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如何培菌,酒曲的质量与接种有关吗怎样聚合微生物菌接种而酿造出的酒品质好

1,酒曲的质量与接种有关吗怎样聚合微生物菌接种而酿造出的酒品质好

当然,酒曲的质量与白酒酿造直接相关。大曲酒,使用的发酵剂是大曲。大曲培养不需要接菌,培养过程是采集自然界野生的微生物,提高培养过程的温度、水分控制培养菌种的方向。麸曲培养是接菌的,麸曲培养是纯菌种培养,原料是麸皮,接入的菌种分为白曲、黑曲。为了产量,使用黑曲,黑曲糖化力高。为了酒质量,使用白曲,白曲赋予白酒优雅香味。
没看懂什么意思?

酒曲的质量与接种有关吗怎样聚合微生物菌接种而酿造出的酒品质好

2,酿酒废水好氧菌怎样培养

酿酒废水是比较好处理一类废水。一般采用厌氧+缺氧+好氧的工艺进行处理。酿酒废水处理后会出现氨氮偏高情况。好氧细菌培养比较容易:1、从市政污水厂购买一些污泥接种。2、接入废水曝气,建议采用间歇曝气。每小时取样分析一次,达标后继续进水,一直的整个曝气池满为止。3、连续进水控制进水流量,连续取样。出水COD升高后减少进水。逐步增加进水水量达到满负荷。4、满负荷后控制污泥沉降比。观察微生物情况、污泥性状。
同问。。。

酿酒废水好氧菌怎样培养

3,酿酒工业中用哪种微生物发酵

酿酒微生物参与发酵淀粉和糖类物质生产酒的微生物。酿酒微生物种类很多,大体上可分为酒化菌(酵母菌)、糖化菌(丝状菌)和细菌3大类。酒化菌酿酒工业中常用的有①啤酒酵母:分为上面酵母和下面酵母,虽然发酵能力和性能各异,但都适用于以淀粉为原料的糖化液,是生产啤酒、白酒、威士忌的优良菌种;②啤酒酵母的变种:挪威生物学家G.H.A.汉森从葡萄果皮中分离出来的。在麦汁中培养细胞呈卵圆形,有时少数呈腊肠形;能耐较高的酸度,耐乙醇的能力可达10%以上,能耐较低的二氧化碳;属于下面酵母,适用于葡萄酒发酵;③裂殖酵母:其特点是以分裂方法繁殖,细胞呈圆筒形、长方形或圆形;可发酵各种糖类;不同化硝酸盐,在乙醇中不生长;④生香酵母:以葡萄糖或酒精为碳源,在发酵过程中能产生香味。糖化菌可将淀粉质原料转化成葡萄糖的菌类。糖化力强,繁殖速度快,热稳定性良好,耐酸,耐酒精,不产或少产可降低甲醇生成量的果胶酶。在酿酒工业中常用的有曲霉、根霉、拟内孢霉、红曲霉和毛霉等。细菌其代谢产物对白酒、黄酒和葡萄酒的香型和风味具有特殊作用。在发酵酿酒过程中,适当引入细菌还能克服白酒后味不足的缺点。在酿酒工业中常用的细菌有乳酸杆菌、醋酸菌、丁酸菌等。

