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丰酒怎么样,小厂能酿好酒吗

请问成语“饮鸩止渴”中的“鸩”是什么?

以前经常有人把“饮鸩止渴”里的“鸩”读作“鸠”,虽然这两个字很像,但完全是两种鸟类,“鸠”是种非常常见的鸟,而“鸩”是种传说中带有剧毒的鸟类。所谓“饮鸩止渴”,字面意思就是用毒酒解渴,引申寓意处理事情只顾眼前困难,而不顾更加严重的后果,这里所说的“鸩”,是传说中最出名的一种含有剧毒的毒鸟,也是鸩酒的原料。

在古代的典籍记载中,鸩鸟“似鹰,大如枭,毛紫黑色,长颈赤喙,雄名运日,雌名阴谐,天晏静无云,则运日先鸣,天将阴雨,则阴谐鸣之”。传闻之中的鸩鸟,体型比秃鹰稍微大一些,全身都是黑紫色的,雌鸟叫做“阴谐”,雄鸟叫“运日”,以蛇虺之类的毒虫毒蛇作为食物,毒虫之类遇到鸩,没有可以逃脱的。传说之中的虺,是一种有毒的蛇,水虺可以修炼成蛇,再从蛇修炼成蟒,继而成蛟成龙乃至于应龙,而鸩鸟就专门以虺之类各种带毒的动物作为食物。

正因鸩鸟吃的带毒的食物太多,毒素逐渐留在了鸩鸟的体内,因此鸩鸟全身上下没有任何地方是没有毒的,而且毒性之强烈难以想象,即便排泄都带剧毒。在古代,人们将鸩鸟的羽毛泡在酒中,制成“鸩酒”,而使用鸩酒杀命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56年,晋献公宠妃骊姬就是准备用鸩酒谋害太子申生,但没成功。因为鸩鸟实在是太毒太可怕,古代很多王朝都禁止将鸩鸟带到长江以北的地方,晋朝巨富石崇偶得鸩鸟,带到洛阳,曾引起轩然大波,由此可见人们对鸩鸟的畏惧。

至于“饮鸩止渴”则出自《后汉书》之中,原句是“当求其便安,岂有触冒死祸,以解细微,譬犹疗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附子是一种非常毒的植物,而且是的确存在的,古人将鸩鸟与附子相比,认为去做冒险的事情的话,就像吃附子充饥,喝鸩酒解渴,还没吃进肠胃,就被毒得气绝了。从先秦时代的《山海经》,再到清朝时期的宫廷太医院档案,关于鸩鸟的记载出现了数千年的岁月,然而鸩鸟到底是种什么鸟,至今都不得而知,因此多被视作传说中的鸟。

当然,现实中也并非没有带毒的鸟类,新几内亚有种叫做黑头林鵙鹟的鸟,羽毛跟皮肉之中都带有剧毒,而这种鸟身上的毒,也是因为其经常食用的各种毒虫与有毒植物。文献记载之中的鸩产自于岭南之地,而古代的岭南多“毒虫瘴气”,很少有中原人涉足,那时的环境与现在也相差甚远,要知道直到北宋,浙江衢州还有野象伤人的记录。对于剧毒的鸩鸟,目前有两种说法比较主流,一是鸩鸟根本就是传说中的鸟类,二是的确曾有过这种毒鸟,但后来因为环境变化或者过度捕捉而导致了绝迹。

推荐阅读

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