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么说美酒,古代形容美酒的诗句集锦

酒之礼仪二在器正,正所谓“葡萄美酒夜光杯”,美酒配美器,美器满美酒,相得益彰。最后说说“菜过五味”,一般说是饭菜的“酸、甜、苦、辣、咸五种基本味道”。这里重点说说酒的礼仪四在礼节,也就是我们今天重点说的“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先说一个故事,相传钟毓和钟会幼时偷喝酒,被父亲发现,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你知道有多少对美酒的称呼?

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酒的名称,别称,雅称,美称,蔑称,戏称,形形色色,大概有百余种之多。今分类介绍之。为省篇幅,只注明词语出处,或只作简释或注音,概不征引原文)1,"酉"字旁类,此类最多。三酉(田艺衡《留青日扎》),酒兵(唐彦谦诗),渌酒(李珣词),鲁酒(王维诗),酪酒(《颜氏家训勉学》李奇注),醍醐(本是酥油制品,喻称酒。

白居易诗),醍(《本草纲目造酿类》),醪(杜甫诗),绿醪(白居易诗),醇醪(《史记袁盎传》),玉色醪(苏轼诗),醴醪(嵇康《养生论》),酎(《礼记月令》),酌(王勃诗),春酌(周邦彦词),酝(梅尧臣诗),酿(《世说新语赏誉》),醴(《诗小雅吉日》),醽醁(《抱朴子喜遁》,醁醽(李贺诗),酐(音hang三声,《广韶》,黄酒),醳(左思《魏都赋》),醨(《史记屈贾列传》),酾(《楚辞渔父》),酴(扬雄赋),醇醿(《白孔六帖》卷十五),醇碧(黄庭坚文),醇醨(王禹偁诗),醙(《仪礼聘礼》),醝(《本草纲目造酿类》),醑(庾信《灯赋》),醠(《淮南子说林训》),醥(音piao三声,左思《蜀都赋》),醹(音ru二声,《诗大雅行苇》),醅(杜甫诗),酦醅(庾信《春赋》),共36词。

2,液体名类。魔浆(梁武帝文),霞浆(武则天诗),霞液(吴筠诗),琼浆金液(王嘉《拾遗记》),流霞(孟浩然诗),黄汤(酒的蔑称,《水浒第十四回》),般若汤(《东坡志林》),太和汤(程颐诗),璚露(刘因诗),金波(张养浩曲),祸泉(酒的蔑称,《清异录》),糟浆(《列子杨朱》),渌(白居易诗),共13词。

3,蚁蛆类,古代酒不纯,上有泡沫如蚁如蛆。春蚁(沈约诗),浮蚁(李咸用诗),香蚁(韦庄诗),绿蚁(白居易诗),玉蛆(苏轼诗),共5词。4,曲药物类。曲(白朴曲)曲生(苏轼诗),曲道士(陆游诗),曲居士(黄庭坚诗),曲蘖(杜甫诗),糟曲(苏轼诗),狂药(《晋书裴楷传》),销忧药(白居易诗),杯中物,忘忧物(并见陶渊明诗),壶中物(张祜诗),共11词。

5,以人指代类。用人作为酒的代称。玉友(卢纶诗),红友(王世贞诗),圣(钱惟演诗)圣人(陆龟蒙诗),贤圣(白居易诗),圣贤(《三国志徐邈传》),清圣(陆游诗),酒圣(李白诗),杜康(相传杜康造酒。曹操诗),白堕(刘白堕善酿酒。苏辙诗),顾建康(南梁建康令顾宪之,清正廉洁,指代清酒美酒。《梁书本传》),忘忧君(施肩吾诗),欢伯(《易林坎之兑》),索郎(戏称酒。

王洋诗),青州从事,平原督邮(并见《世说新语术解》),从事青州(苏轼诗),从事到齐(陆游诗),督邮(黄庭坚诗),共19词。6,诗意类,此类称谓富于"诗意”,故名。桑落(杜甫诗),羔儿(辛弃疾词),春(白居易词),瓮头春,瓮间春(黄庭坚诗,刘克庄词),老春(李白诗),天禄(《清异录酒浆》),钓诗钩,扫愁帚(苏轼诗,乔吉《金钱记三折》),屠苏(王安石诗),大辣酥(蒙语酒的音译。

《水浒二十四回》),打剌孙,答剌孙,打剌苏,打剌酥(蒙语酒的音译的多种写法。均见于元杂剧,《哭存孝》,《存孝打虎》,《小尉迟》,《吕纯阳点化黄龙》),共15词。以上6类,共99词。另有两个"酉"字旁类的词语无法输入。一个是酉旁一个监字,音Ian四声,见《说文酉部》;一个是穀字去了左下角禾字作为上半部,然后下半部加一个"酉“作底,音hu二声,见《玉篇》。

中华酒文化趣谈,古人如何喝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是李白著名诗篇《将进酒》的选段,可见酒文化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壹·酒起源的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神仙造酒。就是说酒不是凡间之物,是上天赐予的。神仙在造酒的过程中,酒不能发酵,需要有三种人的血经过七七四十九天,才能酿出来。

神仙先找到一个文人索要了一滴血,随后又问一个武将要了一滴血。神仙就在想,天地之间文人武将都是人中龙凤,上哪去找第三滴血去,找呀找等到第49天还没找到。神仙情急之下,看到一个凡人,拉着往窖子里滴了一滴血,哪知道这人是个疯子。酒好歹酿出来,但是此后凡人喝了酒以后。刚开始温文尔雅,再喝一会开始捋起胳膊,喝到最后的时候就耍酒疯。