酿酒工业中用哪种微生物发酵

4,佳成生物的人工老窖泥的菌种培养时应注意哪几个问题

在合成培养基中,酯酸钠和乙醇是必不可少的基质,否则,己酸就不能合成。用其它的醋酸盐代替醋酸钠也可以。 己酸菌(或窖泥)培养液有时会变黑,有的出现黑色沉淀,有的出现黑色膜状物。出现这种情况有可能是以下几种原因: (1)强氧化作用 采用高锰酸钾作消毒剂,与铁罐起强氧化作用,产生FeO(黑色)、FeO3(红色或黑色)、Fe3O4(黑色)。但是,这种变黑没有H2S恶臭,黑色成片状或块状,静置后,可沉淀下来。 (2)氨细菌感染 培养液中有酵母膏(或酵母自溶物),而且在不断地传代过程中,还有部分细菌残体,氨细菌可利用这些作为它的营养,开始繁殖。分解蛋白质的结果,产生H2S气体,而H2S又与Fe离子结合,产生FeS(黑色)。也就是说,污染是变黑的原因,使用铁罐是变黑的条件。 (3)培养基pH值的影响 己酸菌属于变形杆菌,是梭状芽孢杆菌。它除了有己酸合成一套酶系外,还有另一套酶系。在环境条件正常时,它可以通过乙酰辅酶A的作用,形成丁酰辅酶A,进而再形成己酸。 但在环境改变、不适于己酸菌合成己酸时,即pH值过高时,就会使另一套酶系产生作用。 在肽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进行分解。首先脱掉氨基酸分子上的氨基,进一步产生H2S,由此产生恶臭,并造成培养液变黑。当菌液变黑时,培养基的pH值在8以上,甚至更高。 浓香型曲酒窖泥中的己酸菌等菌株,因长期生活的特定环境与合成培养基截然不同,所以,用合成培养基进行菌种分离和种子培养,虽然己酸菌能正常生长繁殖,但接种到酒糟、窖泥培养基中,在窖内即使能起作用,也会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环境适应过程。因此,最好用酒糟浸液作培养基,作种子的筛选、纯化和各级种子的培养。 根据大多数浓香型白酒厂的情况,出窖糟和黄水的pH值大致为3.4-4.0,若培养液采用pH在6.0以上的环境中培养,后又接种到窖内,使菌种又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因此,菌种培养时,最好采用pH4.5-5.5。 窖泥微生物在浓香型大曲酒的香味生成上,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在多种微生物的作用下,酶系复杂,酒的香味才丰满细腻。纯种微生物的酶系因单纯,往往会造成酒的香味单调。而采用泥种培养窖泥,若泥种质量较差,窖泥功能菌种类和数量不足,生产出来的酒也会香味单调。为了相互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可以采用泥种与“纯种”相结合的方式,即以老窖为基础,加入人工分离的种子,予以强化,效果会更加显著。

5,在网上看的多是要放老曲的在没有老曲的情况下要怎么才能自己

