人们收入普遍不高,像我父亲这样58年哈工大毕业的大学生,当年已经是工程师的职称,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到60元,可想而知普通人的收入是多少,因此去国营饭店大吃一顿不点什么高档菜,一个人2元吃饱毫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