第二种说法是原始社会,一个叫夷狄的人物造的酒,但是也没有具体的考证。第三种说法是杜康造酒。曹操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第三种说法是最有历史典籍依据的酒文化起源。贰·酒的趣闻·三碗不过岗古人喝的酒都是纯粮食酿造的,度数比较低,叫做米酒。跟现在的啤酒差不多,也就有个十度八度。酒的趣闻最为大家了解的是武松打虎,三碗不过岗。

话说阳谷县有个壮士叫武松,此人天生豪爽、力气惊人,而且酒量特别好。有一次武松回家探亲,路过一家酒铺,酒瘾上来了,一看门口挂着一个横幅“三碗不过岗”。武松心想:呵,店家好的口气。不管三七二十一,小二劝解不成只好上酒。咕嘟咕嘟,连着喝下十八碗,差不多相当于现在喝了十八瓶啤酒。拿上行李继续赶路,小二说“客观千万不可,山上有大虫吃人”。

武松说,呵,少来这套,刚才吓唬我不成,又拿老虎吓唬我。好言劝不住该死的鬼。武松晃晃悠悠进了山,没想到真遇上老虎了。现在后悔也晚了,只能硬着头皮把老虎打死了。一转眼,一个醉汉变成了打虎英雄。真可谓是“好酒成就英雄”。友情提醒在古代,酒被看作是神圣的饮品,因为社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又是经过粮食发酵的,属于稀缺物品。

古人诗词中常见“绿酒”,古代的酒是绿色的吗?

这个问题只能折中回答,古代有很多诗人用绿酒来形象美酒,比如晋陶渊明的"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唐杜甫有诗"灯花何太喜,绿酒正相亲,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等,从诗人的酒诗中无不透露着"绿",还有现代经常接触的"灯红酒绿"的成语,通过以上古代诗人的酒诗中可以感觉古代应该有"绿酒"一说,小编不是做考古工作的,无从考证,只能含糊回答,有绿酒吧。

看古代侠义小说,都有这么一句,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这三巡怎么说?

一哥“俗眼看社会”之——     再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意境优美令人回味,就说的简单的日常用语“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就足以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俗人本俗,说说自己的见解,权搏一笑耳。酒的起源是与天神、祖宗沟通的中介是无疑的,酒的身份最初是贵族的也无可争议,至于进入寻常百姓之家,对于酒的礼节与尊重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句话叫做“无酒不成礼仪”也正是最好的诠释。

酒之礼仪一在品正,品正不仅是酒品的正宗地道,更在于喝酒之人酒品的地道。酒之礼仪二在器正,正所谓“葡萄美酒夜光杯”,美酒配美器,美器满美酒,相得益彰。酒之礼仪三在令雅,辞令高雅,升华美感,也正是对酒的尊重。这里重点说说酒的礼仪四在礼节,也就是我们今天重点说的“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先说一个故事,相传钟毓和钟会幼时偷喝酒,被父亲发现,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父亲问其缘由。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而会则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说明古人饮酒时都讲究一定的礼节。这种礼节,使饮酒成为一种庄重的活动、一种仪式。既是仪式应有规矩,其一,喝酒先“拜”(举酒的动作)、再“祭”(洒一点给天地)、三“啐”(品一点夸其美)、后“卒爵”(一饮而尽),”。其二,在酒宴上,“酬(主敬客)、酢(客回敬)、旅(客互敬)”是为“三巡”,“三巡”过后是“行(通关逐个敬)”,恐怕就有点飘飘然了啊,其实也讲究个顺序与恭敬,敬的和被敬的“避席”起立也是必须的。

 当然也有另外一说,话说周公为禁酒而做“酒诰”。说了一大堆道德伦理的大话后劝勉大家不喝酒、少喝酒,仍细读下去有点意思,不是不让喝,是“三可喝”啊。一可喝,“祀兹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啥时候啊?好好的祭天祭神吧、好好地祭祖吧,这时候你可以喝。二可喝,“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厥父母庆,自洗腆,致用酒”。啥时候啊?好好种庄稼吧,多打粮食孝敬爹娘,好好出去做生意吧,好好孝敬爹娘,老爸老妈高兴了,亲自下厨给你弄几个菜,你就喝吧。三可喝,“尔大克羞耇惟君,尔乃饮食醉饱”。你们好好地给你们的国王、臣子上礼吧,他们喝你们送的酒吃你们送的肉的时候,你们也可以吃饱喝足了。不难看出,喝酒这事是礼仪森严啊,要先敬天地鬼神、再敬父母双亲、三敬官长尊者,虽说可喝,但亦要节制,天地鬼神、父母双亲、官长尊者才饮得三爵,你敢超标,是违背礼制的啊。

看来不是江湖好汉的轮番把盏,也不是今人的一人先干仨然后打通关啊。最后说说“菜过五味”,一般说是饭菜的“酸、甜、苦、辣、咸五种基本味道”。这个本身就弄错了一个,中国古人是没有辣味的,叫辛,花椒而不是辣椒的味觉。至于菜过五味是说吃得不少了,自助餐桌那里都去打了五(很多)回了。古人就餐,席地而坐(现在的跪姿),一人一几(不是桌子,桌子叫胡床,是唐代以后的事了),而且是分餐制,自取或者侍者送上,鸿门宴上不是一人一只猪腿吗?樊哙兄弟“拔剑切而啖之”,就是这个吃法。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