在经过强烈蒸煮的白米中,移入曲霉的分生孢子,然后保温,米粒上即茂盛地生长出菌丝,此即酒曲。在曲霉的淀粉酶的强力作用而糖化米的淀粉,因此,自古以来就把它和麦芽同时作为糖的原料,用来制造酒、甜酒和豆酱等。用麦类代替米者称麦曲。[编辑本段]二 散曲到块曲 从制曲技术的角度来考察,我国最原始的曲形应是散曲,而不是块曲。 散曲,即呈松散状态的酒曲,是用被磨碎或压碎的谷物,在一定的温度, 空气湿度和水分含量情况下,微生物(主要是霉菌)生长其上而制成的。散曲在我国几千年的制曲史上一直都沿用下来。例如古代的"黄子曲",米曲(尤其是红曲)。 块曲,顾名思义是具有一定形状的酒曲, 其制法是将原料(如面粉)加入适量的水,揉匀后,填入一个模具中,压紧,使其形状固定,然后再在一定的温度,水分和湿度情况下培养微生物。 东汉成书的<<说文解字>>中有几个字,都注释为“饼曲”。东汉的<< 四民月令>>中还记载了块曲的制法,这说明在东汉时期,成型的块曲已非常普遍。 到北魏时代,以<<齐民要术>>中的制曲,制蘖技术为代表,我国的酒曲无论从品种上,还是从技术上,都达到了较为成熟的境地。主要体现在:确立了块曲(包括南方的米曲)的主导地位;酒曲种类增加;酒曲的糖化发酵能力大大提高。 我国的酒曲制造技术开始向邻国传播。 散曲和块曲不仅仅体现了曲的外观的区别, 更主要的是体现在酒曲的糖化发酵性能的差异上。其根本原因在于酒曲中所繁殖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上的差异。 从制曲技术上来说,块曲的制造技术比较复杂,工序较长,而且制曲过程中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酿酒前,还必须将块状的酒曲打碎。古人为何多此一举? 其中的道理是块曲的性能优于散曲。从原理上看,我国酒曲上所生长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有的霉菌菌丝很长,可以在原料上相互缠结,松散的制曲原料可以自然形成块状。酒曲上的微生物种类很多,如细菌,酵母菌,霉菌。这些不同的微生物的相对数量分布在酒曲的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也不同。有专家认为,酿酒性能较好的根霉菌在块曲中能生存并繁殖,这种菌对于提高酒精浓度有很重要的作用。块曲的使用更适于复式发酵法(即在糖化的同时,将糖化所生成的糖分转化成酒精)的工艺。 西汉的饼曲,只是块曲的原始形式。其制作也可能是用手捏成的。到了北魏时期,块曲的制造便有了专门的曲模,<<齐民要术>>中称为"范",有铁制的园形范,有木制的长方体范,其大小也有所不同。如<<齐民要术>>中的"神曲"是用手团成的,直径2.5寸,厚9分园型块曲,还有一种被称为"笨曲"的则是用1尺见方,厚 2寸的木制曲模,用脚踏成的。当时块曲仅在地面放置一层,而不是象唐代文献中所记载的那样数层堆叠。使用曲模,不仅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可以统一曲的外型尺寸,所制成的酒曲的质量较为均一。采用长方体的曲模又比园型的曲模要好。曲的堆积更节省空间。更为后来的曲块在曲室中的层层叠置培菌奠定了基础。用脚踏曲,一方面是减轻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曲被踏得更为紧密,减少块曲的破碎。总之,从散曲发展到饼曲,从园形的块曲发展到方形的块曲,都是人们不断总结经验,择优汰劣的结果,都是为了更符合制曲的客观规律。
您的意思我明白 没有曲母的话一样可以制第一枚曲 就是培菌时要求的要高一些。而且其实你做的这第一枚曲就是下次的老曲!
曲娘

6,做酒半固态发酵是怎么讲

半固态法白酒是半固态发酵白酒的简写,又称半液态法、半液态半固态发酵法白酒。这些称谓均准确表达了酿酒过程中的发酵形态。这类酒除保留了用小曲、以根霉为主导糖化菌和培菌糖化三大特征外,还具有以大米为料,清植法,入缸(罐)糖化等工艺特征,产品属米(蜜)香型、豉香型。产区主要分布在两广,其次是两湖、江西。扩展资料糖化发酵剂用量一般均不要减少曲的用量,夏少冬多,略有变化,选用TH-AADY最好。发酵温度米香型白酒是半固态发酵法,但培菌糖化呈固态,温度以32-36℃为宜。这样利于加大培菌优势,保证糖化速度,夏季要避免糖化温度高。选用TH-AADY的主发酵温度可控制在35-40℃,夏季40-42℃亦不碍事,有利于控酸,加快酒化速度,抑制杂菌生长。如果选用的是普温型AADY,主发酵温度一定要控制在35-37℃以下,不得超过38℃。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半固态法白酒
酿酒工艺一般分为固态发酵、液态发酵和半固态发酵,半固态发酵即是采用先固后液的结合法。想要喝好酒还是要选择纯粮食酒, 当然要选对品牌,你可以购买谷养康粮食酒 ,在京东购买
酿酒工艺一般分为固态发酵、液态发酵和半固态发酵,半固态发酵即是采用先固后液的结合法。桂林三花酒的酿制即属此工艺。1.蒸馏。选扦新鲜、饱满、无虫害霉变的糙米,入锅蒸煮,要蒸熟蒸透,不夹生,不焦糊。2.摊晾。原料蒸熟后,出锅摊晾,为使其迅速冷却,可吹风降温,或用冷水冲洗沥干。3.接种。待料温降至30℃左右,即可将粉碎好的曲种均匀拌入,一般用曲量0.6%~1%。发酵容器宜选用广口瓦盆,中间搭帘以利散热和观察,料层要厚薄均匀,原料表面可撒少许曲种,然后加盖发酵。4.前发酵。保持料温30℃左右,一般不超过33℃,发酵室的温度在25℃左右。冬天注意保温,夏天注意降温。约8 小时后,料温开始上升,需揭盖散热,勿使料温超过37℃。16 小时后,盆底出现糖化液,即酒酿,要求酒酿清澈,微黄,呈甜香味,微酸,这就表示发酵良好,前发酵结束。5.转缸。将发酵好的酒酿转入发酵缸中,加入30%的温水120%~125%,加盖。转缸后第二天进行翻醅,即将整块酒醅底面对翻,夏季可及时封缸,冬季可于次日封缸,即用塑料薄膜封严缸口,进行厌氧发酵。料温、室温基本同前发酵。6.蒸馏。一般15 天左右,发酵完毕。若要求酒质和口感更佳,可适当延长发酵时间,达到20 天或30 天。蒸馏要求烧火前急中缓后猛。7.成品。蒸馏后的白酒即为原浆米酒,米香浓郁,酒质清亮,微甜醇和,无异杂味,经陈酿后口感更佳。出酒时注意冷却,勿使酒温超过30℃,以免跑酒和影响酒质。接酒时最好掐头去尾,放入下锅复蒸。另可根据市场需要进行色调处理,使之风格独特。说明。1.酒曲。一般采用中草药曲或纯种白曲,两者混合使用效果更好。酒曲要注意防潮、防虫,若霉变不可再用。2.用水。一般生活用水都可酿酒,要求无污染、无杂质,以富含多种微生物和微量元素的水质为佳。3.若操作不当,致使温度失宜或感染杂菌,导致酒醅酸败,可加入青毒素灭菌;或者提前蒸馏。4.此法比液态工艺出酒率稍低,但口感较好,是西南和华南地区的传统工艺改进而成。
这是中国最传统的白酒生产工艺生产的白酒。用小麦、绿豆等制曲,用高粱、玉米、大米、红薯等粮食作物经过粉碎、蒸料后,加入米糠,拌上曲粉,入窖密封发酵。此时,发酵物料是固态的。发酵完成后,把物料从窖中取出,放到蒸甑中蒸馏,就像是蒸馒头一样。甑顶有冷凝管,带有酒精的蒸汽经过冷凝后,成为液体,经过贮存、勾兑后,就是白酒了。这种工艺一是耗粮高,二是发酵时间长,生产效率低。于是,就有人“发明”了新工艺,用含有淀粉或糖的非粮作物,配成料浆,加入糖化酶,装到不锈钢的大罐里,加入酵母菌,快速发酵,然后在高达数十米的钢制蒸馏塔中,把产生的酒精蒸馏出来,配成需要的酒度,再用合成的酯类物质,为酒精调香,就成了“新工艺白酒”了。新工艺生产效率高,耗粮少,产量高,成本低,于是推广很快。但是这种工艺生产的白酒实际上是用食用酒精加香料,是配制的,在消费者中受到抵制。于是,传统工艺的纯粮固态发酵白酒又回来了。为了区别两种工艺,用传统工艺生产的白酒就说自己是“纯粮固态发酵白酒”,以示区别。

7,怎样制作酒曲酒曲中的霉菌怎样得到

一 酒曲的制作按制曲原料来分主要有小麦和稻米。故分别称为麦曲和米曲。用稻米制的曲,种类也很多,如用米粉制成的小曲,用蒸熟的米饭制成的红曲或乌衣红曲,米曲(米曲霉)。 按原料是否熟化处理可分为生麦曲和熟麦曲。 按曲中的添加物来分,又有很多种类,如加入中草药的称为药曲, 加入豆类原料的称为豆曲(碗豆,绿豆等)。 按曲的形体可分为大曲(草包曲,砖曲,挂曲)和小曲(饼曲),散曲。 按酒曲中微生物的来源, 分为传统酒曲(微生物的天然接种)和纯种酒曲(如米曲霉接种的米曲,根霉菌接种的根霉曲,黑曲霉接种的酒曲)。 二 酒曲的分类 现代大致将酒曲分为五大类,分别用于不同的酒。它们是: 麦曲,主要用于黄酒的酿造; 小曲,主要用于黄酒和小曲白酒的酿造; 红曲,主要用于红曲酒的酿造(红曲酒是黄酒的一个品种); 大曲,用于蒸馏酒的酿造。 麸曲,这是现代才发展起来的,用纯种霉菌接种以麸皮为原料的培养物。可用于代替部分大曲或小曲。目前麸曲法白酒是我国白酒生产的主要操作法之一。其白酒产量占总产量的70%以上。 酒曲生产技术的演变 一 原始的酒曲 我国最原始的糖化发酵剂可能有几种形式:即曲,蘖,或曲蘖共存的混合物。 在原始社会时,谷物因保藏不当,受潮后会发霉或发芽, 发霉或发芽的谷物就可以发酵成酒。因此,这些发霉或发芽的谷物就是最原始的酒曲,也是发酵原料。 可能在一段时期内,发霉的谷物和发芽的谷物是不加区别的, 但曲和蘖起码在商代是有严格区别的。因为发芽的谷物和发霉的谷物外观不同,作用也不同,人们很容易分别按照不同的方法加以制造,于是,在远古便有了两种都可以用来酿酒的东西。发霉的谷物称为曲,发芽的谷物称为蘖。 二 散曲到块曲 从制曲技术的角度来考察,我国最原始的曲形应是散曲,而不是块曲。 散曲,即呈松散状态的酒曲,是用被磨碎或压碎的谷物,在一定的温度, 空气湿度和水分含量情况下,微生物(主要是霉菌)生长其上而制成的。散曲在我国几千年的制曲史上一直都沿用下来。例如古代的"黄子曲",米曲(尤其是红曲)。 块曲,顾名思义是具有一定形状的酒曲, 其制法是将原料(如面粉)加入适量的水,揉匀后,填入一个模具中,压紧,使其形状固定,然后再在一定的温度,水分和湿度情况下培养微生物。 东汉成书的<<说文解字>>中有几个字,都注释为“饼曲”。东汉的<< 四民月令>>中还记载了块曲的制法,这说明在东汉时期,成型的块曲已非常普遍。 到北魏时代,以<<齐民要术>>中的制曲,制蘖技术为代表, 我国的酒曲无论从品种上,还是从技术上,都达到了较为成熟的境地。主要体现在:确立了块曲(包括南方的米曲)的主导地位;酒曲种类增加;酒曲的糖化发酵能力大大提高。 我国的酒曲制造技术开始向邻国传播。 散曲和块曲不仅仅体现了曲的外观的区别, 更主要的是体现在酒曲的糖化发酵性能的差异上。其根本原因在于酒曲中所繁殖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上的差异。 从制曲技术上来说,块曲的制造技术比较复杂,工序较长, 而且制曲过程中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酿酒前,还必须将块状的酒曲打碎。古人为何多此一举? 其中的道理是块曲的性能优于散曲。从原理上看,我国酒曲上所生长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有的霉菌菌丝很长,可以在原料上相互缠结,松散的制曲原料可以自然形成块状。酒曲上的微生物种类很多,如细菌,酵母菌,霉菌。这些不同的微生物的相对数量分布在酒曲的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也不同。有专家认为,酿酒性能较好的根霉菌在块曲中能生存并繁殖,这种菌对于提高酒精浓度有很重要的作用。块曲的使用更适于复式发酵法(即在糖化的同时,将糖化所生成的糖分转化成酒精)的工艺。 西汉的饼曲,只是块曲的原始形式。其制作也可能是用手捏成的。 到了北魏时期,块曲的制造便有了专门的曲模,<<齐民要术>>中称为"范",有铁制的园形范,有木制的长方体范,其大小也有所不同。如<<齐民要术>>中的"神曲"是用手团成的,直径2.5寸,厚9分园型块曲,还有一种被称为"笨曲"的则是用1尺见方,厚2寸的木制曲模,用脚踏成的。当时块曲仅在地面放置一层,而不是象唐代文献中所记载的那样数层堆叠。使用曲模,不仅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可以统一曲的外型尺寸,所制成的酒曲的质量较为均一。采用长方体的曲模又比园型的曲模要好。曲的堆积更节省空间。更为后来的曲块在曲室中的层层叠置培菌奠定了基础。用脚踏曲,一方面是减轻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曲被踏得更为紧密,减少块曲的破碎。总之,从散曲发展到饼曲,从园形的块曲发展到方形的块曲,都是人们不断总结经验,择优汰劣的结果,都是为了更符合制曲的客观规律。
热文